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in開鍘,誰該放鞭砲(上):兒少福利法令擴大適用於虛構人物,會發生什麼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PTT西上傳出抱枕製作商黑白工房,因為使用二次元的兒少私密圖片而「被iWin」的事件,可能已涉及兒少法與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但iWin對於相關法規的解釋,例如「沒寫是自然人,就表示不限於自然人」真的有道理嗎?
文:Cr氏(全職自由譯者,譯作涵蓋書籍、遊戲、專利、契約等)
報載近日因為網路兒少保護相關組織iWin對成人用品廠商發出警告,威脅若不將特定產品下架即要檢舉至檢警機關,而引起網路爭議。
iWin對此辯稱:衛福部已解釋法令,認為《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治條例》中所指之兒少應同樣適用於虛構人物,因此該成人用品廠商展示的抱枕,具有「屁股大面積露出」之「顯為幼態」之虛構人物,因此符合該法要件,應予勒令下架,不從則向警方檢舉云云。
該組織又稱,禁止外觀明顯為未成年之虛構人物出現在色情產品(包括單純穿著清涼)是世上多數國家的政策。今天我們可以來看看這件事當中的真相。
為了立意良善的社會運動而從事恐怖主義早已不是新聞,國外部分環保團體的行為就已造成「環保恐怖主義」一詞的問世,這些論點筆者會盡量留給其他人討論,本文上篇會著重在探討iWin的指控是否合理,下篇則會探討如此的政策將會對我國的文宣、心理戰、文化戰等領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沒寫是自然人,就表示不限於自然人」的荒謬
首先,身為文字工作者,請容筆者來看看我國的法條,在字詞的定義上是怎麼寫的。《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治條例(以下簡稱「兒少性剝削法」)》沒有直接定義何謂兒童、何謂少年,要回到《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裡面,定義「本法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十八歲之人;所稱兒童,指未滿十二歲之人;所稱少年,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
注意,沒有寫自然人。或許iWin和衛福部就是抓著這點,認為非屬自然人的虛構人物也可以包括進去吧。可是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呢?
《人口販運防治法》第2條規定了該法的用詞。當中講到「人」有關的定義,有些地方寫「人口」,有些地方寫「人」,一樣沒有強調是自然人。事實上,整部《中華民國刑法》只提到「自然人」兩次,都是在與沒收有關的條目,其他地方都只有提「人」。
換言之,如果「沒寫是自然人,就表示不限於自然人」,那從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每一次法人買賣,恐怕都要觸犯人口販運相關的罪名了。
很荒謬吧?別急,更荒謬的還在後面。請讀者先把「人口販運法條沒寫自然人」這件事記住,在本文的下篇當中我們還會討論到這點。
其他國家怎麼規範劇作與遊戲中的性剝削?
身為有數年經驗的遊戲譯者,筆者對各國針對影視娛樂作品的「管制」狀況甚是熟悉(每天的工作都要和他們打交道),甚至對不在筆者翻譯語種範圍的國家也略知一二。
世界上是不是大部分國家都禁止虛構的兒少在作品中受到性剝削、性暴力或其他對待呢?單純數人頭的話或許是吧,但這些國家絕大多數都會是基督教(廣義,包括天主教等)國家。基督教國家對兒童受到傷害似乎極為敏感,好萊塢的電影不論是天災、戰爭還是殭屍末日,只要是小朋友的角色基本上都不會死,筆者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
2012年有一部黑色喜劇片《天啊!美利殺合眾國(God Bless America)》。劇中最前面的片段是男主角厭倦了鄰居對不斷哭鬧的嬰兒置之不理,憤而上門殺人。媽媽把嬰兒高舉過頭求情,但男主角根本不理,最後媽媽把嬰兒拋上半空中,男主角開槍,嬰兒在畫面外爆成一團血,噴灑到屋內各處。
然後男主角就從夢裡醒了過來。是的,不但嬰兒中彈這件事本身必須在畫面外發生,這整件事本身根本就必須只是一場夢。(話說回來,美國人只要「只是一場夢」就能過關了,主張追究所有「心裡想要對看似未成年人的虛構人物從事性行為」的人的iWin到底是……?)
反面來講,我們來看一個非基督教國家的例子。幾年前中國大陸有部警探片(對岸稱作「刑偵劇」)叫《暗黑者》。有一集有這麼個橋段: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夜晚,循線趕到現場的警員在荒地裡挖呀挖,挖出了一具又一具的兒童屍體。鏡頭以低高度直線帶過每一位孩子的臉,最後停在最後一位孩子身旁的空地上,同時下一位被挖出來的孩子也被放到了鏡頭前。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在往天堂的路上睡得很安祥」的孩子,全都是由吃得飽穿得暖的小朋友(說不定是劇組家屬)飾演。他們只要乖乖躺好幾分鐘,等一下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會帶他們去吃麥當勞。但是這樣的劇情在歐美絕對不可能過關。就算政府或是獨立分級機構給過,觀眾和輿論也會確保劇組的信箱得到恐嚇信、刀片和郵包炸彈的不間斷供應。
相較之下,《暗黑者》的片頭都有「魯劇審字第OOXX號」的字樣,說明這個劇情過得了山東省相關機構的審查,可以合法上映。
所以我們知道基督教國家對兒少很敏感。想在虛構作品裡殺死、傷害孩童?作夢去吧(字面意義)!同時這也表示若是沒有基督教背景的國家還沿用這樣的規範,那就是在沒有正當理由的狀況下,管制管得比極權國家的中共還要嚴格了。
色情產品的原理,根本就不是這樣
至於iWin的人士曾在公開論壇宣稱「看似未成年人的虛構人物之色情產品,恐有遭性犯罪者用於誘騙未成年人與其發生性行為之虞」的說法呢?
首先,身為參加過成人遊戲試譯的人,請先容筆者說一句:色情產品的原理根本就不是這樣。
事實上,色情產品從開始到結束,整個過程都不斷地在強調這是一件罪惡的事情,那個罪惡感甚至正是色情產品運作的基本元素之一(我試譯沒過,考官的評語就是包括罪惡感在內,這些情緒的表現不夠好)。
Tags:
味蕾上的時空旅行:用88年的時間,串起台灣的家庭之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金蘭食品88歲了,走過近百年的時間,金蘭見證著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從傳統到現代,參與了每一個家庭的日常飲食。穿越時間的洪流,從一代傳到另一代,金蘭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調味品品牌,而是成就一種獨特的「台灣味」。
在這片土地上,每當人們談論到台菜,金蘭的名字總會浮現心頭。在金蘭的陪伴下,台菜不僅是一種菜系,而是一段歷史,一份傳承。每當醬油滴入鍋中,那獨有的香氣便勾起了人們對家的思念,以及對過往美好時光的追憶。「金蘭」已經超越了一個品牌的範疇,成為「台灣味」的代名詞,一個讓人想到台菜就會聯想到的深刻名字。
與台灣味彼此成就的金蘭
台灣味是一個很複雜的味道。矗立在太平洋中,台灣這個小島在數百年間,經歷過來自許多國家的文化洗禮,發展出強大的包容性與融合能力,讓外來的事物長成台灣特有的模樣,當然,料理也是。
創立時期:日治時期及國民黨政府來台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爭時期糧食缺乏,台灣的餐廳、酒樓這些飲宴的地方,開始重新關注「鄉土料理」。許多酒樓標榜著把「家中的菜色搬上宴席」,例如菜脯蛋、虱目魚、刈包、雞腳凍、炒酸菜蝦仁、燖醬冬瓜肉等,強調將台灣當地的原物料,變成宴席中的好料。而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帶著大量的外省菜來到台灣,一夕之間,北京菜、山東菜、江浙菜、川湘菜到粵菜,蜂擁而至。當時的酒樓受到中國各地料理的影響,開始吸納中國料理的精神,再透過選用台灣原料,加入更貼近台灣口味的烹調方式等手法,逐漸實現了料理台灣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台菜。
在這些料理中,醬油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無論是煎、煮、炒,甚至沾醬,都能見到醬油的身影。創立於1936年的金蘭食品前身——「大同商業株式會社」,就秉持著追求完美、講究品質、專注於釀造工藝的原則,透過當時開發的醬油及醬漬品,在這個可以說是菜品/料理的三國時代,成為每道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深植在每一個台灣人的記憶中。

經濟起飛到全球化時期:1960年代至2000年
1960年代酒家菜興起,宵夜小菜餐廳興盛;1980年代後,更多國家的料理,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進入台灣。1960-2000年的這四十年間,台灣經歷了經濟上的蓬勃發展、全球化帶動文化流動等劇烈的變遷,飲食習慣當然也受到影響——台式的義大利麵、台式的泰國菜、台式的牛排等,這些料理都是披著原生國家的外衣,但內在擁抱著非常強烈的台灣色彩,成為大家共同記憶中的台灣料理。與此同時,健康飲食——吃得飽不如吃得巧的觀念,也在民生富裕,並且對體態審美、健康觀念開始發展的情況下,在家庭的餐桌以及餐廳料理中出現。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代的台灣飲食文化,是朝著兼及全球化與重視個人的狀態發展。與時俱進的金蘭食品,極為重視「健康、環保」的概念發展,也在這個時期陸續研發出榮獲全台首瓶ITI鑽石獎的鼓舌醬油、針對健康訴求研發的薄鹽醬油、為素食者開發的香菇素蠔油以及多款有機類醬油,並且在1977年率先獨家採用透明瓶裝醬油,讓品質清楚可見。這些努力不僅獲得了「中國民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所頒發的新產品開發獎,更彰顯金蘭對於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承諾。1979年,金蘭引進當時最新的廢水處理設備,以活性污泥分解法處理工廠廢水,這種環保作法在當時是全台首創,更在1985年獲得了「全國工業防治污染獎第一名」的殊榮,成為許多廠家觀摩的典範。
不過,提起這個時期的金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改寫了中秋節儀式的金蘭烤肉醬吧!對很多台灣人來說,中秋節和烤肉脫離不了關係,來自於金蘭食品在1989年推出的金蘭烤肉醬廣告。在廣告中,一群年輕人歡聚烤肉,種類豐富的炭火烤肉刷上噴香的烤肉醬,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肉汁和香味,廣告一出就造成轟動響應,從此台灣人的中秋節必定要烤肉才算完整。和台灣人一起成長的金蘭,當然最了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看準了台灣人對美食永遠抱持著求新求變的嘗鮮精神,金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更讓金蘭在食品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

自我認同時期:2000年至今
小吃搬上國宴,台灣菜走出台灣。2000年至今的台灣菜,將發展的方向從吸納各國料理並且融合成台灣的樣貌,轉為向外介紹屬於我們的「台灣滋味」。我們看到珍珠奶茶、牛肉麵、滷肉飯、小籠包、鳳梨酥,成為招待外賓用的餐點、國外市集中的招牌菜色,也是吸引外國旅客來台的賣點,用美食大步走向國際,也用美食讓國際進入台灣。
如今,台菜的變化更加多元,不僅要滿足台灣人的口味,在不同場合和時刻,也要考慮為外國人的喜好進行調整。金蘭作為台灣最重要的醬油品牌之一,積極助攻台灣料理,開發多樣化的商品,以應對每道料理的各種需求,在這樣的前提下,金蘭推出了All-in-One便利性調味料,如十三香滷味醬和水餃沾醬,還在2020年啟動了台菜一包到味的宅宅醬計畫,並於2021年成功上市。透過金蘭宅宅醬,讓全世界的人,在家就能自己重現地道的台灣味道,特別是在異鄉的遊子,能夠快速烹製出屬於家的美味,無疑是在每一個想家的時候,最能感受到溫暖的一刻。
堅持初衷、不斷創新的金蘭,目前是全台灣單一廠區產量最大的醬油工廠,堅持以完整28道釀造工序、超過50項以上的品管檢驗,加上釀造工藝的傳承,金蘭確保每一滴金蘭醬油都是風味醇美,並且持續致力於為台灣菜的未來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從產地到餐桌的美味與安心
從象徵「有太陽的地方就有美味的金蘭」的日不落商標、每飯不忘金蘭醬油的slogan,到改寫台灣人過中秋節習慣的金蘭烤肉醬,金蘭食品成就了許多台灣第一。走過88個年頭,金蘭身為本土醬油第一品牌,深深感受到對台灣土地的責任,秉持著支持台灣在地農業,友善台灣土地的精神,金蘭希望能為台灣的環保與農業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因此,現任的鍾淳名董事長除了在口味和產品多元性的經營之外,再加入對於小農的重視,將有機、永續的發展納為金蘭願景,讓金蘭走在更加貼近時代需求的路上,並期待可以和台灣的精緻化農業發展互相提攜。
金蘭將這樣的理想,反映在近年來推出的產品上,最實際的例子就是台灣第一瓶農委會產銷履歷加工農產品驗證的有機醬油,也是大獲消費者好評的料理好幫手「金蘭國產有機醬油」。金蘭有感於台灣雖為醬油大國,過去市場卻找不到完全使用台灣在地原料、百分之百屬於台灣的醬油;再加上台灣農業遭遇衰退期,許多農民空有技術卻沒有發揮的空間。金蘭食品的鍾董事長決定從友善台灣土地的理念出發,加上認同、支持在地農業的發展,開發出這支100%台灣在地原料國產有機醬油。
為了尋找一塊適合種植醬油原料的環境,金蘭就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最後才在台灣中南部,找到了符合標準的天然農場,並且進行一連串關於水質、土壤的檢驗,以確保環境天然無汙染,再委託農民契作。這支金蘭國產有機醬油,使用的是來自嘉義東石的有機黃豆、有機小麥,以及苗栗通霄的海鹽,搭配獨家「金蘭釀」技術,將最飽滿、樸實的台灣土地的滋味,封存在一瓶瓶醬油中。
國產有機醬油推出以來廣受消費者歡迎,除了味道上的豐美和香氣,金蘭那份對品質的堅持和對台灣的情感,更是讓這支醬油不再只是調味料,而是讓消費者看見了台灣土地的獨特之處,展現了金蘭食品對土地、環境和小農的承諾。
經典持續進化,美味再突破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帶有一種無法取代、深植人心的特色。就像馬龍白蘭度的西裝、麥可傑克森的舞步、《雨夜花》的旋律,還有金蘭醬油的味道。但經典的困難,更在於在眾人的期待中持續成長,突破現有框架,成為一個新經典。
金蘭就像是蝴蝶一樣,從經典的蛹中脫殻而出,形塑出一個能夠走向世界,讓更多人認可的台灣味。因此,金蘭將持續深耕、豐富化產品品項與內涵,期望能夠引領年輕世代更深入認識醬油這個代表台菜文化的調味精髓。除此之外,金蘭也將持續貼合全球流行,例如2000年以來「用美食交朋友」、「去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實現」的新世代活動樣貌,融合更多文化、國家的烹飪技巧和傳統製作方法,開發出更多元的調味產品,實現醬油在不同文化中的多樣化表現。金蘭的香味,將不僅在台灣家庭中深植,也能夠透過創新和多元化,贏得全球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這是金蘭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堅守,同時也是對於不斷追求卓越的承諾。
金蘭食品成立88週年,以最純粹的百年工法,陪伴著許多家庭,成就台菜料理近百年來最經典的美味。金蘭已經不僅是烹飪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串聯記憶與情感的橋樑。金蘭醬油的每一滴,都承載著對品質的堅持與對味道的探索,它是家的味道,是溫暖的回憶,也是共享美食時刻的情感交流。從料理的輔助角色到飲食文化的引領者,金蘭醬油的旅程,正是台灣味道發展的縮影。88年的風雨兼程,金蘭不僅見證了台灣飲食文化的變遷,更積極參與並推動變革。展望未來,金蘭食品將繼續用經典與創新,讓台灣的味道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