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徐淑琪︱6%體脂女將內藏柔媚 三條韌帶斷裂無阻柔道夢

杭州亞運.徐淑琪︱6%體脂女將內藏柔媚 三條韌帶斷裂無阻柔道夢

杭州亞運.徐淑琪︱6%體脂女將內藏柔媚 三條韌帶斷裂無阻柔道夢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香港代表,同一個身分,相異的奮鬥歷程;主流、非主流、意想不到的運動項目,他和她一樣堅持,靜待場上發亮的時刻。
惟每個「香港代表」其實非從天而降,機會總在不知不覺間,悄悄落在一直努力的人手中。

徐淑琪(Suki),27歲,香港女子柔道運動員,主攻52公斤以下級別。她在2022年亞洲公開賽黎巴嫩站則拿下銀牌,滿以為狀態好得可以爭點成績,一次練習令前十字韌帶斷裂,她哭得不能自制。

她前後已斷了三條韌帶,但又如何?為了第二次參與亞運,她拒做手術,鍛練肌肉重新來過。其實看似堅強的她,也有一夥少女心,在講求狠勁的柔道與貪靚中平衡,成就了這位香港代表。

攝影:鄭子峰

香港柔道代表徐淑琪。(鄭子峰攝)
香港柔道代表徐淑琪。(鄭子峰攝)

在超過600名運動員的杭州亞運香港代表團中,許多都是香港人琅琅上口的名字,但也有不少面孔,我們此前沒甚機會認識。像徐淑琪,柔道在香港本身並非主流運動,不是體院A級精英項目,運動員訓練也是在觀塘大廈內的一個小道場,但她沒有看輕自己,拚力為這個項目的未來掙扎着。

這位女將在道場內依着小貓受訪,向我們分享美甲心得;擔心相片中的自己是否漂亮。但說到柔道,她又會眼神堅定、認真示範講解。將採訪過程化為「徐淑琪的關鍵字」與「徐淑琪的Q&A」,一起認識這位香港代表。

杭州亞運專頁 追蹤港隊 緊貼熱話(按此進入)

徐淑琪的關鍵字

#柔道

柔道是我從中學開始到現在的人生中心,我把全副心機、全部時間都投放在練習跟比賽上。我渴望體會在大賽舞台上發光發亮的感覺。

#袖釣進腰

這是我最擅長的柔道招式,也是立姿摔法中腰部摔法之一。運動員抓握對手之衣袖拉引,使其重心向前向上移動,再以後背負摔倒。

#6%體脂

雖然沒有經常健身,但我新陳代謝快;腹肌、身體線條相當明顯,當正常運動員體脂仍高於10%,但我僅得約6%。朋友常說我「大隻」,建議我應改玩健美,但我更愛柔道。

Suki愛靚也愛打扮,私下舉止十分「女生」,卻偏偏選了柔道,予人感覺剛強。(鄭子峰攝)
Suki愛靚也愛打扮,私下舉止十分「女生」,卻偏偏選了柔道,予人感覺剛強。(鄭子峰攝)

#女生

打柔道給人一種很剛強的感覺,但其實我私下有很「女生」的一面,柔道算是特例吧。

我喜歡溫柔及粉色系,也愛跳舞、畫畫,最近學習韓式花藝,打算退役後就會開鋪、往這方面發展。

我也很「貪靚」,無奈比賽時經常會打到衣衫不整;常常弄了新眼睫毛,都會很快就掉下來,令我很崩潰。柔道也有「職業傷害」——時常扯對方的袍,令手指關折位都會彎曲及腫起,連戒指也戴不上,想像不到結婚時能怎麼辦。

粉色、插花、畫畫,Suki場外的反差令她更有魅力。(鄭子峰攝)
粉色、插花、畫畫,Suki場外的反差令她更有魅力。(鄭子峰攝)

徐淑琪的Q&A:

關於柔道

問: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柔道?

答:因為就讀女校,中二時我想找一種型格點的運動去做、成為在眾人中突出的那一個,所以選擇了柔道。初時我沒有認真地學,直至在某個本地隊際賽中拿了第三名,感覺柔道很刺激,就開始花心機、跟師傅去練習。

Suki穿起柔道袍擺出各種姿勢拍攝,顯得有點害羞。(鄭子峰攝)
Suki穿起柔道袍擺出各種姿勢拍攝,顯得有點害羞。(鄭子峰攝)

問:最喜歡柔道的什麼?

答:柔道並非身型強壯就一定贏,反而講求以柔制剛,我不單止要練習體能、速度及力量,大腦也要不時思考對策去回應對手,就像是個智力遊戲,這點很吸引。

問:誰是你的學習對象?

Diyora Keldiyorova。她是位25歲的烏茲別克運動員,現時世界排名第五。她的身型跟我相若,都是細小的,但她場上速度很快、出招的時機十分準繩,所以我經常看她的比賽片段,想模仿其打法及策略;然而她也會參與今屆亞運,是我的對手之一。

Diyora Keldiyorova身型嬌小,卻憑速度及靈活取得不少佳績。(IJF)
Diyora Keldiyorova身型嬌小,卻憑速度及靈活取得不少佳績。(IJF)

關於自己:

問: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答:隊友梁寶心經常說,「練到係自己嘅」,每當我不想練習時,它就會浮現在腦海中。這句話告訴我,練習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做,若然放棄,就會失去了進步的機會。

「練習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做。」(鄭子峰攝)
「練習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而做。」(鄭子峰攝)

問:你最希望別人記住你的什麼?

答:希望大家會記得我打柔道好勁,是位技術型選手。

Suki希望有人會記起,徐淑琪是位柔道運動員。(鄭子峰攝)
Suki希望有人會記起,徐淑琪是位柔道運動員。(鄭子峰攝)

關於港隊:

問:什麼時候加入港隊?

答:中三、四加入青苗,中五開始隨港隊練習,首次代表香港則是18歲。那時我比同齡的人發展得慢,甚至更年輕的運動員都已經打過許多比賽。雖然第一次參加的比賽不是很大型、選手不是很強,但拿下港隊生涯第一面獎牌(第三名),我仍很興奮。

問:在你眼中,香港隊是什麼?

答:雖然我們是個人項目,但都代表着同一個地方,跟隊友們一起出外比賽,很有歸屬感,我為代表香港而自豪,我很想為這個地方贏得獎項。

「我為代表香港而自豪」。(鄭子峰攝)
「我為代表香港而自豪」。(鄭子峰攝)

問:你在港隊的最難忘回憶是什麼?

答:去年在韓國集訓、然後在黎巴嫩的亞洲公開賽贏得銀牌,直至今年1月回港訓練,狀態都很理想,自覺實力強了許多、往後應可獲得更多成就。但一次練習時前十字韌帶突然斷裂,當刻我哭得不能自制,因為彷彿一切都要重新來過,這種起伏令我很深刻。

其實我的後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之前都斷了,所以現在膝頭能前後左右地移動,但考慮到亞運將至,我決定不做手術,用訓練肌肉的方法去處理。受傷後我只用了拐杖兩天,之後已自行走路、重投練習,三個月內便再比賽。

關於目標:

問:你想在杭州亞運做到什麼?

答:我的目標就是即使斷了三條韌帶,都要有成績。上屆亞運時,我成為全職運動員只有一年,沒有太多期望,只想發揮得最好。不過今屆我知道自己有能力,若然抽籤時取得種子資格、避開日本及韓國等勁敵,希望可以站上頒獎台。

做運動員當然想拿第一,但Suki的終極目標是站上奧運舞台。(鄭子峰攝)
做運動員當然想拿第一,但Suki的終極目標是站上奧運舞台。(鄭子峰攝)

問: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答:奧運。因為香港柔道隊對上一次有女將參賽,已是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雖然仍有一年時間,但感覺與取得資格的距離不遠,若我能保持水準,有機會透過亞洲前十的排名晉身巴黎奧運。

另外,由於柔道現在是香港體育學院的「B級」精英體育項目,所得的支援有限,我很想幫助柔道成為「A級」,令更多青少年運動員受惠,吸引更多人留下來,或有更多人參與這項運動。

杭州亞運會2023|香港隊運動員全名單 張家朗何詩蓓領銜衝擊獎牌

點擊01體育Instagram 即睇徐淑琪示範招式

點擊01體育Instagram 即睇徐淑琪自填WIKI

Suki希望自己用成績為下一輩柔道運動員爭取更多資源。(鄭子峰攝)
Suki希望自己用成績為下一輩柔道運動員爭取更多資源。(鄭子峰攝)

王嘉莉.後奧運的我|帶着一點不甘告別巴黎 為那一場比賽繼續追

王嘉莉.後奧運的我|帶着一點不甘告別巴黎 為那一場比賽繼續追
撰文:趙子晉
出版:更新:

王嘉莉,26歲,柔道港將,首度躋身奧運,令香港繼2012年後再有柔道運動員取得奧運入場券。
巴黎奧運的柔道賽事在「臨時大皇宮」舉行。那裏能否看到艾菲爾鐵塔?王嘉莉帶着這個問題出發,希望以眼睛尋找答案。踏入臨時大皇宮一刻,她滿腦子只得比賽,緊張得要命,巴黎鐵塔早被拋到九霄雲外,當刻她只想做好自己。
面對世界排名相差17位的奧地利代表,晉級非不可能,賽事走向與預期接近,卻在關鍵時刻做錯一個決定,被對手鎖在地上,20秒內全力掙脫不果,最終被「一本」擊敗,首圈止步。以為首次奧運之旅就此完結,想不到賽後一個訪問,一夜間成為熱話。
相隔一個多月,嘉莉談及這次奧運之旅,是學習、是經驗、是希望。
攝影:楊宇翹

【編按】「後奧運的我」系列,逢周三推出。或許你已忘掉他和她的名字,他們在2024盛夏的經歷,卻已成為最美麗的香港歷史。

巴黎奧運柔道代表王嘉莉。(01體育記者楊宇翹攝)
巴黎奧運柔道代表王嘉莉。(01體育記者楊宇翹攝)

在熙來攘往的觀塘左穿右插,走到其中一座工廠大廈,正是香港柔道隊的訓練場。王嘉莉帶我們走進由軟墊鋪成的道場,隨行還有小貓「蕃薯」及「薯條」,「牠們是這裏的員工」,王嘉莉如此介紹小貓們,兩隻小貓性格相異,薯條在外面遠遠觀望,蕃薯則在道場中「巡邏」,看着我們這一班準備做訪問的陌生人,蕃薯沒有理會人類在幹什麼,先睡在墊上,然後躺在嘉莉出戰巴黎奧運的道袍上,悠然自得。

「牠(蕃薯)試過幾次在我的道袍上尿尿。」當我們擔心之際,王嘉莉續說:「我有四件奧運道袍。」

蕃薯在道場十分搶鏡,特意在王嘉莉的道袍「擺甫士」。(01體育楊宇翹攝)
蕃薯在道場十分搶鏡,特意在王嘉莉的道袍「擺甫士」。(01體育楊宇翹攝)
+1

奧運道袍與普通道袍,背面同樣印有香港英文簡稱「HKG」及選手的英文名。為了爭取把奧運的字樣及五環縫在道袍上,有人窮一生的努力,還是無法登上奧運的殿堂。

「奧運是個遙不可及的舞台,前兩屆見過有師姐衝擊奧運資格,不論練習、比賽也傾盡全力,最終都是無法取得入場券,好辛苦。」

奧運柔道的積分周期長達兩年,這段期間透過不同國際賽事爭積分,爭取更高的世界排名。王嘉莉自小學一年級與柔道結緣,當年因為柔道的「撻來撻去」覺得有型而感興趣,大概嘉莉都沒有想過,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奧運代表,而且比想像來得順利。

將奧運字樣及五環縫在道袍上,是不少運動員的夢想。(01體育楊宇翹攝)

「其實我在今年初才認真部署(衝奧)。」王嘉莉笑說,她今年初的世界排名在取得入場券的範圍內,自年初至6月,奧運成為王嘉莉每天訓練的原動力,最終順利在女子48公斤以下級別,透過亞洲排名而獲得奧運入場券,繼2012年的張志業後,再有柔道港將在奧運殿堂亮相。

曾經遙不可及的奧運會,如今變得觸手可及,「其實感覺不大,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王嘉莉在奧運前心情保持平靜,除了希望在柔道賽場大展身手,順道為心中的疑問尋找答案:「究竟臨時大皇宮能否看到艾菲爾鐵塔?」

經過13個小時飛行,王嘉莉到埗巴黎,甫抵達戴高樂機場,人頭湧湧的海關入境櫃位、為奧運代表團特設的特快通道、巴黎奧運的林林總總湧進眼簾。愈臨近比賽,她的心情再不平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緊張感。

王嘉莉抱着輕鬆心情出戰巴黎奧運。(01體育楊宇翹攝)

賽前兩日,柔道選手們過磅後再抽籤,當時世界排名第57的王嘉莉首圈面對高17位的奧地利代表坦莎(Katharina Tanzer),「我與她(坦莎)過往未曾交手,在(今)年初的訓練營有打過,大家的立技不相伯仲,她較擅長地鎖(編按:用雙腳繞到對方的頭後,再交叉收緊發力),今場大家實力相近,絕對有得打」。

蒙古籍教練Odbayar Ganbaatar於今年4月的亞洲錦標賽來港執教,他早與王嘉莉透過影片分析不同對手,心中對如何應對坦莎大概有想法,「先做好防守,不要被摔倒,嘗試以立技取分至完場」,加上陪練的胞弟王嘉祺,不斷重複模仿對手打法,希望愈打愈熟,在場上可以找到對方的缺口得分。

王嘉莉與坦莎一戰,被編排為第9場,平時比賽容易緊張的嘉莉,等待上場時如坐針氈,因為她深知今仗絕非一面倒,腦海不斷預演比賽情況、在什麼時候出什麼招數,幸好身旁有弟弟,「他知道我很緊張,他特登向我說冷笑話,我都不爭氣地笑了」。

當然,奧運帶來的緊張感,不是一個笑話就可一掃而空。

王嘉莉出場前,幸好有胞弟陪伴才較為放鬆。(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步入可容納9000名觀眾的巴黎臨時大皇宮,全場掌聲雷動,王嘉莉緊張得要命,滿腦子都是戰術,無暇留意四周,只聽到有人以廣東話高呼:「王嘉莉加油!」

王嘉莉與對手在初段爭持,她嘗試勾腳後推跌對手不果,兩人雙雙倒地,在地上爭持不下,王嘉莉及後被坦莎壓制在地上,苦苦堅持試圖在20秒內掙脫解困,可惜不果,最終被判「一本」落敗。

當裁判示意王嘉莉落敗,她雙手掩面,眉頭緊皺,教練張文翔一邊拍着嘉莉的肩膊,一邊離開賽場。

巴黎奧運.柔道|王嘉莉首圈出局 談首戰奧運:已沒有退路

王嘉莉(白衫)被對手壓制而落敗。(路透社)

被對手壓制在地上,王嘉莉腦海早已浮現過這畫面,她沒有預料過這麼早發生,其中一個細節是今場的勝負關鍵:「當我被壓倒前,我有一刻跪起來,我當時望着裁判,以為他會叫暫停分開大家,但只要兩人繼續有動作,裁判是不會示意暫停的,正因為當刻這個錯誤決定而分神,再被對方壓制,導致今次落敗。」

王嘉莉在比賽中分神看着裁判,被對手把握機會反壓。(影片截圖)

競技場上,贏家只得一個,王嘉莉的首次奧運之旅,即使不足2分鐘便遺憾結束,但從爭奪奧運資格至巴黎奧運,整趟旅程必定是得多於失。

柔道場上的打法好比一面鏡,慢熱的嘉莉,風格較為保守,習慣先摸清對方的風格後再趁機進攻,當遇到力量大或移動多的對手時,很容易因為害怕而先做防守,但這種打法在爭取資格路上吃盡苦頭,「外國的選手很進取,尤其是歐洲選手,當她們捉到袍就會進攻,我在爭分時遇上很大的困難,往往在頭一分鐘失分,令形勢變得更嚴峻」。

向來是「緊張大師」的嘉莉,縱然在出場緊張得忘記所有細節,當比賽開始的一刻,她全心專注賽事當中卻緊張全消:「我認為自己今次的表現算放得開,不太緊張,比平時比賽的頭腦更清晰。」

向來是「緊張大師」的嘉莉,在奧運場上比平時更清晰。(01體育楊宇翹攝)

當王嘉莉以為奧運之旅就此完結時,想不到一個賽後訪問,成為全城熱話,網民形容為「審犯式訪問」,群起為她抱不平,嘉莉如今現身說法。

「當時打完比賽有點疲倦,隨即就要做訪問,當時都是正常對答,沒有太大感覺,我都比較少看自己的訪問。」

道場門口牆上印有大大個王嘉莉,難怪她不願開燈。(01體育楊宇翹攝)

王嘉莉完成賽事後,未有立即返港,她留在巴黎觀看比賽,最深刻一仗是看着力爭衛冕的日本選手阿部詩大熱倒灶,「當時我和弟弟都『O咗嘴』」。強如四年未嘗一敗的阿部詩都會落敗,令王嘉莉更相信沒有不可能,就如奧運夢一樣。

「阿部詩的落敗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贏家,有朝一日說不定我們也可擊敗強手。奧運並非想像般困難,加緊訓練就有機會,前面有人做到,後面一定有人追到。」

王嘉莉的首次奧運之旅告一段落,對她未來的柔道生涯甚有幫助,「連奧運這個最大的舞台都體驗過,未來任何比賽都可更放膽出戰」,但卻有一個遺憾,「我有點不甘心,我真的很想贏一場」。

4年後的洛杉磯奧運可以彌補她的遺憾?嘉莉坦言:「計劃太長遠反而有壓力,逐個逐個比賽來打,順其自然吧。」

記住這個名字:王嘉莉,巴黎奧運柔道代表。(01體育楊宇翹攝)

劍擊|羅浩天全因隊友堅持廿年 為傳承而留下「要為佩劍做點事」

撰文:趙子晉
出版:更新:

逢星期三的下午,佩劍隊定休半天,與香港男子佩劍代表羅浩天相約在與體院相距一個港鐵站的沙田。雖然新城市廣場是阿天與隊友們吃飯的熱點,但要他揀選餐廳卻難過登天,最後我們在一家茶餐廳碰面。阿天把餐牌翻來覆去,反覆思量後決定點奶油多及一件蛋撻,「酥皮定牛油皮?」對阿天來說,決定從來都不易,他在沉思片刻後說:「牛油皮。」
羅浩天在小學接觸多項運動,最終選擇劍擊,在體院受訓20年的他,感到對劍擊的熱愛逐漸消退。決定從來都不易,羅浩天任何時候都可以選擇退下來,但他依然堅持,他只希望綻放餘暉,為男子佩劍這個家貢獻最後一分力,陪伴下一代劍手成長。
攝影:夏家朗

羅浩天。(夏家朗攝)

甚少訓練缺席的羅浩天,當日上午未有練習,只是回體院看物理治療師。阿天剛戰畢本地公開賽,一星期後便踏上國際賽的征途,以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為首站,展開為期半年的賽季,開季前當然要好好調理身體。

「早兩日瞓捩頸。」原來治療與比賽無關,阿天的疼痛從頸部延伸至肩膊、背部,影響日常生活與訓練。身體很誠實,連落枕也要花幾天才恢復,32歲的羅浩天,已踏入「老將」之齡。

羅浩天自小在禾輋邨長大。(夏家朗攝)

劍擊|2024/25國際賽開鑼 世界盃/大獎賽賽程+焦點+港隊名單

羅浩天在小學三年級初接觸劍擊,在小學校隊教練的引薦,機緣巧合之下與佩劍結緣,升中的暑假進入香港體育學院受訓。從明日之星變成港隊主力,羅浩天多年來是頒獎台的常客,踏遍本地賽、亞洲青年賽、亞洲錦標賽、亞運等。從禾輋走到體院的這段路,阿天由中學走到現在,一晃眼已是20年。

羅浩天今年4月代表港隊赴阿聯酋,奧運資格賽四強戰不敵中國劍手,再度衝奧失敗,阿天頹然地坐在地上,「本身對劍擊的熱愛已燒得七七八八,我覺得自己已用盡最後一口氣來爭奧運。」

「我覺得自己已用盡最後一口氣來爭奧運。」(夏家朗攝)

羅浩天的第二次爭奧路途,從2022年說起,當年劍擊國際賽在疫情下有限度舉行,為了減少回港的隔離時間,阿天與隊友長時間不在港,加上備戰杭州亞運,深思熟慮後,決定再度投身全職運動員之列。

直至2023年,韓國奧運金牌教練李旭宰來港執教,為佩劍隊注入韓式的強硬風格,強調體能與基本功,每次做步法練習,每組100個弓步,至少3組起跳,年過30歲才接受這種高強度的訓練,羅浩天身體上吃不消,全憑意志捱下去,「每節訓練的強度都推得很高,逼得好緊,每一天都身心疲累」。為了衝擊奧運資格,羅浩天咬緊牙關,勉強下撐過去。

「這段時間真的好辛苦」,向來情緒穩定的羅浩天,淚水不禁眼窩掉下,這些是唏噓之淚,原來劍擊已不再像舊時般有趣,有些事情已經回不去了。

李旭宰教練為羅浩天帶來亞錦賽銅牌,但有些事情早已回不去了。(資料圖片/FIE圖片)

自小與祖父母住在禾輋的阿天,小時候活潑好動,他是樓下波地的常客,當年就讀的香港黃族宗親會黃鳴謙紀念學校(下稱黃鳴謙小學),可惜在2008年已被殺校,校舍現時屬於禾輋信義學校。當年小學致力推動運動發展,當中以壁球最聞名,港隊名將趙詠賢、歐詠芝、歐鎮銘也是舊生,無疑是香港壁球的搖籃。此外,還設有劍擊、柔道等冷門運動的興趣班,好動貪玩的阿天全都要,小學三年級一次過參加壁球、劍擊、柔道。

直至小五,祖母擔心阿天因為太多活動而影響學業成績,要他作出抉擇,在壁球、劍擊、柔道中三揀一。他當年更求祖母可否三選二,祖母回絕,阿天最終揀選了劍擊,「當時覺得劍擊好玩,都是『拮吓拮吓』,(與壁球、柔道)對比之下劍擊最冷門,而且是最型、最新奇」。祖母這道選擇題,改變了羅浩天往後的人生。

昔日就讀的小學,如今已被殺校,變成另一間學校的校舍。(夏家朗攝)
羅浩天(右)自小三學習劍擊。(受訪者提供)

阿天順利考入第一志願、同在禾輋邨的沙田蘇淅公學(下稱沙蘇),同時轉打佩劍,這把彷似軍刀的新劍種節奏明快,富有新鮮感,阿天很快認定佩劍比花劍好玩。自升中的暑假起,羅浩天正式進入體院受訓。中學時期的羅浩天彷彿把中學生活都奉獻給劍擊,一星期練足6天,放學後第一時間趕往體院,不單止沒有投訴,把枯燥乏味的訓練變得有趣,更期待每一天的練習,「細個練習好好玩」。

阿天與一眾年紀相若的隊友朝夕相對,慢熱的他逐漸「破冰」,與隊友們愈來愈熟稔,使沉悶、乏味的日子都過得有趣。有趣之處豈止訓練,阿天與隊友不乏機會到海外比賽,就算是電視台播放圍棋比賽,他們都可從一個聲效中找到樂子。

「我一直在隊中堅持下去,很大部分的原因是隊友,他們像是我的家人一直撐着我,成為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羅浩天與隊友朝夕相對。(受訪者提供)

2012年,是羅浩天進入體院的第10年,這一年他讀畢副學士課程,他未有緊接升學,而是決定首次轉為全職運動員,備戰兩年後的仁川亞運,同時設下3年的期限。

當興趣變成職業,成績亦變「業績」,成績停滯不前,與教練的合作關係不似從前,羅浩天似是進入一個死胡同,劍擊在他的世界變得不再純粹。劍擊不再是單純的興趣,更是為糊口,生活每一天也圍繞着劍擊,還未能消化訓練的種種,另一節訓練緊接而來,感覺像在永不停止的跑步機上,永無止境地奔跑着,自言性格「不太運動員」的羅浩天感到相當吃力。

當興趣變成職業,成績亦變「業績」,羅浩天彷彿跌進一個死胡同。(資料圖片/趙子晉攝)

2014年仁川亞運男子佩劍團體賽,羅浩天與隊友林衍聰、陳智軒、甄侃斌一同創下歷史,港隊八強戰以一劍險勝哈薩克,摘下男佩史上首面亞運獎牌。獎牌背後,卻慢慢消耗對羅浩天劍擊的熱愛,他決定為自己找出口,按照計劃在2015年轉為兼職,同時重返校園,入讀浸會大學體育及康樂管理學位,隨後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取得突破,首度踏上個人賽的頒獎台。

羅浩天首次轉全職時,對劍擊的熱誠稍為減退,早年第二度轉為全職運動員,當年面對的困局再度來臨,掙扎甚至來得更強烈,但他今次不可選擇升學作逃生口,他只好一一承受。當林衍聰退役後,阿天成為佩劍隊的領軍人物,多年背負各種無形壓力,這些都不足為外人道。

阿天成為佩劍隊的領軍人物,多年背負各種無形壓力,這些都不足為外人道。(夏家朗攝)

「如此辛苦,你為何要繼續打?」我問。

「其實我任何時候都可以退下來。」阿天坦言。

在酥皮與牛油皮之間選擇,羅浩天也要經過深思熟慮,更何況是離開一個相處20年的群體,「不過好難話走就走,點都會唔捨得,要慢慢放下」,即使踏入運動員生涯的尾聲,「為佩劍做點事」的念頭從來都在他的腦海裏。

「我也想陪伴新一代的男佩劍手成長,經歷多少少,或者這就是大家口中的傳承吧!」

「做自己,盡力就好。」(夏家朗攝)
即使羅浩天隨時可以退役,但他希望盡自己能力,與師弟一同成長。(香港劍擊總會圖片)
+1
正在加載
notification icon
接收《香港01》精選推送,第一時間追看最熱新聞、最著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