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敏(中国:教育学)
从过去的连载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孩子在分享玩具等物品时"所有"意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在进行下一次调查前,我想介绍一组有趣的数据,进一步思考这种"所有"意识的差异。首先,请看下面这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插曲。
我原本想跟所长商量,请求他让我拜访幼儿园、小学等教育第一线,但我话还未说出口所长就递给我一张纸,上面夸张地写着"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我当时的单位)山本登志哉老师访问日程",已把我逗留一周的计划全都安排好了。具体包括某月某日上午参观某小学、由某某人接待、在某处用午餐、下午去某景点参观、由某某人接待、在某处用晚餐等。
日程安排十分周到妥贴,参观设施比我想拜托的数量多几倍,连用餐、旅游观光、逛书店等都安排好了,并已做好所有准备工作,还全额负担礼物费用。如此盛情款待令我感动不已,甚至觉得难以置信。
看着日程安排用并不太流利的中文和所长谈话时,所长未打一声招呼突然夺走我手里的日程表,看着日程表开始讲话。因为都没有跟我说一声"让我看一下"就拿走日程表,令我大吃一惊。(摘自山本登志哉《文化是什么?文化在何处:对立和共存的心理学》 2015年,新曜社,第59页)
当时我根本没想到自己手里拿着的东西会被夺走,对我来说这个小小插曲成为一次不平凡的经验,助我了解到中日之间"所有"意识方面的差异。
为什么我如此固执地认为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拿走别人手里的东西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呢?因为我个人在日本各地生活的人生经验告诉我,除非开玩笑,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我自己也不会对别人做这样的事。
智力上有障碍的孩子可能会这样做,小孩子也会相互争抢物品,但那些都是特殊情况,因为那些孩子还未完全懂道理。当然,也有成年人采用暴力手段抢夺别人物品的情况,那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粗鲁之人""不懂礼貌"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犯罪",这些也属于特殊情况。
事实上,我曾在京都观察过婴幼儿间的互动,发现孩子们从两岁左右起就不会突然夺走其他孩子的东西,开始"确认对方是否同意"了。他们会先说一声"借给我吧",或把手放在想要拿走的东西上,边看着对方的脸,征得对方的同意后再拿走。到了3岁左右已经知道必须遵守这样的规矩(山本登志哉、1991、《幼儿时期"尊重先占有一方"原则的形成及其功能:有关"所有"的个体发生》、教育心理学研究、39(2)、122-132)。
当然,3岁以后幼儿有时也会突然夺走其他孩子的玩具,这样做的目的多半是为了故意攻击对方、欺负对方或嘲弄对方。其实他们知道"不能突然夺走别人东西"的道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道理是刚懂事的孩子也知道的常识,但我的这一想法却被颠覆了。
这样的常识根本不需要下功夫有意为之,应该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习惯。所以,一旦这样的常识被打破,那种心灵上的冲击不言而喻。"不打一声招呼就夺走或使用别人的东西"在日本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和伤害对方的行为,被夺走东西的一方会很受打击。
正因如此,我碰到上述情况时也很受打击,心里很乱。之后在中国的生活中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文化冲击。
1995年,我又作为当时文部省派遣的研究员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博士论文也以"所有"意识的日中差异为题(山本登志哉 1997 『婴幼儿"所有"行为与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日中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在日本两岁孩子都明白"不能突然抢夺别人手里的东西"这样的道理,那这方面中国孩子的表现如何呢?是否可以从中看出日中两国"所有意识"方面的差异呢?
作者简介
山本 登志哉
(日本: 心理学)
1959年生于青森县。在和服店做学徒后进入京都大学文学部攻读心理学本科和研究生。 硕士期间,兼职做保育员时,对婴幼儿"所有"行为进行研究并撰写了硕士论文,荣获日本教育心理学学会颁发的城户奖。供职于奈良女子大学时期,曾作为文部省长期外派研究员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以研究婴幼儿"所有"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获得该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在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任教期间开始进行以零用钱为主题的日中韩越的共同研究,就此研究撰写的论文荣获中国朱智贤心理学奖。近著有《非语言交流的心理学:生活在偏差中的当代人》(与高木光太郎共编:東大出版会)
姜英敏
(中国: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