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5 at 11:38 PM Shared with Public
最近對於「婚姻」,大概有些想法,而這想法是由兩句名言所構成的。
第一句是哲學家尼采的話。他在《人性的,太人性的》裡說:「婚姻不過就是一場漫長的對話。」想想實際上是如此,如果不是只有形式上的結婚,一旦有實際的婚姻生活,或是哪怕是姘居關係。只要兩個人生活在一塊,最常一起從事的行為,就是對話,不管這個對話是非語言還是語言的。
哪怕婚姻的結尾,或許不是美好的結果,結果讓你懷恨一輩子。但過程中,對話仍然是貫穿整個婚姻生活的主軸。
所以,尼采在後續補述說:「當你要邁進婚姻生活時,一定要先反問自己,是否能和這個人白頭偕老時仍能談笑風生?婚姻生活裡除了對話,其他都是一時的事。」(「談笑風生」的譯法,在形象上有點生動。查了一下原文,頂多只說到:是否樂於交談到晚年。)
但問題是:「對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在日常中可以跟很多人對話,甚至不想跟人對話,你可以跟書本、或是寵物、甚至是其他的靜物對話,縱使它們的回應就像是打到牆面上反彈回來的乒乓球,它們並沒有真正地與你交談,你只是自我對話而已。
總之,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為何要在日常生活裡的大部分時間,放著這樣的一個人,讓他不斷地跟你對話?以至於你和他人的對話、或是自我對話的時間,都要因此人的存在而被排擠。這樣做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就要講到第二句名言了。研究自信心、自我認識、自我形象而聞名的心理學家麥克斯威爾‧馬爾茲(Maxwell Maltz),在他的經典著作《心理控制理論》是這麼說的:「人是透過一直跟自己討論自己的方式,建立出自我形象。」
結合這句話你可以知道,當你願意放著這樣的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的身邊,讓他不斷有介入你自我對話的可能,你形同是把建構「自我」的參與權,分享給那個人。而「婚姻」的意義就是在於此。
我想了一下,身邊對於擇偶提出條件的單身朋友們,常聽聞的條件,多半是收入、職業、外型、興趣為標的,鮮少是針對「對話」品質或類型去開條件。
這形同是把那些外顯的職業頭銜、或者是興趣品味、甚至是物質消費力、穿著打扮,在實際上作為建構「自我」的一環。但這樣子做,「自我」的形塑反而太過於淺薄,光是一個頭銜或是幾件衣服,就變得能夠決定「自我」。
真正能夠表現「自我」的時刻,往往都是遇到事件與問題時的言行反應,你思考問題時的切入視角、眼界層級,以及經過你抉擇後,所具體付出的行動,才是關鍵性地決定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也許,人們常以誤用的典故來說:「貧窮夫妻百事哀。」(元稹原詩的意思反而是在說,共同歷經貧賤患難的夫妻,一旦離別,事事反而比一般夫妻都更觸景傷情。而不是時下俗語在唱衰貧窮夫妻的意思。)缺乏外在物質條件的結合,可能會讓兩個人的生活對話都聚焦在「貧窮」之上,這種話題的對談持續一輩子,可能有些人無法忍受。
但我覺得,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最終不會在「貧窮」這種外在條件上,而是你面對「貧窮」這個問題時,你的態度是什麼。「貧窮」這個問題,在生活裡迫切而不得不引人聚焦,畢竟這關係到兩人的具體生存。然而,面對這個問題的態度,這仍然取決你如何談論它、如何理解它,而這又回到「對話」之上了。
「對話」在婚姻關係裡很重要。但人們在擇偶條件往往不提及它,也許是它太過於抽象,不知道要怎麼形容自己想要的「對話」型態。於是,往往就用「相處了就知道」,來一語帶過。但這等於是把婚姻當中最關鍵的部分,交由給瞎猜、盲賭。
我有時會覺得,只是我們的社會沒有精緻的兩性教育文化,去教導我們如何去描述自己的想要的「對話」品質而已。
舉我一個好友為例,他的擇友條件很簡單,只有三條。其中一條就很簡單且精準地形塑了他想要的「對話」品質:對方要是一個能夠「自我解嘲」的人。
「自我解嘲」限定了他們未來之間的「對話」樣態:
他不需要在相處時,說話都要小心翼翼地怕踩到對方底線,因為就算踩到了,也不會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決裂窘境。對方懂得「自我解嘲」,給自己台階下、也給對方台階下。而他也應該識相地,以後不要在這個點上說話犯白目。
一個懂得「自我解嘲」的人,在話題涉及人生所面對的挑戰時,心胸也較為寬闊,不會臨事時不斷焦慮,甚至把面對問題的責任丟給另一半;也不會在事後失敗時,陷入自怨自艾需要人安慰的循環之中。因為對於「失敗」,他放得下,也只有真正放得下的人,才能對自己開得起玩笑。
而開自己玩笑,通常被視為最高級的「幽默感」。一個在對話裡懂得「自我解嘲」的人,相信他們一輩子的對話相處之中,都會充滿樂趣。
當然,我這樣子講,這只是這位朋友對於「對話」一輩子的價值觀。每個人會有自己追求的「自我形象」,也就會需要生活上相應的對話樣態,「自我解嘲」不一定是每個人最崇高的追求目標。
像我就不是,我人生期待「發現真理」。在對話上,對方就必須要有使人觸類旁通、獲得靈感的談話智慧,也要有不斷設想、不斷提問、不斷探索、不斷思考的好奇心。對於「發現真理」而言,「幽默感」就顯得多餘了。
對於「婚姻」的意義,在我的世代裡,我很常見朋友們有一種抱怨:我和另一半已經同居多年了,在實質上跟已經結了婚沒什麼兩樣,我們實在不懂幹嘛大費周章地辦個婚禮、去登記結個婚?「婚姻」不過就只是個「形式」,感覺好像非得要給別人一個交代似的,但父母、家人、朋友都知道,我的另一半就是他。
很多朋友在結婚前一年,我都要聽他們講這類抱怨,以前我大概不知道要回答些什麼,只覺得他們講得真有道理呀!而且如果真的像他們講得這樣的話,那我就不用包紅包了呀!開心!
現在,從分享「建構自我」的參與權上來說,我大概知道怎麼回應這種抱怨了:
實際同居,的確是跟一個人分享了「建構自我」的參與權,但這沒有到公開宣示的地步,沒有正式登記結婚、甚至廣而周知之前,其他人不敢把你的另外一半當作是能夠代表你自己。這也就是為什麼,只有結婚之後,另一半才能在醫院簽屬家屬同意書;或是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合理進入為繼承順位。因為這本來就是自我才能夠決定的事情,現在變成「你們」是一體的,「你們」透過共享,而成為一個自我共絆的整體。
於是,擇偶這件事情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在你的小的時候,你的自我建構是家人給予的,與家人生活在一塊,難免有所對話,原生家庭的教養是透過對話所教導的。當然,不排除有的父母不與孩子溝通對話,這等於放任孩子的自我,是透過他偶然所接觸到的人事物,漸漸成型的。但你童年時的自我認識,是家庭所註定的,生在哪種家裡,就被哪種家裡所影響,這並非透過你的自決而得來,尚不是一個獨立且完整的自我。
直到結婚擇偶這件事情就不一樣了,在現代社會,你是有選擇的。你有權選擇要將「建構自我」的參與權分享給誰。也就是說,當你意識到你要與這個人對話一輩子,而他將在你未來的所有人生都擁有建構你的自我的參與權時,你的某部分,是想要變成這個人的,或是你必須透過這個人才能完整自我。你希望透過「他的自我」,來讓「自己的自我」,變成一個更理想的自我。
同理,如果對方也意識到「婚姻作為漫長交談」的這個決斷,你的自我必須要有可吸引他之處,是他也想要某部分成為像你那樣、或是唯有透過你,他才能夠完整形塑自我。如此,婚姻才變得有所可能。
這種共同建構自我的想法,就不如哲學家沙特看待愛情那樣的悲觀。
在沙特哲學裡,「自我」與「他人」是不可避免的對立關係。於是,愛情與婚姻也是一樣,是兩個活潑的「主體(自我)」相遇了,彼此都欣賞著對方的主體,從而想要將對方給宰制成「客體(對象)」,使其從屬於「主體」之下。於是當對方成為愛情或婚姻對象的之時,對方再也不是活潑潑的主體了。這真是蠻悲觀的想法。
共同建構自我,並不是一種主客宰制的關係,反而是一種互為主體的共享。你想變成對方、對方也想變成你,於是你們變成了「彼此」,而共同參與著對方的自我,甚至可以決定彼此的自我。
當然,我把婚姻提高到「分享自我建構」的層級,不免會有人認為這是把婚姻的價值看得太重了。這當然有很多可質疑的切入點。
比如說:有的人的婚姻關係,兩人彼此生活都不太交談互動,他們的婚姻也還不是繼續維持下去?那麼,我們就必須要問,如果都不對話,他們婚姻生活的交集點是什麼?
是經濟支持嗎?「婚姻契約只不過是一紙長期飯票罷了!」如果是這樣,那婚姻形同就職,他們只不過找了一個名為「婚姻」的工作而已,這就會有更多可以討論的地方:在職業自由的今日,婚姻已經不像是為了補足古代家庭經濟勞動力一環而生。古時候結婚,其實跟求個終生職與招聘個終生員工沒什麼兩樣,甚至生育都被異化成並非自我選擇下的責任,它成為了家庭經濟當中的一項工作。但如今我們不是處在那種古代社會,你要結婚、不結婚,要生小孩、不生小孩,婚姻生活要怎麼過,大多人已經是沒啥人有權管你。如果「婚姻」只是一場工作,那就要問:社會上的職業這麼多、甚至勞權保障這麼詳盡、還相對婚姻契約更容易解約,那為何要選擇「婚姻」作為長期飯票?
是性吸引嗎?「婚姻只不過是性器的互相佔有而已!」如果是這樣,那麼除非你像哲學家康德一樣,對性異化有著道德上的高度無法忍受,認為單純只是性交,是把他人客體化為性器官,沒把對方當成完整的人,只是當作洩慾工具,所以必須要以婚姻這種完整的生活綁定,來確保自己有將對方視為完整的人來看待。要不然,在性解放的今日,很多人互相各取所需,你滿足了、他也滿足了,誰還在乎性以外的部分契不契合?光只為了性,這也不需要選擇以「婚姻」作為手段。
或許有的人會從「對話」上來質疑,有的人的婚姻關係,「對話」品質極糟,就只是無止盡的爭吵、或是大量沒營養的內容,婚姻關係還不是持續下去?
但我必須要說,「對話」品質的好壞,這不是旁人的價值觀能夠決定的,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因為這涉及他們理想中的「自我」。
也許成天被罵的丈夫,他的自我認定就是一個抖M屬性的男子,不透過受虐,讓他成為一個自信心低落的人,就無法體現他對於婚姻生活不離不棄的忠貞形象,彷彿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完整他自我形象的,就是需要一個每天虐待他的妻子。而妻子也樂得有奴才使喚,才能呈現妻子期許具有權威形象的自我,而權威的張力就在於,我都已經這樣對你了,你還是死纏爛打。關於這些樣態,我們不是當事人,又有誰知道是不是如此?爭吵、挨罵,也是種「對話」。除非當事人真的覺得這種對話關係下的自我,不是他想要的,不然我們無從置喙。
「婚姻是將自我建構的參與權分享給他人」,這一個宣稱的確蠻極端的。這形同某部分就是在說:結婚就是為了想要成為像另一半那樣的人。或是在說:透過結婚,自己才能在這樣的關係之中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我。
或許不少人仍然認為,即便我結了婚,我依舊還是我自己。「自我」怎麼會允許因為另一半而改變?而且就算我同意結婚了,我又不是為了想成為跟他一樣才結婚,講得好像結婚像是拜師學藝似的。
但現實的情況卻是:你允許了一個人開始與你進入漫長的對話,當你在生活中要自我對話的同時,他總是能夠輕易地參與進來。你與他之間,要如何不成為一個互為分享自我的「彼此」?
All reactions:
80
1.8K
Like
Comment
All comments

周詠盛
我自己定期看批踢踢boy-girl板的心得是,擇偶上強調「對話品質」,其實會讓「門當戶對」變得更重要,當然這個門戶已不再只指金錢。
事實上,大家沒那麼多時間去一一測試對話品質,於是職業、興趣或政治立場,加上飲食談吐,都變成了預先篩選的指標。
尤其當整個社會,對於不同階級(或群體)的刻板印象越來越鮮明時,大家都會先製造刻板印象,再用它來篩選或預期對方態度,boy-girl板天天都在做這件事,譬如第一次吃飯要去哪穿什麼談什麼,才能讓自己看起來像誰。
單純用金錢篩選,反而比較沒這個狀況,畢竟有錢的門道很多,管你是職業、家傳、投機,還是已經金盆洗手。我最近幫人卜卦,就遇到一個以前玩過信用卡人頭詐騙的,要問自家工廠是否該轉型。
簡而言之,對話品質需要有相應的文化資本支持。未來的臺灣,一定會出現更多測試文化資本的方法。
85
Author
梁靧
周詠盛 這倒是,不過這是在肯認原生家庭的文化背景底下,所做出的對應。也就是說這種「自我」不是放在獨立的現代性「自我」來談,但不可諱言的是:這世界上很多人本來就沒有真正的獨立,大家都眷戀於既有的背景,很多人不是說拋就拋,所以還是回到傳統階級,只是這個傳統,只不過是後工業化社會的傳統。
34
Peggy Chou
滿有趣的角度,我認為大部分人並不是因為這麼深刻的體悟進入婚姻的,更多只是害怕孤獨,甚至有些人想在婚姻中保有不被影響的權利。
36
Author
梁靧
Peggy Chou 今日這是個寂寞的時代,人們無法學習跟大自然、或城市、甚至日常共處,所以古人習慣數月一成不變的旅行風景,從一成不變中反覆玩味,所以古典交響樂模仿旅途風景,長篇而又復沓,現在的人別說忍受不了交響樂,更甚至要的是30秒的短影音。
只是寂寞,要求陪伴的方式非常便利,婚姻反而不切實際,以約出為選項的交友軟體非常方便,上線設定,就很快約出一人,事前可以設定約出的陪伴行為,要每天有人陪,在這個時代不是不可能,只是不會總是同一人。而婚姻也很難讓人無時無刻都有人陪伴。
22
Peggy Chou
梁靧 約出來的陪伴太表淺了,人終究想要的是連結、瞭解與支持,這些需要感情基礎與信賴。但很多人並不真的知道自己想要連結,也不會/不知道/覺得麻煩/不想犧牲某些自由,所以始終尋覓一個可以直接到達的不存在的捷徑,或者當作自己不需要,我想這是為何當代人都寂寞的主因之一。法律上的婚姻只是一個契約,並不是婚姻的本質,如果能達成想要的身心平衡滿足狀態的關係,那麼婚約就只是法律上協助雙方確保某些權利的條件(當然通常讓人痛苦的是義務的部分)
17
Author
梁靧
Peggy Chou 隨著越約越多人,有的人被掏選出來多約出來幾次,你要的連結、瞭解、支持,就會有了,而且還可以分散在不同風格的不同人身上,這就是時下年輕人流行的交友模式之一。
要深有深、要淺有淺、人與人的關係變成消費化一樣,就像在超市裡購物,當下想要什麼,就只汲取什麼。
當然,這裡容易省去一些麻煩與不自由,對於時下的人的問題仍在:為何要讓關係伴隨麻煩與不自由呢?
難道關係裡不能全部都只有開心的事物?
我覺得回答這些問題才是關鍵。
13
Peggy Chou
梁靧 如果只是約的關係,我不覺得能到多深度。我有認識這樣的人,比起伴侶他更享受玩伴,很多玩伴,玩伴也喜歡他對他很好,但我不覺得他真正有跟誰深入交心,也不覺得當他遇到真正人生困境時,誰會真的像另一半陪在身邊給予實質與精神的幫助,因為玩伴的關係就是不到家人的程度。很多人覺得不需要一對一關係,但某種程度來說,人的心力是有限資源,而深度關係同時決定了自己的脆弱,這讓多數人都需要獨佔性與安全感,因此人才有嫉妒這種情緒。不過我也可以理解不是每個人皆如此,確實有些人不是那麼在乎別人,甚至覺得「需要在乎別人」是一種負擔,也認為自己基本上能被滿足身邊有人就夠了,這是屬於不適合婚姻的人。
16
張黛瑄
因為是周遭朋友中算早結婚的,有陣子常常面對到為什麼會想結婚的話題。我沿用至今的回答是:原生家庭是上天決定的,結婚則是一個自己選擇家人的機會,根本讚(而且這個自選家人在很多層面還可以直接超前排第一位)
有時候也會提到,當初讓我想結婚的,就是在某個場合中深深感受到希望能給予對方代表我的權力的那一刻。所以看到這篇真的很有共鳴,對話的部分當然也是。像是看見自己原本還有一些模糊或殘缺之處的觀點被變得更完整更深入了
47
李瓊英
收益良多,用這些思考角度去切入婚姻,確實會讓人更理解"你的人生要讓哪些人用甚麼方式參與進來"
16
Author
梁靧
謝謝:)
Hao Chuang
房子大一點,就可以不用一直對話。
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民進黨造成的)房價狂飆剝奪了你的機會。
24
Author
梁靧
Hao Chuang 大到一定程度以上,就跟分居沒兩樣啦 XD
20
Hao Chuang
梁靧 心靈上的距離不等於物理上的距離
8
Kae WU
Hao Chuang 同意
Jessie Snyder
Hao Chuang 想太多
劉恩豪
在一起生活這種事情物質層面是要談沒錯,
但三觀層面其實更該來談。
當男方與女方的經濟能力都能自主的時候,
會在一起基本上就是三觀都有合拍,相處起來彼此舒適,
這種不一定是誰追誰,
也有那種自然而然走很近,之後默默的就在一起的。
至於吃不吃苦這種事情,主要就是任何一方遇到事情的時候,
另一半會基於羈絆感而出面來嘗試化解問題或分攤痛度,
日常勞務方面其實就是隨便,
不一定要把話說死「誰一定要怎樣怎樣、多少多少」,
各自對自己的事務有基本的責任感的話,
彼此在這方面隨便也能共同維持出很好的生活品質。
簡單來說就是對象慎選,
生活習慣、收支習慣、三觀、對方家長的三觀與習慣全都要考量進去。
人生中有幾段沒談好的戀愛或婚姻都是經驗,
重要的是自己或者自己的眼光能不能有所長進。
4
熊若杭
看到學長討論這個議題,是不是該準備恭喜學長了 🤣🤣
我也是沒有辦婚禮和一切相關瑣務(諸如雙方父母見面等嫁娶流程或拍婚紗之類),會覺得麻煩或「沒必要」,但同時又覺得是不是少了什麼的感覺,真的就是領證而已,會像學長說的好像結不結婚都沒差的感受。但其實還是會不一樣,起碼現在是法律上有認證一個身份了。
說到這個就會發現,結婚好像是對某處進行承諾,比如進教堂是對上帝承諾,辦婚禮是對宗族親友承諾,領結婚證是對法律承諾。
對我來說可能更要緊的是對自己承諾,我不再可以隨便「轉身離開」,這次是「認真的」。
凌亂的有感而發🤣🤣
9
Author
梁靧
我離命中與形勢上會結婚的時間還很遠喔......
5
盧靜
「結婚就是為了想要成為像另一半那樣的人。」
8
王乙睦
正處在婚姻關係裡的我想說,確實如此,我老婆非常能講,所以我才有膽子和她簽這張民事契約。反正權益受了踐踏這人一定會爭取到底,以此為前提,我是做不了太過份的事的。就沒有誰誤了誰這樣的掛慮了。
Leo Peng
非常有啟發的論證,感謝!
戴普
我一直認為婚姻是反人性的制度,
但我卻支持這個制度的存在,
因為我是認為人性本罪的,
故此, 天意造化了這項制度淨化人性.
順應天意的人在婚姻中成就更好彼此;
逆天而行的人在婚姻中拼個你死我活.
(當然是源於自身信仰而有的一個認知.)
3
Bourne Shih
不管相處方式如何,總確保「彼此」要有一塊屬於「自我」的地方…
熊熊想起火鳳燎原的這個場景…
May be a doodle of text
3
Smarlie Chen
我個人覺得這其實是個蠻高的標準,一個人如果會把對話品品質作為擇偶最重要的條件,通常對所謂對話的定義也不會只是”對話”而已。
人要遇到一個能長期”真正對話”的人其實是非常難得少有的事。(當然不是說難得少有就不該不能這樣選擇,只是說結婚的可能大概會變得更低 🥹)
3
Ikea Chen
學長,我想過文末的問題欸。如果劃分出物理上的獨立空間,是否較能在婚姻中達到心理上的保有自我,比方說同屋不同室?
4
邱木靈
對我來說可以好好溝通是關係裡面很重要的條件啊啊
5
Karol Chow
♥️♥️🤗♥️🫶🏻
盧靜
想成為對方那樣的人,大部份都會成為邪惡組織幹部吧
May be a doodle
3
Author
梁靧
盧靜 這部漫畫我也有看 XD
Cheng-fen Wei
和一些心理學的書寫法不約而同耶
5
Author
梁靧
魏正棻 不太有讀婚姻為主題的心理書,有推薦的嗎?
Cheng-fen Wei
梁靧 愛的五種語言
2
Author
梁靧
魏正棻 感謝推薦~
Max Wang
梁靧 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核心論述跟你雷同,但切入的角度是從童年創傷,也就是兩人的結合是為了嘗試治癒童年的陰影,以及試圖成為童年的理想父母
16
Jim Chang
梁靧 Calling the one 七週遇見對的人
Author
梁靧
感謝推薦
Liu YuChia
梁靧 佛洛姆的愛的藝術
Author
梁靧
好啦,其實上述這些書,我以前都有讀過了,哈哈哈哈,感謝大家推薦 XDDD
Jenny Lin
很有趣的一個論調,確實也是我以前常在問自己的問題,原來答案在這裡☺️
古兔兔
對話,這形容的太好了!
Pruno Chiu
想請問最後一句話「要如何不成為一個互為分享自我的『彼此』」是否應該是要如何成為呢?
Tina Lin
深感認同
菲利普
Tina Lin 你好,美麗的朋友,我一直在閱讀你的帖子,你的照片很漂亮。 你分享的貼文和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尤其是你的笑容,真是太棒了。 你看起來仍然年輕漂亮嗎? ? 我很想成為您在 Facebook 上的朋友,請向我發送好友請求,或者您可以添加我的 LINE dr57576。 謝謝您並注意安全。
Yuyang Lee
Juan Chen
Tatiana Chao
Lin Hua Hua
鍾秉翰
感謝,請問可分享嗎?
Author
梁靧
鍾秉翰 設公開的,都請便:)
2
Tom Liou
Amelie Yeh
徐苓雅
江佳璇 蠻有趣的~很多留言也是
胡洺絜
Vivian Li
謝鷥優
這篇好讚👍
Author
梁靧
謝鷥優 謝謝:)
Edward Chiou
怎麼突然有感而發
Author
梁靧
邱建華 我每天讀大量的書,每天都有感而發,要不是一天時間有限,我可以有材料天天都寫三篇這種文。
這已經是三週前的感想了,只是回研究室放回其中一本書時,想想還是寫一寫吧,不然嵌進書架後,我可能再也不會提及了。
19
Edward Chiou
梁靧 這能量要存起來寫論文的時候再用啦,到時候你可以一禮拜就寫出來
Author
梁靧
邱建華 我還不能寫論文,還沒成為候選人。
2
Lysha Oliveira
發現真理+1
Eva Yang
不能更認同了!
Author
梁靧
Eva Yang 我收集了一大箱跟黑柴有關的東西,一直忘記去你們家拿給你們。ㄆㄆ,看來年後該約一下~
Eva Yang
梁靧 一大箱!?哈哈 來約!約我家吃飯如何~請幫我邀請雙雙😆
2
Nina Yeh
劉立心 Chenling Chen 我想結婚🥹
謝鎮宇
YenChen Pan
Fiona Huang
我的擇偶條件只有一條:要讓我開心
那這樣是建構了什麼樣的自我呢?
Author
梁靧
Fiona Huang 你知道人類的大腦是無法一直感受開心的嗎?感受開心的前提,就是要有感受痛苦做切換。
所以短影音的設計邏輯,就很針對這點利用人類的大腦:看短影音是開心的娛樂內容,但到結尾時卻莫名奇妙卡斷,讓你感受到痛苦,這樣你就會想繼續滑下一則。
如果一個人要長期跟你相處,而不是短暫接觸,他要能讓你感受到開心,他必定也要能讓你感受到痛苦。
所以現實上,你把情緒的主導權交給你的另一半,另一半必需擁有媲美演算法運算的自我。
也許你在追求的就是這個吧:)
31
Fiona Huang
梁靧這個切換一定得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嗎?不能我在世界或其他人身上感到痛苦,然後切換到他就是開心,開心夠了又去外面經歷其他痛苦,這樣嗎?
Author
梁靧
Fiona Huang 可以呀,但晚年你的生活很可能他佔據了絕大多數時光,因為體力不從,朋友凋零,也不跑遠之類的。你可能要找尋日常的小痛苦,或他要帶來給你小痛苦,這樣你才能夠擁有開心。
4
Fiona Huang
梁靧最會折磨自己的人永遠是自己!怎麼會怕找不到痛苦!!
6
林佳萱
梁靧 太喜歡學長的回覆了,很想請問「感受開心的前提,就是要有感受痛苦做切換。」是否有更多的理論或書籍可拜讀?感謝!
Author
梁靧
林佳萱 請參閱安娜‧蘭布克(Anna Lembke)的《多巴胺國度》一書,裡面附有過去75年來的重要實驗作舉證,在該書中,他稱此現象為「爽痛平衡」。
7
YJ Wang
fuck民法
戈正元
婚姻是個人類社會互動下為了保持資源的擁有而演化出的制度,
以前男性強勢,所以一夫多妻,較接近男性的需求,
現在較強調平等,所以一夫一妻,其實我覺得這是比較接近女性的需求,
但實際上婚姻的本質還是脫離不了過去之所以演化成這個樣子的原因,
例如婚宴的目的是告訴大家"這個人是我的,其他人別碰",
你提到的相互建構或成為彼此,
我相信這不是一開始婚姻出現的原因,
而是一個執行後的發現,
所以...我想說的是...
如果我們對於生存的想法已經跟幾百幾千年前的人不同了,
那麼"婚姻"是否需要繼續存在本來就值得被討論,
沒道理我們已經發展出用水就能當作燃料發動交通工具了,
卻還執意要把車開進加油站喊著"95一百"吧?
我自己覺得啦~
既然是要個能相互扶持又要能相處得好的生活伴侶,
其實在生活中自然就交到的好朋友是更能滿足這個需求的,
而且既然是相互扶持又要對話,那自然是多一點比較好~
所以我認為的模式是...
就三五好友一起住在一起成為相互的伴侶是最好的,
"家"本就該是個讓自己能放鬆的地方,
而不是一個讓你回家前還想在自己車裡多待幾分鐘的地方,
至於對愛情或性的需求,
就到外面約會或開房間就好了~
反正根據小別勝新婚的概念,這樣也比較能保持對對方的熱情~
至於小孩,
大家說好一個人顧幾天就好了,
也可以免除天天顧小孩被小孩逼瘋的狀況~
小孩能否成長的好跟有沒有"形式上"的完整家庭是沒有正相關的,
而是跟是否獲得照顧者足夠的愛有關,
不用天天顧,反而可以維持更多的耐心~
如此一來豈不皆大歡喜?
11
Author
梁靧
其實我的政治哲學立場是毀婚廢家派啦,不過那就不需要去思考婚姻的意義了,因為婚姻和家庭就變成自定義,甚至國家不可以透過法律定義來壟斷。
我這邊只是跳脫我的立場來思考,如果要接受婚姻,那婚姻的本質是什麼?
19
戈正元
梁靧 本質喔⋯應該是對於自我存在永恆性的追求吧?
Author
梁靧
戈正元 還要永恆性,這也太難了 XD 蕭薔為了思考愛情的永恆性,遲遲沒有走入婚姻,最後感受到人生有限,他對於永恆的思索也只能停留在陪伴終身而已。
永恆性達成的方式,有很多不同層面的意義,比如說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這是社會意義上的永恆。如果婚姻的本質被要求要結得能夠流芳百世,才算是婚姻,那會不會太嚴苛了一點 XDDDDD
當然,我們更不用說物理世界上的永恆.....=..a=
2
戈正元
梁靧 不是啦~沒這麼複雜,我只是認為人類之所以要婚姻,是因為想把自己的資源跟血脈永遠的存續下去,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確定是自己血脈的人延續自己這輩子所存的資源~如果只是為了繁衍後代,那大亂鬥比較適合~
Author
梁靧
戈正元 血脈存續的確也是一種永恆呀,所以那就是要生呀!快點生!快點生!
Cesar Hsu
借分享,謝謝
Author
梁靧
Cesar Hsu 不謝~
Jessie Snyder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說穿了人類都是犯賤的
男性娶了賢妻回家,嫌她不夠情趣
像家有喜事的吳君如大嫂,侍奉公婆,整理家務,幫忙照顧丈夫下面兩個弟弟都沒怨言
丈夫嫌她黃臉婆,沒有情趣
硬是要離婚娶外面的小三
反觀如果跟事業心很強的女性在一起
可以過上經濟無憂的生活
男人又受不了被她管
如朱德庸澀女郎所畫的,女強人的下屬沒一個人想跟她在一起
如果是兩者能兼顧的,除非夠愛你
不然她幹嘛跟你在一起?
人類有了一個後,就會老想著另一個會不會更好
或許另一個會更適合自己也不一定呢
只能說本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