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 把策略轉「畫」為清晰視覺圖

00:00 / 25:03
1.0 x
0.8 x 1.0 x 1.2 x 1.5 x 1.7 x 2.0 x
把策略轉「畫」為清晰視覺圖

插圖/萊恩.卡爾(Ryan Carl)

人類是視覺的動物。高階主管向投資人簡報一筆交易,或是向員工傳達公司策略時,如果能用一張清晰的架構圖來說明背後的思維,就會事半功倍,甚至還能大幅提升公司市值。要製作一張好的策略視覺圖,請遵循5大設計規則。

2014年12月1日,半導體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宣布,將斥資16億美元收購晶片製造商Spansion。當時的執行長瑟曼.羅傑斯(Thurman Rodgers)簡報這筆交易時,股市反應相當正面。分析顯示,在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後,Cypress的股價於消息公布後大漲13%。投資人顯然認同該公司的收購理由。

從這筆交易的長期結果來看,投資人確實有理由樂觀。一年後我們檢視該公司的價值,發現它的市值仍然比收購前高出13%。股市對這筆交易的潛力預估相當準確。

相較之下,兩年前的12月12日,製藥公司Medicines Company宣布,將收購特殊藥物製造商Incline Therapeutics。就價值創造的角度來看,該交易與Spansion收購案非常相似:一年後,合併後實體的市值同樣上漲13%。但當Medicines執行長克萊夫.米恩韋爾(Clive Meanwell)向金融市場簡報這筆交易時,市場反應卻相當冷淡:股價僅上漲1.8%。投資人顯然未理解此次收購背後的理由。

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模式。我們分析2012年至2017年美國654筆大型併購案,經常看到交易就算類似,也會出現這種差異。雖然公司會預測每一筆收購或合併可能增加多少價值,但市場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立即將這些價值列入考慮。

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投資人是否採信執行長的簡報內容?為找出答案,我們採用事件研究法進行統計分析,這個方法讓研究人員能夠判斷收購案(即「事件」)哪些特徵可以解釋股市的反應。在我們分析的收購樣本中,浮現一個看似簡單、卻意義重大的因素:如果簡報附上一張投影片說明這次交易的策略理由,投資人立即豎起大拇指的可能性會高出兩倍以上。底下我們將這類投影片稱為「策略視覺圖」(strategy visualization),它在交易宣布後對公司估值的正面影響,遠比其他視覺輔助工具(如照片、地圖、標誌,甚至長條圖和折線圖)高出4倍。

如果簡報附上一張投影片說明交易的策略理由,投資人立即豎起大拇指的可能性會高出兩倍以上。

接下來幾頁我們將解釋為什麼視覺圖對策略傳達如此重要,並詳細描述一個範例,來說明如何製作一張有效贏得員工和投資人認同的視覺圖。最後,我們將進一步指出,儘管策略視覺圖能夠發揮強大效果,只有四分之一的企業簡報會採用它,而且就算採用,這些圖像的設計也往往不是以發揮影響力為目的。總而言之,只有不到20%的視覺圖能夠有效說明公司的策略決策。

本文觀念精粹

問題當兩家類似的企業向投資人簡報相近的策略時,市場反應似乎往往厚此薄彼。
原因研究顯示,這些情況有一項單一最關鍵的差異化因素—企業是否提供有說服力的策略視覺圖。
解決方案以一張有效的視覺圖來強化你的策略。要設計這樣的圖,請遵循以下5個規則—把想法歸納成三、四個主要概念;建立層次,增加細節;顏色和陰影僅限於區分不同層次;清楚標示架構內各元素關係的順序;以水平方式呈現資訊。

內圖

理由:眼見為憑

大多數高階主管都同意,商業策略是一系列選擇,決定公司要以何種方式在何處創造價值、參與競爭。但很多人卻忽略,策略還需要詮釋這些選擇背後的含義,並以簡潔明瞭的方式加以說明。

透過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組織心理學家卡爾.維克(Karl Weick)所謂的「意義建構」(sensemaking)過程,高階主管能夠理解自身所處的商業情境,以及公司在這個情境中要如何經營。這個過程通常會將競爭對手與潛在顧客加以分類,找出公司的關鍵資源和能力,並釐清它們之間的主要因果關係。這種理解最終會組織成一張我們所謂的「認知地圖」。

一個好的策略會反映出這種地圖。事實上,高階主管在制定策略時,通常會草繪一張認知地圖。他們在討論和辯論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時,不論對象是同事、顧問、董事會成員或是其他人,經常會在活動白板或投影片上,用圓圈、方框和箭頭來表示他們提出的策略有哪些重要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的相互關係。

一旦高階主管對策略達成共識,就要把策略傳達給其他利害關係人,讓他們能夠理解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例如,只有員工對公司策略的理解和高階主管相同時,才能引導他們的日常決策。如果他們沒有因為新的策略而做出不同選擇,你就等於沒有新的策略。

這時,高階主管必須從意義建構轉向意義賦予:他們需要將自己對公司策略的認知地圖,傳遞到員工和投資人的心中。我們的研究顯示,口頭簡報若搭配策略與策略運作視覺圖,會是最有效的傳遞方式。

內圖

個案:Capitec銀行

Capitec是目前南非最大的零售銀行,連續兩年獲銀行顧問公司Lafferty Group評選為全球最佳銀行,它的故事提供了理想的素材,讓我們一窺何謂有效的策略視覺圖。我們現在更仔細看看該公司的策略。

Capitec成立於21世紀初,諸位創辦人分析消費者銀行在南非的生態時發現,該領域長期以來受到4大銀行的主宰,於是他們體認到,若要在市場立足,至少在初期階段,必須鎖定這些現有銀行所忽略的客戶區隔。這些客戶是低收入族群,通常沒有銀行帳戶。創辦人將他們形容為「缺乏金融知識」。這是他們第一個策略概念。

接下來,創辦人仔細思考這些客戶需要的價值主張。他們由此提出的策略概念是「單一簡易帳戶」,只滿足客戶的基本需求。為實現這項主張,他們決定把重心明確放在4個相輔相成的子概念:可負擔、簡易、可得,以及個人化服務。

這些不是空洞抽象的詞彙,而是能夠轉化為具體的客戶利益和營運方式。可負擔意指收費低廉,足以吸引民眾從使用現金轉向銀行服務:Capitec各項費用是競爭對手的一半。要能提供這些服務並維持獲利,Capitec必須降低成本。(該銀行在成立隔年便達到損益兩平。)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它就需要擴大規模;為此,該銀行極力維持產品及營運的簡易性(第二個子概念)。例如,它只提供一種帳戶,只能用來存錢、借款和進行非現金交易。創辦人認為,簡易的服務足以滿足低收入客戶的需求,而保險、信用卡和換匯等附加服務對他們的幫助很有限。

第三個子概念「可得」,則是要降低目標客群使用該銀行各項服務的障礙。為此,Capitec將依靠龐大的實體分行網絡,提供面對面的服務。每間分行均設有全開放式櫃台、一些操作非常簡易的自助服務機器,以及一套顏色標示系統(包括紅色和藍色地毯),能夠指引(可能不識字的)民眾往何處洽公。重要的是,Capitec會聘請當地社區居民,確保服務人員能說客戶的語言,行為也能符合客戶的習俗。

這為我們帶來第四個子概念「個人化服務」。Capitec選擇從零售業與餐旅業聘請員工,而非銀行業,就是因為它希望將重心放在服務上。Capitec之所以能做到這樣,要歸功於它的科技平台使用起來十分簡易。此外,創辦人還認為,這些員工具備當地的市場知識與人脈,能夠提高開戶人數,客戶的貸款違約率也非常低。他們能夠知道誰是優質的潛在客戶,誰還清無擔保貸款的機會高,誰的機會低。高開戶率搭配低違約率,不僅造就低廉的分行成本,也帶來高額的貸款獲利率,堪稱兩全其美。

Capitec的價值主張及其4個子概念,共同決定了第三個主要的策略概念:銀行需要投入的資源與能力。例如,我們前面提過,Capitec的價值主張預設一個龐大的分行網絡,而且分行也經過特別的空間設計。此外,它還需要建置一個科技平台〔Capitec代表「資本」(capital)和「科技」(technology)〕,讓員工和客戶能夠極為簡易地完成開戶等作業。

此外,這項價值主張也界定該銀行需要培養的內部文化。南非的金融機構一向偏好一種正式、近乎僵化且往往等級森嚴的文化,也許這是因為它們想向員工與客戶傳達一種嚴謹的形象。這反映在它們與客戶的互動,以及分行的設計風格上。Capitec希望員工能以親切隨和的態度面對低收入客戶,因為他們走進銀行可能會不自在,甚至感到恐懼。

以口頭說明這項策略雖然在當下很有說服力,但對於未曾參與制定的人來說,可能難以吸收。不過,我們可以只用一張投影片就近乎完美地呈現出,這項策略的所有組成概念具有哪些關係和因果邏輯。邊欄「策略視覺圖的正確設計方法」展示一張我們製作的投影片,你可以在上面看到這些關係和因果邏輯。從這張投影片你可以輕鬆見到3個主要的策略概念。位於中間的是價值主張(「單一簡易帳戶」,包含4個子概念及其實質表現)。右邊是關鍵客戶區隔(「缺乏金融知識」的民眾),左邊是必要的資源和能力(「當地分行網絡」及其提供的服務),以滿足該區隔的需求。視覺圖也展示這3個概念彼此如何連動,創造出一個能夠獲利的互動關係。

內圖

任何經理人在簡報中看到這張視覺圖,幾乎都能順利吸收。員工可以把它張貼在辦公室的牆上,未來簡報任何策略建議時可以拿它做為基礎的投影片。投資人看到這張圖,也能清楚掌握公司創造價值的方式。

那麼,你該如何確保自己的策略視覺圖,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方法:如何打造出色的策略投影片?

人類是視覺的動物。我們大腦有50%以上的區域參與處理視覺資訊,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研究顯示,我們吸收視覺資訊的速度和準確度都優於其他類型資訊,但前提是視覺資訊要組織得宜。

為了解在策略制定的情境下,如何進行視覺溝通最有效果,我們招募57位高階主管〔均來自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EMBA課程〕,研究我們從不同公司取得、一共60張的策略視覺圖。我們請每位高階主管評估大約15張視覺圖,而在他們評估時,我們使用眼動追蹤技術來觀察他們將注意力集中於何處。接著,我們詢問他們每看完一張視覺圖後,對該公司的策略了解多少(是否「得知什麼」、「明白什麼」或「更理解什麼」)。當然,這種評估多少有點主觀。即使參與者自認得知不少資訊,我們也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如此,或只是自認為如此。但我們確信,至少反過來是成立的:如果多位高階主管表示,他們在研究某家公司的視覺圖時,沒有從中得知公司策略任何資訊,恐怕就不是一張非常有效的視覺圖。

我們也測量每張視覺圖的一些屬性,然後使用迴歸模型進行統計分析,找出哪些特徵能讓高階主管更理解公司策略。我們將這些見解,與企業在宣布收購時(無論是否附上策略視覺圖)股價如何變動的研究資料相結合。研究結果指出5個具體的設計原則:

內圖

1. 把你的想法歸納成三、四個主要概念,做為策略模型的基礎。我們在樣本中觀察到許多架構都包含大量元素,有時多達數十個。這點可以理解,畢竟商業環境和策略往往相當複雜。然而,一張好的視覺圖(連帶地,一個好的架構)只以少數幾個核心元素為主,讓人們能夠依照邏輯填入細節,例如,為支撐這些核心元素而必須做出的營運選擇。我們的分析顯示,相較於複雜、元素眾多的視覺圖,簡單、元素較少的視覺圖能夠引起股市遠遠更為正面的回應。

一張好的視覺圖(連帶地,一個好的架構)只以少數幾個核心元素為主,讓人們能夠依照邏輯填入細節。

這項發現符合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教授格里.麥克納馬拉(Gerry McNamara)及其同事的研究結果,他們檢視高階主管對產業內部各類競爭對手的認知模型,結果顯示,高階主管的認知模型如果包含較少元素,他們公司的財務績效明顯更為出色。這也呼應珍妮佛.薩默菲爾德(Jennifer Summerfield)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所做的研究,她發現人們只需要3個概念,就能創作出內容豐富而連貫的故事。

在研究57位高階主管時,我們也檢視策略元素的獨立程度,結果發現,視覺圖的核心元素如果彼此缺乏某種連結,高階主管就難以理解該公司的策略。

這種現象是源自於人類大腦為處理景觀畫面而演化出來的做法。雖然眼前景觀可能有不同元素,例如山脈、森林、河流和草地,但這些元素也相互交織,構成一幅連貫的畫面。好的策略視覺圖正是模仿這一點:呈現數量有限且清晰可辨的元素,但這些元素彼此也有明確的連結。

2. 建立層次,增加細節。當我們注視景觀時,會先看到它有不同元素,但接著我們可以聚焦於各個元素,辨識更豐富的細節。例如,遇到一座山脈時,我們可能會先觀察它,看看哪裡地勢最平緩、岩石最少,接著再找出穿越山脈的最佳路徑。同樣地,如果視覺圖每個核心元素都包含更豐富的細節,讓我們能夠進一步聚焦在某個元素,了解更多資訊,效果就會最好。

再以Capitec策略視覺圖為例。如果你注意看公司的價值主張,就會清楚看到有4個子概念在定義它。接著你可以深入每個子概念的下一層,例如,你可以看到構成「可得」這個子概念的元素:分行的開放式空間設計、分行內不同服務區域的顏色標示,以及資訊透明,這些都是來自於實務的做法,像是讓員工與客戶在填寫貸款申請時一起看電腦螢幕。

這些層次讓架構不再抽象:它們顯示這家銀行在概念選擇上的各種具體含義,也連帶將策略連結到執行面。

3. 顏色和陰影僅限於區分不同層次。在自然界,我們透過顏色差異來辨識個別的特徵、深度及層次。例如,森林與高山就有不同顏色,凸出和凹陷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陰影變化。我們發現,顏色在視覺圖也扮演同樣的角色。我們在分析一張具有許多顏色與不同陰影的視覺圖,會如何影響人們對策略的理解時,發現顏色與陰影使用愈多,人們反而愈難理解策略。但有一個例外:如果顏色和陰影是用來區分模型不同層次,就有助於提升理解程度。這也是我們為Capitec製作的策略視覺圖容易讓人理解的另一項原因。

4. 清楚標示架構內各元素關係的順序。在研究收購期間的策略簡報時,我們檢視架構視覺圖是否使用連接符號,來呈現各元素的關係。這一類圖就是所謂的流程圖。我們發現,視覺圖如果加入代表流程的符號,就能讓該策略在股市的估值提高64%。

薩默菲爾德進行的fMRI研究指出,故事也有流程。所謂故事,是由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它是由大腦負責形成因果概念的區域來處理。因此,在一張好的視覺圖上,流程應該呼應並強化公司想要傳達的故事。例如,我們在Capitec投影片展示的流程,就呼應這家銀行的故事,也就是如何與當地社區民眾攜手建立一個可得的分行網絡,以便實現它的價值主張:為首次開立銀行帳戶的低收入客戶提供簡易、親切、可負擔的銀行服務。

5. 以水平方式組織你的架構。最後,我們發現,如果公司的策略架構主要是以水平方式來呈現,高階主管明顯更容易掌握策略的內涵,它的效果之大,很可能又反映了人類演化的背景:自然景觀是以水平方式呈現。因此,人類的水平周邊視野可達180度,而垂直周邊視野只有約135度,也就不足為奇。

事實上,由大衛.休伯爾(David Hubel)和托爾斯滕.維塞爾(Torsten N. Wiesel)開創的視覺皮質敏感度研究顯示,我們視覺皮質上的神經元,對水平方向的敏銳度比其他方向更強。休伯爾和維塞爾也因為這項研究,得到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羅傑.斯佩里(Roger Sperry)共同獲獎〕。因此,橫向布局對大腦來說更容易處理。

在我們654份簡報樣本中,有170份包含策略視覺圖,其中大多數都符合我們前面的一些建議。約65%的視覺圖主要以水平方式來組織(大概是因為PowerPoint預設版面為橫向模式)。約90%的視覺圖,光從視覺就可以區別不同的架構元素。(其餘10%則無法清楚區別不同元素,它們都混在比方說一個矩陣或圖表中。)71%的視覺圖則會用箭頭、重疊或近似的顏色,來說明模型各部分的連結。

然而,我們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視覺圖會以水平方式來組織架構、清楚區別不同元素,以及明確呈現這些元素的連結。但最明顯的缺點是缺乏層次設計:只有32%的公司會在模型中加入額外的細節層次。整體來說,只有不到20%的視覺圖(換句話說,在我們檢視的170張視覺圖中,只有32張),能讓員工和投資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清楚理解公司的策略。

在我們檢視的170張視覺圖中,只有不到20%能讓員工和投資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清楚理解公司的策略。

對,設計規則確實重要

接著,我們決定實際測試,遵循我們的設計方針究竟會對理解策略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們招募150名擁有至少3年管理經驗的人,並將他們均分為兩組。我們首先非常簡短描述Capitec(匿名為T-Banc),然後向其中一組展示一張我們製作的優良視覺圖,並向另一組展示一張有缺陷的版本。雖然第二張包含的概念與第一張完全相同,但它是以同心圓的方式來組織,且未能清楚呈現策略的主要概念和子概念,以及它們彼此的關係。(見邊欄「錯誤的設計方法」。)內圖第二張圖刻意忽略我們的規則,但根據我們的經驗,這種結構在策略投影片中算是相當常見。

待受試者研究完他們拿到的視覺圖後,我們詢問幾個問題,包括覺得自己有多理解該銀行的策略,以及視覺圖有多少幫助。起初,我們發現兩組受試者之間沒有差異:兩張視覺圖在他們看來,似乎都同樣有助於理解銀行的策略。但是,當我們請參與者簡短描述策略時,卻觀察到明顯的差異:平均來說,看過好的視覺圖,會比看過有缺陷的視覺圖,在策略理解上高出整整1分(以1至7分的量表來衡量)。

因此,看過那張有效的視覺圖,確實會對Capitec的策略有更深入的理解,儘管他們未必察覺到這一點。換句話說,人們通常沒有意識到,策略架構的視覺特徵會對他們產生多大的影響。

高階主管在簡報策略時,通常會藉助視覺工具,尤其是PowerPoint的投影片。但他們必須明白簡報的設計其實非常重要。策略是人們在進行協調和創造價值時不可或缺的機制。如果能以適當的視覺圖,將策略有效傳達出去,所有人就能同心協力,馳騁於商業環境,而非孤軍奮戰。一張設計良好的視覺圖,輕而易舉就讓股市對策略的反應增加一倍,立即為公司的市值增加數千萬、甚至數億美元。對於負責執行策略的員工來說,設計良好的視覺圖也能為他們的長期績效帶來遠遠更大的影響。

(劉純佑譯自“You Should Be Able to Boil Your Strategy Down to a Single Clear Visualization,”HBR, July-August 2025)

哈佛商業評論 哈佛商業評論

哈佛商業評論數位版

立即開始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