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商業世界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如果有,那很可能那並不是一個公平的商業世界。
三間專營巴士公司早前申請加價,加幅由6.5%至9.5%不等。當三間專營巴士公司面對工資成本上升、其他交通工具競爭等經營壓力時,惟獨俗稱K巴的港鐵巴士(新界西北)能夠獨善其身,全因K巴處身於畸形的競爭環境之中。
根據運輸署的統計數字,2023年專營巴士的整體乘客人次較疫情前的2019年下跌近1成。K巴去年的乘客人次接近5,800萬,較2019年約5,148萬人次,增長逾1成,是絕無僅有、錄得正增長的公共交通服務。
K巴能成為逆市奇葩,令巴士、小巴經營困難,寸草不生,緣於近年密密加開不同的接駁路線,例如由屯門站分別前往曾咀、龍鼓灘的K52A、K52P線,由屯門市中心來往和田的K54線等。加開新路線,自然方便地區居民出入,看似有利無害,但背後卻隱藏著傾斜的競爭條件,以其他競爭者的利益為代價。
K巴路線擴張的同時,換來的,可能是其他巴士公司被要求減少提供服務,甚至不可在K巴的服務範圍開設新路線,扼殺了其他專營巴士公司的生存空間。譬如港鐵增加來往大棠與朗屏的K66服務時,來往大棠與Yoho的68R則被要求削減服務,為K巴在部分地區增加競爭優勢。
覆蓋屯門南地區的K52、K53線雖然以屯門站為終點,但以服務來往屯門南至市中心的地區乘客為主,影響其他巴士公司的市場份額。K巴的出現,原意是接載地區居民前往最近的輕鐵站,西鐵出現後,則改為讓乘客轉乘至西鐵網絡,可說是香港「以鐵路為骨幹」公共交通政策的精神體現。近年新界西北的人口不斷增長,K巴更變成新界西北的主要巴士服務供應者。只是K巴與專營巴士爭利,經營原意逐漸變質,由「以鐵路為骨幹」變成「以港鐵公司為骨幹」,連巴士服務亦難例外。
此外,與其他專營巴士比較,K巴的另一優勢是其價格調整機制。其他專營巴士公司加價需向政府獨立申請,再由政府把關決定加價幅度。而K巴加價則毋須向政府申請,單純跟隨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調整便可。即是同樣的提供巴士服務,K巴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
眾所周知,港鐵的大股東是香港特區政府,K巴與其他專營巴士的對照,其實可算是另一種「國進民退」的體現。話分兩頭,明年5月起,港鐵將失去倫敦地鐵伊利沙伯綫專營權,只好寄望屆時不會以K巴持續擴張的畸形發展為港鐵「輸血」。
隨著K巴的持續擴張,其乘客數量現已超過屬於專營巴士公司的龍運、新大嶼山巴士。但更令人擔心的是,K巴的「既不、也不、還不」:既不需要像專營巴士般申請加價、也不需要投標競投路線、還不需要公布關乎公眾利益的意外數字和脫班問題,到底這是港鐵的底氣,抑或是公共交通政策的不足,似乎就需要運輸局及物流局說明一下了。
May be an image of text
Xmi0x.com
NC7JRb09osdDzwEP
商業世界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如果有,那很可能那並不是一個公平的商業世界。 三間專營巴士公司早前申請加價,加幅由6.5%至9.5%不等。當三間專營巴士公司面對工資成本上升、其他交通工具競爭等經營壓力時,惟獨俗稱K巴的港鐵巴士(新界西北)能夠獨善其身,全因K巴處身於畸形的競爭環境之中。 根據運輸署的統計數字,2023年專營巴士的整體乘客人次較疫情前的2019年下跌近1成。K巴去年的乘客人次接近5,800萬,較2019年約5,148萬人次,增長逾1成,是絕無僅有、錄得正增長的公共交通服務。 K巴能成為逆市奇葩,令巴士、小巴經營困難,寸草不生,緣於近年密密加開不同的接駁路線,例如由屯門站分別前往曾咀、龍鼓灘的K52A、K52P線,由屯門市中心來往和田的K54線等。加開新路線,自然方便地區居民出入,看似有利無害,但背後卻隱藏著傾斜的競爭條件,以其他競爭者的利益為代價。 K巴路線擴張的同時,換來的,可能是其他巴士公司被要求減少提供服務,甚至不可在K巴的服務範圍開設新路線,扼殺了其他專營巴士公司的生存空間。譬如港鐵增加來往大棠與朗屏的K66服務時,來往大棠與Yoho的68R則被要求削減服務,為K巴在部分地區增加競爭優勢。 覆蓋屯門南地區的K52、K53線雖然以屯門站為終點,但以服務來往屯門南至市中心的地區乘客為主,影響其他巴士公司的市場份額。K巴的出現,原意是接載地區居民前往最近的輕鐵站,西鐵出現後,則改為讓乘客轉乘至西鐵網絡,可說是香港「以鐵路為骨幹」公共交通政策的精神體現。近年新界西北的人口不斷增長,K巴更變成新界西北的主要巴士服務供應者。只是K巴與專營巴士爭利,經營原意逐漸變質,由「以鐵路為骨幹」變成「以港鐵公司為骨幹」,連巴士服務亦難例外。 此外,與其他專營巴士比較,K巴的另一優勢是其價格調整機制。其他專營巴士公司加價需向政府獨立申請,再由政府把關決定加價幅度。而K巴加價則毋須向政府申請,單純跟隨港鐵的可加可減機制調整便可。即是同樣的提供巴士服務,K巴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 眾所周知,港鐵的大股東是香港特區政府,K巴與其他專營巴士的對照,其實可算是另一種「國進民退」的體現。話分兩頭,明年5月起,港鐵將失去倫敦地鐵伊利沙伯綫專營權,只好寄望屆時不會以K巴持續擴張的畸形發展為港鐵「輸血」。 隨著K巴的持續擴張,其乘客數量現已超過屬於專營巴士公司的龍運、新大嶼山巴士。但更令人擔心的是,K巴的「既不、也不、還不」:既不需要像專營巴士般申請加價、也不需要投標競投路線、還不需要公布關乎公眾利益的意外數字和脫班問題,到底這是港鐵的底氣,抑或是公共交通政策的不足,似乎就需要運輸局及物流局說明一下了。
All reactions:
3 shares
Like
Comment
Quentin Cheng
收咗SHK幾錢?
Lau Sing Tony
港鐵係有專利的地產公司,只要地產繼續仆街,運輸業務點好,都救唔到佢!😂😂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