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陳若菲專訪:遺落在台灣女同志影史之外,卻拍出世紀末女同肖像畫

看似無為的情感模式,藏匿著當年代女同志族群親密關係實踐中,堪稱無望的未來感⋯⋯

導演陳若菲。攝:陳焯煇/端傳媒

導演陳若菲。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陳韋臻 發於台北

刊登於 2024-08-29

#女同志#LGBTQ#紀錄片#台灣電影

「她話少的極端,目無表情的程度,依舊叫人印象深刻。時為1995年,蔡明亮似乎被理所當然視為台灣新電影第二波,但這跟他們不同的生理性別是否有關?」

談起台灣女同志電影史,人們都會提到周美玲,甚至好一段時間內,女同志導演彷彿也只存在這位被稱為「少見身兼製作人身份的女性編導」。在此之外,若是翻找早期影像檔案,偶爾還會零星掉出幾部女同志為主的紀錄片,如李湘茹(改名李以霏)的《2,1》、吳靜怡的《玉米火腿可麗餅》,在90年代紀錄片浪潮下,這些作品為女同志文化與情感樣貌留下了重要紀錄。

至於更早年的劇情片如《雙鐲》(1991)、《失聲畫眉》(1991),則多以女女情誼、女性情慾探索為敘事軸線。1990年代初期,台灣依然處於壓抑無比的年代,同志運動尚未地上化,大多數女同遮遮掩掩,以隱喻的手法像拆信刀一樣仔細劃開銀幕上一道小口,投射自身,也讓觀眾辨認彼此。那種情形,性別運動者王蘋曾在「2009台灣酷兒電影論壇」中回顧道:「(那個年代)我們自己也是觀影者,都是偷偷看電影,偷偷從好萊塢式的電影裡捕捉,哎,她好像是女同性戀你看!⋯⋯在那個講不清楚的年代我們就搞了十幾二十年。」

但有一人,不知為何被落在台灣女同志電影史之外。或許因為她與同志運動距離遙遠,未被載入同志出土史中,也或許她後來影像產出不多,幾乎與台灣電影的谷底年代一同銷聲匿跡,因此儘管從1980至2000年代初期,她拍攝了四部劇情片,雙性戀、男同志到女同志電影,也屢次問鼎諸多影展、摘獎連連,卻未被入史記載。

她是陳若菲。1988年以學生作品《我的男朋友和女朋友》,摘下第三屆中國時報晚報電影獎(台北電影節前身)非商業映演類二獎;1995年的男同志劇情片《強迫曝光》,除了在金馬、金穗留下身影,也現身蒙特婁、溫哥華、釜山、洛杉磯亞太影展等大小國際電影節;《留下淡影的夏日》在1996至1998年間,以青少年同志為題,成為躍上公共電視的單集劇情片;2001《海角天涯》則以中年女同志為劇情片主題,再巡走香港、德國、韓國、法國、澳洲、美國等大小國際電影節、同志影展,並摘下法國Cineffable的「國際女同性戀及女性主義影展」觀眾票選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已經訂閱?登入

#女同志#LGBTQ#紀錄片#台灣電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端傳媒的下一程,需要你的守護。今天就成為訂閱會員,支持我們走下去,支持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點擊了解更多會員計畫

評論

本文僅開放會員評論,
如欲參與討論,請登入會員帳號或加入會員
暫時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