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奧運場外的「香港」話語權之爭(林兆彬)

政治,是話語權之爭。民建聯的全名也有「民主」一詞,政權把「消滅異見份子」稱為「國家安全」,把「民主倒退」稱為「完善選舉」,把「獨裁」稱為「全過程民主」。而最近巴黎奧運是一面照妖鏡,港官與建制媒體一邊收割得獎運動員的光環,一邊重塑「香港精神」。

我出生於90年代,當時香港雖然經歷過八九民運和九七主權移交,但整體來說是非常去政治化,專心工作賺錢是主流價值,而政府很喜歡強調「獅子山精神」還有羅文的名曲《獅子山下》,形容這是「香港精神」,潛台詞是香港打工仔願意捱苦和被社會剝削,不必理會制度不公問題。直至2005年左右,「地產霸權」論述和80後左翼社運冒起,批判「獅子山精神」的聲音才開始走入主流輿論空間。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有人在獅子山上掛出「我要真普選」巨型直幡,進一步重塑「獅子山精神」,加入民主等元素。

「香港」的內涵究竟是甚麼,一直都是政治。民主派陣營和非建制媒體強調香港核心價值是法治、民主、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建制陣營其實也不太反駁,只爭論那些概念的定義為何。

無權無勢的市民透過發聲和行動,參與建立「香港」的話語權。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香港加油」成為重要社運口號之一,這四個普通的中文字,卻成為了政府的禁忌。2020年油尖旺區議會提出製作「香港加油」新年燈飾,也被政府以「影響和諧」為理由否決。

反送中運動震撼了全球,不少外國人一聽到你是香港人,多數也會以為你有參加過2019年社運,因為「香港」一詞等於「爭取民主」和「反送中運動」。政權意識到「香港」的話語權有機會落入「黃絲」陣營,便把「香港」字眼加上「中國香港」,例如體育組織的名字,避免外國人以為香港並非中國的一部份。

回歸正題,於巴黎奧運會上,應否支持香港女子重劍金牌得主江旻憓成為了爭議。有人為她獲獎而高興,我則「先天下之憂而憂」感到擔心,因為我看到一名正在冒起、形象健康、前途無限的建制派政治新星。她是運動精英,同時也親共,其背景明顯比張家朗和何詩蓓更親共,所以網民只集中爭論江旻憓。

她的學歷包括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關係學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中大法律博士;今年3月從中共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情研習班畢業,還擔任共青團外圍組織「菁英會」的執委;2021年曾幫助律師會建制派候選人宣傳;曾參與保安局等政府部門的宣傳工作;她曾公開表示希望到聯合國工作。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雖然不少黃絲對她有幻想,但她已經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是建制派,水平更遠遠高於其他只懂突然表態親共的香港明星藝人。

李家超政府和建制媒體突然「拾到槍」,洗腦材料和輿論彈藥已經凖備好,把江旻憓形容為「香港精神」、「香港之光」、「青年人榜樣」等。這種表面去政治化但暗藏政治的精英,最適合成為「新香港」社會遊戲規則的代言人。即鼓勵香港學生主動到中國大陸讀書、參加國情班、以加入「菁英會」為榮等。

大公文匯近日的「香港精神」論述很誇張,例如「有香港精神在,這座城市永遠不會玩完」、「只要堅持就能有轉機」、「激勵港人拚搏向前」、「香港人從不畏懼危機與變局」等,把香港社會目前面對的經濟問題歸咎於「黑暴」和被西方「污名化」,然後鼓勵香港人努力建設社會,當然包括親近建制、融入大灣區等。

黃絲困局

建制論述可能少人會相信,問題不大,但今次暴露出更大的問題是:當黃絲近年無法於「完善選舉」後產生自己的政治代表,公民社會接近瓦解,部份港人將身份認同和自豪感寄託在歌影視明星身上,以引證「香港未死」,最近又再寄託於體育明星身上。

黃絲在這個問題上或會失語和尷尬,例如江旻憓,她的確是傑出體育精英,為港爭光,但背景親共,加持她會否增加其政治能量或影響力?她被政權用作宣傳「由治及興」、洗小朋友腦的工具,去聯合國搞大外宣,怎麼辦?

這個問題將會不斷出現,因為黃絲在香港已經地下化,甚至絕種,將來各行業大部份為港爭光的精英都可能是紅色背景,那些建制精英又代表著香港人。黃絲利用親共精英所產生的港人自豪感,去建立香港人身份認同,會有矛盾嗎?有其他去政治化公眾人物可作精神寄託嗎?

你可能會問:「2024年,仲分黃藍?」我會答你:「係,因為政府每一日都仲分緊黃藍。」

 

作者:林兆彬
香港前區議員、時事評論及影評人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標籤: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