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厂观察笔记》/《观鹤笔记》从没看懂到看懂的思路梳理和分析,侧重张洛
我说宝贝们别光收藏呀 也点点赞 蟹蟹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看了几十章却依旧对《东厂》中朝堂上各个部署的利益搏杀云里雾里的话,可以参考一下我的思路哦。个人拙见。
作为读者,我前期的阅读状态和张洛前期的状态最像。张洛前期就很迷。他做了事总挨打,一次次吃暗亏,不是被何怡贤利用,就是被女主杨婉设计,他还想不通邓瑛有什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刚开始也看不太懂,虽然明白邓瑛要和婉婉最终要做什么事,但是却看不懂里面的路为何那么走,搞不清楚门道就容易get不到故事的关键点和虐点。正文如下。
我愿意把司礼监,北镇抚司,和内阁分别用三个词来代名,即君私,君威和道义。
也就是说,司礼监为皇帝的私利服务,镇抚司为皇帝的权威服务,内阁为皇帝的社稷服务。然而看似都是为皇帝服务,它们的途径却有本质不同。
司礼监和北镇抚司,都是皇帝由内向外伸出的手,本质是替皇帝做事;而内阁,是读书明理的臣子自外向内对皇帝进行辖制,本职是督促皇帝做事。
一个好皇帝,理应摒私欲,葆谦和,明大义。即,正确的排序应该是道义第一,君威第二,君私第三。
道义至上,君王才能广纳谏言,耳清目明。道义得行,方能肃清政治,平宁天下。
君威看似退在了道义之后,实则是以道义为器,收顺民心折服百官,“不立而自威”。
君私此时也能水涨船高。国家繁荣,官场廉洁,内廷又怎会空虚。
贞宁帝显然不是什么好皇帝。全搞反了。
在《东厂》这本小说里,讲的就是这昏君治下的惨淡事实一一君私第一,君威第二,道义第三。司礼监是他的心头肉,北镇抚司是他的滥砍刀,内阁是他的忌惮。
贞宁帝为君私宠信宦官。因为宦官不像内阁那帮人一样规劝他,限制他。宦官们作为内廷的狗,捧着皇帝,舔着皇帝,拿了权得了利去回报皇帝。他们不在乎民生,不在乎国本,只用伺候皇帝喜乐,顺便中饱私囊。久而久之,他们贪污腐败没了上限,还美其名曰是为了贴补皇帝。于是皇帝借宦官谋私,宦官借侍奉皇帝为自己谋私,君私滋养宦私。由此宦祸无穷。宦祸导致财政亏空,赋税繁重。民心动荡,百官激愤。
这种乱况下,臣民叫苦抱屈,君威不断被冒犯,被磨损。贞宁帝此时若及时悔改,匡扶道义,信用内阁,一切还能好转。但在他心里,君私第一,他不忍自剜其肉,司礼监势力被拔除,他就没了好使的狗。君威第二,他不允许内阁那些臣子假借道义凌驾在他之上,杀他的狗,伤他的颜面。不行道义,那君威该如何自立?刑狱镇压。臣民有怨,那就靠武力震慑,让他们即使心里不服,嘴里也不敢不服。北镇抚司是皇帝自己握在手里的刀,谁忤逆,就杀谁。
内阁进谏本来是对国策的督促和指正,在贞宁帝眼里变成了臣子们以道义为名的,对君父皇权的反叛。道义屈居于君私和君威之下,不敢伸张,还如何起作用去辅治国家?一个帝王,把自己的权威看得比书经史册所辨之道义的权威更为紧要,他不玩儿完谁玩儿完。
故事就以此为背景,于朝堂之上徐徐展开。所有这些人里过得最迷的就是张洛。
司礼监和内阁众人一直都活得挺明白的。何怡贤等专心扮狗为祸,知道自己是奸佞。白焕杨伦一心清君侧,践行书本里教引的大道。这两个是完全敌对的关系,都致力于搞垮对方,让皇帝倾向自己。
主角邓杨二人——邓瑛是位于司礼监和内阁之间的人物,他坐镇东厂,披着司礼监的皮,盛着内阁的心。他潜伏在狗窝,目标就是帮内阁杀狗,但一要保护内阁别被狗咬到,二要提醒内阁别冒犯了狗的主人。杨婉是邓瑛坚实的后盾,永远的伴侣,她负责给邓瑛写工作记录,记下他的功名,希望后世别把邓瑛真的当成狗来看待。还有就是她想照顾邓瑛,给他更多爱意和温暖。
司礼监是毫无退路,打算一祸到底,他们作的孽覆水难收,只能狗借人势,不断捆绑君私给自己找荫庇。
内阁等人前期没太搞清楚皇帝心里的想法,操之过急则过刚易折。但是好在他们有邓瑛这个明镜在中间劝阻斡旋和牺牲,有杨婉倾力帮助邓瑛,指点局势。所以就算是杨伦那么一根筋的,都没有迷茫太久。
只有张洛。他和那些纷争没什么直接关系。不管皇帝亲司礼监还是亲内阁,不管皇帝先公后私还是先私后公,他以为,君威是一定的。守护君威,就是守护王法,就是守护《大明律》。他自认公正严明,为君威甘愿献祭。我很佩服张洛,同样是直接为皇帝做事,司礼监的人一直从中捞油水,镇抚司的人却从不对谁行通融。张洛大义灭亲,连自己亲爹都捉。
他这种做派要是遇到个好皇帝是不错的,可惜他和内阁的人一样,遇到的皇帝不怎么地。他早期一直没发现自己维护的君威压根就不纯粹了。随着君私杂糅了宦官集团的利益,君威就也可能杂糅宦官集团的威势。
这就是为什么何怡贤两次利用张洛,张洛老是上当。何怡贤想成什么事,就假托皇帝的威严去暗示张洛。张洛不管什么道理是非,只看是谁冒犯了君威,就捉拿镇压谁。他立志要做大明的刀,却一直没想过,皇帝已经被司礼监所左右,君威不君王法不王,《大明律》是死的,自己到底做了谁的刀。
张洛受何怡贤迷惑,按着《大明律》办完了分内的事,结果后面又挨板子。比如桐嘉书案,他杀了那么多人,皇帝事后压根不乐意,嫌他狠戾。(当然,这里他杀人多,还有别的原因,执法过于严酷)后面他又差点去上报宁妃私通,要不是杨婉不招认,他的小命真的要献祭了。
内阁那边想为皇帝发光发热直言进谏不计后果,有邓瑛和杨婉一直在解释,阻拦和帮忙。张洛这边想为皇帝杀光不敬之人,但是可惜杨婉一直没机会和他好好谈谈,穿过来就结下了梁子“把他绿了”,因为婚约的过节俩人一直不对付,他一直看不起杨婉,杨婉一直在diss他。结果张洛一直在吃亏。他有很多疑问,平时只能自己思考。见邓杨才能问上一两句。
虽然张洛最终从婉婉的diss中醒悟了过来,明白了自己无脑维护的君威有时候不那么纯粹,那里面有司礼监的煽点,所以不能提刀就上。可是比起其他人,他开悟还是挺晚的。幸好,假诏书事件宦官们写假诏,操控君威,利用君威的时候,张洛终于没有再被蒙蔽,选择和邓瑛建立一个默契。
我觉得张洛特别可爱,哈哈哈哈哈哈。一个一直在打别人,自己也一直在挨打的冷面男。
写的真好 张洛 有点霸总的感觉 ,迷迷糊糊哒 也是有点男性魅力哒
贞宁帝有原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