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射】唐代傳入朝鮮的片箭 反草船借箭 兼具遠射一箭多射能力

【筒射】唐代傳入朝鮮的片箭 反草船借箭 兼具遠射一箭多射能力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武備志曾經介紹過世界各地的弓,有日本和弓、韓國角弓、英國長弓等。今次則分享一種在古代東西方都曾名動一時的另類弓箭輔助工具——筒射、片箭。

筒射,在東方又名為「片箭」、「鞭箭」、「邊箭」。在土耳其名為"Majra",在古拜占庭稱為"Solenarion"。(圖片擷取自︰TAC_Ellas Twitter)
簡單來說,它是加上導箭筒(Tong-ah)作輔助,以弓發射短箭的技法。(網上圖片)
筒射,在東方又名為「片箭」、「鞭箭」、「邊箭」。在土耳其名為"Majra",在古拜占庭稱為"Solenarion"。簡單來說,它是加上導箭筒(Tong-ah)作輔助,以弓發射短箭的技法。(圖片擷取自︰TAC_Ellas Twitter)
筒射,在東方又名為「片箭」、「鞭箭」、「邊箭」。在土耳其名為"Majra",在古拜占庭稱為"Solenarion"。簡單來說,它是加上導箭筒(Tong-ah)作輔助,以弓發射短箭的技法。(圖片擷取自︰TAC_Ellas Twitter)

筒射後來更成為朝鮮李氏王朝的成名武器——片箭,在韓國電影《弓箭之戰》中便曾亮相。片初男主角正正在即場製作筒射的箭管,以狙擊追兵。

▍筒射的起源:

筒射,在東方又名為「片箭」、「鞭箭」、「邊箭」。在土耳其名為"Majra",在古拜占庭稱為"Solenarion"。簡單來說,它是加上導箭筒(Tong-ah)作輔助,以弓發射短箭的技法。

有說法指出,筒射最初見於隋唐與突厥征戰期間。突厥士兵拾到唐軍射出的弩箭後,卻因為弩箭長度較短,無法單憑普通弓射出。於是突厥人制作出普通箭矢長度的導管,再把弩箭放在其中,讓普通弓箭亦能發射弩箭。但至今並沒有確切證據去支持這種說法。

延伸閱讀︰

和弓|日本獨有的上長下短巨弓 武士「騎射三物」不可或缺

【英格蘭長弓】重挫法國軍隊的弓箭傳說 威力足以穿透金屬板甲

▍西方世界的筒射:

(圖片來自:https://en.wikipedia.org)
(圖片來自:https://en.wikipedia.org)

在西方世界中,關於「筒射」的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82 - 602年的拜占庭軍事書"Strategikon of Maurice"。書中提及一種名為"Solenarion"的木製輔助工具,是輕裝步兵的常設配備之一,亦會帶備弓及長短箭矢,並描述為「威力頗強,並以弓射出遠距離箭矢」。從書中的描述來看,它跟「筒射」的功能吻合。

而在後來的軍事書,如"The Problemata of the Emperor Leo VI the Wise"(886–912)、"The Tactica of Leo VI"(895-908)、"Sylloge Tacticorum"(公元十世紀)中,亦不斷提及"Solenarion"並作出補充,如:「與箭頭大小相同的木塊,形狀像蘆葦一樣從中間分開」、「有用於戰爭中,能把短箭矢(書中稱為"mice")射得遠、速度快、箭身短,令對方難以迴避。」

另一方面,或許因為受到突厥人、拜占庭影響的關係,在土耳其傳統弓術中亦有一種跟「筒射」相似的工具,名為"Majra"。它的外形、原理、作用跟「筒射」幾乎一模一樣。至今,Majra 與另一種弓箭輔助工具 Siper 仍在土耳其弓術中流傳。

延伸閱讀︰

【弓箭】德國YouTuber古法製造連射弓 一般人也可六秒發四箭

【弓術】當箭射光以後 弓真的可以當近戰兵器使用嗎?

▍東方世界中的「筒射」:始於大唐,成於金元,傳入朝鮮

東方關於筒射的記載,最早見於宋歐陽修的《新唐書》(1060年)。當中描述唐朝的「武舉制度」時,「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

又見《新唐書·劉巨容傳》:「浙西突陣將王郢反,攻明州,巨容以筒箭射郢死(877年)。」當中「筒箭」有二說,一說是類似袖箭的暗器,一說是與「筒射」同。到底哪個說法才對呢?

宋人胡三省在《通鑑釋文辯誤》中解釋「筒箭」時,便作出了詳細的描述:

唐制武舉有筒射,今軍中亦有之。筒射之箭長纔尺餘,剖筒之半,長與常弓所用箭等。留二三寸不剖為筈,以傅弦内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為竅,穿小绳繫于腕,彀弓既發,豁筒向手背,激矢射敵,中者洞貫,所謂筒箭也。
宋胡三省《通鑑釋文辯誤》

若上文屬實的話,則「筒射」在長安二年(702年)前便已流行,甚至成為武舉考試項目之一。而在武舉中考核「暗箭」,似乎亦不甚合理。及後,「筒射」一直沿用,在《武備志》、《籌海圖編》等兵書中亦見到它的身影,或稱「鞭箭」,或稱「邊箭」,及後更傳入古代朝鮮之中,稱為「片箭」。

在1413年的《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中,朝鮮李氏王朝的開國君主便是「片箭」的高手,能夠在射向城上的士兵,七十發皆中面。因此,李氏王朝對「片箭」推祟備至,成為朝鮮軍隊的重要軍備之一。

▍筒射的優點和缺點:

說了這麼久,到底以好好的普通弓箭不用,而要加上箭管來射箭呢?

短箭箭速比一般箭快。(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s://youtu.be/zJELZ0vYvV8)

首先,因為以箭管為引導,筒射能夠發射的箭矢較一般弓箭短,變相重量較輕。換言之,若以同樣磅數的弓來發射的話,短箭的箭速更快,射距更遠,亦更難被敵人發現箭蹤。對於弓騎而言,筒射更能彌補騎弓射程較短的不足。

正如《籌海圖編》所言,弓兵能夠借助長短箭的特性,先以短箭長距離打擊對手,當對方接近後再以長箭應付。亦因為筒射是發射短箭的關係,即使箭矢被敵人拾取,假如沒有箭管的話便無法反射我方。

此外,在弓矢不足的情況下,弓手能夠裁短一般弓矢,以製造更多短箭矢。在《金史》〈強伸傳〉便提及金哀宗末期,金軍死守鄭州之役中,城內守軍器械消耗殆盡,只好「以錢為鏃,得(蒙古)大兵一箭截而為四,以筒、鞭發之」。以「一箭」變成「四箭」,減低箭矢成本。

不過,筒射亦有其不足之處,例如連射速度較一般慢、箭矢威力下降無法射穿裝甲、箭羽損耗快等。還有由於弓箭輕的關係,弓體會承受更多發射時的力量,可能會縮短弓的壽命。而且使用箭管需要一定技巧,不諳者可能令箭矢在發射途中脫離管道,誤傷自己。

參考資料:逸佚居,從筒射到保定箭手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

朝鮮宣稱6月發射衛星 美日警告違反安理會決議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朝鮮宣布將於6月發射首枚軍事間諜衛星,以監控美國軍事行動。美國和日本警告,使用彈道飛彈技術發射將違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

據朝中社刊載的聲明,執政黨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李炳哲譴責美國和韓國聯合舉行軍事演習,公開展示他們「肆無忌憚的侵略野心」。因此平壤必須擁有「能夠即時蒐集敵人軍事行動資訊的手段」。

聲明沒有具體說明確切發射日期,但朝鮮已通知日本計劃將於5月31日至6月11日之間發射衛星。日本批評朝鮮借機發射彈道導彈,並警告會擊墜任何侵入日本領土的發射物。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已就朝鮮相關計畫蒐集情報作出指示,又帛即使朝鮮描述發射的是一枚衛星,使用彈道飛彈技術發射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並對人們安全造成威脅。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表示,朝鮮使用彈道飛彈技術執行任何發射任務,包括將衛星送入軌道,都將違反聯合國決議。

平壤在2012年和2016年藉著發射衛星名義試射彈道飛彈,兩次發射都越過日本南部的沖繩地區。這次發射將是朝鮮一連串試射的最新嘗試,朝鮮4月也試射了一枚使用固體燃料的洲際彈道導彈。分析人士稱,監察衛星將提高朝鮮的監控能力,在戰爭發生時,更精確地打擊目標。

黑亞當|預告片不起眼單手刀 竟是四千年前古埃及法老象徵兵器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DC超級英雄電影《黑亞當》將於下周四(10月20日)上映,由荷里活爆肌演員「The Rock」狄維莊遜(Dwayne Johnson)領銜主演。在預告片中,大家有沒有發現古埃及象徵兵器的蹤影呢?

Khopesh,又稱為「Egyptian sickle-sword」,直譯為「埃及鐮狀劍」。但實際上,Khopesh的刀鋒在外不在內,所以武備志認為稱為「古埃及弧形劍」較為妥當。

古埃及兵器歷史背景

古埃及文明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由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自古埃及統一後,埃及地區有很長時期的穩定,是為「古王國時期」(3188 BC - 2270 BC)。在這一時期,古埃及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獲得全面發展,更確立了以官僚體制、君主獨裁為基礎的專制統治,金字塔也在當時出現。

在軍事方面,古王國時期的國家軍事是中央集權的,法老可以統一全國之力進行軍事行動,亦出現了管理武器、部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的後勤部門——「軍械院」。雖則如此,但古埃及的軍事科技仍只屬於相當落後水平。士兵沒有統一的體制、兵器、防具配備,大部份士兵連合理的保護裝備亦沒有,只能赤身或單衣上陣。這時期的弓箭制作仍只屬於單體弓階段,雖然制作簡單,但由於單一材料的彈力有限,多數情況張力不足,射擊距離較短及殺傷力較弱。不過,由於直至「中王國時期」(2060 BC-1785 BC)為止的征戰大多只是埃及地區的分合之爭,所以期間的古埃及王朝大都沒有發現軍事落後的情況。

西克索斯人效仿埃及統治模式,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把埃及要素融入到他們的青銅時代文明中。圖片來源:Worldhistory網上圖片

約公元前1650年,中王國衰落,此時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為駕車、以複合弓作戰的西克索斯人,他們占領埃及北部的大部份地區,建立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1720 BC - 1570 BC),直至公元前15世紀中期古埃及王朝才得以光復。經歷過與外族征戰後,古埃及王朝終於意識到自己軍事上的落後,學習外族人的戰術和武器,造就了之後的「新王國時期」強勢。而在「新王國」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所統率的軍隊中,便大量裝配了Khopesh(古埃及弧形劍)。

關於Khopesh(古埃及弧形劍)

有說法指Khopesh是由古埃及月形戰鬥斧演變而成,兼具劍斧的功能。圖片來源:Fireden.net

Khopesh一字有可能來自第一個中間時期(約2150 BC - 2050 BC)「棺木文」(Coffin Texts)中的「ḫpš」。一來因為「ḫpš」的讀音為「Khepesh」。其次由於Khopesh的形狀跟牛的腿部相似。

圖片來源:維基圖片

對於Khopesh的起源,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認為它是由農耕用的鐮刀演變而來,一說認為是由古埃及月形戰鬥斧發展而成。已知最早的Khopesh記述,來自於公元前2500年的禿鷲碑(Stele of the Vultures),碑上描繪了蘇美拉格什的國王恩納圖姆正揮舞著疑似是Khopesh的兵器。

拉美西斯二世在戰車上揮舞Khopesh作戰。圖片來源:http://bit.ly/2DK8dBW

另一方面,大量文物考古顯示,最初的Khopesh是以銅打造而成,及至後期漸漸改為鐵制。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Khopesh是當時埃及軍隊的主力兵器之一,直至大約公元前13世紀左右,Khopesh才逐漸被淘汰,退出征戰場上。

其中一把在圖坦卡門靈墓發現的Khopesh。圖片來源:pinterest

但Khopesh並沒有因此消失在古埃及文化之中,它自實戰兵器轉化為象徵性兵器,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在許多古埃及具地位者的陵墓中,都會發現Khopesh的蹤跡,作為陪葬品伴隨主人下葬。就連著名古埃及法老圖坦卡門的陵墓裡,亦發現2柄古銅制的Khopesh。

甚至在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羅塞塔石碑(公元前196年)中,亦出現以字母「Kh」、「p」、「sh」拼寫的「劍」,更以「勝利的王室劍」尊稱。相信當中指的便是今日的Khopesh。

Khopesh的形制和用法

紅線為開鋒部份。

傳統的Khopesh 長約50-60厘米(20-24寸),亦有較少的版本存在。它屬於多用途的單刃兵器,可是開鋒的部份只限於弧形刀刃外圍、刃尖,以及小部份的倒勾部位,接近手柄的的直條部份和刀背部份並無開鋒。

為保留Khopesh刺擊的功能,弧形刀刃部份一般並不會超越手柄的水平。而弧形刀刃的設計令砍劈目標時,在接觸目標的一刻,更易加入切割的傷害,使Khopesh具有優異的砍擊能力。

網上YouTuber Skallagrim曾經以復刻制的銅制Khopesh進行砍擊測試,證實Khopesh能輕易砍開沾濕的紙卷、甘蔗、南瓜等硬物:

影片擷取自:https://bit.ly/3kuwEHe

其實Khopesh 的用法並不限於砍劈、刺擊,其弧形的設計更可用於勾住對方的盾牌或肢體,或越過盾牌邊緣啄擊對手,亦可以倒勾部份勾擊對手。

武圖App2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
正在加載
notification icon
接收《香港01》精選推送,第一時間追看最熱新聞、最著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