【香港生態史地歷奇】香港百年不解謎:讀永言〈香港地名考〉札記六之六

專欄作家

2021-03-30 15:10

編輯:zerocheung 責編:張艷玲 2021-03-30 15:10

文:彭玉文

最近在小學常識課本讀到,香港因生產及出口莞香而命名,作業繪了男子托一大樹幹。我記得讀小學時沒有學過這課題,年青時讀相關文章都並列其他說法,指出未有定論;今日上網瀏覽,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解說辭到郊野公園介紹牌;由大學參考書至消閒八卦書刊,皆以莞香說為史實,皆以此說「經考證」來作說服讀者有品質保證。其他說法,已少被提及,即將失傳。

鄭和航海圖(1425-1430)第10頁繪畫今日大灣區範圍,當中未見香港一名,唯見佛堂門、莆台、官富等,直到明朝萬曆年間(1577-1595)郭棐《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才標出香港一地,因與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並列,大家都指,該處即石排灣香港村,因為《粵大記》把香港標於島上,有人指香港村位於今鴨脷洲上,距石排灣亦不遠。英佔前又生出香港仔。大家同意香港作為地區總稱,源自香港村,據估計在1431至1595年這一百六十四年間出現。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香港百年不解謎-讀永言-香港地名考-札記六之六

1577至1595年間郭棐《粵大記》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香港百年不解謎-讀永言-香港地名考-札記六之六

2021年谷歌地圖

最早指明香港一名用於全島,出於美部會傳教士裨治文創辦於1832年的英文雜誌《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1843年8月號:「香港──Fragrant Streams(香江),本是該島南部香港仔附近一條小溪的名字,外國人將其作為整個海島的名稱」。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擔任主編的中文雜誌《遐邇貫珍》稱「溪澗紛紛噴流山泉,極其甘冽,香港必由此得名」。旅居香港的著名學者王韜(1828-1897)1874年6月24日在所主編的《循環日報》繼承此說:「香港以泉水得名,因其山中所出之泉色清而味甘,以鼻觀參之,微覺香冽」。

1930年代香港大學中文系許地山教授《香港九龍新界租借地史地探略》指新安勝境之一「鰲洋甘瀑」下注海灣之水味甘,舟人因稱其流入海口為香港。此說與《中國叢報》、《遐邇貫珍》描述並無衝突,入海甘瀑是甘味小溪或山泉之下游,可統稱為「甘泉說」。近人指出華富邨瀑布,或其上游薄扶林舊牛奶公司牧場內之瀑布,即「鰲洋甘瀑」,而兩瀑布距石排灣不過一、二公里,故此說在考據上,以致與《粵大記》標名位置契合。吳灞陵1947至1950年以「鰲洋客」為筆名,在《華橋日報》撰寫專欄〈香港掌故〉,蓋以「香港客」自忖,很明顯是許地山「甘泉說」的支持者。

劉國英編(1941)《香港百年》,有關香港地名來源諸作,提及女海盜阿香盤據說、紅香爐峰說、甘香泉瀑說;到黎國偉編(1948)《香港百年史》有關諸作,重複以上說法;只有永言〈香港地名考〉橫空而出,提出莞香說,列出著名集散路線:東莞南部及今新界所產製之香,在尖沙咀香埗頭,載至石排灣香港,再上廣州城,逾南雄嶺,直達江蘇省。1953年葉林豐在《大公報》專欄「太平山方物誌」〈香港的香〉稍將「東莞南部」擴大成「東莞各地」後複述路線,宣傳莞香說,在1958年出版之《香港方物誌》又收錄此文,莞香說便在坊間流傳。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香港百年不解謎-讀永言-香港地名考-札記六之六

1949年廣州

學術界一般對未經學術評審之坊間消閒讀物,多以作者非科班出身,只靠道聽途說、故老相傳、主觀臆測,東拼西貼而成之論述,錯漏百出、自相矛盾,難入大雅之堂,不值一哂,從來不會列為自己論文的參考書目,避免自貶身價。獨有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羅香林(1959)中英對照著作《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另眼相看,把永言〈香港地名考〉作為香港命名來源最正確解讀之根據。莞香說得到學術保證,自此在學術界冒起,與其他說並立,到近年在本地已成一尊,反觀在內地仍未有結論。

《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第五章〈香港村與九龍新界各地香品之種植與出口〉作者張月娥,是羅香林學生,文章的關鍵論述是,明時每年由東莞南部以及今新安與本區域所產製的香品,常在既運碗也運香(頁126)的香埗頭,用小艇載至石排灣,然後改用所謂大眼雞的艚船,轉運廣州,更運至江浙等省(頁112),該句附註指出,此路線來自「近人」永言君〈香港地名考〉一文(頁116)。羅香林在頁118至119所作之增註三及四,冠稱永言〈香港地名考〉為「論文」。

一處地方得名由來,關乎棲居此地之人的情感結構身份認同。永言〈香港地名考〉因為被羅香林及張月娥等受人尊重的學者之正面引用,令莞香說被貼上「經考證」優質標籤而與本來眾說分庭抗禮,近年更有獨尊一說之趨勢。永言〈香港地名考〉在此意義上是全港有史以來力度最強、影響最深遠之一次香港史論述。

源於有名有姓而且是鼎鼎大名兩位英美教士、兩位中國大學者、一位熟悉本土史地旅行家兼報人,「甘泉說」在英佔後到戰前的一百年,被知識界視為定論。豈料在1948年,因坊間一篇用筆名發表的文章而扭轉。學術界一向對未具真實姓名、未列所屬院校、學位不明、欠缺或不依引用格式之坊間刊載,不予置評,而永言提出莞香說之考證,不合學術規範甚至違反常識,之前五篇已經交代。而莞香很可能在香港第二個一百年之前,完全取代甘泉,成為香港起源。其事甚奇。永言到底是誰?為何提出莞香說反對甘泉說?其論述違反史實與常識之處顯而易見,何解一直無人商榷?何以在近年獨尊一說之趨勢越發激烈?恐怕要等到第三個百年,才看出端倪。

圖:作者提供、找歷史網、香港記憶

編輯 | zerocheung

責編 | 張艷玲

    評論

    評論

    精選文章

    【鄭梓靈專欄】你以為擁有的人,也許從未曾屬於你

    專欄作家

    2021-03-29 15:48

    編輯:Trista Luo 責編:張艷玲 2021-03-29 15:48

    【橙訊】女孩苦戀著,別人勸她放手,她不願意,她總是說:走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走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如果被這一句困住自己,倒不如反過來想想,你以為現在有的,又是什麼?

    一段真愛?一個疼愛你的人?一個承諾陪你到老的人?一個擁有許多共同回憶的人?或者只是一個因你單方面努力才留下來的人?一個未完的心願、一個微弱的希望?

    也許你也知道,他從來沒有特別重視你,也沒給過你什麼賴以期待的承諾,常常回想過去的人似乎也只有你,但你仍然不甘心放手,只要不放手,你就相信自己未至於一無所有。

    戀愛讓人美化了很多事,包括自己的委屈。委曲求存,求的甚至不是自己的生存,而是對方的成全,求他成全你一場關於愛情的美麗的夢。

    回心一想,那些不委屈就不能擁有的愛情,也許根本從未發生:你以為一直擁有的人,也許從未曾屬於你。

    鄭梓靈專欄-你以為擁有的人-也許從未曾屬於你

    不然為什麼每一次你都必備好好包裝自己,才敢去見他?為什麼說每一句話,都要先猜度他的反應,顧全他的喜惡?為什麼他不喜歡的東西,你就不敢承認自己喜歡?如果他認識的並不是真的你,他跟你一起時建立的所有回憶,難道只是一齣戲嗎?你所一直信賴的、那種互相擁有的感覺,到底又是真實的嗎?

    如果你總是要擔心自己做了一些事讓他嫌棄你,如果你總是覺得明天開始他就可能忽然不找你,如果你要求的東西總是得不到回應以至後來已不敢再有要求,那麼其實是你也不相信他對你的愛是真的吧?情話與承諾,其實心底裡你也知道不可以太認真看待、只要當時感動過就好了。

    「不想回到以前零的狀態」、「不想退回以前他對我沒興趣的時候」、「不想變回對彼此毫無意義的陌生人」……這些不願歸零、不願離場的想法,就是讓你未賭先輸的問題所在。

    以為擁有,只是幻像。以為愛,只是執迷。不要害怕一旦歸零便會失去苦苦建立的一切,只要還有可以重來的勇氣,過去的一切就並非毫無意義。讓你成為他永遠失落的遺憾,你已盡全力愛過,對他不必再有遺憾。

    圖:unsplash

    編輯 | Trista Luo

    責編 | 張艷玲

      評論

      評論

      精選文章

      【靜心療傷】其實是你打敗了你自己

      專欄作家

      2021-03-29 11:25

      編輯:zerocheung 責編:張艷玲 2021-03-29 11:25

      文:安靜

      最近有位朋友投稿到某機構,因為資料不足,對方不斷要求補充。朋友剛巧百務纏身,對創作家人亦不支持,朋友頓感沮喪。他向我表示:「我還是不理算了,反正沒有機會。」我說:「對方是因為覺得你不錯,才會再三要求你補資料啊!那即是說你有機會啊。」

      對方聽罷,頓覺精神一振,立即趕在限期前(剩下不夠一小時)把資料整理出來遞交上去。

      這些場景,是不是都很熟悉?

      靜心療傷-其實是你打敗了你自己

      我們人生中總是遇上不同障礙,但其實障礙都是來自我們的內心。在我遇見過許多個案中,他們的人生往往困在無法前進的死胡同,甚至乎被這種困境拉進深淵與地獄。然而其實並不是沒有出路,而是他們的路被自己的負面思維堵死了。

      腦海中的那些「但是」、「不過」、「即使……我也……」、「無論我怎樣努力,還是會失敗的」,其實就是拖後腿的主要原因。世上沒有任何努力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這次的失敗,就是代表我們學懂了一個避免將來失敗的方法,甚至可從中調整,達致成功。

      我曾經也是充滿負面念頭的一個人,但當上部門的主管後,我發現下屬和以前的我一樣,很多機會明明是特別給他們的,卻都說不懂也不敢,那刻我內心的衝擊可不小,心想花那麼多精神心力去培育一個人,機會明明擺在眼前,怎麼不好好把握呢?作為主管,我內心也很洩氣,也想過:「還是算了,反正對方就是這樣。」我很討厭別人浪費我的時間,平日工作已很勞心勞力,又何必花那麼多精神去為別人作嫁裳呢?

      那刻我才明白到,我曾經白白浪費了人生中多少寶貴的機會,以及別人的心血。

      靜心療傷-其實是你打敗了你自己

      回想自己初入職場時,也是這麼的膽小怯懦,所以才造成很長時間的一段人生不如意。因此這恰恰反映出我對懷才不遇、人際關係、工作待遇等等的自動化反應。那時候的我,也的確曾經事事怨,時時呻。及後經歷過生死、受傷、挫敗,我方明白,其實一切的不如意都是自招的。因為,我以為自己沒有運氣,但其實只是一直停滯不前。

      因為當時的我,根本沒怎麼前進過。

      前進,先要打敗自己的負面念頭;前進,是需要行動的。

      正如很多成功人士說過,這刻沒事做,便找些東西去學;這刻不知怎麼辦,便找幾本書去讀。既然不知將來怎樣,那麼便為自己尋找將來的可能性。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的確不錯。

      正如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朋友,既然開了頭,就不如堅持走下去。因為過程中扼殺成功機會的,並不是那些一再要求補充資料的繁複過程,而是他自己。是的,工作很煩、表達很煩、處理事情很煩、展現自己很煩。然而,每做完一樣,你便離成功越近了一步。

      難道別人問你拿資料,不煩嗎?做多那麼多的工作,為甚麼呢?

      靜心療傷-其實是你打敗了你自己

      圖:unsplash

      編輯 | zerocheung

      責編 | 張艷玲

        評論

        評論

        精選文章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專欄作家

        2021-03-25 15:15

        編輯:Trista Luo 責編:張艷玲 2021-03-25 15:15

        李偉民

        困難,如一個淺灘,走不了的,總得想辦法:爬行好、龜泳也好。若不動,鹹水泡腳。安全?沒有這回事,但憂患意識,卻可防止危機如大浪湧至,殺個片甲不留。

        甄詠蓓和我談天,說了多次:「人,要擁抱變幻時代!」我也學習中,常以為新希望來到,卻又打水漂。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甄詠蓓

        詠蓓(Olivia)是舞台界擁有風骨的藝術家,「教母級」地位,這稱號雙重意義,隨著年紀,她從前台走向後台,展開藝術教育。她說:「太陽光芒從天頂落後,我領悟到自己的責任,要協助旭日初升。」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2014年甄詠蓓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戲劇)

        對著這個曾經合作的夥伴,敬重不已:數年前,我搞了一個「藝術流行音樂會」,要有戲劇元素,邀請她做導演,她一貫的溫柔、俐落:「好,反正我從未導演過『流行音樂會』,還添加了藝術,正好嘗試,何時拿合約給我看看?」和她工作,要有「考牌」的準備,幸好我血嗜思考,應付了她的問題「Why?」、「Why not?」,如事情缺乏理據,她不會同意。後來,她接了另一工作,因為團隊不理想,Olivia便把工作推掉;她聳聳肩:「少了收入吧,但行的!」還有,甄詠蓓教了我一個道理,獲益非淺;她說:「我們做創作的,要和不同人交手,才擦出新的火花,但是,有默契的隊友仍重要,所以,每次最好七成是舊人,三成是新人。」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甄詠蓓演出 

        七十年代,在香港搞音樂劇的,歌星居多,如潘迪華、羅文。到了八十年代,「學院派」接踵做音樂劇,Olivia是當年第一代花旦!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APA學校演出「油脂」

        Olivia說:「我相信命運:五十年代,媽媽是廣州粵劇紅伶林月明,爸爸為劇院的繪景師 ,姨丈是老倌新馬師曾的兄弟,姨母在荔園演大戲,他們從風光的年代滑落。我看到他們生活不容易,明白表演行業的不穩定,虎變不測,當年粵劇被時代淘汰,很多人失業。恰恰,八十年代的我竟然投身演藝界,面試香港演藝學院(APA)的時候,還唱粵曲呢。我唸培道中學,成績不俗,本可上普通大學,哈,命運的擺佈吧,我卻追隨了父母的道路。藝術,可以朝不保夕,充滿隱患,我常常害怕,惡夢會重複,難得你訪問我,我來做個『敲鑼人』!」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甄詠蓓的獨腳戲作品「遊園」

        我開玩笑:「慢打鑼!」Olivia思索:「1990年,我APA畢業,1993年創辦劇團,當年,是劇場人的黃金年代,四個理由:香港的劇場熱潮剛起步,什麼劇目都是新鮮,有一批捧場客;第二,APA的畢業生不多,我才是第三屆,『搵食』的人未算擁擠,競爭沒有今天劇烈;第三,政府發力推動戲劇,機會比現在多;最後,數十年前,只有電影和電視作為娛樂,沒有五花八門,現在叫大眾買票入場,他們會說:『對不起,回家玩手機。』」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APA學校演出「油脂」

        我感同身受:「我法律系畢業的八十年代,一年只有五十個律師,現在,每年『生產』五百個律師,教育的『量化寬鬆』,本望出現更多人才,現製造更多平凡人。大學畢業的中英文水平「披頭散髮」者,比比皆是。如果現在仍有人說:『我是社會的優秀棟樑,因為擁有大學學位!』大家會笑你傻!」

        Olivia喜歡清茶,一口後:「九十及二千年代,經濟欣欣向榮,劇場人要養活自己,並不困難;表演、配音、電台、電視主持等等,不勝枚舉。當時,社會單純,人追求更高思想層次,觀眾看完一齣劇,會寫評論、互相『筆戰』,現在的隱患是大家太忙、太多興趣、太online、太冷感;劇場人要尋找新路向。」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甄詠蓓任藝術總監名劇《Equus》

        我關心:「2019年的社會動盪和2021年的肺炎疫情,情況更糟?」Olivia說:「對的。」我點頭:「我接觸許多藝術工作者,失去工作,多個月沒有收入,儲蓄又花光。唉,我這般年紀,也未看過劇院這般悲涼:拿著門票,膽戰心驚,不知節目何時取消,或突然調到早上演出。文化中心被迫鎖上出入口,看表演的人,要經小門口,『走難』一樣。觀眾的心情,大打折扣,我去過一場話劇,只餘數十人。街上動亂起來,節目立刻腰斬,觀眾趕回家。最傷感的,是大家怕街上出事,沒有交通工具返歸,看完話劇上半部,便急急離開。」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導演阿Q後傳 

        Olivia咬著唇:「劇場人,為了夢想入行,但是,當危機來到,行家應該思考『B計劃』,現在,生計是一個問題,『網上演出』流行,又是另一個挑戰,怎樣變則通?否則,恍如我父母年代的危機會重來!」

        我搖頭:「我認識一個行家,搬回家和媽住,暫做foodpanda送外賣,『頂住先』!」

        Olivia說:「theatre除了是台上的表演,劇場人抒發技巧、創意和思想的工作以外,可否有第四或第五個可能嗎?」

        我想一想:「『劇場』可以走出劇場?」

        Olivia點頭:「Theatre其實還有其他價值,例如戲劇可以幫人們思考,尋求生命的意義;訓練人們有『創意思維』和『組織能力』;更可以改善一個人的表達力。」我同意:「劇場更是『群體』的活動,大家學到了合作。」Olivia接著:「劇場又可以讓人放低負面的情緒,如抑鬱和擔憂。」我點頭:「這叫art therapy(藝術治療) !」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

        我笑:「科技行業,有句話叫『deep learning深度學習,現在,戲劇行業應改稱『deep applying深度應用。藝術家從舞台走入社會、走入教育、走入每一個人的生活;市民參與戲劇活動後,無須做專業劇場人,但可應用theatre的好處在生活中,不是很好嗎?藝術家可渡過了難關,普通人通過戲劇,增添正能量。」

        Olivia沉思:「近來,香港人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悲情,但是,對劇場人來說,這些痛苦,是創作的泉源,是情感的堆積,大家要把『悲劇』變成『喜劇』。我深信,只要我們劇場人不倒下來,某一天,作品,經歷過大時代的洗禮,只會更動人;世界,經常關注香港這大城市,只要有好作品,必定引起迴響。」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Olivia與Philippe Gaulier 老師

        我托著下巴:「寒冬,你怎樣過?」Olivia帶來冬暖:「我把戲劇送去社區:每一個人,不分年紀,都來和我『玩』;場地可以彈性,校園、社區中心、空地,什麼地方都可以舉行。形式也很多元,表演和討論都可以,最重要在過程中,大家從快樂中得到啟發。」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

        我取笑:「覺得不務正業?」Olivia失笑:「哎吔,這也是正業。我去過英國唸書,跟隨大師David Glass,演出也多到記不起;做導演,什麼劇種都試過;拿獎,也償過心願。重複過去的,不是我的心願,Mr Glass說得好:『戲劇,要接觸人,感受人的內心,關心他背後的世界。』我喜歡這戲劇人生的新方向,我放下過往的定位,憑過往的經驗,建立新路向。」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我問:「你的抱負包括在內地發展?」Olivia認真地:「我在內地工作過,要在內地立足,並不容易:意識形態的規定,要重新認識。跟著,工作流程,又是另一套規矩。語言也是一個問題,我不是指普通話,而是行內術語,內地和香港截然不同。除非很有野心,否則,在內地打拼要付出,才會有成績。香港要打開國際市場,或會更容易,因為香港劇場那一套方式,是國際的慣例,不用太多磨合,便可以得心應手。」

        我舉例:「導演鄧樹榮把莎士比亞劇改為『港風』,輕而易舉在歐洲引起關注。」

        依依不捨,和甄詠蓓聊下去:「你喜歡網上演出嗎?」Olivia搖頭:「不算喜歡,太冰冷了,但要接受,始終人和人在一起,感覺到『溫度』和『心動』的交流,人和人的電力,不是手機可取代的!不過,為了生存,只好擁抱科技,因為online使更多人認識我們的作品。目前,網上演出,多沒有收入,但在online演出後,樂觀地想,往後買票入場的觀眾會多些!」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甄詠蓓的獨腳戲作品「遊園」

        最後一問:「Olivia,你怎樣看大灣區藝術市場?」她很幽默:「哈,那是『樓花』,下了訂金,要等房子落成,但我不懂。」

        大家過於恐懼未來,卻忘記用「擁抱」來克服害怕,趁今年今夕,香港的空間仍有餘、力量仍游刃,用半條繩索,抓緊可能的機會;當我們擁抱變幻的時候,左邊是理性的思量,右邊是感性的多巴胺,穩妥地,攬緊時代,爬上山坡!

        佬文青的世界-劇場-教母-甄詠蓓-疫情及科技打亂劇場-怎樣自救--擁抱-新時代

         甄詠蓓與作者 

        圖:受訪者提供

        影片來源:香港電台第一台RTHK Radio 1、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HKAPA SRCE、David Glass、林登泰@YouTube

        編輯 | Trista Luo

        責編 | 張艷玲

          評論

          評論

          精選文章

          【伯爵茶跡】傾國之戀:李延年〈佳人歌〉

          專欄作家

          2021-03-25 14:33

          編輯:zerocheung 責編:張艷玲 2021-03-25 14:33

          文:陳煒舜

          西漢陸賈著有一本《楚漢春秋》。此書雖在南宋時就已亡佚,但現在仍能看到不少殘文斷簡。如《史記》記載項羽兵敗之際即興唱〈垓下歌〉,「歌數闋,美人和之」,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便從《楚漢春秋》中引用了虞姬和詩的全文: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南宋王應麟認為這是史上最早的五言詩。然而,現代很多學者相信楚漢之際,五言詩這種體裁尚未成熟,因此虞姬和詩應該是後人偽託。但我個人倒覺得不能一概而論。陸賈與漢高祖是同時代的人物,必然熟悉項羽虞姬之事。張守節又是嚴謹的史學家,不可能徵引不可靠的史料。因此,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虞姬的和詩本來也是帶有「兮」字的楚歌,詩中甚至還有一些襯字;只是張守節引用時為求註文精簡,將這些「兮」字和襯字省略掉了?我們接着要談的〈佳人歌〉,便也有類似的情況。

          伯爵茶跡-傾國之戀-李延年-佳人歌

          清代王翽所繪製《百美新詠圖傳》版畫中的漢武帝李夫人

          從詩歌史的角度來看,五言詩的確要到東漢中後期才發展成熟。東漢初年,班固寫過一首〈詠史〉詩,講述西漢文帝時孝女淳于緹縈救父的故事,而文字平淡質樸。班固有《漢書》、〈兩都賦〉傳世,可謂才華橫溢。王倩認為,班固寫〈詠史〉時深陷牢獄,是在借史實向讀者傾訴自己的人生遭遇。(《漢代文人五言詩研究》)但與後世詠史之作相比,我們如果僅從字面來看班詩,似乎不易體察出弦外之音。這只能說明五言詩這種體裁在東漢初年還比較新鮮,即便大才子班固也未能駕馭純熟。西漢還有些五言諺語流傳至今,顯示五言這種體裁也來自民間。但是諺語的抒情性不強,在古人眼中未必算得上詩歌。如果從詩歌的抒情性論之,不計虞姬和詩,西漢大抵沒有留下一首五言詩。唯有這首李延年的〈佳人歌〉,體裁上算是最接近吧: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這首詩一共六句,其中五句都是五言,唯獨第五句是八字。但「寧不知」此三字大概是襯字,就像樂府中「君不見」、「君不聞」一樣,可有可無,只作加強語氣之用。因此逯欽立指出,這兩個純五言版本即便少了「寧不知」三個襯字,「俱無害此歌之體格音節」。(《漢魏六朝文學論集》)《玉臺新詠》收錄此詩,《文選》李善註也引用過,然而第五句一作「傾城復傾國」,一作「寧知傾城國」。拿掉「寧不知」三字,真的就是一首純五言了。話說回頭,因此我認為張守節引用的虞姬和詩也可能是這種情況。此外,李因篤說此詩「首二句無韻」。(《漢詩音註》)大概是因為「立」在上古音系為緝韻,而「國」、「得」為職韻。而以今日粵語試讀,前者收-p,後二者收-k,的確有所不同。實際上,先唐韻文中便已有不同入聲韻部通押的現象。如東漢末年黃巾軍的口號:「蒼天已死,黄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吉」在上古音系為質韻,今日粵語收-t,同樣可以與「立」押韻。因此,若謂〈佳人歌〉押的是入聲寬韻,似乎更接近事實。

           伯爵茶跡-傾國之戀-李延年-佳人歌

           李夫人病逝後,有個名為少翁的方士毛遂自薦,說可以召喚李夫人的靈魂來相見。當晚少翁作法後,武帝果真看到一個形似李夫人的黑影出現於帷幕中。由於不能近觀,令武帝更加思念,於是作歌一首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遼寧美術出版社「前漢演義」連環畫之十九《求神訪仙》,陳慧蓀繪圖。)

          詩中的佳人,乃是漢武帝李夫人。這位帝王後宮佳麗三千,而他名下現存為數不多的詩賦中,至少有三篇是關於李夫人的:〈李夫人歌〉、〈李夫人賦〉、〈落葉哀蟬曲〉,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哀悼之情,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其他妃嬪中,並無第二人有如此待遇。那麼,李夫人的殊勝之處在哪裡呢?《漢書.外戚傳》記載了李夫人是如何得到寵幸的。李夫人有兩位兄長,二兄是大將李廣利,長兄便是李延年。李延年是一名宦官,元鼎六年(前111)時因擅長音樂而得到武帝的接見,官居協律都尉,負責樂府機構的音樂事務。《漢書》說他「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甚麼「新聲變曲」呢?大概是通西域時帶回來的音樂。華夏雅樂很莊重,配合着儒家的教化思想,具有調節功能。但胡人性格豁達開放,他們的音樂、舞蹈也大開大闔,容易勾動情緒。李延年把這些胡樂素材放在新作品中,自然使觀眾感動。一天,李延年在漢武帝面前載歌載舞地表演了這首〈佳人歌〉。武帝大為動容,歎息道:「太好了,世間果真有如此佳人麼?」此時,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見縫插針――顯然是事先講好「做托」,說這首歌是李延年創作來吟詠他妹妹的。武帝召見這位李家妹子,果然「妙麗善舞」,從此寵愛有加。這位女子就是李夫人――昌邑王╱海昏侯劉賀的祖母。

          伯爵茶跡-傾國之戀-李延年-佳人歌

          明代《三才圖會》中的漢武帝像

          為何區區一首詩可以令雄才大略、閱人無數的漢武帝動容如此?這是因為詩歌的內容抓住了武帝的微妙心理。清人李因篤論末二句道:「一轉入神,寫傾城傾國俱直(按:通「值」)。」(《漢詩音註》)而張玉穀云:「說其可愛,卻反說其可畏。說其可畏,正是說其可愛。妙在『寧不知』三字,索性將可畏疑團打破,而已『難在得』兜醒可愛意,用筆真有欲活故殺之奇。」(《古詩賞析》)評論真是曲盡其妙。這位絕世獨立的佳人來自北方――李家是中山無極人。北方本就予人一種清冷之感,此處更烘托出女子的超凡脫俗、無與倫比。厭倦了華燈交錯,燈火闌珊無疑是一種至美。

          「傾城傾國」一詞的運用與語義演變,鄭良樹老師有詳細的考察。此語出自《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一句――聰明的男子可以眾志成城,而聰明的女子則會令國家滅亡。這裡只是講聰明,而不是漂亮。鄭老師考證,大抵從宋玉〈登徒子好色賦〉開始,該詞語才用來形容女性之美。(《辭賦論集》)不過根據這個詞語的字面,卻不難望文生義。「傾人城」意指令士卒氣懈,牆垣失守;「傾人國」則指令國君怠政、國家滅亡。(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標題,配合香港淪陷的歷史背景,可謂深得此語三昧。)

          「傾城傾國」一詞,普通人也許感覺不怎麼強烈,甚至早已產生感官麻痺,但聽在漢武帝耳中,反應就大大不同了:他是一國之君,在他面前唱「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恐怕十分刺耳――也就是說,這個女子太美了,一般人得到她都可能荒棄正事,換作是國君更可能亡國喪邦。施正康說:如果聽歌的是個膽小怕事、恪守祖訓的人,也許就被嚇倒了;但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氣概不凡的君主,絕不會因此害怕,反而會引起好奇心。(《漢魏詩選》)我們可以再套用心理學理論:社會對君主的要求,是時時保持着超凡入聖的「超我」(super-ego)的狀態,這的確很困難,但賢君往往會努力達到這一點。如果是庸君以下,在沒有權力制約的環境下,分分鐘就可能回到追求物慾的「本我」(id)。漢武帝雖然多慾,但也善於節制自己的慾望。而這首詩以「傾城傾國」為題,卻是在呼喚他內心深處的「本我」,並撕破「超我」的面具。撕破的過程大約有一種犯罪式的快樂,令這首詩在字裡行間透發出一種危險之美。武帝聽罷動容歎息,正是在感歎自己「戰戰栗栗,日復一日」,無法鬆懈。而這首詩緊緊抓住了漢武帝矛盾的心態,讓這個一國之君心癢難耐。詩作一開始就極度渲染女子之絕世脫俗之美,並預先警告她的美足以亡國喪邦;然後趁武帝猶豫不決之際,擅自為他下了一個暗示性、引導性的定論──管他亡不亡國,時不再來,一定要抓緊機會!國語所謂「過了這村沒這店」、粵語所謂「蘇州過後無艇搭」,皆是此意。李延年身為宦官,陪伴皇帝左右,最懂得揣摩上意,一招欲擒故縱,自是手到拏來。但幸運的是,李夫人是個好女子,絕非「亡國禍水」可比。

          儒家文化是克己復禮的菁英文化,這首〈佳人歌〉從文學的角度而言固然大佳,但從思想和政治的角度而言,卻是在誘導君主荒淫,罪不容逭,因此歷來非議不少。明代陸時雍說:「傾城傾國,語太侈。」(《古詩鏡》)「侈」為奢侈之意,意指這首詩的比喻太誇張。又說:「末二語戇直無賴,所謂伶人語。」批評李延年講的話既誇張直露,又不識大體。今天不少演藝人員具有高學歷,理論上應該知書達禮吧。而古代的優伶多半從小只接受專門的技藝訓練,沒受過詩禮教化,故往往昧於大道,縱有技藝,卻與沒有道德底線的小人無異,這就是為甚麼傳統有「戲子無義」之說。史載李延年本來是因為犯法而受腐刑成為宦官,一開始在宮中負責飼養狗隻,後來方以音樂天賦受到武帝青睞,成為協律都尉。由此不難推測其教育背景於一斑。

           伯爵茶跡-傾國之戀-李延年-佳人歌

          李夫人墓又稱雲集仙臺,俗名「英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周兩層臺階。墓址在陝西今興平市南位鎮張里村、漢武帝茂陵西北五百米處。

          陸時雍既看到了這首詩辭章上的美妙,又看到了道德的問題。清代沈德潛也說:「欲進女弟,而先為此歌,倡優下賤之技也。然寫情自深。」但這裡所謂「情」,明顯不是「正情」。即使不從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來看,進獻妹子以邀寵的做法,放在今天也是道德瑕疵。李延年既然與漢武帝相處多年,難道不知道宮中是個大火坑嗎?他不但引誘武帝荒政,還把妹子往火坑裡推,更說妹子是「傾國傾城」的紅顏禍水――這豈是尋常為兄長者講得出口的話?於君不忠、於妹不慈,實在大有問題,斷非君子所為。可見李延年空有一身技藝,竟是思想上的侏儒。而李夫人卻說過:「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深知君主的寵愛反覆無常,因此後來在病重時,幾度婉拒與武帝相見,讓他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李夫人死後,「以藝事人」的李延年放任幼弟李季「姦亂後宮」,事發遭致滅族之禍。由此可見,李延年的智慧遠不及其妹――看你們以後還敢用「色藝雙全」一語稱讚別人?雖然俗話說「道德修養和學歷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人不學,不知義」,更是正理。李夫人就成長環境來說和李延年大抵一樣,卻遠較其兄長聰明睿智,出淤泥而不染。在這個意義上,她果真是位難得的佳人。

          〈佳人歌〉在思想上雖然備受詬病,但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首好詩。潘嘯龍先生曾指出〈佳人歌〉有三點特色。「其一,出語誇張,欲揚故抑。 」(《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這正是陸時雍所說的「語太侈」。西漢的語境中,「傾城傾國」仍有一種道德判斷,此為「抑」;但壓抑卻是為了標揚「佳人難再得」。要達到「欲揚故抑」的目的,就要「出語誇張」,抑得越低才能揚得越高。「其二,情真意切,溢於詩間。」但李延年的「情真意切」是對漢武帝而言,並非以疼愛女弟為動機。「其三,以簡勝繁,以虛生實。」這一點很重要。「絕世而獨立」一句只述其氣質,「傾城傾國」兩句只點出他人眼中的佳人,全篇並不曾實寫佳人的聲色容貌。荷馬史詩中,當希臘聯軍兵臨城下,特洛亞元老院中很多人抱怨為何要為了海倫打十年仗,有人甚至要把這紅顏禍水扔進大海。吵成一團之際,身穿一襲長紗的海倫翩然出現,元老院中頓時鴉雀無聲,最終決議:「神明在上,為這個女人打一場戰爭是值得的!」真真是「佳人難再得」,連這些老頭子也全部喪失理性了。荷馬並沒有花費一字一句去描述海倫的驚世容顏――如果說她身形嬌小,欣賞頎碩美的讀者可能就不以為然;如果說她金髮碧眼、皮膚白皙,喜愛褐髮黑眼、健康膚色的讀者也許就不高興了……既然無法討好所有讀者,最佳寫作策略無疑是以虛生實,因此才會出彩。這裡描述的李夫人,同樣也是以虛生實,只以「傾國傾城」兩句四兩撥千斤,讓漢武帝及後世讀者「自動腦補」,而收效之佳,不言而喻。

           伯爵茶跡-傾國之戀-李延年-佳人歌

           英國前拉斐爾派女畫家Evelyn de Morgan筆下的海倫(Helen of Troy, 1898年繪)

          補充一句,1996年上映過一部名為《漢武帝》的電視劇(由周里京主演)。裡面李延年演唱〈佳人歌〉那一段,我認為編排得十分好:西域旋律、馬技與適度的胡旋舞姿,以及燈火明滅、煙霞繚繞的神秘感,都可謂深得三昧。據史書記載,由於李夫人的關係,其二兄李廣利被封為將軍。太初三年(前102),武帝命李廣利攻打西域大宛國,獲得寶馬三千餘匹。故而電視劇因應西域風格的〈佳人歌〉配合一段馬技舞蹈,不但點出李延年進獻其妹李夫人,還暗示着替其弟李廣利謀事干祿,就劇場安排而言真可謂一舉兩得。如此看來,李廣利才是「傾人城」、「傾人國」的那一位。

          上網看到有年輕網友批評這首歌曲並非「中華韻味」,是「歷史、文化斷代」。既已知得其一,假若不去了解其二,未免可惜:李延年曾根據西域音樂創製「新聲二十八解」,而這首〈佳人歌〉便很可能屬於「新聲變體」,有西域情調絲毫不足為奇。現代人去古日遠,在拍攝古裝影視作品時每每點綴些所謂「中國風」,以圖營造「古意」,但到底是漢之古、唐之古、宋之古還是明清之古?就不可致詰了。回頭來看,從前的古裝劇,特技縱使不如今天,但對白、服飾、建築、音樂乃至韻味等方面,還是頗為考究的。

          1996年電視劇《漢武帝》插曲〈佳人歌〉

          (古詩講略二十四)

          圖:作者提供

          影片來源:YouTube@kiki5006

          編輯 | zerocheung

          責編 | 張艷玲

            評論

            評論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