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張大春先生說某教科書課文弱智,想說個故事。
十幾年前,該出版社的六年級國語課本,才十幾課的課文就出現十幾個錯誤,包括「鐳可穿透一切物質」、火星畫成冷藍色、收割後的稻田用「旱田」形容.......,慘不忍睹。原本以email通知他們要更正,但無回應。
後來找教師會反應,書商才願意回應,起先他們派來七八個課文作者來溝通,主要是來說他們錯的不多,過程中討論到一首詩的某個字,我認為應該用動詞解釋,整首詩才通順,而非課文上的形容詞性質,這時,有個作者反應很快的說,對阿,應該是動詞才對,我正覺得欣慰的時候,他接著說:「因為每個句子都要有動詞阿!」。天啊,中文用英文文法來解讀。這就是我們民間版教科書編著的水準。
這件事從學期初開始多次溝通,後來總經理來了,再來有個教授級的審查者來,最後是董事長親自來會商,這時已經接近學期末,書商才願意發布該教科書的勘誤表。這應該是中國民國教育史上,教科書第一次被要求發勘誤表,而且真的有發。
三年後,該出版社同一冊課本,又有三處新的錯誤。民間版教科書真的有很大問題。
其實,「民間版教科書」是世界潮流,不是問題,問題是教科書的出版要經過內審、外審,而且是教育部的重要監督項目之一,又更重要的是,孩子是一張白紙,教科書如果說太陽的形狀是方的,孩子認知的「方形」就是像太陽的形狀,怎麼可以亂寫一通?
是怎樣的制度或規則或氣息,讓我們的教育墮落至此?------這讓我想起「自自冉冉」事件,跟那錯多多的教科書一樣,都是抱著「不用心,錯了沒關係,硬ㄠ就會對」的態度。還好,近日來多位政治人物的論文抄襲事件,社會沒有讓他們硬ㄠ得逞,臺灣的教育還有一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