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06:00:00| 人氣29| 回應0 | 上一篇

牛僧孺象棋形制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牛僧孺造象棋,其棋局雖不傳,仍可由後人撰述考見。據﹝宋﹞晁補之1053-1110)〈廣象戲圖序〉稱:

暇時,因求所謂象戲者,欲按之以消永日。路十一,三十四為兩軍耳,意苦其狹也。常試以局縱路十九,九十八廣之,意少放焉。元豐二年1079)六月晁補之序。[1]

謂其所見縱橫十一路之象棋,欲改為十九路。稱路,知棋行於線。此中,頗受圍棋影響

  縱橫十一路者,與今象棋局縱十、橫九相較,兩軍中間及左右翼,各多一路。兩軍合三十四子,則各十七子,其布局應分前、後陣。據棋魅文:六甲次第不乖行」句,前陣應是六卒,橫列於單路。後陣十一子,由將壇至左右兩翼,順序為士、象、馬、砲、車。其之間繪附如右圖。或說此棋起於天竺,寧波大如安教授《中象棋史》(1989)以天竺棋為四角棋,一局四人,骰行棋,非之[2],所言甚是。

  晁氏雖未言其所見棋局誰造,以理推之,應即開成象棋。時距開成四年已二百四十載,晁氏猶及目睹,足見開成象棋必有佳處,始堪流傳。又據宋末《事林廣記》所載今制棋局,兩軍以顏色識別,將、士、象、車、馬、砲、卒,皆同一字。推知,開成象棋亦然。

  開成象棋規則,以將壇正前無兵卒障衛兩軍主將直接對面,推知彼時行棋規則,不以兩將相照作殺,即無「王不見王」之例。其次,棋魅文述開局語有:各有一步卒,橫行一尺。」知彼時行子,卒未過河,亦可橫行,主要障衛中路將壇。若﹝明﹞謝肇淛(1567-1624)《五雜組》謂:

唐《玄恠錄》載岑順事,可見當時象棋遺製,所謂「天馬斜飛」、「輜車直入」、「步卒橫行者」,皆彷彿與今同,但雲「上將橫行四方」者稍異耳。唐不聞有象,而今有之。胡元瑞雲:「象不可用於中國。」則局中象不渡河,與士皆衛主將者,不無見也。[3]

「上將橫行四方」似與今異,今《四庫全書‧太平廣記》擊字作「係」,程毅中校刊本《玄怪錄》亦作字。然謂「象不渡河」,恐為今象棋所限,牛相象棋,象或可渡河殺敵。此外則絆馬、絆象之例未詳。

  尚須辨明者,﹝清﹞俞正燮(1775-1840《癸巳存稿》稱:

宋晁補之撰〈廣象戲圖〉云:「象戲局縱橫十一路,棋三十二,試以局縱橫十九路,棋九十八廣之。」其新舊二法,皆異今縱十路,橫九路者不同。古十一路,蓋兵卒相去中三路,今中二路。其第一路居兩旁,兵卒則居縱路之二、四、六、八、十。、馬、士,兩敵相對。無架,馬旁行,士不出帷幄,三者俱不啟釁也。[4]

此乃以今制象棋理解晁氏所見古棋局,亦遂改棋子為三十二子。俞平伯(1900-1990秋荔亭墨要》據以繪圖(如右),此思維乃刻意避免兩將相照,遂於將壇前各立一卒障衛,以致前陣僅有五卒列陣。又為避兩「車」正對,將置於最外。按兩俞氏皆為今制象棋局所囿,忽略初創時之棋例,容與今行者不同,固宜有此誤,亦由是改晁氏原文棋子「三十四」為「三十二」子,不免削足適履

  其中較特別者,牛相棋局有無子?據棋魅文:「物包矢石亂交」一語,即念常加砲,代之為機」之意,乃象棋有「」之始。棋魅文既仿戰陣為棋,戰陣用砲,亦有演變。其初,《墨子‧備高臨》:「連弩機郭同銅,一石三十鈞。引弦鹿長奴。」三十鈞,或是三十斤之誤,知彼時已具為機發石之法。《漢書‧甘延壽傳》:「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於等倫。」張晏曰:「《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延壽有力,能以手投之。」是春秋之末,已有為機發石戰法,石重十二斤,係斟酌移動拋擲之便,及所能殺傷之功而定。其名數易,《後漢書‧袁紹傳》:「(曹)操乃發石車擊紹樓,皆破,軍中呼曰霹靂車」註:「以其發石聲震烈,呼為霹靂,即今之拋車也。拋音普孝反」《宋書‧殷琰傳》:琰戶曹參軍虞挹之[5],擊之以石,車悉破壞。[6]」又《南史‧黃法𣰰[7]陳宣帝太建五年573):「拋車及步艦,豎拍以逼之,加其樓堞,剋之。」加者,擊之也。據此數筆可知,機發飛石,緣機而製為車,以利移動也。是初有其器,隨宜制形,既無定名,或謂霹靂車、或曰碻車,乃至曰拋車。豎拍,機上拋石之臂也。機所拋投者謂之。字已見唐初《南史》,牛相製象棋有「」,自無可疑。

  砲字演變有四,其初,《唐書》皆稱「拋車」,如《新唐書‧高麗傳》:「()勣列拋車,飛大石過三百步,所當輒潰。」是也。亦即前引〈袁紹傳〉:「霹靂車」,注稱:「即今之拋車」,又注「拋」字作去聲,蓋用其引伸義,而別之以聲[8]其二,《玉篇》有「𨋛」字,匹孝切,未釋義。《廣韻》不錄,《集韻》:「𨋛飛石車。」字從車從拋省聲。從車者,以車兼發石機也,拋省聲者,義由拋字來,省其聲而存其義也。其三,﹝晉﹞潘岳〈閒居賦〉:「石雷駭,激矢蝱飛。」善曰:「礮石,今之拋石也。[9]或作《新唐書‧李密傳》:以機發石,爲攻城械,號將軍[10]。」《廣韻》匹切:拋:拋車。又步交切。」「石、車戰石也。」其四,《南史》《玉篇》:「砲:匹卯切。石也。」蓋指機上石,機與砲,各為一物,故念常謂加砲」而又必稱「代之為機。《宋史》砲字屢見,乃至有車砲、火砲、飛火砲之名。宋人撰《武經總要前集》有行砲車、軒車砲,乃火炮之屬。其初,棋子皆作「砲」字,以顏色區別。後世或易為」字,火器攻戰之世也。亦或省作「」字。



[1]晁補之《雞肋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線上圖書館>濟北晁先生雞肋集>集七)104/147

[2]大象公會〈象棋是怎麼的?〉(【新浪熱點】2016-10-15〉。

[3]﹝明﹞謝肇淛《五雜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線上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五雜組>五雜組四)130/154。(卷六人部二)

[4]﹝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線上圖書館>癸巳存稿>癸巳存稿九)62/63

[5]碻:《左》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閒。」註:「鄗,苦交反。敖、鄗二山在滎陽縣西北。」本義地名,《說文》無碻確二字。《玉篇》:「確:口角切,堅固也。亦作。碻;同上。」《廣韻‧㱿苦角切:「確:靳固也,或作碻。碻:上同。」通行確字。

[6]原書《校勘記》:「碻車:《禦覽》三三六引作拋車,《元龜》三六八作𨮙。按古無𨮙字,故借碻字為之。碻車即𨮙車。

[7]𣰰:《資治通鑑釋文》巨俱切,《太平御覽》其於切,諸字書並無讀音釋義。

[8]文‧新附》:「拋:棄也。力,或𠠵聲。案:《左氏傳》通用摽。《詩》:『摽有梅。』摽,落也。義亦同。」古無拋字,是以文‧新附》錄之,以「棄」為本義。

[9]﹝晉﹞潘嶽〈閒居賦〉【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線上圖書館>六臣註文選>九)11/145

[10]或作從駁與從駮之別。按《說文》:「駁:馬色不純。」「駮:駮獸。如馬,倨牙,食虎豹。

封面:牛僧孺象棋,最早只有「路十一,三十四。」簡單文字敘述。我怕光憑想像,會有失誤,先簡單手繪樣式,大概確立棋子位置,再用word畫表格,轉成PDF檔,再截到小畫家,第一次,不副理想。第二次,把棋子也作出來,截到小畫家,線條加粗,再把棋子剪貼到位。

俞平伯根據《癸巳存稿》繪成棋局,受到現代象棋「將前有卒」影響,所以少了一卒。「砲」擺在最旁邊,其實是要把「車」藏到卒後,避免未經布署,開局就互殺。 

《南史》是唐初修的,裡面有「砲」字,牛僧孺造象棋有「砲」,自然不意外。

宋末《事林廣記》刊的象棋,是現存最早的象棋記錄,棋局及行棋,完全與今制相同。只是棋子文字,兩軍都一樣,這點應該是繼承開成象棋。俞平伯繪的棋局圖,也看到這點。

台長: 南山子
人氣(29)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瑣志 |
此分類上一篇:牛僧孺造象棋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