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親身經歷了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我的孩子在學校遭受了霸凌。作為家長,我原以為學校是可以信任的,校長是值得尊敬的,教育應該是正義與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但當事情發生後,我才真正看清了現實:在許多學校裡,面對霸凌事件,最優先的考量並不是受害者的安全與心理健康,而是如何把事情「處理掉」,如何保護學校的形象,如何讓「衝突」看起來沒那麼嚴重,甚至如何讓加害者的行為變得「合理」。
當「息事寧人」凌駕於正義之上
霸凌事件發生後,我們理所當然地希望學校能夠介入調查,保護孩子,給出公正的處理。但現實卻是——學校第一時間不是關心受害者的傷害,而是忙著淡化事件。他們試圖將這件事合理化,例如:「這不過是孩子之間的玩鬧」、「是不是雙方都有問題?」、「孩子們還小,沒有惡意」、「你要不要也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這些說詞不僅讓受害者感覺被責怪,甚至讓加害者有了繼續傷害他人的藉口。
當我們試圖尋求更進一步的解釋與行動時,學校的態度變得更加消極。他們希望「低調處理」,甚至勸我們「不要把事情鬧大」,說這樣對孩子「也不好」,要我們「放寬心」,彷彿這不是一件關乎孩子心理安全的重要事件,而只是個小小的誤會,可以輕輕帶過。
學校的選擇:保護加害者,還是受害者?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學校不但不積極處理霸凌,甚至開始合理化加害者的行為,為他們找理由:「可能是因為他們家裡環境不好」、「他們個性比較衝動,不是真的有惡意」、「或許是誤會,不要對孩子太嚴厲」。這些話聽起來似乎充滿「同理心」,但對受害者而言,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傷害。當受害者努力尋求保護時,學校卻選擇站在加害者那一邊,試圖讓受害者「理解」加害者的行為,甚至要求受害者「大度一點」。
但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能解決問題嗎?當學校選擇保護加害者,受害者就只能默默承受傷害。當學校不願意正視霸凌問題,未來就會有更多的孩子受害,更多的家庭因此陷入痛苦之中。
這樣的教育體系,還能期待孩子學會正義與誠實嗎?
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教導孩子分辨對錯,讓他們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互相尊重。但當學校本身都選擇逃避問題,甚至用權力壓制家長與受害者,那麼我們的孩子到底能從這樣的環境中學到什麼?他們學到的不是公平與正義,而是:
當你受害時,沒有人會真正為你發聲
當你強勢時,你就可以為所欲為
面對問題,最好的方法不是解決,而是掩蓋 這樣的教育,不會培養出有同理心、有正義感的孩子,只會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讓受害者更無力,更不敢為自己發聲。
身為家長,我們能做什麼?
當學校選擇迴避問題,我們作為家長,絕不能讓孩子成為沉默的受害者。我們可以:
1. 蒐集證據:如果孩子受到霸凌,記錄每一次的事件,包括時間、地點、內容,並與老師、學校溝通時留下書面紀錄。
2. 尋求法律與社會資源:如果學校態度消極,可以尋求教育局、家長會、甚至法律單位的協助,讓學校無法輕易掩蓋問題。
3. 支持孩子,讓他知道他不是孤單的:孩子在遭受霸凌時,最害怕的是沒有人相信他,沒有人願意幫助他。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接納的,他的痛苦是值得被關心的。
4. 讓社會關注這些不公義的事情:學校之所以能掩蓋問題,往往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發聲。但當我們開始討論,當更多人關心,學校就不能再假裝問題不存在。
學校應該是保護孩子的地方,而不是讓孩子承受二次傷害的環境。我們希望的不多,只是最基本的公正與尊重。我們的孩子值得更好的教育,值得一個真正安全、正義的學習環境。如果學校選擇逃避,那我們就更需要站出來,讓這個體系知道:我們不會再沉默,我們不會讓孩子的傷害被當成「小事」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