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介紹●黃健敏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是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座落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北距廣州約100公里,南距澳門約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與深圳、香港相望。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出生於翠亨村,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翠亨村的蘭溪、金檳榔山、龍田等都留下了孫中山生活和勞動的足跡。1879年夏,孫中山隨母遠赴檀香山。1883年7月,17歲的孫中山離開檀香山回到翠亨村。孫中山在村里積極向村民宣傳社會改革的必要,利用自己在西方學到的知識,在村里進行一些改良鄉政的社會活動,例如籌建村里的道路,組織青年夜間巡邏防盜,發動全村集資安裝路燈、清掃街道等公共事務,努力改善家鄉的落後面貌。後來,孫中山又轉赴香港和廣州求學。

  1884年5月,孫中山從香港回鄉,與同縣外壆村(今珠海外沙)盧耀顯之女盧慕貞結婚。1892年初,孫眉自檀香山寄錢回鄉,孫中山從香港回到翠亨村,親自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一所中西合璧、風格獨特的兩層樓房。這所房子歷經百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198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94年初,在廣州行醫的孫中山回到故鄉翠亨村,在家中的書房裏埋頭起草《上李鴻章書》,指出歐美各國之所以富強,「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上李鴻章書》是一個在教育、農業、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等方面學習西方的中國實現近代化的方案。

  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遠赴海外。直到1912年5月底,孫中山才又回到了他闊別16年的家鄉翠亨村,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回鄉。孫中山以後在外奔走革命時也常想念家鄉。1918年7月4日,孫中山在寫給兒子孫科的信中提到:「若時機適宜,父當回鄉一住,以遂多年之願。」

  1956年11月,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成立。四十多年來,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和我國博物館徵集收藏、展示傳播和科學研究三大職能的定義開展業務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今天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中向公眾開放區域約7萬5千平方米,分為孫中山紀念展示區、翠亨民居展示區、翠亨農業展示區等三大展覽區域,突破了一般名人故居、紀念性博物館傳統的舊居復原加輔助陳列的二元模式,逐步形成以「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為主題,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的、立體的、多元化的陳列展覽體系。

  孫中山故居位於翠亨村的西南角,與村里的其他民居相比,具有座西向東、外洋內中、門多窗多、回環連通的特點。故居室內的陳設保持著1892年至1895年間孫中山經常返鄉居住的景貌。

  翠亨村是哺育孫中山成為一代偉人的最初搖籃。為了保護孫中山故居周圍的歷史風貌,本館開闢了翠亨民居展示區,利用鄰近孫中山故居的舊民房,復原、仿建了部分清末民居,布置了富有家庭、中等農家、中等商家、僑眷、貧窮人家、更樓及民俗展覽,再現孫中山故鄉當年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同時也展示了翠亨村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部分民俗風情。

  1999年落成的陳列展覽綜合樓-孫中山紀念館,位於孫中山故居西北側,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孫中山紀念館的建築設計和內部裝飾都強調與孫中山故居、翠亨民居風格的協調統一,大量使用孫中山故居、翠亨民居特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符號,現代設計意念和傳統內涵結合,營造了一個高雅的、有一定文化底蘊的、具有高度現代化水平的內外空間。

  孫中山紀念館內設有《孫中山生平史蹟》、《孫中山的親屬與後裔》兩個固定陳列。《孫中山生平史蹟》陳列在展覽內容上通過珍貴的照片和文物,全面系統地反映孫中山的生平史跡、革命精神、思想理論和他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孫中山的親屬與後裔》則展現了孫中山的親屬為他的革命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和犧牲以及他的家庭生活,使人們加深對孫中山這一歷史巨人的理解。這兩個展覽,以其內容與形式、現代理念與傳統材料、歷史內涵與科技手段等有機的結合,獲199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館內還設有臨時展廳,不定期舉辦一些專題展覽。

  翠亨農業展示區原是土名為「龍田」的一塊耕地,占地約60多畝,其中的2畝多曾由孫中山和他的父輩耕種過。本館保留了原來的水稻種植區,開闢了作物種植區、水稻耕作農具展、禽畜飼養區以及介紹珠江三角洲特有農業生態的桑基魚塘區,設置了介紹無土栽培等現代農業方式的現代農業展示區。通過這一區域的建設,充實豐富了本館的展示體系,使青少年一代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孫中山出生成長的社會環境。

  面對接踵而來的商品化、工業化的大潮,本館一直堅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堅持保護和經營文物環境求發展,堅持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對待文物古跡,本館「頑固守舊」。翠亨村里留存著許多與孫中山及其革命活動有關的遺址,許多建築也保留著清代的建築風格與藝術,本館正逐步參與其保護工作,受中山市政府委託,本館還管理著翠亨村及附近包括孫中山幼年讀書的馮氏宗祠、陸皓東故居、楊殷故居等20多個文物點。

  本館在管理理念和手段方面則大膽創新,以現代管理理念及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實行科學的管理。使徵集收藏、展示傳播和科學研究業務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注意處理好博物館業務和旅遊服務的關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1994年開通了本館的電腦局域網,1998年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開通了本館的網站。1995年起,本館把企業常用的CI形像設計引入,設計並施行本館的CI形像系列,樹立了良好的自身形像。本館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中山市民俗博物館」和「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以拓展業務面。目前,在業務的開展方面,與海內外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專家、相關紀念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繫與交流合作關係。本館在全國博物館系統率先導入了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014001環境管理體系進行管理,並已先後通過國際認證,與國際公認的科學的管理模式接軌。

  翠亨村傍山瀕海,氣候宜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置身於林木蔥蘢、鳥語花香之中。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已成為人們緬懷中山先生豐功偉績的聖地。(作者為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助理館員)

 

孫中山紀念館正門

孫中山紀念館正門【另開新視窗】圖片

 

1912年5月27日,孫中山家人在翠亨村家門前合照

1912年5月27日,孫中山家人在翠亨村家門前合照【另開新視窗】圖片

 

翠亨民居展示區一角

翠亨民居展示區一角【另開新視窗】圖片

 

翠亨農業展示區一角

翠亨農業展示區一角【另開新視窗】圖片

 

翠亨民俗展覽館一景

翠亨民俗展覽館一景【另開新視窗】圖片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大門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大門【另開新視窗】圖片

 

孫中山教居起居室一景

孫中山教居起居室一景【另開新視窗】圖片

 

孫中山紀念館大廳一景

孫中山紀念館大廳一景【另開新視窗】圖片

 

孫中山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