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央批天水市借债建有轨电车:浪费资金,形式主义?

[图片] [图片]
关注者
299
被浏览
480,710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106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中国成为基建狂魔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基建狂魔无疑是日本。不说世界上最早修高铁的国家是日本,在中国开启高铁建设之前,日本长期保持世界近一半的高铁里程,港珠澳跨海大桥出现之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日本的濑户大桥,再看看2020年世界各国隧道总长度排名,中国第一日本第二,韩国的数据如果正确妥妥第三。直到今天,日本东京圈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和便利程度也是中国任何城市圈短时间都不敢企及的。

类似的过渡基建在日本地方也一大堆。如三重县志摩スペイン村(西班牙主题度假村),志摩芸術村(艺术村),会津磐梯清水平リゾート,グランデコスノーリゾート、会津高原だいくらスキー場,香川レオマワールド等。北海道的小村庄里也能修几十层的高层建筑说是吸引人口搞旅游你敢信?

而日本热衷于基建,无外乎是因为搞基建是长期执政的自民党大佬,特别是地方政治实力派们捞钱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对于不在三大都市圈,缺乏制造业金融业的偏远地区唯一的手段。

日本经济需要制造业高度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需要保持成本竞争力,而且搞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这显然不是只想轻松捞钱的自民党官僚们喜欢的。最多只是搞搞课桌书桌这种政府指定采购,或是暗示指导制造业企业修厂房时要找他们亲戚的建筑公司才方便给补贴,或是出台个摩托车强制安全帽政策然后让亲戚朋友提前开安全帽工厂捞一把,在日本这种制造业本来就很卷的国家,不仅容易被同行举报采购招标有猫腻,还要面临政策红利期迅速结束面临市场内卷的问题。

在日本这种官僚资本主义的国家,金融业听命于金融厅和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确实是自民党大佬们一个比较容易捞钱的钱袋子。但金融业高度集中,最多只能服务于日本自民党中央党部的顶级派系大佬,而自民党子孙派系和广大中下层是无法指挥的动日本的金融机构,所以也就拿不到半点好处。且在日本加入WTO后,美国对日本金融开放透明的压力越来越大,自民党也不能在“美国爸爸”的紧盯之下吃香过于难看。

环顾所有重要产业,也只有基建这种不容易引入国际竞争,门槛较低只要敢投就行,从地方到中央都会存在,可以让上下雨露均沾的行业适合自民党干部深入其中。

更加关键的是:基建也容易让市民们亲身体会到效果,没有几个市民不想自己家门口就有八车道柏油路外加地铁站,然后感叹建设让生活更美好,看着新闻节目《It is Japan》赞叹日本的发达程度已经远超欧美进而更加支持自民党。且只要搞基建就能提供大量基础性工作岗位,让普通民众也能拿到实惠。而不像制造业稍微拿走一些利润就会股市暴跌,银行抽贷,失业率上升最后闹得股民基民银行有存款的广大市民怨声载道,痛骂自民党搞不好股市拉不起就业。

就这样,一个人口三四万的市级团体也都敢打着促进地方经济,方便招商引资的口号,计划发行长期地方债券引入新干线,修电车,建机场;实则就是日本地方经济衰败实在无钱可赚,而当地自民党干部的亲戚朋友还等着发30年地方债,永续债,地方城投公司债这种不用现在掏钱,向子孙后代借点钱好开工上项目继续捞钱罢了。反正长期地方债30年以后子孙后代们再还,自民党干部们任期也就十年。对基建便利充满自豪感的日本民众们谁会想起来基建都是债务呢,即便有人这么想,自民党的媒体也会通过“不能只算基建的账,算上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一点都不亏”这套理论,在宏大叙事遍地的日本成功洗脑安抚。

当然,日本这么干,基建狂魔的背后是日本的政府债务一路攀升,外加少子化人口负增长,最终葬送国家经济活力。作为现任全球基建狂魔,中国中央政府批评天水地方政府这种过度基建的行为,恰恰证明中国不会走日本前任这种拉动经济建设国家,用债务推动基建满足政治腐败的老路,足以证中国的体制优于日本,中国有更光明的未来。

编辑于 2024-01-19 04:13・IP 属地广东

更多回答

"要想富,先修路"
"基建必须具有超前思维"
"大基建以工代赈,能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战略意义和社会价值"
"难道只有北上广深的人是人?天水人就不是人?凭什么天水人不能享受轨道交通"

成熟的公民社会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成本收益分析,不然就真的有人认为商品是自动从货架上长出来的、高铁高速是自动从山里钻出来的。

中国人口现状为:

  1. 青年人口向一二线城市汇集
  2. 非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口减少,实际居住人口以中老龄为主
  3. 出生人口减少

因此,一二线城市人口规模现在还能维持,而其他城市的人口可能就只能下降了

且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地方财政压力不容乐观

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上:

  1. 中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仅限一二线城市建设
  2. 其他城市不需要任何城市轨道交通,只需要足够的公交车班次
  3. 低云量轨道交通(如有轨电车)的市场范围很小,只适用于部分一二线城市的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