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排外严重吗?
60 个回答
在德国待过几年,我的看法是,德国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很特别的。排外和不排外的都见过。我认为,德国是个内部撕裂的国家。不能单纯的说排外还是不排外,得说排外的和不排外的是哪些人。
我和叙利亚难民在一起互相帮衬,住在一起处的和哥们似的。但是同一年,伊拉克难民袭击了别的中国学生。我给德国朋友帮忙出力拯救他们的技术危机,德国朋友替我出头搞定繁琐的法律问题,双方把酒言欢。可是我们共同的对手,房屋租金上涨和外国人政策的问题也是德国人搞的。我和中国人在一起互相通报德国的歧视问题和各种法律变更,然而打着同胞旗号坑人的也是他们。在国外待过的中国人,有几个没被同胞坑过?
所以,同一血缘就是朋友?那可未必。不同血缘就是敌人?同样未必。
……………………
对于不排外的来说。
从历史上说,德国有纳粹的黑历史。我在德国的时候学的是艺术类的专业,艺术类的学生和教授的思想,普遍都是左翼,都反纳粹。
我记得我们当时上课,我们教授让我们聊自己国家最不好的东西,德国人几乎清一色是在抨击纳粹,再就是AfD这种党派。上课谈论艺术历史的时候,更是经常讲希特勒时期,东德时期对艺术的迫害,对舆论的管控引导。甚至包括对现政府,比如CDU,SDU的一些文化政策,一些鼓动排外政策,保守文化路线的政客的批评。德国学生在课上当着各国学生的面,对现阶段的德国文化政策和国家走向,对这些鼓动保守路线的人进行指名道姓的尖锐批评。
时间长了就发现,对纳粹的反击,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这个是有深厚基础的,是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他们的课本和教育里的。德国是个联邦共和制的国家,经常说自己是民主国家。和国内的一些理解不同,在他们看来,民主是骨架,是前提,随后才有了新闻媒体,政治选择,文化艺术,司法和警察等各方面的自由,自由其实是种节点。
今天的德国是建立在纳粹的废墟上的,有些东西是涉及国家合法性的问题,是必须压制的。而为了捍卫这种基础,他们的“宪法保卫工作”会专门针对一些特定的敌人,例如纳粹残余势力和新时代的纳粹,东德的极左翼势力残余,伊斯兰恐怖活动的影响,右翼及种族主义者,外国及跨国犯罪等等。
所以说,他们从比较历史,比较政治的角度看,反击纳粹和种族主义,也是他们新德国“西德到统一后的联邦德国”的某种政治基础。
这些算是一种基础。
而让我非常印象深刻的是,德国的年轻人在校期间就会参与很多社会活动,比如呼吁气候保护的游行,涉及大学生公寓价格的联名情愿,有关难民问题的立场表态等等。
我觉得不应该小看这个经历,因为参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培养责任感,建立成熟的民主基础,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表态,从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正因为浸入社会政治较深,所以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思考。而这一点,是我们很多中国学生欠缺的。
我观察过,德国不排外的那些人,基本上在当初都积极参与过争取诸如学生公寓租金降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性少数人群权利保护,反击纳粹等方面的活动。而排外的那些人,他们其实并未参与过太多这样的活动,甚是没参与太多极端右翼的活动。排外和不排外,在学生时代,从思维模式上就已经定下来了大致的区分。
我认为,原因在于,一个人如果能够走在时代前线,在学生时代就审视自己国家的黑历史,同时参与对动物的,对外国人的,对山山水水的,对经济活动和文化政策的多种意见表达,生活在一个多元化意见冲突的环境里,他就很大可能在以后的人生里不会再用血统或祖籍来区分敌我。至少他的房租提高后,在他的税费增加后,他不可能认为那是“境外势力和外国人的阴谋”。
同时,随着德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从小到大的环境里免不了有外国朋友,外国同事,那么这帮人从情感上也很难走到极端势力一边去。一个德国企业的生意做到全球的时候,它要么左倾,要么掩饰它右倾的痕迹。这是种新的生存模式,没什么丢人的。
这一点和东北人很像,各个民族,各个祖籍出身的人混在一起,大家认同的是一个东北文化(德国文化),是一种基于理念而非血统组成的社会圈子。如果一个祖籍朝鲜半岛的人来到东北,学会东北话,说他是东北人,没人会觉得有问题。那么就能知道,一个黑人说他是德国人,也没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那就是这个黑人的肤色比那个加入了东北人行列的朝鲜人更加显眼。
新文化是真的和东北文化很像。我在德国大街上遇到了很多好心人帮助我,不少人他们自己也是外国人。我也被德国本国人求助,虽然我的面貌一看就是外国人。支撑这一切的是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说白了,和东北大街上的那种热心肠一样。帮助你,不是看你的口音和籍贯,而仅仅是因为你有了困难而已。有统计没记错的话,现在这次瘟疫,东北用22分之一的染病率,出了近5分之一的医生,连黑龙江这个因为冬季旅游而感染严重的地方,都派了很多批医疗队去武汉。
这是一个成熟的进步社会的基础,就是说不是按照籍贯和血统,而是按照共同信奉的理念来组建社会。德国里面不排外力量的基础是这里,所以看多元化的问题,它绝不是一个和保守势力左右手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模式。
…………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德国就没了排外现象。
我没打算留在那边,所以不怎么关注他们国内的政坛,政治上AfD这种问题,我知道的不多。
我遇见过民间的排外力量,贴上海报表示要“外国人滚出去”。结果第二天就被另一波人覆盖上新的标语“种族主义者滚出德国”。双方宣传战打的还是很厉害的。
从德国的民间排外力量看,他们的口号虽然都指向“外国人抢走了德国人的工作,所以Ausländer aus”。但据我观察,真正的原因恐怕不止这个。
就像前面说的,任何一种思潮都是有基础的,不可能单纯的靠“血气之勇”。
第一,德国或者说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一直都有隐蔽的声音,那就是左翼垄断了社会话语权的质疑。再说的深一些,就是一部分派系压制了另一部分派系,而被压制的那一部分,为了自己的“盘子”,就只能对抗。如同美国的那种,希拉里和特朗普就是反着来,你收难民,我就不收。但私底下,两个人还是不错的朋友和生意伙伴。
这就是单纯的政治宣传了,各自调动自己的基本盘。我和极右的人接触过,他不说的时候我根本看不出来,他对我还挺热情。被我知道他的极右立场后,人家根本不在乎,为什么?这就好比一个反穆的人,可能网上骂完了,还去清真馆子吃饭,两者并不矛盾。
第二,国际化的企业冲击。有些企业的市场遍布全球,无论他真的国际化,还是装出来的国际化。无论是为了钱,还是为了某种理想。总而言之,他的这种国际化,会冲击到本土化的企业利益,以及链条上的方方面面。
打个比方,如果谷歌当年站住了中国,百度还有他的事吗?德国的方方面面,有人需要德国的“百度”,而有人则需要世界的“谷歌”。两相冲突,排外就有了钱袋子。
没有钱袋子的话,排外的基础连24个小时都存活不了。
第三,社会变革和经济危机下的民间自组织反抗。这个要涉及德国统一后,尤其是欧盟内部各种风雨的环境下,德国国内的社会变革。新德国如果分为几个时期,战后初期重建,冷战时期,两德统一,欧盟地位提升,再到今天全球新经济和政治秩序。在这个大潮里,德国内部也在变革。新的和老的也有冲突。
但这个是我们德国教授说的,说了好多,说白了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人群的意见走向,变革大潮里的普通人如何寻求集体安全感和信仰靠山,类比为当初纳粹的话“我能让一个最忠诚的共产党员在一周内成为忠诚的纳粹党员”,讲的就是信念本身不重要,信念对人的团结和集体赋予的无责任感很重要。他同时还把左翼也算了进去,表示左翼的很多人在必要时也会倒向右翼。就不细说了。
第四,对极端势力的担忧及旧政策的反弹。这个主要针对难民政策,以及CDU,SDU的一些旧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一定是直接指向了外国人的政策,可能一个住房的政策,最后就会导向排外和不排外。
这个我是在德国报纸看到的德国人自己的讨论,但描述不清太具体的分析。
第五,新冷战下对中国的抵触。这个算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有关意识形态和方方面面,涉及敏感话题,大家也能猜到都是关于什么的。
第六,信奉纳粹和新时代种族主义的那一套宣传的人。和前几个的支持者主要是中产和工人不同,第六种人和我国“小粉红”的思维模式差不多,挺没脑子的,基本都算比较底层的,没能力思考的,只要你给他一个完美的题目,他自己就能把正文都补上的。但凡有一点头脑的,不会这么干。
第七,最恶心的,就是一些新移民。比如阿拉伯波斯和一些东欧裔的移民,不是所有,但有一定的比例。
和伪军的心态很像,皈依者狂热,比德国人还认为自己德国的主人。对东亚裔比较不友好的人里,这帮人少不了。不仅欺负东亚裔,对德国本国人也总是做恶事,看看新闻,很多暴力犯罪都离不开他们。
这种也是最贱最坏的,必须提防。
………………
总的来说
西部比东部(除柏林)多元化排外程度低
艺术类比其它学科不排外
跨国企业比本土企业更包容,不管是真的还是装出来的。但遇到歧视性对待更隐蔽,必须坚决回击。
高知识的阶层和中产阶层大多数有素质,不怎么排外。但万一遇上少部分排外的,反倒很麻烦。同事和合作伙伴里有这样的人,卡着你不给你通过,那就得和他闹。
对于中低阶层和外国蓝领移民,拿出江湖上的态度打成一片吃喝玩乐能拉住关系,就像是和邻居唠闲磕一样。但不要指望他们因此就和你一样具备多元化的立场。点到为止,不让他们对你作梗就好,不要期望改变太多。
对于挣扎求生的流氓无产者,社会混子,尽力不接触。我是在西部,所以不太清楚东部的这帮人怎么样,反正对于这帮人,他们挣扎求生是不在乎什么世界大势的,谈了也没用,就是离远别管他。
19年下半年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南部小镇,独自生活工作了整整3个月。
3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孤身一人去那边,起初还是有很多的不安和顾虑。
不过好在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很友善的,从接送我的司机大爷,到房东一大家子人,以及我的可爱的德国同事们,他们都对我非常真诚,热心。
第一天去上班的时候,没有车子,公司距离我住的地方5公里,第二天老板亲自开车来接我,第二天房东就把电动助力脚踏车借给我。但是我太笨了,第一次骑车上大坡,因为不懂爬坡档位怎么调节,一脚下去,就把链条蹬断了。吓得我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跟房东怎么解释。
房东一家是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妻(爷爷奶奶),一对二三十岁的年轻夫妇(哥哥姐姐),姐姐是他们的孙女,还有两个三四岁的可爱的小朋友(曾孙子曾孙女),一家六口人,偶尔会见到家里的爸爸来过周末。
那天我怏怏地推着车回去,思索着如何向他们道歉并解释。结果,房东奶奶看到后笑着说没事没事,就叫爷爷来修理。因为我之前曾尝试着自己修链条,所以双手满是黑色的油泥。奶奶就带我去他们的屋里,给我倒了一种白色的粉末洗手。
有的时候我洗衣服忘记拿出来,奶奶就帮我放进烘干机,烘好了再帮我拿上来。我特别不好意思,后来每次都定好闹钟去收衣服。
奶奶自己养了鸡,种了小番茄,每次收获都一定要给我一些,让我尝尝。有时候去摘了蓝莓,树莓,也会给我送上来(奶奶爷爷住在大屋一层,哥哥姐姐住二层大卧室,我住小卧室,小朋友住三层小阁楼,哈哈~)。
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我没法骑车回来,就一个人撑着伞往回慢慢走,结果一抬头,房东爷爷和奶奶开车来接我,说下雨,怕我不好走。因为没有我的电话,联系不到我,担心走岔了,就在这一路上来来回回开,为了找我。当时真的是,暖到心窝里了。
后来我租了车,每天开车上下班,周末的时候我要洗车,他们还一定要帮我~哈哈!
很感谢他们一家,临走时,他们一家人还送了我一张明信片,和一块石头,上面写了满满的祝福,以及家里每个人认认真真的签名。是他们,让我在德国,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对了,老奶奶为了和我交流方便,特意把40年前的英文书全部翻出来,重新学习英语(奶奶平时说德语,我说英语,沟通主要靠姐姐给翻译和比手画脚,哈哈~)。真的很敬佩奶奶的精神和毅力,也非常的感动。有时候我下班回来,奶奶会让我教她几个单词,她就认真地一遍遍念。我也学了一些基本的德语,和奶奶交流沟通。
我工作生活的小镇在德国最南端,靠近奥地利和瑞士边界,所以同事中除了德国人,还有很多奥地利人。
平时在公司的时候,同事会悄悄在我桌上放一包小饼干,有时候是一大盘。。。哈哈哈,因为最开始我跟他说我不喜欢巧克力和冰淇淋,拒绝一切甜食,这家伙不信,就天天给我买巧克力小饼干。
结果是,嗯。。。真香!然后这家伙就告诉了部门其他同事,他们有事没事就来给我送小饼干。哈哈哈~可能我们公司女生比较少吧,大家都对我很好。。。有时候还有同事请我喝柠檬茶(因为我不喝咖啡)。
有时候大家在一起聊天,开玩笑,都比较随便,他们也会跟我调侃其他同事,大家关系都非常融洽。我还教大家一起做“亚洲蹲”,结果是,一个60多岁的大爷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还笑的特别开心~哈哈哈!
周末的时候,关系好的同事会约我一起开车去湖边散步,爬山,骑车(奥地利有一种玩法,是骑着滑板车从山坡向下冲,先做缆车到达山顶,然后租车,大家一群人骑车一路冲下来,从山顶,到山脚,到小镇,最后冲进公路,真的很疯狂,很刺激!!!),烧烤等等。
有一次,一个奥利地同事带着他的家人和宠物,还有他的意大利朋友(以及他的印度太太),一起开车带我去玩,后来还去他爸爸的家里烧烤。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在这里认识的每个人都很nice!
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很开心,不过也很想家。
另外,在国外越待,也越觉得祖国的好,生活的便利,丰富的娱乐活动,以及工作的认真高效。
我觉得,正是因为祖国的日渐强大,国际地位的稳固和提高,才让我们这些我在外的游子,感受到了尊重和善意。
P.S. 对了,最后突然想起来我一个德国同事,说他太太(也是德国人)特别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之前曾专门跑到中国学习中医,一听说我来了,一定要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哈哈哈~
最后附上我在德国拍摄的vlog:
Doggy_J || VLOG#1 || 独自在德国乡村工作生活的日子 || 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