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多条有声语料,超过30位课题组成员参与,历经9年努力,形成的130万字《东莞方言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3月29日,东莞方言建档成果正式发布,不仅能够留住东莞历史记忆,也将成为东莞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据介绍,《报告》不仅记录了东莞各镇街方言的声母韵母、单字、语法例句,还整理了以方言为载体的地方文化,收录了大量方言自选词汇以及熟语、歌谣、民间故事等,对于了解和研究东莞方言的概况,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留存城市记忆、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3月29日,东莞方言建档成果发布会在东莞市档案馆举办
全面反映32个镇街方言点语言面貌
《东莞方言调查报告》为大16开本,全书共1158页,总字数130万,分为“导论”“上编方言概貌”和“下编语料汇”三大部分,全面反映了东莞32个镇街方言点的语言面貌,客观展示了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并附录了若干口头文化的例证。
《报告》主编、项目负责人教授庄初升介绍,本书是“建立东莞方言档案”的课题成果之一,以提供32个点的基础语料为基本目标,所以下编的“语料汇”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包括字音对照表、词汇对照表、语法例句对照表和口头传统举例4大部分,因此全书名曰“调查报告”。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和普及,全国各地汉语方言的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又夹在广州和香港这两大使用广州话的城市之间,本地方言面临广州话的冲击和同化也越来越严重。
“我们欣喜地看到,东莞人历来非常喜欢自己的方言母语,珍视本土的语言文化。”庄初升表示,老一辈的东莞人以传承方言母语为己任,为方言母语的丢失感到遗憾甚至焦虑。还有许多年轻一代的东莞人,在自觉地学习普通话和广州话的同时仍然有意识地保留和使用方言母语。“可以说,东莞人对东莞方言的喜爱,实际上是对东莞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热爱家乡、不忘乡愁的具体体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东莞市的很多传统村落陆续拆迁,本土方言迅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庄初升表示,东莞各地富有特色的方言土语,以及以方言土语作为载体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熟语、木鱼歌、咸水歌、山歌、龙舟说唱、盲佬话、古诗词吟诵、民间故事等,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亟待抢救性地进行科学的调查、记录和保存。
自2014年以来,东莞市档案馆牵头,组织各政府部门以及各镇街档案员、有关专家共同行动,对东莞市各镇街的方言进行田野调查、资料搜集、文献集成和有声语料库建设。经过9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32个镇街的方言调查录音,整理著录有声语料超过8万条,东莞方言建档工作终见成果,2022年底正式编辑出版了《东莞方言调查报告》。
▲图为《东莞方言调查报告》
30余名专家历经9年努力
“‘建立东莞方言档案’这个课题的难度,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从立项到本书出版用了将近9年时间。”发布会上,庄初升回顾了如何开展东莞方言调查研究。
东莞位于珠江口的东岸,语言地理上恰好处在珠江三角洲粤方言和粤东地区客家方言的结合部,所以境内分布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两类大方言。在东莞246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因为自然地理环境有丘陵、水乡、盆地、山区、沿海等不同类型,而历史上的移民和开发则是有先有后,造成今天东莞粤方言、客家方言内部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镇街,甚至同一镇街的不同村落、社区,方言口音都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到了相互不同通话的程度。
2014年初夏,课题成立后,庄初升便带领博士生和硕士生调查莞城话记录了多位发音人的口音,收集了近万条的语料。2014年8月初起,又带队调查樟木头客家方言,除了调查字、词、句、篇,还收集了不少俗语、山歌等口头文化材料。这年9月,庄初升带队调查了石龙话。
“石龙与莞城相距只有十来公里,但是口音差别很大,我们第一次领略了东莞粤语的显著差异性。”发布会现场,庄初升用莞城、寮步、东坑、桥头、麻涌、樟木头7个镇街方言,说出了人称代词“我、你、他”的不同发音。他表示,东莞丰富多样的地域方言,是东莞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整整三年时间,庄初升带队跑遍了东莞32个镇街,前后共有超过30位的课题组成员参加实地调查和材料整理,是历年来东莞方言调查研究活动中,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个。他们大部分是方言学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有少数是博士后、专职研究员和进修教师等。
2017年春末夏初,32个方言点初步的调查工作完成之后,课题组便转入前期材料的录入和整理工作。2018年8月,庄初升把课题成员分为4组,到东莞对32个方言点进行校对和补录,接着还逐个方言点进行语料汇总校音。
调查期间,课题组成员、博士生姚琼姿还以东莞方言的语言接触为内容,撰写博士论文《东莞粤方言语音的语言接触研究》,硕士生邓秋玲以东莞方言词汇为内容撰写了硕士论文《东莞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刘燕婷以东莞语法为内容撰写博士论文《东莞(企石)粤方言语法特点探究》。
此外,课题组还发表了一批与东莞方言有关的论文,如《关于东莞方言的调查和建档工作》《东莞常平粤语的韵母系统及相关问题》《东莞(企石)粤语的“阿NP”结构》《东莞(企石)粤语的“人X”结构》《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资源及抢救性调查和保存工作》等。其间,还接受电台有关东莞方言的采访。“我们相信东莞方言在学界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庄初升说。
▲图为发布会现场
8万条录音将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庄初升认为,东莞方言调查报告地域方言的多样性,是地域文化多元化的最重要表现,一种方言消失了,也就意味着这种方言所标志的族群民系和所滋生的文化认同随之丧失或者褪色。
“这几乎成了学界和民间的共识。具体到东莞方言,它无疑是东莞传统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初升表示。
市档案馆馆长翟婥莹表示,开展东莞方言建档工作,是传承和记录方言的重要形式,是东莞市档案馆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重要职责的具体实践,是留住东莞历史记忆的有效手段。
2014年,东莞市印发《建立东莞方言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建立东莞方言档案”项目,东莞也成为全省首个开展方言建档的地级市,为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庄初升指出,在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开展前一年,东莞就制定和颁布了《建立东莞方言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东莞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务实精神。
“《东莞方言调查报告》的正式出版,不是东莞方言建档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翟婥莹表示,接下来还要探索更多方言建档成果的利用方式,深度挖掘和开发方言档案资源,形成具有文化魅力的东莞方言文化作品,充分发挥方言档案在宣扬本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方言保护意识,唤醒记忆、激发乡情、凝心聚力。
为了更好扩大东莞方言建档成果的影响力,市档案馆现场向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图书馆、市文化馆、莞城图书馆、各镇街档案馆等多个单位赠送《东莞方言调查报告》。
东莞市档案馆还在一楼查阅大厅设立了东莞方言档案视听室,汇集了全市32个镇街方言的语音视频资料,市民只要走进这里,就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莞方言进行视听体验。市民还可以在视听室即兴录制自己的东莞方言音频,市档案馆会把符合标准要求的音频进行归档,永久保存下来。
庄初升表示,本书出版之后,我们将继续协助东莞市档案馆,尽早把我们所录制的超过8万条的有声语料建成有声语料库,供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助力东莞市语言资源的保护挖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知多D】
近130年前已有东莞粤语记录
在汉语方言地理上,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粤语和粤东客家方言的接合部,尽管只有粤语和客家方言两大类本地方言,但因为都属于边界方言,所以显得特别复杂。
就粤语来说,几乎每个镇街的口音都不同,甚至同一个镇街的不同村落口音也有所不同,有的差别甚至还非常显著,到了相互无法通话的程度。就客家方言来说,樟木头、清溪、凤岗与大岭山、东城的口音也明显不同。
庄初升介绍,早在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有东莞粤语的记录。清末莫韶阶、唐芝房校正的韵书《字汇校正》是一部方言韵书,系统辑录了东莞粤语的语音系统。民国出版的陈伯陶《东莞县志》,则收录了不少东莞粤语词汇。根据东莞文史名家杨宝霖先生的考证,《字汇校正》的第一作者莫韶阶是东莞茶山人。
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东莞粤语始于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汉学家波乃耶和桑特思分别在《中国评论》上用英文发表了《东莞方言》和《粤语东莞方言》这两篇文章,报告了石龙粤语的概貌。早在100多年前,波乃耶已经意识到将来交通越来越发达,东莞的方言数量会不断减少,要趁早作记录。
我国学者关于东莞方言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有王力、钱淞生两位先生于1949年发表的《东莞方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东莞方言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1993年,暨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陈晓锦很早就出版了《东莞方言说略》,而后还出现了以东莞方言研究作为专题的博士论文《东莞话和广州话词汇比较研究》《东莞粤语语音研究》。
东莞本地文化人如李吉劭先生和陈贺周先生,在2012年、2013年及2015年,分别出版了《东莞音字典》《东莞方言分类词典》和《莞语探源:东莞方言语音研究及词语考释》,非常值得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