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玉文
最近在小學常識課本讀到,香港因生產及出口莞香而命名,作業繪了男子托一大樹幹。我記得讀小學時沒有學過這課題,年青時讀相關文章都並列其他說法,指出未有定論;今日上網瀏覽,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解說辭到郊野公園介紹牌;由大學參考書至消閒八卦書刊,皆以莞香說為史實,皆以此說「經考證」來作說服讀者有品質保證。其他說法,已少被提及,即將失傳。
鄭和航海圖(1425-1430)第10頁繪畫今日大灣區範圍,當中未見香港一名,唯見佛堂門、莆台、官富等,直到明朝萬曆年間(1577-1595)郭棐《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才標出香港一地,因與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並列,大家都指,該處即石排灣香港村,因為《粵大記》把香港標於島上,有人指香港村位於今鴨脷洲上,距石排灣亦不遠。英佔前又生出香港仔。大家同意香港作為地區總稱,源自香港村,據估計在1431至1595年這一百六十四年間出現。
1577至1595年間郭棐《粵大記》
2021年谷歌地圖
最早指明香港一名用於全島,出於美部會傳教士裨治文創辦於1832年的英文雜誌《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1843年8月號:「香港──Fragrant Streams(香江),本是該島南部香港仔附近一條小溪的名字,外國人將其作為整個海島的名稱」。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擔任主編的中文雜誌《遐邇貫珍》稱「溪澗紛紛噴流山泉,極其甘冽,香港必由此得名」。旅居香港的著名學者王韜(1828-1897)1874年6月24日在所主編的《循環日報》繼承此說:「香港以泉水得名,因其山中所出之泉色清而味甘,以鼻觀參之,微覺香冽」。
1930年代香港大學中文系許地山教授《香港九龍新界租借地史地探略》指新安勝境之一「鰲洋甘瀑」下注海灣之水味甘,舟人因稱其流入海口為香港。此說與《中國叢報》、《遐邇貫珍》描述並無衝突,入海甘瀑是甘味小溪或山泉之下游,可統稱為「甘泉說」。近人指出華富邨瀑布,或其上游薄扶林舊牛奶公司牧場內之瀑布,即「鰲洋甘瀑」,而兩瀑布距石排灣不過一、二公里,故此說在考據上,以致與《粵大記》標名位置契合。吳灞陵1947至1950年以「鰲洋客」為筆名,在《華橋日報》撰寫專欄〈香港掌故〉,蓋以「香港客」自忖,很明顯是許地山「甘泉說」的支持者。
劉國英編(1941)《香港百年》,有關香港地名來源諸作,提及女海盜阿香盤據說、紅香爐峰說、甘香泉瀑說;到黎國偉編(1948)《香港百年史》有關諸作,重複以上說法;只有永言〈香港地名考〉橫空而出,提出莞香說,列出著名集散路線:東莞南部及今新界所產製之香,在尖沙咀香埗頭,載至石排灣香港,再上廣州城,逾南雄嶺,直達江蘇省。1953年葉林豐在《大公報》專欄「太平山方物誌」〈香港的香〉稍將「東莞南部」擴大成「東莞各地」後複述路線,宣傳莞香說,在1958年出版之《香港方物誌》又收錄此文,莞香說便在坊間流傳。
1949年廣州
學術界一般對未經學術評審之坊間消閒讀物,多以作者非科班出身,只靠道聽途說、故老相傳、主觀臆測,東拼西貼而成之論述,錯漏百出、自相矛盾,難入大雅之堂,不值一哂,從來不會列為自己論文的參考書目,避免自貶身價。獨有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羅香林(1959)中英對照著作《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另眼相看,把永言〈香港地名考〉作為香港命名來源最正確解讀之根據。莞香說得到學術保證,自此在學術界冒起,與其他說並立,到近年在本地已成一尊,反觀在內地仍未有結論。
《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第五章〈香港村與九龍新界各地香品之種植與出口〉作者張月娥,是羅香林學生,文章的關鍵論述是,明時每年由東莞南部以及今新安與本區域所產製的香品,常在既運碗也運香(頁126)的香埗頭,用小艇載至石排灣,然後改用所謂大眼雞的艚船,轉運廣州,更運至江浙等省(頁112),該句附註指出,此路線來自「近人」永言君〈香港地名考〉一文(頁116)。羅香林在頁118至119所作之增註三及四,冠稱永言〈香港地名考〉為「論文」。
一處地方得名由來,關乎棲居此地之人的情感結構、身份認同。永言〈香港地名考〉因為被羅香林及張月娥等受人尊重的學者之正面引用,令莞香說被貼上「經考證」優質標籤而與本來眾說分庭抗禮,近年更有獨尊一說之趨勢。永言〈香港地名考〉在此意義上是全港有史以來力度最強、影響最深遠之一次香港史論述。
源於有名有姓而且是鼎鼎大名兩位英美教士、兩位中國大學者、一位熟悉本土史地旅行家兼報人,「甘泉說」在英佔後到戰前的一百年,被知識界視為定論。豈料在1948年,因坊間一篇用筆名發表的文章而扭轉。學術界一向對未具真實姓名、未列所屬院校、學位不明、欠缺或不依引用格式之坊間刊載,不予置評,而永言提出莞香說之考證,不合學術規範甚至違反常識,之前五篇已經交代。而莞香很可能在香港第二個一百年之前,完全取代甘泉,成為香港起源。其事甚奇。永言到底是誰?為何提出莞香說反對甘泉說?其論述違反史實與常識之處顯而易見,何解一直無人商榷?何以在近年獨尊一說之趨勢越發激烈?恐怕要等到第三個百年,才看出端倪。
圖:作者提供、找歷史網、香港記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