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伟大胜利 凝聚奋进力量——烽火中的民族脊梁
“中华民族”这四个字,我们重新读懂!
重磅微视频丨必胜
我们的5098
新华社将推出“新华现场”大型融媒态直播《铭记历史 捍卫和平》
微视频丨不能忘却的记忆
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处处都是历史的印记。80年前,抗战胜利了。中国何以胜?我们跨越大江南北,重访抗战地标,探访英雄后人,寻找必胜的答案。
“八十二勇士同壕而战,同日殉国,同穴而葬,同旗映耀,无一苟且。生为猛士,死亦英雄……”八十二勇士是谁?他们是怎样一个群体,又怀着怎样的信念同日殉国?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大型行进式融媒体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走近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他是长城抗战的英雄,为何曾被骂成汉奸?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为何总将“死”字挂在嘴边?重访抗战地标,这一站我们来到湖北襄阳宜城。在这片被鲜血浸染的鄂西北山川,我们一起来探寻张自忠将军做出生死抉择的背后答案。
在山东,有一群被日军惊呼“飞虎从天而降”的神兵。80多年前,这群“飞檐走壁”战士在这里神出鬼没——夜袭洋行杀特务、潜入敌营杀鬼子……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本期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大型行进式融媒体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进鲁南铁道游击队,共同感受那段传奇的历史。
“红嫂”是怎样一个群体?一个小村庄为什么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敬先烈的年俗从何而来?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大型行进式融媒体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进山东省临沂市,走近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这是一场“誓与阵地共存亡”的浴血之战!1937年10月,中国军队“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坚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用血肉之躯向世界发出呐喊:中国不会亡!“重访抗战地标”节目组来到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寻访英雄血战强敌的传奇。
80多年前,一群头顶荷叶、脚踏扁舟的渔民猎户,在白洋淀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奇袭侵华日军的神话,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雁翎队。“重访抗战地标”本期走进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一起听听水上奇兵的故事。
抗战期间八路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本将领是谁?态度前后截然相反的两封信件,如何让日军狠狠打了自己的脸?“重访抗战地标”节目本期走进当年的战场,重温大快人心的黄土岭战斗。
河北冉庄是个普通的华北小村庄,麦子已经收割,玉米拔节生长,一派祥和之气。可谁能想到,在这看似平常的村子下面,竟藏着一条“地下长城”。日军纵有千军万马,也只得困入这“地下迷宫”,成为瓮中之鳖!
最近,不少人在读一本写于87年前的著作——《论持久战》。他们说“熬不下去时,读一读《论持久战》”“重读《论持久战》最大的感触是在困难时可以看到光明”……大家究竟从中读到了什么?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大型行进式融媒体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进陕西省延安市,走近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毛泽东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了这样一段话?对现在的我们有何启示?
抗日战争期间,一个14万人的县城,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6万人参加八路军;一个只有59万亩土地的县城,为八路军捐献粮食达240余万石……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大型行进式融媒体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进山西省武乡县,走近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什么样的战斗,被写进了《八路军军歌》里?什么样的队伍,出师抗日便首战大捷?在这背后又有多少振奋人心的事迹?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大型行进式融媒体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进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走近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是谁的名字留在了许多人的身份证上?是谁在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流露出“念念、念念”的深情?是谁在给母亲的信中写下“我牺牲了一切幸福,来为我的事业而奋斗”的誓言?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大型行进式融媒体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进山西省左权县,走近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89年前的8月2日,哈尔滨珠河县,一位身负重伤的巾帼英雄被日寇杀害。牺牲时,她还不满31岁......战斗中,她是英勇果敢的女政委,赴刑时,她写下纸短情长的诫子书。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网推出大型行进式融媒体报道“重访抗战地标”,第一站走进吉林,走进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土地。
由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之人民必胜”艺术展26日在北京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展览共分为五个篇章,以中国战场为主视角,通过14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抗战文物和十余件著名艺术家的绘画及雕塑作品,铺展出一幅气壮山河的抗战全景图。[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