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數甲

此次分科數甲考題,除了幾題計算稍顯複雜外,基本上沒有太難的題目。不過仍有幾題答對率低於預期,尤其是幾題不難的問題可能牽涉到符號操作,而不是具體的數字計算,作答的情況非常不理想。例如單選的2,3題以及多選的4,6題,都是沒有具體的數字可以計算,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應該是困難的。造成不必計算的部份無法得分,而需計算的部分又有點複雜也得不到好處,這可能就是成績不如預期的原因。

單選題

單選題一般來說應是穩定軍心用的,不過沒想到2,3兩題考生的表現並不是如此,應該是學生對符號操作的能力欠佳有關。關於單選的三題,考生作答的 PD 值如下:(關於 PD 值請參考大考中心“一起來認識學測與指考的試題答對率”

112數甲單選PD

第2題已經很不理想了,第3題更低的令人吃驚。一般來說單選題答對率因為可以猜答的關係,不會像選填題答對率普遍低落。但第3題單選答對率竟然是整卷第二低的,實屬罕見。唯一可與之匹敵的是110數甲單選第3題,答對率全卷最低。巧的是它們不只都是第3題,還恰好都是評量黎曼和。讓我們看看這一題吧!

112數甲第3題

這題擺明了就是黎曼和,個人覺得比110數甲的黎曼和簡單,因為那題若不知用黎曼和處理,就解不出來了。 先提供那一年的題目與答對率給大家比較。

110數甲第3題

112數甲第3題答對率

讓我們回到今年的第3題。題目選項已表明要考慮積分的區間是 [0,3]。高中教的黎曼和僅考慮將區間均分的情況,所以一般來講每個分割的間距x應是每單位長分成n等分,即x=1n(如上面110那題);或是整個區間[0,3]分成n等分,即x=3n。知道可能的x後接下來便是要知道每個分割區間的端點,以便將區間上的點代入被積分的函數。若 x=1n,則在區間[0,3]所分割出的3n等分中各區間的端點依序為0,1n,2n,,3n1n,3nn;而若 x=3n,則在區間[0,3]所分割出的n等分中各區間的端點依序為0,3n,6n,,3n3n,3nn。也就是說,若x=1n,則黎曼和應該要有3n項;而若x=3n,則黎曼和應該要有n項。看看題目,發現僅有n1項(這有點奇怪),不過和n項僅差1項(事實上只要差固定的有限項)最後算極限時差距會趨於0所以極限會一樣,因此本題應是以x=3n來分割的黎曼和。了解這點就不難發現選項(3)才是正確的。

其實學生到高三已學會Σ這個summation符號,應該讓學生用Σ來表示黎曼和,較容易看出此極限是哪一個定積分(或許這也是考題故意不用Σ來表示的原因)。原式可表為 k=1n13n24n2+9k2。因為有n1項所以知道x=3n,每個分割區間的端點為3kn,故原式可寫成k=1n13n4+(3kn)2。而此和與k=1n3n4+(3kn)2僅差一項3n4+32,因此當n趨近於時會趨近於同一極限034+x2dx

這題的轉折n1項(而不是n項)以及每個分割的長度x=3n(而不是x=1n),可能就是造成得分率低的原因。我們從以下考生的選項分析可見端倪。

組別 未答 1 2 3 4 5
T 1 3 9 *21 47 19
H 1 1 3 32 54 9
L 1 5 16 12 41 26

錯誤的選項(4)最受青睞。應該就是大部分考生誤以為x=1n,而將原式寫成k=1n131n4+9(kn)2。這確實也是一種黎曼和寫法,所考慮的函數其根號部分也確為4+9x2。不過由於x=1n,外面還要乘以3。另外代入函數的端點1n,2n,,n1n僅為區間[0,1]的分割點,所以若用此表法應為定積分0134+9x2dx。絕對不是034+9x2dx。因此寫成黎曼和時,務必要確認x與所在區間的分割點是否一致。說到這裡,或許有同學會疑問,既然此黎曼和的極限也等於0134+9x2dx,那不就表示034+x2dx=0134+9x2dx?沒有錯!不過這要到上了大學微積分,了解變換變數的積分技巧後,就可知道。

多選題

多選題中考生的表現,依大考中心的分類,除了第5題為中偏易外,其餘為中偏難到難。這裡就大致談一下較難的那幾題。考生成績的 PD 值如下:

112數甲多選PD

112數甲第4題

會特別談這一題是看到很多老師在解說此題時,直接就考慮a=2, b=5 的情況。或許老師這樣處理的用意,是考量前面提的學生對符號操作不熟悉,所以用具體數字教學生處理。但這是不正確且非常危險的。首先學生可能誤以為由題設,a,b就一定是25,再加上若真的用a=2,b=5作答此題,每個選項都能答對,更會誤導學生以為這是正確的解法。事實上題目是要考慮所有符合題設的a,b,當然不能用特定的a,b來決定其他的情況是否會對。或許有老師認為「a=2,b=5是符合題設的最小區間,若對於最小區間是對的,那對更大的區間當然也就對了。所以這樣的解法沒有問題」。這乍聽之下好像滿合理的,不過事實上仍不正確。選項(3)就很可能出問題。例如題目改為2,2滿足|xa|b。此時滿足的最小區間為a=0,b=2,而且1,1仍滿足|xa|b2。但當a=2,b=4時,2,2滿足|xa|b,可是1,1就不滿足|xa|b2了。所以對最小的區間成立,並不代表對一般的區間仍成立。更何況若原來題目是考慮|xa|<b,那就找不到a,b會是會是所謂的最小區間了,那怎麼辦?所以還是要回歸用抽象的符號讓學生操作。

整個操作並不難,大家應該都了解 |xa|b 等同於abxa+b。接下來就是單純的不等式問題了。也可鼓勵學生用區間的概念來看這個不等式。有了區間概念就知道本題主要的關鍵就是 3,7,額外 1,4 的條件是多餘的,反而會造成干擾。看到有些老師解題時還把1,4拿來驗證,就失去了讓學生了解區間概念的機會了。至此我們知道本題的條件就只有 7a+b 以及 ab3 而已。由此不等式,可以解得 b10,而若 b=a 馬上得 03 的矛盾,選項(1)、(4)、(5)應該算簡單。選項(2)只是問是否 7ab 以及 3a+b。因為和原不等式一致所以正確。而選項(3)問的是可否推得 72a+b2 以及 ab232,這當然就不對了。其實選項(5)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可以幫我們找到選項(3)錯誤的反例。選項(5)告訴我們當 b=a|xa|b 不可能有小於 0 的數在之中,所以選項(3) |xa|b2a=b2 的情況就會錯。此題選項若將(4)(5)置前不知是否對考生有幫助。

112數甲第6題

剛看到此題時,就覺得考生作答情形一定不妙。若對線性獨立概念熟悉的學生了解題目的本意作答起來應該沒問題;不過對它不熟悉的學生很可能連題目問什麼都不知道。結果本題確實是多選題中得分率最低的。從下面選項分析來看,每個選項被圈選的比率都達一半以上,考生應是是猜答的居多。

組別 未答 1 2 3 4 5
T 1 *57 51 50 *62 *50
H 0 75 40 32 68 53
L 1 41 61 65 58 50

行列式是否等於0與向量是否線性獨立有關。我們先用線性獨立的觀點看這個問題。選項(1)假設兩向量垂直,所以是線性獨立的,因此行列式不為0,正確。選項(2)即使 u,v 是平面 z=0 上的兩平行向量,當然一樣可找到不在平面 z=0 的向量與它們垂直所以此選項錯誤。選項(3)w,w 外積不是零向量,表示它們不平行但又同時與u,v垂直,所以u,v一定平行,也就是說行列式為0,此選項錯誤。選項(4)由假設空間中所有向量皆可表為 u,v,w 的線性組合知 u,v,w 為線性獨立,所以 u,v 不平行,行列式不為 0,選項正確。選項(5)假設 u,v 不平行,而 w 與它們都垂直,所以 w 不會是平面 z=0 上的向量,因此這三個向量是線性獨立,故得矩陣 A 的行列式不為 0,此選項正確。

因為高中課程並未對線性獨立的概念有太多著墨,如何讓學生了解此題的評量重點有點難度,還好談的是二階行列式,學生應可以用平行的概念處理。先讓學生了解,整題主要評量的是若 u,v 這兩個在平面 z=0 的向量是平行的,則可有許多不平行的向量同時與 u,v 垂直,而若 u,v 不平行,則僅有與向量 (0,0,1) 平行的向量會同時與 u,v 垂直。接下來比較難的便是邏輯問題了,也就是對於「若...則...」這樣的敘述方式是否了解。例如選項(2)、(3)談的都是假設有與 (0,0,1) 不平行的向量同時與 u,v 垂直,所以 u,v 必需平行。選項(5)由 u,v 不平行知 w 必為 (0,0,t) 其中 t0 所以 A 的行列式為 t|abba|,故不為 0。比較難的還是選項(4),因為由假設可知 t0,否則三個向量都在平面 z=0 上,無法表示所有坐標空間的向量,但是知道 t0 後,可能因當初處理選項 (2)時知道 t0 未必可推得行列式|abcd|0,因此反而沒有選這個選項。事實上此選項的題設比選項(2)的題設 t0 條件強得多。即使 t0u,v 平行,仍無法表示所有坐標空間的向量。總之,這個地方,維度的概念仍是需要的。

112數甲第7題

前4個選項還好,最後一個選項相信許多考生會列式但覺得計算複雜。這次考題大家喊計算複雜,這個選項應該是其中之一。看看選項分析,令人訝異的是選項(4)答得很好,表示考生大多有對稱的概念;不過類似概念的選項(3)卻有超過一半的考生誤選,考生作答的狀況實在難以理解。

組別 未答 1 2 3 4 5
T 1 *61 30 54 *72 47
H 0 79 13 44 80 38
L 1 40 48 63 64 55

在此想談談選項(5)這個複雜的計算,除非見過,要在考場上臨時想到什麼快速的方法計算,實非易事。不過在講解時,不妨花一點時間討論一下它的計算,讓學生對二項式的性質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從算 E(X1),E(X2) 開始談。只投一次,期望值為 12×5+12×7=6。因為對稱的關係,這正是投一正面,一反面所得數字的平均數。投兩次的話,期望值為 C02(12)2×(2×5)+C12×(12)2×12+C22(12)2×(122×5)。由於二項式係數的對稱性(即 C02=C22)以及投兩次正面,兩次反面所在時鐘位置的對稱性(即 102 的平均數為 6)我們可以把此期望值整理成 (C02(12)2×6+C12×(12)2×6+C22(12)2×6)+C12×(12)2×6=6(12+12)2+3=9.注意中間項,即一正一反的情況所在位置是 12 比平均數多 6,所以為了湊二項式,就把這部分 C12(12)2×6 提出來。現在應該大概知道怎麼回事了。 同樣的投三次,期望值為 C03(12)3×2+C13(12)3×5+C23(12)3×7+C33(12)3×10。一樣用對稱性知會等於 C03(12)3×6+C13(12)3×6+C23(12)3×6+C33(12)3×6=6(12+12)3=6

從這裡我們可歸納出,當投擲 n 次,若 kn2,則由於投出 k 次正面(nk次反面)與投出 k 次反面(nk次正面)其機率相同,且二者所在時鐘位置的平均值為 6 故在計算期望值中此二項的值會等於 Ckn(12)n×6+Cnkn(12)n×6。因此當投擲次數為奇數時,期望值為 6;而當投擲次數為偶數 2m 時,投擲m次正面,m次反面的情況在計算期望值時此部分的值為 Cm2m(12)2m×(12),故可推得期望值為 6(12+12)2m+Cm2m(12)2m×6。 也因此我們算得 E(X8)=6(1+C48(12)8)

112數甲第8題

一般複數的題目大都表現不好,這次也不例外。選項分析中可看出,除了選項(1)代值檢查的簡單問題外,其他錯誤的選項都有近六成的考生圈選。依然是猜答的成分居多。

組別 未答 1 2 3 4 5
T 1 27 *69 *57 57 60
H 1 15 84 57 41 56
L 1 42 56 57 67 60

講解此題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用 z=a+bi 代入解 a,b 的方式處理看看,讓學生理解像這類僅牽涉乘法與共軛的複數問題,用極式處理的好處。選項中提及絕對值與主輻角就是提醒考生用極式處理。但考生表現仍不佳,可見大多數學生對極式的運算很不熟悉。會拿此題出來探討,主要還是看到選項(5)連前33%的高分組考生都有近六成圈選,實在令人訝異。高分組中有近六成的考生選擇選項(3),表示他們知道若 α 滿足式子,則 iαi(iα)=α 以及 iα 都會滿足。那麼為何選項(5)還有同樣比率的考生覺得僅有 3 個非零複數會滿足式子呢?難不成他們是被代數基本定理誤導,以為這是三次多項式所以會有三個複數根。但若真是如此,那麼 0 也是一個解,不就應該僅有兩個非零複數會滿足啊?不管如何,老師應該可以在此讓學生知道 z34iz 並不是一個複係數的多項式。因為式子裡有 z,沒有一般多項式的除法原理,所以無法套用代數基本定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zz,雖然 z 僅有一次,但所有實數都滿足 zz=0,所以它有無窮多解。另一方面 zz=1,就沒有任何複數會符合,所以無解。

選填題

選填題由於猜答不易,得分率往往相對偏低。依大考中心的分類,第10題為中偏難,其餘兩題視為難,尤其第11題答對率僅2%,真的令人吃驚。我們大致談一下這兩個難題。首先,考生成績的 PD 值如下:

112數甲選填PD

112數甲第9題

直角因為有很好的幾何性質,所以此題作法還蠻多的。不過也因為有很多性質好用,學生反而不知要用哪一個,而不知所措。其實看到直角,也可鼓勵學生用坐標試看看。坐標的代數做法較直接,比較沒有幾何不知用那個方法的困擾。不過用坐標處理問題,一定要鼓勵學生適時使用向量這個工具,而不是只有點,直線這樣的概念。或許是108課綱把坐標平面上的直線與圓和向量分在不同學年,學生較難將兩者連結。這兩年下來,發現學生在處理點、線問題時還是習慣使用高一的方法,而不知很多情況用向量的看法更好處理。

此題如何架坐標呢?由於 C 是直角,當然是把 C 點視為原點。然後依個人喜好定 A 點、B 點那個在 x 軸、y 軸。讓我們定 A,B 的坐標分別為 (0,3), (2,0)。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找到 M,N 兩點的坐標了。先找 N,因為 ANC 是頂角為 120 的等腰三角形,N 到底邊 AC 的高在 AC 的中垂線上且長度為 32tan30=12。所以我們只要在 AC 的中點 (0,32)ABC 的外部,沿著與 CA=(0,3) 垂直的方向移動 12 的距離,即向量 (12,0),就可得到 N 點坐標 (12,32)。同理,在 AB 的中點 (1,32)ABC 的外部,沿著與 AB=(2,3) 垂直的方向移動 723 的距離,即向量 123(3,2),就可得到 M 點坐標 (32,536)

112數甲第11題

每次都不太想談排列組合的問題,不過後來都有某些原因(大多是答對率太低)不得不談。這次還是無法例外,答對率 2%,真是太可怕了。沒有拿出來關心一下好像很不應該。不知這是否是歷年來答對率最低的一題,不過真的參不透為什麼會這麼低。 或許是本卷計算太多,大部分考生沒有充分時間處理這一題。但也有人認為,題目的情境是機率,但最後問的竟是排列,處理方式策略不同當然影響答對率。個人也覺得這個因素影響頗大。畢竟處理機率問題很少會分成兩個樣本空間處理,而這題的排列問題分成從9張牌抽(8僅有一張)和從10張牌抽(兩個8同時出現)兩種情況處理會容易多了。當然了本題答對率這麼低真正的因素很難斷定,但個人還是認為數學歸數學,減少不必要的情境干擾比較好。

回來談題目數學本身。本題談的是“或”的問題,也就是滿足條件(1)或條件(2)的排列有幾種。這樣的問題比較難,由於一般來說“且”比較好算(畢竟個數比較少),所以通常我們會用“取捨原理”(這是課綱的說法,我習慣用“排容原理”)來處理“或”的問題。也就是說若符合條件(1)的集合為 A,符合條件(2)的集合為 B,則符合條件(1)或條件(2)的個數應為 #(A)+#(B)#(AB)。不過本題在策略上計算 A 的個數時有點複雜(其實牽涉到處理 AB),所以應該換一個角度思考。常常建議老師教導排列組合問題時,讓學生學習到“分類”的概念。多嘗試幾種不同的分類方式,讓學生了解如何找到好的分類。分類就是將集合分割成不相交的情況,其實意味著避免用到“取捨原理”。例如本題在處理時分類成有兩個 8 和 沒有兩個 8 兩類,就容易多了。事實上我們是將 AB 分割成 A(AB)(即 A 扣掉 AB 的部分)以及 B 兩部分,就可以各別算它們的個數加起來得到答案了。此題 B 的部分原本就好算,而 A(AB) 也是大家熟悉的從 1,2,,9 這九張牌中,排出大於 6400 的個數。總之,別忘了在處理“或”的問題時還有這一招。

非選擇題

今年手寫題的表現,依然令人心寒。大家都說今年計算複雜,但是沒有親自閱卷實在無法體會,很大部分考生千奇百怪的計算錯誤。撇開後面確實較複雜的計算,連 12 題正確計算的考生已經不多了。

我們就談談 12, 13 題閱卷時看到的情況。其他題目也是一些程序性的問題(答題的考生就更少了),就不多談了。

112數甲第12,13題

在計算 COCP 夾角的餘弦值,就改到數量頗驚人的卷子在計算 COCP 的內積時就出錯了,更別說還要接著計算 COCP 的長度,最後還有一個除掉長度乘積的計算,能正確計算此餘弦值的考生已經不多了。更訝異的是有相當多的考生是用餘弦定理處理此餘弦值的,除了計算稍微複雜外,題目已用向量表達,學生避開向量處理,很難理解其背後因素。是否與我前面所提,將平面坐標圓與直線單元與向量單元分成不同學年,造成缺乏這方面整合的能力。這在第 13 題就更明顯了。處理 y=f(x)P 點的切線 L 後,接下來只要說此直線 L 也是圓 ΩP 點的切線。圓心 CP 點所形成的向量 CP 剛才已經知道了,不就說明 CPL 垂直即可?不過見到絕大多數的解法是用了一些(各式各樣)不知那裡學到的切線公式。當然在這裡並不是要去區分哪一種解法好,不過108課綱在條目 G-11A-1 平面向量單元備註上提及:「請注意連結 10 年級所學的基礎」,若老師能在此單元中幫學生將過去圓與直線相關問題相連結,應能讓學生對向量的用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