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
  • 动态
  • 收藏
  • 历史
  • 创作中心
  • 投稿
  • 什么是湖南?
    星球研究所
    编辑于 2025年01月03日 18:23

    红色的辣椒是湖南的灵魂

    红色的鞭炮是湖南的特产

    红色的革命是湖南的历史

    湖南在我们的印象里

    似乎总是红红火火,热辣鲜活

    (湖南长沙橘子洲的烟花,摄影师@郑晓光)

    造就这一切的

    是湖南大开大合的地势

    三面群山环抱、一面洞庭阻隔

    将湖南包围成一片独立的天地

    (湖南位置及地形示意,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然而,封闭的天地中

    也孕育着对抗封闭的力量

    古往今来的人潮

    纷纷打破山河阻隔

    在湖南的大地上汇聚、交融

    正是他们,一步步打开地理的局限

    闯出来一个火红的人间

    读懂湖南的山河

    就读懂了湖南

    (湖南衡山风光,摄影师@罗铭)

    01 缘起洞庭

    湖南的地势

    自东、南、西三面的山脉

    一路向最北端的洼地降低

    这片洼地中

    便是面积两千余平方公里的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

    (请横屏观看,湖南岳阳,岳阳楼和洞庭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年1500毫米以上的降水

    汇聚成5341条大小河流

    共同孕育了它

    它们随着地形的坡度

    自东、南、西三面向北汇流

    绝大多数河流汇入

    湘江、资水、沅江、澧(lǐ)水

    再从不同方向汇入洞庭

    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

    (湖南水系示意,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这座大湖

    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

    令人望而生畏

    将湖南封闭在大湖之南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直到清代初期

    湖南读书人要去湖北参加科举

    都因洞庭湖风浪的阻隔

    人数远少于湖北考生

    但洞庭湖水系年复一年的泛滥

    也造就了湖南大多数主要的平原

    统称为洞庭湖平原

    其中,大湖西岸的澧阳平原

    毗邻远古时代的交通要道

    将洞庭湖以北的楚文化腹地——江汉平原

    与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相连

    天然成为文明萌发之地

    (洞庭湖位置、地形和主要通道,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这片土地虽然平坦

    但经常遭受洪水淹没

    土地低湿、难以耕作

    幸运的是,洞庭湖平原的先民

    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

    这种新的作物可以在浅水中生长

    也适应湖南夏季的暴雨和酷暑

    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之一

    诞生在洞庭湖畔

    (请横屏观看,洞庭湖平原稻田,摄影师@蓑笠 张)

    自此以后

    水稻正式成为湖南的绝对主粮

    而大米加工成的米粉

    则成为湖南各地最经典的美食之一

    许多湖南人回家的第一件事

    就是吃上一碗家乡味道的米粉

    (湖南米粉,摄影师@彭三花,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吃上了大米的湖南人

    在洞庭湖畔闯出了一片家园

    在最早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地方

    他们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

    城头山古城

    (湖南澧县,拥有圆形护城河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和富饶的澧阳平原,摄影师@君作刃)

    日后,来自北方的移民

    还将从这里一批批进入湖南腹地

    他们不仅带来人群和文化的交融

    也带来了新的技术

    大约与中原的夏商时期同步

    湖南的早期文明

    也开创了辉煌的青铜时代

    它们以硕大的体量、瑰丽的想象

    在全国独树一帜

    (湖南部分青铜文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柳叶氘,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战国时期

    湖南成为楚国南部的边疆

    楚国人屈原被贬至湖南

    在这位走遍湖南的楚国人看来

    这里长满奇花异草、野兽横行

    人民大多崇尚巫术

    神秘动人的祈祷歌谣之中

    天地万物皆有灵性

    (请横屏观看,湖南神农求雨舞表演,仅作示意,摄影师@尹忠)

    独特瑰丽的湖南早期文化

    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隐入深山

    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

    屈原投江数十年后

    楚国也亡于秦国

    湖南和中国都迎来了大一统的时代

    也正是国家统一的需求

    将在一个新的方向为湖南带来转机

    02  沟通南岭

    在湖南南端细碎的丘陵中

    耸立着几座以“岭”为名的险峻高山

    自西向东分别名为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

    和位于湖南境外的大庾岭

    它们合称“五岭”,又名“南岭”

    构成了湖南南端的边界

    (南岭群山中的郴州莽山云海,摄影师@咏物无声)

    这一系列山岭的北侧

    是与长江联通的湘江水系

    南侧则是珠江水系

    因此,它南侧的“岭南”地区

    自古以来便是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

    (请横屏观看,南岭位置、地形和主要通道,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幸运的是

    南岭也在封闭中孕育了开放的通道

    除了五座独立、高耸的“岭”以外

    大部分地区分布着相对低缓的丘陵

    其中散落的丹霞地貌

    看似群山成林,却只有两三百米的高差

    (崀(làng)山丹霞地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也有更加平缓的山谷

    河水蜿蜒、村落安详

    可爱的喀斯特峰丛点缀其间

    (永州宁远十里画廊喀斯特地貌,摄影师@郑可)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谷地

    现在属于靠近湖南的广西兴安县

    湘江上游和漓江上游

    相会在南岭中的山谷

    只要翻越海拔不足200米的分水岭

    就可以打通南岭、连接岭南

    秦始皇派人在这里修建了一条运河

    名为“灵渠”

    由此,秦军得以进入岭南

    (广西兴安灵渠,摄影师@卢文,制图@李雪茜)

    此后一千年里

    灵渠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通道

    它与湘江一起构成了

    连接中国南北的水运大道

    纵贯湖南东部的湘江流域

    也随着人员往来,日渐繁荣

    (城陵矶见证着湖南水运两千年来的繁荣,摄影师@蓑笠 张)

    为了控制岭南

    西汉早期的湖南

    长期保留着一个诸侯国——长沙国

    走南闯北的人们

    带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

    长沙国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帛画、帛书等文物

    正是这段辉煌的见证

    (马王堆T形彩绘帛画,摄影师@柳叶氘,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然而,好景不长

    唐代以后的政治中心

    由关中平原东移到华北平原

    出海通道也迁到更靠东的广州

    经济中心更是东移至江南一带

    更靠近东部地区的江西

    取代了湖南的南北通道地位

    广东人张九龄开发的梅关古道

    从江西与广东之间的大庾岭

    再次打通南岭

    (湖南、江西南北通道变迁示意,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经由赣江南下江西、进入岭南

    成为此后又一千年的主流

    南北通道的转移

    让江西与湖南的地位此消彼长

    湖南渐渐被东边的江西拉开差距

    但这个与湖南相爱相杀的“老表”

    也将在一个新的方向

    为湖南带来发展的机遇

    03  穿越罗霄

    在湖南的东部

    同样绵延着一座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

    罗霄山

    它构成湖南东部与江西的边界

    (请横屏观看,罗霄山北段的大围山,摄影师@波哥哥Benson)

    罗霄山最高可达两千米左右

    湖南第一高峰酃(líng)峰耸立于此

    森林、草甸和杜鹃花海

    装点着高大的山体

    但这座山脉并不存在连续的山脊

    它由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支脉

    自北向南,雁行般排列而成

    在它们中间

    一条条盆地或山谷

    将湖南东部与江西西部紧密相连

    (罗霄山位置、地形和主要通道,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唐宋时期以来

    随着南北通道的转移

    湖南和江西的差距逐渐拉大

    江西一侧人烟稠密、文化经济繁荣

    湖南一侧相对落后

    却拥有更多可供开发的土地

    罗霄山

    就像一座拦蓄着人口流动的大坝

    承受着两侧越来越高的发展落差

    大坝的闸门

    便是藏身山脉之中的孔道

    (大围山附近,罗霄山中较低的丘陵地带组成山间的通道,摄影师@张燮林)

    宋代开始,江西移民

    经由这些“大坝的闸门”

    如汹涌的潮水般闯入湖南

    元末明初,战乱频繁波及湖南

    人口大幅减少,土地大片抛荒

    更是引发了规模巨大的移民潮

    人称“江西填湖广”

    直至今天,湖南人仍称江西人为“老表”

    因为他们的祖先,不少都来自江西

    在许多靠近江西的湖南县市

    连方言也深受江西影响

    成为赣语的分布区

    (湖南赣语分布及部分地区江西移民氏族占比,制图@李雪茜&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移民使湖南的人口迅猛增长

    大片的土地得到开发

    先进的农业技术

    取代了湖南群山中刀耕火种的传统

    雪峰山等崇山峻岭中

    处处被开垦成梯田

    (雪峰山紫鹊界梯田,摄影师@俞琳)

    新增的人口和先进的技术

    也在平原地区创造了越来越高的

    田地面积和粮食产量

    “湖广熟,天下足”

    逐渐口耳相传

    (长沙靖港古镇,这里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广泛的移民活动

    也带来了技术的交流共享

    湖南醴陵等地的陶瓷技术

    与江西的景德镇交流密切

    今天中国的烟花爆竹之乡

    更是由湘赣边界的

    浏阳、醴陵、上栗、万载共享

    相似的文化基因跨越了行政的边界

    (湖南浏阳,每一个由连廊连接的小棚子就是一个独立的烟花作坊,它们依山而建,以防可能发生的爆炸互相波及,摄影师@姚彦)

    明末清初

    穿越罗霄的移民潮中

    一种不起眼的美洲作物

    也从沿海地区进入湖南

    辣椒

    它迅速征服了潮湿多雨的湖南

    让湖南成为辣椒普及最早的省份之一

    辛辣的刺激

    点燃了艰辛寡淡的生活

    成为湖南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湖南的剁辣椒,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至此,湖南的东部地区

    基本开发完毕

    东部饱和的人口开始经过湘西

    涌向云贵川渝

    也把对辣椒的嗜好带向半个中国

    湖南西部的一条山脉

    也终于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04  开拓武陵

    在湖南西部

    一片更加广袤的险峻山地

    覆盖了全省三分之一的面积

    它就是武陵山

    这里潜藏着

    张家界的如画山水

    (雪后的张家界,陡峭的峰林仿佛漂浮在云雾中,摄影师@林祖贤)

    还有天门山等地的

    地质奇观

    (天门山顶部的天门洞,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天然穿洞,摄影师@刘剑伟)

    也因闭塞落后的地形

    留下了桃花源的传说

    漫长的历史中

    它也一直庇护着迁徙至此的各个族群

    他们交融、演化至今

    成为土家、苗、瑶、侗等少数民族

    占到湖南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湘西苗寨,摄影师@刘振军)

    但武陵山和南岭、罗霄山一样

    并不是彻底的封闭之地

    在这里

    大地褶皱如波浪

    一列列山脉之间分布着许多细长的山谷

    更有沅江水系将山谷贯穿

    (请横屏观看,武陵山位置、地形和主要通道,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沅江的支流众多,号称“五溪”

    酉水、辰水、巫水、潕水、渠水

    它们以丰沛的水量穿插于武陵山中

    组成隐秘的交通网络

    沅江的许多支流发源于云贵高原腹地

    也成为湖南通往云贵的重要孔道

    战国时期楚人庄蹻(jué)入滇

    西汉时期汉武帝经略西南

    均经由湘西进入云贵高原

    此后中原文化对云贵高原的漫长渗透

    武陵山也是重要的通道之一

    (请横屏观看,武陵山中的矮寨大桥,这里的地形已经与云贵高原无异,摄影师@周德成)

    而武陵山最重要的一场开拓

    发生在明清时期

    此前,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

    长期归属本土的地方首领管辖

    这些首领名义上受中央政府册封

    却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

    元明以来被称为“土司”

    (吉首德夯附近,险峻的地形帮助历史上的湘西少数民族保持较强的独立性,仅作示意,摄影师@刘振军)

    而明清以来

    中央政府决心将土司辖地

    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

    派出政府任命、全国流动的官员

    取代权力世袭的土司家族

    这场开拓因此被称为“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后的武陵山

    不仅减少了政治上的隔离

    也打开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天地

    商人们开始开拓湘西

    沿着沅江等河流溯江而上

    一个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崛起在“五溪”之畔

    (湘西芙蓉镇,摄影师@向源翰)

    湖南东部和江西等地的移民

    也开始在湘西的群山中闯荡

    寻找尚未开垦的土地

    (武陵源老屋场,摄影师@李泳锌)

    湘西的特产

    如桐油、煤炭等等

    同样经由本地和外地的商帮

    顺江而下

    汇聚到江河下游的码头

    (请横屏观看,沅江边的黔城古城,摄影师@李泳锌)

    群山环抱的武陵源

    从此不再只是闭塞的桃源

    而是成为文化多元、人群交融的宝地

    就连武陵深处

    历来以封闭和民风彪悍著称的凤凰

    也浸润了多元、开放的文化风气

    沈从文、黄永玉

    两位中国文化界的大师

    便是从这座美丽的边城走出

    (凤凰古城,摄影师@杨顺韶)

    生活的艰辛、移民的闯荡

    让湖南人务实苦干,又团结尚武

    封闭的环境、多元的文化

    让湖南人倔强霸蛮,又敢为人先

    甚至连湖南的学者们

    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更关注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

    正是这样的湖南

    孕育了一场近现代的爆发

    05  闯出重围

    当时间来到十九世纪

    中国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身居内陆一隅的湖南人

    反而凭着一腔热血、怀着一腔孤勇

    率先开启了中国的变革

    (湖南古代最高学府岳麓书院,门前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直到清末才真正印证,摄影师@赵一杰)

    从湘中群山走出的魏源

    奋笔写就《海国图志》

    首先提出“开眼看世界”,引领全国风气之先

    此后又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人

    凭借湘军执掌大权

    开启洋务运动

    他们不是标准意义上的革命者

    却开启了湖南的近代化进程

    办学堂、办报纸、办工厂

    让湖南一跃成为

    “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也带领中国闯入近代化的大门

    (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摄影师@晟龍)

    在此之后的数十年间

    接受了新式教育与革命思想的

    湖南青年们

    前仆后继,投入救国于危亡的事业

    来自湖南浏阳的谭嗣同

    为维新变法而奔走呼号

    最终于1898年英勇就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有之,请从嗣同始

    黄兴、宋教仁、焦达峰

    湖南人的参与下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

    此后,袁世凯复辟,革命再度陷入危局

    又是湖南人蔡锷,打响了护国第一枪

    “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近现代湖南代表人物,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注:陶澍活动于近代前夜,但对近代湖南影响深远,因此也列入图中)

    “无湘不成军”

    到“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豪壮的宣言和承诺背后

    是一代代的湖南人闯出三湘四水

    扛起家国的重担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此时的五十多位党员中

    湖南人独占三分之一

    1924年,黄埔军校招生

    第一期学员中

    湖南人独占四分之一

    相比于此前上千年间湖南的默默无闻

    此时的湖南人物,堪称群星璀璨

    尤其在军政领域,更是独步天下

    (不同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群体中湖南人占比,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1927年开始

    中国共产党走向武装斗争的道路

    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

    以及后来的长征之中

    贺龙、毛泽东、彭德怀

    具有军事才能和反抗精神的湖南领袖

    带领中国的革命航船

    闯出无数危局、不断发展壮大

    (100年前,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写下《沁园春·长沙》,摄影师@蒋小翼)

    抗日战争时期

    湖南又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寇拉锯的前线

    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

    一场场血战中,一座座城市夷为平地

    无数华夏儿女把鲜血洒在湖南大地

    硬生生地守住了

    西南大后方的门户

    (长沙烈士公园和背后的长沙城,摄影师@吕钞)

    与湖南如火如荼的红色历史同频共振的

    则是一场彻底闯出重围的交通变革

    它将在战后的半个世纪中影响深远

    为新生的湖南奠基

    19世纪末,在湖南维新派精英的争取下

    连接武汉和广州的粤汉铁路

    花落湖南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

    与北侧的京汉铁路组成

    中国最重要的南北动脉

    京广铁路

    (京广铁路湖南衡阳段,摄影师@李咸良)

    1934年

    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经由湖南进入贵州之后

    国民党反动派为围剿红军

    加紧了湘黔公路的修建

    这条公路没有拦住红军

    却在全面抗战前夕贯通

    成为沟通前线与后方的要道

    战争结束后,沿着公路的走向

    湘黔铁路修建完成

    它和东侧的湘赣铁路一起

    组成了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东西动脉

    沪昆铁路

    (湘黔铁路穿过群山,摄影师@王璐)

    京广、沪昆两条干线

    在湖南串联起许多重要的新老城市

    为湖南的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条铁路交汇处的株洲

    更是从一个小镇升级为湖南的工业重镇

    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依靠着铁路的贯穿

    湖南终于告别了大地的封闭

    迎来了彻底的联通

    有色金属等矿产优势得以充分利用

    金属冶炼、工程机械、列车制造、航空航天

    硬核工业纷纷落子湖南

    (湖南长沙磁悬浮列车,由湖南株洲制造,摄影师@李咸良)

    但仅仅是这些

    还不足以成就今天的湖南

    湖南不仅在物理上联通了四方

    也形成了敢闯敢拼的性格

    湖南人认准的事业

    便要霸蛮地闯出名堂

    (湘西舞龙,摄影师@唐俊)

    你也许不知道邵阳

    但邵阳的商人们

    从艰辛、危险的红木生意起家

    统治了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市场

    你也许更不知道新化

    但新化人从拆开一台进口机器做起

    竟然一口气垄断了全国的文印市场

    你也许知道学挖掘机找蓝翔

    却不一定知道

    中国最多的挖掘机来自湖南长株潭地区

    他们一步步从低端到高端

    做出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长沙南站附近,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交汇,摄影师@李咸良)

    在工商业的崛起之外

    湖南人在文娱产业同样闯出了一片天地

    面对着瞬息万变的时代风潮

    他们曾开创中国电视直播新闻的先河

    也敢率先喊出“快乐中国”的口号

    直到今天,湖南卫视

    仍是省级卫视中的绝对王者

    (长沙梅溪湖音乐厅,摄影师@蒋小翼)

    无论大小城镇

    湖南人同样认真、用力地生活

    在每一个平凡的街巷、角落

    繁荣的平民商业

    和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让全国的人们慕名而来

    也让离湘的游子魂牵梦萦

    (请滑动查看,湖南的大小城镇,依次为皇都侗寨、茶峒镇、常德市、长沙市,摄影师@杨顺韶&蒋小翼&君作刃&5零2)

    今天的湖南

    可以追忆最热血的历史

    也造得出最浮华的梦幻

    可以发展最硬核的工业

    也有寻常巷陌抚慰人心

    四面围合的湖山

    千年激荡的人潮

    塑造了湖南的两面

    封闭孤立、开放多元

    拼搏苦干、洒脱浪漫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却在这片大开大合的山水之上

    交织成了独一无二的湖南

    (紫鹊界梯田,摄影师@柳勇)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李楚阳 图片:潘晨霞

    设计:李雪茜 地图:吴昕恬

    审校:云舞空城&清流&唐文俊

    头图、封面摄影师:刘众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树基,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 第5卷 明时期[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01.

    [2](美)裴士锋著;黄中宪译;谭伯牛校.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编. 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2.

    [4]沈从文著. 沈从文精选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12.

    [5]邹逸麟编著.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07.

    [6]辛向阳,周树兴等. 人文中国 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 上[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6.05.

    [7]张伟然著.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04.

    [8]伍新福主编. 湖南通史 古代卷[M].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12.

    [9]刘泱泱主编. 湖南通史 近代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4.12.

    [10]宋斐夫主编. 湖南通史 现代卷[M].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12.

    [11]罗望林主编;翟辅东等编著. 湖南省经济地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8.06.

    [12]高冠民,窦秀英编著. 湖南自然地理[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09.

    [13]吴正东. 明清时期湖南人口与社会变迁[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14]徐艳萍. 唐宋时期湘桂交通走廊与湘桂毗邻地区发展初探[D]. 暨南大学,2008.

    [15]吕俭平,吕谨伊. 湖南赣语的分布格局与自然、人文地理的关系[J]. 大理大学学报, 2020, 5(5)

    [16]邹学校,马艳青,戴雄泽等.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J]. 园艺学报, 2020, 47(9)

    [17]吴艾妮. 湘粤古道的历史变迁[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34(4).

    [18]郭伟民.澧阳平原的考古学启示[J].中原文物,2005.(6).

    [19]陈先枢. 论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及其形成原因 [J]. 湖南社会科学, 2000, (1)

    [20]朱翔. 近现代湖南人才地理研究 [J]. 地理学报, 1998, (03)

    [21]刘莉,谢心宁.改土归流后的湘西经济与民族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4).

    [22]高至喜,熊传新. 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兼论有关楚文化的几个问题 [J]. 文物, 1980, (10)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

    评论 85
    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