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7 [亨利二世], 24-01-25 11:09
- #1066 [亨利二世], 24-01-25 11:03原來是「英國人」搞鬼
日前,綽號「K博士」的布基烏基(Boogie-woogie)音樂鋼琴家卡瓦納(Brendan Kavanagh)在倫敦聖潘克拉斯車站如常直播演奏,其間有多名脖纏紅色頸巾、手持中共国旗的中国人,因不滿自己入鏡,竟要求K博士刪除一切有他們臉孔的鏡頭,理由是保護「肖像權(image right)」云云。
K博士反駁說,這是英國,是自由國家,人人有權在公眾地方拍攝,沒侵犯到任何人的肖像權,如果你不想入鏡,可以離開。但那群中国人依然堅稱要捍衛肖像權,並揚言將採取法律行動。K博士表示歡迎報警。我看了K博士那段直播影片(注1),發現三大笑位。
一、K博士聽到那群中国人禁止自己在英國公眾地方拍攝時,忍不住告訴他們:「我們在自由國家,不是在共產中国(We're in a free country, we're not in Communist China)。」隨即被一名中国男子斥為「種族歧視」。因此事爆紅的男子,被網民認出是孔子學院中文教師冷雪年(Newton Leng)。
這就奇了,大凡歧視語言,必包含鄙視對方的負面字眼,但K博士以上一句只是事實陳述,哪個字負面呢?冷雪年既認定這是「歧視」,顯然認為「Communist China」兩字帶有侮辱意味了。這是第一個笑位。
二、K博士跟中国人爭辯時,也許不小心碰到一個女人(叫Adelina Zhang)手中的国旗,結果遭冷雪年大聲吆喝:「Don’t touch her!」這下突如其來的獅子吼,把K博士嚇得退後幾步,由於冷先生叫得太浮誇,很難不惹人發笑。幸好整個過程被鏡頭拍到,否則K博士很可能被誣告非禮,水洗不清。
三、K博士想跟中国人講「入鄉隨俗」,說:「在羅馬時,你就像羅馬人那樣做事(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豈料冷先生聽不出是成語,竟然傻呼呼問:「你是羅馬人(You're a Roman )?」幸好我沒在吃飯,不然一定噴出來。
以上這樁鬧劇,很多人形容為「小粉紅大鬧倫敦車站」,我覺得捉錯用神了。那個聲稱被K博士「碰到」的女人Adelina,不是大大聲表示「我也是英國人(I‘m also British)」嗎?如今整件事瘋傳網絡,挑起反中情緒,破壞英中關係,為習近平添煩添亂,還有人暗示「共產中国」是侮辱性字眼,分明是外國勢力打着紅旗反紅旗。
一日最衰都係「英國人」——我指Adelina——這種居心叵測抹黑中国形象的漢奸,希望習總書記不會姑息吧。
注
1
https://t.ly/BpAD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65 [亨利二世], 24-01-23 13:54民建聯「意有所指,語帶雙關」
去年底,民建聯公布了所謂「2023年度漢字評選」的十個字,包括「簡、民、選、運、興、治、復、守、夜、旅」(見附圖),呼籲市民在1月1日至2月1日間,通過民建聯「微信公眾號」投票。
票我當然不投,也不覺得這種事有什麼好評論,只是偶然看到民建聯發布的活動照片,不禁想起日前藝發局對香港戲劇協會的指控:「意有所指,語帶雙關」。
民建聯「年度漢字」發布會上,背景板展出十個候選字,中間是非常刺眼的「守夜」二字。只要你懂中文,都自然聯想到喪事、出殯、守靈,真係大吉利是。民建聯弄出這樣一塊背景板,分明「意有所指」,暗示香港人去年在「守夜」——到底什麼死了?
除了「守夜」,「簡民」亦大有問題,居心叵測。儘管民建聯表面上聲稱「簡」指簡約公屋,希望市民盡快上樓,「民」指以民為本、改善民生,但如果你中文程度稍高,必然知道「簡民」含有「怠惰之民」的意思。
例如中國古代兵書《司馬法》云:「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簡民。」意思是:古代賢君彰顯人民美德,鼓勵大家盡力行善,所以沒有敗德的事,也沒有怠惰之民。可見「簡民」根本「語帶雙關」,置諸今天的語境,等於說躺平、擺爛、耍廢的人民。
不知何年開始,世界各地都有「年度字」這種玩意,正如我去年寫過,牛津字典2023年度代表字是「rizz」(指個人魅力),反映了新一代網民的流行語。至於亞洲地區,日本的2023年度漢字是「稅」,馬來西亞年度漢字是「貴」,台灣年度漢字是「缺」,都如實反映了某些社會現狀。
台灣年度代表字選舉,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先邀請各界名人推薦58個代表字,然後有大約一個月由民眾票選。2023年台灣人選出的頭12字,多數負面,依序為:缺、蛋、詐、困、盪、亂、轉、茫、變、盼、穩、生。雖然「意頭不好」,但勝在真實。
放眼世界,也許就只有中国大陸和香港,才會連「年度字」選舉也要全面操控:不單有專人把關,篩掉所有不中聽的字,只挑些貌似「正能量」的字入圍,更限定唯有某些網民(如「微信用戶」)才能投票。
如去年中国官方選出的「国內字」和「国內詞」,分別是「振」(其他候選字是:智、信、新、強)及「高質量發展」。結果一出爐,中国網民即紛紛嘲諷,有人說年度字該是「跌」,年度詞則是「跌跌不休」。
「年度字」選舉,確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在自由的國度,它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在獨裁的地區,它暴露出官方的變態。只想不到,原來民建聯也懂得「意有所指,語帶雙關」地擦邊球——即使最後當選字99%是「興」,但大眾只會記得民建聯大大隻字寫出來的「守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紫荊雜誌 -
- #1064 [亨利二世], 24-01-22 14:13嚴厲譴責環保署發放假消息
日前有香港商戶上傳短片,使用一個印有「只供測試用」字樣的15公升容量「指定垃圾袋」,稱這款垃圾袋很易破爛,「一掹已經穿咗」。片中大叔又嘗試「一袋兩用」盛載物品,結果只放了幾件貨,手把位置已不勝負荷斷裂,貨品全數掉到地上。短片結束時,大叔拋下二字:「垃圾。」
此片很快瘋傳網絡,令市民議論紛紛。昨天港府急發公告,題為「環保署嚴厲譴責抹黑指定袋質量的假消息」,稱「影片所示的並非尚未開始發售的指定袋」,形容「有關言論全屬詆毀污蔑」,又說:
「快將出售的指定袋,早已通過國際及/或國家相關標準的所有測試,不會輕易破損。相關測試包括:抗拉強度、斷裂伸長率、抗穿刺力,以及抗衝擊能力。
「政府嚴厲譴責此類假消息,並提醒市民近日有不少打擊指定袋質量的謠言,居心叵測,市民務必提高警惕,免受人誤導和蠱惑。環保署會將懷疑有刑事成分的個案,轉交警方作跟進調查。」(注1)
說得對,散播假消息是不對的,必須予以嚴厲譴責,所以我也呼籲環保署從速譴責自己。上述公告,附有一條環保署的實測短片,片中人示範在一個15公升指定袋內,放置共重8.5公斤的罐頭、醬油、洗潔精等17樣物件,並多次上下晃動和拉扯袋子,以示它堅靭耐用。
但令人震驚的是,這條官方實測片非但沒有「闢謠」,反而為商戶的批評提供了實錘鐵證。只要你細心觀看官方片段,就會發現(一)垃圾袋已被洗潔精嘴頭刺了一個洞;(二)底部也疑似穿洞。(見附圖及注2)
穿洞有什麼問題呢?根據環保署的權威資料,「如市民使用指定袋棄置垃圾時,沒有把垃圾袋束緊,或任由當中的垃圾刺破袋身,這些垃圾便可能被視為違規垃圾。」(注3)一旦違規,會收到罰款通知書,每張1,500元;如以傳票方式檢控,首次定罪最高罰款2.5萬元及監禁6個月,再次定罪最高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
由此可見,如果環保署實測人員把片中被刺穿的垃圾袋棄置,他將依法被罰1,500大元。這條官方影片究竟旨在證明袋子有「抗穿刺力」,抑或證明它很易破爛,相信已不言而喻吧。遺憾的是,環保署的文字內容卻和影片實測大相逕庭,實在居心叵測,希望讀者務必提高警惕,免受人誤導和蠱惑。
今天恆指15,000點穿底,只是小事一樁——樂觀點看,一個月後回望,你可能覺得今天收市價已是高位了——但連垃圾袋也穿底,就不單會嚴重打擊特區政府威信(如有)、影響国家安全,更可能導致最高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必須嚴肅看待。
至於「垃圾徵費」,我其實不明白大家反對什麼——香港不是一直都有超昂貴的「垃圾徵費」嗎?件件「垃圾」都獨當一面,飛黃騰達,長年累月消耗納稅人的錢。如今每天多付一蚊幾毫,濕濕碎啦。
注
1
https://t.ly/5OYnF
2
https://t.ly/i0tBS
3
https://t.ly/0xKm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環保署實測片截圖
最後修改時間: 2024-01-22 14:14:38 - #1063 [simpleman], 24-01-22 04:35雜腫被對號入座?!
- #1062 [亨利二世], 24-01-21 12:46電檢處暗示誰是雜種?
M+博物館日前播映1993年中国獨立電影《北京雜種》,但M+官網卻煞有介事迴避片名,僅顯示為「張元作品」,令人莫名其妙。據媒體報道,事緣「有關方面」要求電影改名才批准在香港放映。有業內人士評論說,之前只有大陸才會因同音字而要求電影改名,香港則前所未聞,「電檢處自己過敏,想多了」。
但究竟「想多了」什麼呢?香港主流媒體似乎都沒直接報道。儘管《北京雜種》從未在中国大陸公映,但查大陸網站如「百度」、「豆瓣」等,均光明正大展示片名,沒有像M+官網般轉彎抹角。
「雜種」二字初見於《後漢書.西羌傳》,本指西羌混雜居住的諸部落,唐代則泛指「胡人」,大抵到明、清才演變為罵人的話,如明人姜南《投甕隨筆》說:「今人詈人之桀猾不循理者曰『雜種』。」大致等於罵人「野蠻」、「兇狠」、「不講理」。為什麼一部電影會以「雜種」為名呢?
據《大城誌》報道,《北京雜種》導演張元說,「電影刻意剪得支離破碎,沒有完整結構,不想有規則,就像年輕人的性格,是一個複雜的立體。」被問到為何叫《北京雜種》,他只說這是一個夠「狠」的名字。
所謂「不想有規則」、「夠狠」,其實都符合「雜種」那個「蠻不講理」的本義,可見片名是有深意的,並非旨在嘩眾取寵。現在卻疑似因為「諧音」而改名,香港電檢尺度豈非一下子倒退回清朝?
乾隆年間有個詩人徐述夔,詩集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等句。他過世後,有人因私怨舉報徐詩大逆不道,指「壺兒」諧音「胡兒」,分明諷刺大清、眷戀明朝,乾隆得悉後怒不可遏,下令開棺鞭徐述夔父子的屍,更處斬他的孫子。若「同音」也是罪,那條紅線真的可以包羅萬有。
普通話不諧音,粵語可諧音;粵語不諧音,上海話、閩南話、山東話⋯⋯也可能諧音,這條紅線是沒完沒了的。其實「雜種」本來沒暗示任何人,可是現在經香港電檢處一禁,就算你不是香港電檢處肚裏那條蟲,也知道「有關方面」心目中的「雜種」是誰了。這是「高級黑」的一種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61 [bigleung], 24-01-21 00:44#1058
紅線女離世後,條紅線係咁俾人踩,唔准講,唔准提,真係唔抵! - #1060 [bigleung], 24-01-21 00:34一身銅臭嘅人有對聯常識! ?
而家仲有幾多分到平仄???
你同普通話人講九聲?????????
温州江心寺對聯佢地都未識讀啦!
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 #1059 [亨利二世], 24-01-20 15:32金管局的「對聯」
網友看到金管局前天的帖文(注1,並見附圖),題為「對聯創作大賽」,金管局出了個「上聯」,是「爸媽教理財年年有餘」,呼籲大家完成下聯,還提供一句「仔女?利是代代平安」作示範。該網友覺得有點不妥,便傳來帖文問我意見。
相信任何懂得對對子的讀者,都看出金管局犯了個低級錯誤:對聯要「仄起平收」,即上聯尾字必是仄聲,下聯尾字須為平聲,但「餘」字乃平聲,怎可能做上聯呢?至於那模擬答案「仔女?利是代代平安」,「安」又是平聲,上下聯結尾聲調相同,這對聯根本不合格。
對聯除了要求出句與對句字數相同、結構相稱、仄起平收外,其實每個字的平仄也最好能相互協調,例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兩句平仄相對(除了第一、三字,這個位置可平可仄),音調諧協,十分工整。
再舉一例。金管局的「對聯」是九字一句,高手會怎樣寫呢?馳名天下的大觀樓長聯,作者是清人孫髯,上下聯開首九字分別是:
「五百里滇池 奔來眼底」(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數千年往事 注到心頭」(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其實不僅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即使一句之內,四字一頓時,第二和四字99%都是一平一仄的,如「事事關心」(「事」仄「心」平)、「奔來眼底」(「來」平「底」仄)。像「年年有餘」那樣,第二和四字皆平聲,就比較少見了。
既談到對聯常識,也不妨講講中國第一副對聯。現代最常見的講法,見於清人梁章鉅《楹聯叢話》。梁章鉅一開始即引述《蜀檮杌》,說後蜀未亡時,一年歲除日,後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桃符即今天春聯,最初畫「神荼」、「鬱壘」兩個門神,後來演變為題字),「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邪門的是,後蜀被宋滅後,宋太祖命呂餘慶知成都府事,恰巧應驗了「新年納餘慶」,而宋太祖誕辰日則叫「長春」,又呼應了「佳節號長春」。梁章鉅說,「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就是中國第一副楹聯,而作者是後蜀末代皇帝孟昶。
然而翻查宋人張唐英《蜀檮杌》,原文卻與梁章鉅所引的不同:「蜀未亡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工,昶命筆自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賀長春。』」梁章鉅於此作了兩個改動:一是把「以其詞工」一句,改為「以其詞非工」;二是把「嘉節賀長春」改作「嘉節號長春」。
《蜀檮杌》成書時間,離蜀亡不過百年,作者講法應該可信。按原文所載,孟昶因見辛寅遜的對聯寫得好(「以其詞工」),便自己操筆題字(「昶命筆自題」),可見「新年」一聯其實是辛寅遜所撰,不是孟昶。
言歸正傳,香港金管局可能為了響應習近平日前的「重要講話」,要把中華文化與金融結合起來,才忽然搞出這個「對聯」大賽。但拜託,連上聯下聯也分不清,就不要衝出來獻醜兼誤人子弟了。至於那句「爸媽教理財年年有餘」怎樣對,大家應該文思泉湧,且讓我拋磚引玉:
上下談安国步步皆錯
注
1
https://t.ly/JMH6I
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58 [亨利二世], 24-01-19 14:07藝發局的三條罪
藝術發展局削減對香港戲劇協會資助,連日來引起關注,今天劇協召開記者會,白髮蒼蒼的會長馮祿德先生慷慨發言,逐點駁斥藝發局的荒唐指控,字字句句,皆擲地作金石聲。
藝發局指控到底有多荒唐呢?看看它回覆劇協的信函已可見一斑。根據那封已公開部分內容的信,去年六月劇協舉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原來至少犯下三條「罪」,以下為藝發會的指控:
一、有別於以往邀請戲劇界前輩及知名藝術家的慣例,去年頒獎禮邀請了當時充滿新聞話題的時事漫畫家尊子及前港台記者蔡玉玲等擔任頒獎嘉賓;
二、台上兩位主持人以「紅橋」、「紅線」為話題,意有所指、語帶雙關;
三、以上述手法引起公眾及媒體注意及製造社會話題。
藝發局聲稱頒獎禮後「收到外界查詢」,質疑活動內容「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本已批出的最後一期資助,也不再資助2024年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
這些貽笑大方的「罪名」,稍有羞恥之心的人都很難講出口。關於第一條「罪」,尊子是漫畫家,蔡玉玲拍紀錄片,明顯屬於文化藝術界,兩者都有名,怎麼不算「知名藝術家」呢?即使不是,其實又有什麼問題?主辦方絕對有自由邀請任何人做嘉賓。
如果不屬於戲劇界就不能當頒獎嘉賓,那麼霍啟剛公子也不是藝術家,又憑什麼做藝發局主席?當然,若你認為投胎也是藝術,霍公子還是有資格稱為藝術家的。
關於第二條「罪」,馮祿德先生指文學是許多藝術創作的源頭,說: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何為戒?有則改之,無則教之,有誤會溝通,然後齊齊互相諒解。
「主持人如此委婉提出要求,可見我們幾痛苦,我們業界真是戰戰兢兢、步步為營,但藝術是不可以限制創意的。
「我們沒有高調提出紅橋、紅線,新聞稿從來沒有提及,整個錄影帶我們自己看了很多次,到藝發局的決定之後,我們發夢都沒想到那裏有事……難道藝發局不知道藝術、不知道文學的起源?它沒理由不明白,但想不到它真的在這一點來發揮。」(注1,節錄自《大城誌》)
馮先生所說的「上以風化下」幾句話,出自中國經典〈詩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意思是:統治者以「風」的手法教化人民,人民用「風」來諷喻統治者,藉着各種譬喻作委婉勸諫(「主文而譎諫」),這樣說話的人才不會獲罪,而聽者亦能有所警戒。
〈詩大序〉這段話,尤其是「主文而譎諫」一句,翻譯成大白話,意思正是「意有所指、語帶雙關」,這也是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傳統最核心的部分。
如今以投胎界KOL霍公子為首的藝發局,居然把這個優秀中華傳統視為「罪」,是否也是「意有所指、語帶雙關」,兜個彎來否定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呢?我希望霍公子嚴肅交代一下。
至於「引起公眾及媒體注意及製造社會話題」,坦白說,若非藝發局自己搞小動作引起媒體注意,製造話題,誰會記得去年那個小圈子頒獎禮提過什麼「紅線」和「紅橋」?以第三條「罪」來說,劇協根本連車尾燈也望不到藝發局。
最後想說,劇協雖受公帑支助,但公帑是納稅人的錢,不是屬於那群升城隍的水鬼的。藝發局「收到外界查詢」就要拿人家開刀,那麼現在有無數香港市民在質詢你,請問幾時才砍掉自己?再次提醒霍公子交代一下,「主文而譎諫」是不是錯,是否要阻擋「中華文化偉大復興」?
注
1
https://t.ly/0GJ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57 [亨利二世], 24-01-17 15:50答黃應士先生
前天寫TVB助理總經理袁志偉的「輝煌」事蹟後,獲多位網友告知,曾任TVB新聞部總監、人稱「香港新聞教父」的黃應士先生,原來大駕光臨,用自己的Facebook帳戶連續發了三個英文留言,公開回應拙文和一眾網友(見附圖)。
他的意思很簡單,譯成粵語就是:「你哋咁叻,不如自己去主管電視台新聞部,睇下又會做得幾好、有幾持平!」有讀者希望我回應一下黃先生。
黃應士在香港新聞界地位崇高,貢獻之多,無可置疑,相信他是個講道理的人,且讓我講一點淺白道理,作為對他三個留言的回應。
首先,黃先生並未反駁拙文對袁志偉的評價,他只是以「訴諸成就(appeal to accomplishment)」的方式回應,隱含的意思是:你們這群網民沒有袁志偉的資歷和成就,又有何資格批評他做新聞呢?可惜這種講法根本是一種謬誤(非形式謬誤),以黃先生的學識,實在不應該干犯。
這種謬誤由來已久,例如曹植與楊德祖書說:「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于淑媛。」(意思是,只有像南威那樣的美女,才可以品評女人相貌好醜。)錢鍾書在《管錐編》曾幽默地駁斥曹植,說「此猶言身非馬牛犬豕則不能為獸醫也」。錢先生這句妙語,可直接用來回應黃應士的留言。
獸醫不需要自己做豬狗牛馬,也可以診斷治療動物的病。同理,大眾就算沒主管過電視台新聞部,沒唸過新聞,也一樣可以批評袁志偉的毛病,關鍵在於那批評是否持之有據、言之成理。
以前天拙文為例,2014年無綫新聞報道「七警打人」,旁白說警察對示威者「拳打腳踢」,根本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陳述——不然要說「手舞足蹈」嗎?——袁志偉卻無理質疑新聞部同事(「你係嗰幾個警察心裏面嗰條蟲?」),下令刪除旁述,禁講「拳打腳踢」,擺明干預新聞自由。
不禁想起2020年,黃應士向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捐贈5000萬元,成立「黃沈慧珍紀念基金」,並設立全港首個「傳媒倫理操守教授席」。敢問黃先生:教「傳媒倫理操守」的時候,若以袁志偉上述一事作例子,您應該跟學生講什麼?
黃先生若想為袁志偉抱不平,歡迎他留言發表高見,即使只是說「袁志偉係畀人用槍指住個頭先下令刪旁白」,也總好過「你哋咁叻咪自己做電視台新聞部囉」,對不對?
今天翻查舊聞,發現黃先生也曾是敢言的人,例如2011年9月17日《蘋果日報》有篇報道,題為「黃應士轟官媒粉飾太平」,內文說黃應士形容政府新聞處如同企業公關,只粉飾太平,呼籲傳媒機構罷用政府「鱔片」和「鱔稿」。(注1)
2021年,黃應士接受浸大刊物《亞太新聞評論》專訪,說:「普通讀者對接觸的新聞資訊心中有數。如果你看《真理報》或《人民日報》,還能期望甚麼?但我永遠不會說應該審查任何人,(傳媒機構)越多越好。」以上的話我完全認同,覺得無愧「香港新聞教父」之名。
但有趣的是,黃先生在《亞太新聞評論》專訪也說:「唱衰無綫的人,不過是人云亦云,他們沒有勇氣和決心面對無綫的新聞主管。反過來說,無綫管理層也不能面對觀眾。」(注2)無綫管理層不能面對觀眾,我懂;但何謂「沒有勇氣和決心面對無綫的新聞主管」,我想來想去也不懂。
許多香港人不再看無綫新聞,是因為覺得它不可信(這方面袁志偉功不可沒),如黃先生所言,「如果你看《真理報》或《人民日報》,還能期望甚麼?」難道我們不看《人民日報》,就代表「沒有勇氣和決心面對《人民日報》的主管」?
我不是新聞專業,但也知道新聞媒體一大使命,是監察政府、制衡權力。老一派的報人除了標榜「不偏不倚」,更強調「為民喉舌」。媒體必然是有立場的,也很難毫不偏頗,但如果要偏,也該偏向沒有多少權力的人民,而非「以法治国」、有槍有炮的那一邊吧——這才叫「為民喉舌」。
注
1
https://t.ly/ZKK56
2
https://apjrhk.org/article/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56 [亨利二世], 24-01-16 10:42五十年不變
近兩日在台灣媒體看到一則中国科技新聞,標題十分聳動,內容說上個禮拜,北京貝塔伏特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已研製出一種「五十年不用充電」的微型原子能電池,功率是100微瓦,電壓3伏特,體積是15×15×5立方毫米,比一枚硬幣還小。
「貝塔伏特」公司董事長張偉表示,新式核電池「可實現五十年穩定發電」,無需充電、無需維護,不產生外部輻射,量產投入市場後,可應用於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設備、醫療器械、微型機電系統、傳感器、小型無人機和微型機器人等,「如果功率足夠,配備核電池的手機將不再需要充電,小型無人機也無需返航充電。」
為什麼這種電池五十年不必充電呢?原來它是將核同位素衰變釋放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只要核衰變持續下去,就可一直發電,故又稱「放射電池」。核電池技術不是新鮮事,也不是由中国發明,早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已研發核電池,只是體積大、成本高,而早期半導體材料又不夠效率,故核電池技術發展有限。
到了2017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科研團隊製成一種人工鑽石,只要把它放近輻射源,就能產生微弱電流。2018年,俄羅斯科學家就在兩層10微米金剛石中,夾住一層2毫米鎳-63薄片,製造出一種放射電池。北京「貝塔伏特」公司現時宣布的核電池,原理相同,做法是在兩片金剛石半導體轉換器間,放一塊2微米厚的鎳-63薄片,持續激發電荷。
儘管這技術不是由中国發明,但如果「貝塔伏特」公司所言非虛,也算是進一步縮小了電池體積,不能說完全沒有貢獻。當然,中国研發的核電池是否安全——公司聲稱針刺或槍擊也不會起火爆炸,零下60℃至120℃范圍內均能正常工作——能否量產,以及是否「五十年不用充電」,就是另一堆只能留待時間去解答的問題了。
手機五十年不用充電?乍看似乎很驚人,但看清細節,才知道該公司只是「計劃」在 2025 年前生產功率 1 瓦的電池,那些駭人聽聞的「永遠不需要充電的手機」、「永遠飛行的無人機」,原來統統都是幻想。想知道這枚中国核電池能否維持五十年,不用等到2025,現在看看香港就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55 [lym], 24-01-16 06:14點解香港電視要去澳門搞頒獎?抓頭!
- #1054 [simpleman], 24-01-16 06:11實至名歸!
- #1053 [亨利二世], 24-01-15 10:43袁志偉獲獎實至名歸
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昨晚在澳門舉行,那個所謂「萬千光輝榮譽大獎」由「新聞部」的領導袁志偉奪得。袁志偉上台致辭,感謝TVB老闆及最高管理層,「從未干預新聞部運作,亦沒影響我們新聞報道方向及內容,這一點要真正多謝管理層。」
光是聽他這番話,已知道袁志偉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干預新聞報道方向」當然是讓專業的來,全賴袁志偉歷年來的努力干預,老闆們才不必出手。所以,應該是他們感謝袁志偉,怎麼反過來是袁向他們致謝呢?你養一隻狗,也不期望那隻狗會感謝「主人沒搶着向門口吠」吧?
袁志偉干預新聞部,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4年10月雨傘運動期間,無綫新聞拍到七個警員將一名示威者帶到添馬公園暗角圍毆,影片長四分鐘,最初的報道版本,旁白和字幕有「將他放在地上,對他拳打腳踢,其間兩名警員離開,留下的警員繼續再用腳踢示威者」幾句話,但很快就被高層下令刪掉。
未幾,有疑似無綫新聞部內部錄音流出,可聽到袁志偉說:「我哋憑乜嘢話警員將佢拖至暗角拳打腳踢,你係嗰幾個警察心裏面嗰條蟲?特登拖佢去暗角拳打腳踢?憑乜野呀?」事後無綫新聞部數十名員工聯署,表示對管理層刪去旁述「極度不安」和「無法苟同」。
今天翻看《蘋果日報》舊聞,還見到近日離世的前無綫新聞主播柳俊江受訪,表示要向前線記者和攝影等人員致敬,「要指摘的人只有一個,你懂的。」柳俊江又說,若非政府表態「認衰」和群眾壓力,「相信呢段畫面一定『被消失』!」(注1)TVB新聞部有袁志偉這樣的好領導,還需要老闆操心嗎?
當然,只要你年紀夠大,必記得無綫榮封「CCTVB」之前,早有「走狗台」這雅號,而功臣正是袁志偉。1990年7月,無綫新聞部派記者袁志偉獨家訪問李鵬,袁當時與六四屠夫親切握手——同行另一無綫記者李汶靜則迴避與李鵬握手——成為「六四後第一個與李鵬握手的香港記者」,訪問時非但沒有質詢李鵬,更喜形於色。
訪問播出時,香港市民看得熱血沸騰,義憤填膺,不少人直斥無綫為「走狗台」。本來十分專業的無綫新聞,自從李袁握手後,便越來越靠攏中共,逐漸成為今日網民眼中的「CCTVB」。由此可見,TVB有今時今日的地位,袁志偉的功勞肯定遠超曾志偉,這次他獲頒「終身成就獎」,實在當之無愧。
注
1
https://t.ly/u_88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52 [亨利二世], 24-01-13 14:32二十年前海關面試故事
昨日寫香港警員筆試,有網友看完後,跟我分享他廿年前考海關的故事,頗為有趣。
那時他大學快畢業,考海關,體能測試成績不俗。之後到小組面試,題目恰好是他熟悉的範疇,有很多內容充實的意見可以發表,他心想「這次發達了」。但他受過A-Level考試訓練,知道不能太揚才露己,搶着說話,所以即使積極發言,也表現得有禮有節。
事隔廿年,網友對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八人一組,三條題,有一兩人三緘其口,有些則只講一次,而他自己則氣定神閒,每題皆有發言,像考A-Level般,每次在一分鐘內説完。他自問表現良好,以為十拿九穩,結果卻是名落孫山。
本來也沒什麼好說,但奇就奇在,他有幾個大學同學同時間考海關,都被取錄了,而那些人皆木訥寡言。網友問其中一個被取錄的同學,對方稱體能測試合格(成績比網友差),小組面試則沒有說話。網友不禁奇怪:為什麼他自己會落選呢?
不久,有個在海關工作的小學同學聯絡網友,說看到他的申請表,面試評語居然是「no confidence」。網友聞言簡直難以置信,「我咁積極發言都no confidence,擺明老屈啫!」至此他才恍然大悟,小組面試的真正用意,是篩走那些自信、有想法、懂說話的人,因為政府只需要被動、服從、少說話的公務員。
網友認為,廿年前已是如此選拔「人才」,難怪到了今天,香港官員的能力每況愈下。「幸好我不被取錄」,他最後說。
聽了他的故事後,我想起從前中國官場的面試,也有很多光怪陸離的標準。比方說,清朝乾隆以後有一種叫「大挑」的選拔制,候選者是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每場大挑廿人,三人當知縣,九人做教職,其餘八人落選,叫「八仙」。想中選,不是靠才學、德行、口才,標準只是八個字:同、田、貫、日、身,甲、氣、由。什麼意思呢?
據晚清詞人、掌故家況周頤在《餐櫻廡隨筆》所說,八字皆是形容身形:「『同』方長,『田』方短,『貫』頭大身直長,『日』肥瘦長短適中而端直,皆中選。『身』體斜不正,『甲』頭大身小,『氣』單肩高聳,『由』頭小身大,皆不中選。」這些舉人能不能做知縣,原來只取決於身材,面試真的不必說話。
網友當年對落選憤憤不平,或許也有個盲點——他真的不夠「confidence」。試想,人家連面試也不屑說話,坐定粒六,老神在在,不正是自信心爆棚的表現嗎?紀律部隊,唔打得都要睇得,完全不需要talk得,沉着臉不發一言,瞧,多大的官威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51 [亨利二世], 24-01-12 15:06談幾個「錯別字」和「語病」
日前鄧炳強在「立法會」上,披露2023年「警員中英文筆試」合格率,英文是27.6%,中文是49.4%。英文差沒所謂啦,反正阿拉伯文可能更重要,但連中文也這樣子,真是「辱华」了。
現時警務處官網有「警員中英文筆試」模擬試卷,我一時好奇,就看看它有多難。結果發現,要合格其實不難——我沒考過DSE,但相信有會考程度者,做這兩份試卷都遊刃有餘——但想拿滿分就不太可能。
以中文試卷為例,儘管都是看似簡單的選擇題,但有些題目模棱兩可,答「對」要碰運氣,尤其是辨析語病和錯別字部分,有時候看了答案,我仍然一頭霧水。
有一題挑錯別字,問你「挺而走險」、「犁庭掃穴」、「走投無路」和「席地而坐」,哪個錯?我雖然認為全都沒錯,但猜到標準答案是「挺而走險」,因為這四字成語最初是寫「鋌而走險」(出《左傳》,「鋌」是疾走的樣子)。然而「挺而走險」後來也通用了,這個寫法已存在千年,各大詞典亦有收錄,怎能算錯呢?
又如以下一題,要求你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句,就令我費煞思量:
「A 這個重要財金會議的坐上客都是重量級人物,個個都來頭不少。
B 患老人癡呆症的老翁昨天獨自外出後便杳無音訊,家人擔心不已。
C 參加結業會操的學員都穿上畢挺的制服,非常帥氣。
D 經濟不境,在深水埗擺地攤和拾荒的長者愈來愈多。」
D的「不境」明顯錯了,但其餘三句,我認為根本沒錯,怎答?
A,我猜關鍵是「坐上客」的「坐」,出卷者或認為正確寫法是「座」。但《後漢書.孔融傳》記有孔融的金句:「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正是寫「坐」,不是「座」。「坐上客」和「座上客」,我認為都是對的。
(更正:讀者指出此句錯字是「來頭不少」的「少」,我看錯了重點,抱歉。)
B,我認為關鍵在「杳無音訊」,擬題者可能認為「杳無音信」才對。我認為兩者都對。
C,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錯在「畢挺」,恕我不敢苟同。聽過很多人說:「畢挺」錯,「筆挺」才對,因為「筆挺」形容像筆一樣直,而「畢挺」則解不通。這是知其一未知其二,想當然耳。
「畢挺」的「畢」,其實是副詞,解作「十分」、「非常」,這個字義你查普通字典是查不到的,因為它是吳方言。你查上海話詞典、吳方言詞典,都可輕易找到「畢挺」一條,解釋是「非常挺」(不是「像筆一樣挺」)。
「畢挺」若要加強程度,可以說「畢畢挺」。「畢畢」也是「非常」,只是比單一個「畢」字程度更高,配搭還有「畢畢靜」(解「非常靜」)。又如近世才出現的成語「畢恭畢敬」,意思是「非常恭敬」,那畢字跟「畢挺」的畢同義,誰說解不通呢?
然而寫中文的人,畢竟不是個個懂吳語,所以「筆挺」反而越來越多人用,也不能算錯了。順帶一提,張愛玲是屬於堅持寫「畢挺」的少數。
既然除了D,ABC都對(更正:A有錯),我怎麼挑「沒有錯別字」的一句呢?標準答案是B。但我認為以中文論,這條題目根本出錯。
另有一條題目,我由始至終想不通,見模擬卷一第41題(注1):
「選出下列一個有語病的句子。
A. 本署已經收悉你的投訴信,定必會詳細調查,嚴肅跟進。
B. 哎呀,小狗又在牆角撒了一泡尿,你快點用布抹乾淨吧。
C. 經過調教和訓練,豬能用鼻子嗅出埋在土裡的地雷,還可作為海關的偵緝動物。
D. 烈日當空,大家雖然在操場上只跑了幾個圈,但都渾身濕透了。」
我選D。烈日當空,還跑幾個圈,當然會渾身濕透,有什麼「雖然⋯但是」關係呢?但答案居然是A。
收到投訴信,表示「會詳細調查,嚴肅跟進」,原來在警方眼中是「語病」!我忽然好像明白了什麼。也許中英文合不合格都沒關係,只要答「對」這題,你就適合做香港警察了。
注
1
https://t.ly/u3mBx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50 [亨利二世], 24-01-11 13:56習近平摸過的甘蔗真的火了
去年12月,習近平到廣西來賓巿視察甘蔗基地,用他那雙肥大的手摸了幾棵甘蔗。據說,村民得知甘蔗被偉大領袖摸過,都爭先恐後趕去摸那幾棵甘蔗,每天數百人排長龍,有人還要付20元才能跟甘蔗合照。結果不出十天,在「朝聖者」日以繼夜的拂拭下,那甘蔗已光滑如鏡,散發出神聖的光芒。
這樣一樁奇事,當今之世除了北韓,恐怕只有中国才會發生,不禁令我想起周朝那位召伯。召伯受封於今日陝西一帶,勤政善治,斷獄公正,深受百姓愛戴。召伯曾在一棵甘棠樹下休息,在他死後,百姓掛念召伯,便禁止砍伐那棵甘棠樹,《詩經》的〈甘棠〉一詩正是講述此事: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反反覆覆都是講同一個意思:這小小的甘棠樹,不要砍伐啊,因為召伯曾經在樹下面休憩。「召伯棠」從此成了一個著名典故,用來讚美深受民眾愛戴的良吏。
這類「愛官及樹」的美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例如唐人李錫,是虞城縣令,虞城在他治下,化淳俗美,政通人和。李錫居所附近有三株柳樹,他時常在下面歇息,於是大家都很愛護那幾株柳,不會砍伐,就像昔日召伯的甘棠(「行路勿翦,比於甘棠」,見李白〈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序〉)。
白居易為忠州刺史時,曾在龍昌寺外植柳,民眾因為喜歡白居易,所以也像甘棠一樣愛護此柳(見《廣輿記》)。此外,還有寇準任巴東令時所種的柏樹,同樣被世世代代的巴東百姓保護。但相比起習近平的甘蔗,只是摸一摸就讓人瘋狂崇拜,以往的什麼甘棠、柳樹和柏樹,全部都弱爆了。
更厲害的,是習近平甘蔗被摸不足一月,已名副其實「火」起來。據中国記者高瑜女士今天在X帳號所說,「新年剛過,這片甘蔗田竟然被人投擲了多個帶油的稻草製作的火把放火,大火燒成一片」,「當局於是緊急出動消防車滅火,派出大批警察和国保趕赴現場阻止群眾拍照」。
這幾棵神聖的甘蔗被焚,實在有點大吉利是。想起《世說新語》有個故事,說顧愷之吃甘蔗,先食尾,有人問原因,他答:「漸至佳境。」原來甘蔗的根部叫「頭」,最甘甜,另一端是尾,沒那麼甜,所以顧愷之倒吃甘蔗,就是「漸入佳境」了。
現在甫踏入2024年,那幾棵甘蔗就連頭帶尾被燒,恕我悲觀,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麼「佳境」可言。感慨之餘,我含淚寫了一首詩,題為「聞習主席所摩甘蔗被焚」:
虞城三柳召公棠
遺愛何曾遇火傷
甘蔗分明長積惡
未嘗佳境已遭殃
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49 [亨利二世], 24-01-10 14:36連韓國人也看到「由治及興」的好處了
幾年前,南韓金融機構推出與恆生国企指數掛鉤的ELS(股票掛鉤證券),為了讓顧客安心,職員CLS地聲稱產品很安全,「除非香港滅亡」。未見識過「国安法」鐵拳的南韓散戶,應該是過分樂觀,居然在2021年紛紛搶購。
結果国企指數輕觸一下12000點後,隨即掉頭回落,沒有最低只有更低,至今已跌至5400點,堪稱血流成河。今年合約到期前,若国指仍無力反彈,估計虧損金額將達6兆圜,即350億港元,而散戶(三分之一是65歲以上長者)亦將血本無歸,爆發「老年破產潮」,後果非同小可。
65歲的韓國人,年輕時應該看過港產片。青春的回憶特別入心入肺,也許他們心中的香港,仍是《英雄本色》Mark哥讚嘆的那個如夢如幻的美麗香港,怎會聯想到「滅亡」呢?在韓國散戶眼中,恆指就是穩健的投資保證。
當日他們掃入ELS時,很可能視之為「高息存款」,有人甚至把退休金都砸下去了。誰想到短短三年,国企指數跌超過一半,莫說賺不到分毫利息,現在連本金也保不住了,難怪要集體興訟,控告金融機構「誤導」。
然而南韓金融從業員說的「除非香港滅亡」,又算不算誤導呢?文學修辭來說,有種叫「adynaton」的誇張手法,其字源為古希臘語 ἀδύνατον ,解「不可能」。Adynaton的表達形式通常是:除非X發生,否則Y不會發生,而X是不可能發生的。中國古詩有個著名例子〈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詩人舉出連串「不可能」的事,強調自己與情人相愛,永不決裂,正是用了adynaton修辭法,聽起來特別有說服力。但時代變了,很多「不可能」的事都變成可能。
現代人能移山填海,「山無陵」早已司空見慣,加上全球暖化氣候大變,「五百年一遇」的黑天鵝可以年年再遇,「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統統都不稀奇了。「香港滅亡」又何足怪哉?
記得中共官媒在「国安法」實施初期,不停宣揚它「穩定社會」,又借恆指升勢(不過靠北水推高),聲稱市場對「国安法」反應正面(見附圖)。如今三年過去,恆指跌逾萬點,底部仍深不可測,更連累南韓長者輸身家。不知港官能否講講「由治及興」的好處,開解一下悲觀的韓國股民呢?
扭曲現實胡亂唱好,真是會害死人的。信誓旦旦說「港股有40000點」的傢伙,積點陰德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048 [亨利二世], 24-01-09 16:32對抖音「對詩」的一點小意見
近日,網友在Facebook看到一段影片,題為「西安街頭遇對詩高手?對答如流根本停不下來」(注1),只見一個中国網紅身穿古裝,貌似隨機地截停路人「對詩」——即拋出一句詩詞,由對方背下句——結果攔下一名女子,不管怎樣問,都不假思索對答如流。影片很快就瘋傳兩岸網上。
無論是大陸或台灣網民,反應似乎都是讚嘆不已,見「神」就拜:「真是現代大文豪!超級猛的姐姐,完全不用思考直接對出來耶」、「這麼美的詩詞竟然還有高層說古文不重要」、「西安,古都才女」⋯⋯
唯獨我認識的那位香港網友不以為然,更不識時務地留言說,該女子只是背詩,並非自由創作,又指中共官方借「傳承傳統」宣揚民族主義,不值得那樣一面倒叫好,結果引來寫簡體字的人謾罵。罵什麼?以下節錄一段(罵人者誤以為網友是台灣人,因為那段過百萬點擊的片,主要是台灣網民讚好):
「看来台湾教材去中化不仅把诗词去了,影响到基本智商和道德也去了不少,对诗和作诗都分不清了。学习诗词即是学习历史,学习文化的传承,学习其中各种故事和道理,包含了爱情、家国情怀、理想等等,就这也能扯到政党统治,自己不学无术,胸无半点墨,理解体会不了其中感悟,好意思对别人评头论足。」
網友被痛斥一頓後,見對方罵自己「对诗和作诗都分不清」,理直氣壯,也有點擔心自己外行,不懂「對詩」這種「傳統」,於是傳來影片連結,向我求證:究竟中國文學是否有「對詩」這回事?
哈,你話呢?
這條片最初是在抖音發布,點開一看,又是那種老掉牙拍法:周街攔下一名路人,好像隨機,但你永遠無法確定是否演員,是否早有劇本(很多抖音街訪片,後來都被踢爆是做假的)。就算不是做假,那些「對詩」問題都很行貨,很多題目又出自同一首詩,要「對」根本不難。
例如李商隱一首〈錦瑟〉,網紅就分拆為四條問題,每題背七字,女子只要背得出半首詩,已足夠「對」到四次,難嗎?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很難,但只要小時候被迫背過一些經典詩詞(在大陸很普遍吧?),這種遊戲根本易如反掌。(不好意思,片中那些罐頭詩詞我全部「對」到,但這類「成就」我連說出來也感尷尬。)
好,現在嘗試回答一下網友提問。恕我孤陋寡聞,「對對子」我聽過,「聯句」我也聽過(「聯句」即兩個或以上的人,每人輪流作一句,串連成詩),但「對詩」兩字實在聞所未聞。
當然,這性質的遊戲也是有的,例如錢鍾書和楊絳也會在家中一起背詩,楊絳在《我們仨》寫過:「我們也常常一同背詩。我們發現,我們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是全詩最欠妥帖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但楊絳也沒稱之為「對詩」。
所謂「對詩」,說穿了只是記憶力遊戲,以前讀書人私下或會玩玩,但沒什麼值得褒揚,更不會有人公開表演。除非你像傳說中的金應熙,(據他自稱)能背唐詩二萬首,否則你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我一句「蠟炬成灰淚始乾」,然後旁邊一群傻人拍爛手掌嘖嘖稱奇,不覺得腦殘嗎?我連看片也覺得尷尬。
其實古人就算玩記憶力遊戲,也不玩背詩的(尤其是背人盡皆知的詩)。李清照和趙明誠會指着一堆書,考問對方,某個典故出自哪本書哪卷第幾頁第幾行。還有個遊戲叫「徵事」,玩法是出一主題,大家舉出相關典故,以多為勝——即是做「人肉Google」,比一比誰的搜尋能力較強。
例如南唐人徐鍇與哥哥徐鉉討論貓的典故,徐鉉一口氣寫下廿條,徐鍇竟記得七十多條!這種記性比賽,難度明顯比抖音式「對詩」高得多。「徵事」遊戲甚至連皇帝也喜歡玩。有次,梁武帝和沈約「徵栗事」(舉出栗子典故),沈約故意讓賽,比武帝少引三事,出來卻對人說:「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是說武帝愛面子,輸了會很難堪。武帝聞言大怒,幾乎要治沈約的罪。
儘管「對詩」不像「徵事」,沒什麼傳統可言,但抖音拍這些,不算益智嗎?抱歉,我真心不覺得益智。我不反對背詩,但背誦的前提是理解和欣賞,目標最好是陶冶性靈、化為己用,而非鸚鵡學舌,聲稱「傳承文化」——中國詩的文化根本不是這樣。
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看,詩不是單純用來「學習」的,它主要用來發揮情志(舜曰「詩言志」),反映風俗(孔子說「詩⋯⋯可以觀」),甚至借古諷今,針砭時政(荀子論《詩.小雅》:「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試看今日中国,有什麼詩符合以上三個宗旨?有什麼文化可言?
更要提防的,是抖音片以「傳承中華文化」作包裝,滲透台灣社交網絡,迎合那些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者的口味,其實是一種軟性政治宣傳。以這條「對詩」片為例,150萬人瀏覽,2500多人留言(台灣人居多),居然絕少人看出這「表演」與真正的文化涵養無關,恕我直言,多少也反映了台灣文學教育的不足。
中華文化屬於全球華人,緊記,請勿把文化話語權拱手讓給「去中國化」最嚴重的那個国。
注
1
https://t.ly/PkH_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下一頁 (1 of 54)
- 返回 ...
今日《東方日報》以「區區有丐幫 警方懶掃蕩」為頭條,報道大陸南下的「丐幫」橫行全港,以記者昨天所見,光是油麻地至佐敦一段路,短短百米已有四人行乞,包括疑似火燒毀容的女子及肢體殘缺的男丐。據「保安局」說,近五年共拘捕79名乞丐,七成以上持雙程證,反映大陸「殘丐」蜂擁香港搵食。
《東方》又引述學者,稱「丐幫」影響香港市容,令港府「推動刺激旅遊、消費活動效果大減,促執法部門加強巡查、執法及檢控」云云。言下之意,似乎認為只要乞兒「清零」,香港的旅遊、消費就會「由治及興」了。但我每次看到這類「丐幫」新聞,只會想起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你聽過從前中國有種乞丐,叫「唱歌犬」嗎?
清代才子袁枚在《續子不語》記下一件事(應該是真的),說長沙市有兩個人常常牽着一隻狗,那狗比平常的狗稍大,前面兩條腿也比一般的狗長,後腿有些像熊,尾巴短小,渾身犬毛,但耳鼻皆像人。這條狗最特別的地方,是能說人話、會唱小曲,許多人都爭相付錢聽牠唱歌,那兩個狗主人自然財源滾滾。
後來有位姓荊的縣令路過,心下大疑,便藉口說母親想聽狗唱歌,令差役把狗送到府中。縣令把狗帶入內衙審訊,問:「你到底是人是狗?」狗答「不知道」。縣令再問,為什麼跟那兩人在一起?狗依舊答「不知道」。
縣令於是問,那兩人平時幹什麼?狗回答:「他們早上帶我去市內賣藝,晚上帶回來把我關在木桶裏,不知道他們做什麼。有天下雨沒有外出,他們就在船上給我餵食,我看到其他木桶內有很多木頭人,眼睛手腳都能動,也看到船板下躺着個老人,不知道是生是死。」
縣令聞言,下令逮捕二人。他們最初不肯承認,縣令便命人燒熱鐵針,刺入他們的鬼哭穴,嚴刑審問,兩人才終於招認,那「唱歌犬」是用三歲小孩做的,方法是用藥使他全身的皮潰爛脫落,再用狗毛燒成灰,和藥敷上,待傷口癒合,這小孩看起來就像一條狗了。
二人又說,此法極難成功,十個小孩只有一個存活,一旦成功,就可以終身賺錢。為了做成這樣的一隻狗,已不知殘殺幾多小童!至於其他「木人」,統統是拐來的孩子,二人讓他們選擇做哪款木人,或跛,或瞎,或斷肢,悉隨尊便。選好了,就向小兒施以酷刑,令他們各有不同殘疾,行乞討錢。
縣令派人上船搜查,一如兩人所言。船板下還搜出一張老人皮,裏面塞滿了草。是什麼鬼東西呢?原來這是一個九十多歲老人的皮,很難得到,兩人說,只要把這張皮烘乾磨成粉,彈到別人身上,就能操控對方的魂魄。縣令怒不可遏,下令把兩人押到鬧市,公布罪狀,活生生地打死。
這個極重口味的中國故事,令我想起法國導演Pascal Laugier的極端恐怖片Martyrs(台譯《極限:殘殺煉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你問我信不信袁枚?只要想想那位被呂后弄成「人彘」而虐殺的戚夫人,就知道那些一如torture porn電影的情節,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今時今日大概沒有人會猖狂到製造「唱歌犬」了,但其餘各款「木人」,在中国大陸應該仍有很多「工場」,而香港街頭的斷肢男和毀容女,很可能就是其中血淋淋的「產品」。「丐幫」新聞的意義,根本不在於清潔市容、振興經濟。
忘了說,那兩個人渣被縣令處決後,唱歌犬也餓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