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時代的政變,首要控制權力中樞,尹錫悅沒能阻止國會議員集會,他的「戒嚴」已經注定失敗。
對照組是626年李世民的泛舟之變,天還沒亮皇帝爸爸跟中央三省全體已經全部被架到小舟,以及1926年波蘭元帥的貼心到府陪伴投票服務,難度在於幾乎不可能在毫無動靜的狀況下迅速完成這種程度的控制,故大野世民與畢蘇斯基都是教科書等級。
軍隊本在第一時間攻進國會大廈阻止集會與投票,但國會工作人員、記者還有議員助理,組織起人牆拖住了軍隊,議員順利完成投票,最後是這些小人物守護了憲法。
包括後來趕到國會聲援的人們。軍隊不是沒有接到更強硬的命令,要求不惜代價突破並逮捕議員,特種部隊也已經進入國會大廈,對峙一段時間後,部隊的現場指揮官沒有選擇執行高層的命令,這種常識反而反常,畢竟人們已經太習慣基層執行者用「服從不等於支持」開脫責任的劇本。
最後190位議員全數通過動議,否決戒嚴令,155分鐘收隊,回營還可以站6-8哨。
反觀十年前,在行政院忠實執行上級「我明天早上要上班」命令的台灣警察。
All reactions:
3 comments
1 share
Like
Comment
Most rele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