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4 六四記憶、感同身受

C’est pas la derrière lutte.

今天也不知是誰發起,在長毛象裏討論起大家如何第一次知道六四。
很多和我同齡或稍小的人們,好像多是從 QQ 空間、貼吧、晉江之類牆內網站看到沒被審查掉的圖片;很多來自父母閒談;還有不少來自中學教師。天哪,想想自己現在在中學講課的朋友,會不會也在課上隨口提起六四呢?至於牆內,連八乘八都會被審查員看透,怎麼會有圖片這種漏網之魚呢?當然,科學上網大法好!

恐怕,對於之後的孩子們,它就將像荷馬史詩的故事一樣,口耳相傳,版本錯綜,角度多樣。

但現在提起它,我想起的卻首先是這首歌,或許這就是真的時代樂章吧。

我的記憶真的不清楚。母上當時在人大讀書,但身爲乖乖女,她也只是老實地回家老實地上課,有朋友去廣場,她也不太在乎。倒是外公記得很清楚。我小的時候李鵬還是人大委員長,每次他一上電視,老爺子的京罵機關槍就開始了,說自己罵他像機關槍,誰讓他自己開機關槍。主要的記憶還是在北大。第一次看了天安門三小時,知道了幾位老師當年各種各樣的故事,還在當時還沒封死的檔案館翻了翻東西。

或許和去年這時候的我差不多,我始終未能解決自己能在現在做些什麼的問題。強烈的無力感和虛無感已經將我擊潰很久了。面對遠方的城市,我真的有同感麼?我真的在同樣悲歎他們的遭遇麼?還是衹不過是一個已經陷入無解怪圈的人希望別人不要再被捲入其中的感受?甚至衹再看戲?我無法回應自己的感覺。物理距離讓我變得越發無奈,而德國當地人的聲音又真可說是冷漠。昨天朋友就這樣講到,我們記下自己的感受,或許也能讓後來人多一種版本的故事吧。

今天看到一位喜歡的友鄰說到:

也是因为香港社运,关于六四多了一份联想和理解。

@喵

張潔平說,在六四之後仍然有勇敢者奮闘著,所以遠未那麼危險的香港還沒死。我不反對。但我認爲,要讓後來的人們沒有那麼必要去奮闘,要讓奮闘者們的成本降低,至少是我們可以努力的事。畢竟,從山呼萬歲到不自由毋寧死,不過十幾年;從公民社會的黎明到中國夢,也不過十幾年。


感同身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晚安。
願希望歸香港。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