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傲慢,簡單告訴你高虹安策略上錯在哪!
*
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在被指控抄襲的澄清時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他對於自己學歷問題的澄清,而是一段介紹自己從北一女到師大,再考到台大進而出國到美國的經歷。她對應之前捲入抄襲風波的林智堅事件所做出的攻擊性表態,原文「不是像什麼中華大學夜間部,才要去做台大碩士灌水」到底戳了什麼痛點,這麼容易成為社群風向上的新爭議。
大部分人可以搶答出態度傲慢,但你應該知道為什麼她被認為傲慢,社會風向受什麼影響?
首先跟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在競技性的辯論比賽之中,有所謂在價值上面「高打」跟「低打」的差別。具體來說,所謂的高打是用「來教育你的高階層、絕對正確」的姿態來說話,而低打是用「你我皆平凡、拙見望參考」的姿態溝通。
你要知道,在現在社會裡面,只要站在威權的角度上,必然就會有人想要去挑戰威權。
恰好這次威權烏雲可以籠罩的人數多(比較非台大生比台大生更多),又是站在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最容易出現的隱形鄙視鏈上,新仇舊恨加在一起,想要去挑戰維權的人也就更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高虹安談話的對象很明顯對林智堅,但全世界都會跳下來檢視她的學歷到底放眼天下有沒有足夠好,甚至自動上升到根本不存在該次原始發言的純血說和學霸說,而忘記她講那一段話的前提條件在於「她想說自己的學歷比起林智堅更好」。
這裡同時也在場景有關係,大多數委員的質詢都是面對一個特定的人,不容易置換概念讓觀眾感覺被罵的是自己,但公開發言或是記者會則往往有對選民說話的意象在。高虹安與其團隊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這一個細微差距,很多時候說話的對象和被觀看方式也會影響到發言時的語氣和內容。
相信我,任何人即便擁有高學歷,都不可能跳出來直接說本人學歷無懈可擊,畢竟,比完大學還有研究所、博士班,比完學校還能夠較勁發表的文章跟被引用的數量,再往下去還能討論拿過多少獎項、學術的貢獻度、乃至於科系、指導教授。要證明自己比任何人學歷都好超級困難,必然也不會是高女士發表那天申明時的原意。但是,當你在公開場合站在一個非常高的立場上面,用絕對正確的態度來檢視一切的時候,就很容易會激起大眾的挑戰心理,尤其態度像是可以教育人時必然就會引起逆風的撻伐,將限定好的特定方向炸彈轉為地圖炮,進而必須要被迫跟普天下人才較量。高虹安不一定真的歧視所有不到她學歷的人,但登高一呼他人學歷不值,被扣帽子也真的怪不了別人。
同時你也可以發現,在社群媒體上面獲得最多互動和認同度的文章普遍都充滿了「低打」的特質。分別是以高學歷的人感謝社會對他們投注的資源,並且認為高學歷的目標就是應該要為社會服務並沒有任何特別的,主要代表為「你把自己的幸運用在哪裡?」,以及學歷相對比較平凡但有高成就的人分享他們一路以來成長的辛苦和心路歷程,突顯出你我皆平凡到者,並提倡人人都應該認知沒有獲得高學歷並不一定是不夠努力的態度。
在低打的包容跟共情下,給了一條讓所有身分的人都舒適的出路,沒有人是輸家。
當然,也不是說日常生活或是即時發言裡高打必然就沒有用,否則這項技巧在競技性辯論裡面也不會佔有一席之地。高打最適合用在壟斷性的知識專業上,或者是準備十足信心滿滿的狀況上,舉例來說,在 2015 年有議員質詢柯文哲的時候,詢問了他肚臍的英文是什麼,當時台北市長柯文哲即時反應「umbilicus」後甚至補槍到「我是醫學專家,你忘記囉?」,即便曬出專家名號又讓人當場難看也沒有引起負面反響,反而是提問議員被笑得很慘。當然,在政治領域或者是公共演講的領域裡面,高打成功的例子還有非常非常的多。
委員工作適合戰神與監工合力為民糾錯、現場審判的高打,服務工作需要謙卑防守默默運籌的低打。
講到這裡,本來想跟大家聊一下已經高打失敗的社會事件該如何制止或是讓其延燒,但篇幅已經太長了,姑且作罷。權且提一下如果真的是想要攻擊學歷歧視的話,普通人質疑美國大學工科官方背書過的論文品質、質疑曾付出過努力和時間的補習、或是質疑他人曾經的努力都沒有用,甚至非常可能被拿來倒打一耙。最有用的方式是凝聚起「普通的我們都沒有那麼漂亮的學歷,不知道她是怎麼看我們的?甚至不知道她高高在上,能不能真的彎下腰服務我們?」的懷疑上就可以了。
最後,幫大家總結一下,高打適合順風局或者是技術跟知識真的可以霸凌別人或是場域期待你攻擊的時候,而低打相對來講使用的是共情或者是反思的技巧,可以聚眾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