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臺灣政局 須放下不切實際期待

文/謝達文

編按:《如水》於臺灣 2024 年總統及立委選舉後的第一天,特別舉辦論壇,透過主持人及兩位與談人的不同視角,討論臺灣選舉的意義與啟示。

「臺灣政治有自己的歷史背景,不斷從外部期待『臺灣為甚麼不怎麼樣?』,其實不是很實際,因為臺灣政治不可能突然變成新的。所以,就像哲學家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說的一樣:『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吳叡人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不僅長期研究臺灣歷史,近幾年也在臺灣為港人社群多次發聲、奔走。他認為,分析臺灣的選情與未來政局,必須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並在臺灣社會背景的框架中去理解。

臺灣 2024 年總統及立委選舉甫落幕,民進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勝選,創下臺灣民主史上首次有執政黨三連勝的紀錄,以 40.05%得票率,擊敗國民黨侯友宜、趙少康的 33.49%,以及民眾黨柯文哲、吳欣盈的 26.46%,突破執政黨「八年魔咒」。

不過民進黨卻在立法院失去目前國會過半優勢,113 席次僅拿下 51 席,國民黨則從目前的 38 席,一舉增加到 52 席,民眾黨則拿下 8 席,預料將成關鍵少數政黨。

如此選舉結果,吳叡人在大選落幕隔日的短講中,提醒現場超過六十位聽眾,必須掌握臺灣政治與社會長期的發展動態,才能正確詮釋臺灣的選情與政局。這場短講是《如水》的大選特別企劃,藉著全球港人來臺觀選的時機舉辦論壇,以「臺灣大選的意義與啟示」為主題展開討論交流。《如水》副秘書長 Candia Tong 也與吳叡人同台,專注於分析選舉結果對在臺港人社群的意義,主持人在外港人鄭司律也分享了他的觀察。

《如水》臺灣 2024 大選特別企劃論壇,由左至右分別為,主持人鄭司律、與談人吳叡人及 Candia Tong、如水編委 Kennedy Wong(圖片來源:Loft 攝)

選民認同華獨路線 且與綠營政治力量脫勾

吳叡人之所以提醒聽眾必須考慮歷史背景,首先是回應不少臺灣人與香港人的共同疑問:民進黨的票數下滑,代表臺灣人不再關注中國議題嗎?部分香港社群甚至擔心:臺灣人難道不在乎香港了嗎?

吳叡人特別強調並非如此,應從長期的角度觀察,今次選舉其實是中國議題難得並未成功發酵的一次,顯示臺灣內部對此議題已有共識,並無根本分歧;儘管在政治修辭的層次上,國民黨(藍營)及民眾黨(白營)仍以「臺獨」標籤攻擊民進黨,且特別針對賴清德本人,「但獨臺或者說華獨(編按:中華民國獨立,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變成臺灣的實質共識,藍白都必須和中國疏遠」,且都已顯示在三黨的實質政治主張上。

他進一步分析,「這個實質共識在客觀上不斷往前邁進,過去長期跟單一政治力量結合在一起,但這幾年開始分離」,因此,在這次的選舉中,選民並非不認同中華民國獨立的路線,而是未必認為只有民進黨能代表這條路線。

「所有政治勢力都已經被捲入這個趨勢,就連徐巧芯(編按:國民黨籍立委當選人,以激烈攻擊民進黨聞名)這種激進的年輕人都已經被捲入其中。臺灣實質獨立是一個巨觀的社會現象,臺灣就是一個自我治理的實體,這件事情的歷史動態已經達到成熟的階段。」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圖片來源:Loft 攝)

臺灣社會「香港共識」:看見中共聯想到迫害香港 

獨臺/華獨的政治共識並非憑空出現,而是臺灣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吳叡人提及,臺灣民眾支持統一的比率早已不到一成,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也逐漸下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是臺灣社會的主流認同,是奠定目前政治共識的基礎。

同時,吳叡人也認為,2019 年後的香港發展與變化,強化了臺灣社會內部的共識,讓藍白更不可能回頭為中共辯護。而部分港人可能對近幾年臺灣政治及社會局是失望,香港議題臺灣的熱烈討論僅停留在 2019 年,多年過去卻船過水無痕,但吳叡人的觀察恰恰相反。

「人血饅頭不好吃啦!」吳叡人提高音量,懇切地說,「臺灣已經有 implicit(內隱)的香港共識,是不言自明的、大家共同接受的。『香港的淪陷和沒落是既成事實,原因就是中國的迫害』,這個想法已經內化到選民心中了。就連趙少康(編按:具統派背景的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都還要裝模作樣幫黎智英講話,你們不要太感動喔,這意味著他知道香港已經淪陷了,而且淪陷的原因是中共。」

「只不過,這個共識不是表現在『全民公開抗中』上」,吳叡人解釋,「臺灣人跟香港人都一樣的個性,即使一直被逼、一直被逼都會想能不能不要撕破臉,但是心理面已經很清楚知道我怎麼樣都不要跟它統一。香港是臺灣絕對知道中共不可信任的原因,香港是 at the back of our mind(深植在我們腦海中),看到中國就想到香港。」

《如水》副秘書長 Candia Tong(圖片來源:Loft 攝)

建立港人社群與臺灣政府的雙向溝通

臺灣人的集體「香港共識」,也延伸到整體臺灣社會對於港人的態度。長期在臺灣第一線從事香港議題倡議工作的 Candia Tong 分享,她對於臺灣公民社會仍然相當有信心,「臺灣公民社會很支持香港,很多你在路上遇到的人都會同情香港,2019 年也有很多在地 NGO 就開始支援、庇護抗爭者,是其他國家比較少見的,而且臺灣學界也有一群人願意站出來」。

在此基礎上,Candia Tong 認為,在臺港人社群可以創造與臺灣社會更深刻的雙向對話,她以「如何準備戰爭?」為例,此問題牽涉「在臺港人願意為臺灣而戰嗎?」,同時涉及「臺灣人願意讓香港人進入防衛體系,共同捍衛臺灣嗎?」必須透過雙向溝通才能找到共識,並且釐清各自的目標與期待。

而面對持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Candia Tong 也提出「溝通」關鍵詞。她認為,港人社群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持續建立與民進黨政府之間的常態溝通管道。

Candia Tong 的主張是回應在臺港人社群內部常見的質疑,許多港人在移民過程中,不斷面臨來自臺灣政府的政策不確定性,進而對民進黨政府是否真心協助港人有所遲疑。

她認為,港人移臺困局背後的主因有二,首先是港臺政治文化的差距,臺灣的行政體系經常不以白紙黑字傳達訊息,而會個別以電話通知,增加港人的不確定感;再者,臺灣與香港、中國的法律定位含糊,「缺乏上位的法律框架」。

兩因素交織,讓第一線運作的模糊空間應運而生,而正是因為許多事情過於模糊,即使行政單位允諾較為寬鬆、對於港人較為有利的政策,也會有人擔憂「兩、三年後是不是就會改?」,產生龐大的不安全感。因此,Candia Tong 認為,建立常態的溝通管道是當務之急,如此才能真正建立港人社群對臺灣政府的信任。

而關於移民與庇護的議題,吳叡人也認為,不該太過責怪民進黨政府,「我們還是要給民進黨一個 credit」,民進黨政府開啟港人庇護,但之所以無法掙脫曖昧與模糊,是因為臺灣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難民法》,「但是,一旦立了《難民法》,就會有很多中國人過來,臺灣庇護中國民運人士,就會變成中國指控臺灣挑釁的藉口」,在臺港人面對的困境,其實也是根源於臺灣長期以來的制度,以及迫使制度難以改變的艱難國際處境。

在外港人鄭司律(圖片來源:Loft 攝)

民進黨持續執政 避免臺灣成中國救生艇

雖然臺灣社會對獨臺/華獨及香港議題都有共識,仍有許多現有問題受制於目前局勢,無法輕易改變,而吳叡人、Candia Tong 及鄭司律一致認為,對於臺灣、香港、中國而言,藍綠白三黨之間仍存在重要差異。

Candia Tong 認為,民進黨主政下的政府確實已經帶動一些改變,即使既有法律框架存在限制,政府機關卻仍逐漸不太把香港人理解為定位尷尬的「準中華民國國民」,而是獨立當成香港人看待,大至投資審查、小至數據統計,臺灣政府對於香港的處理也都已經更為細緻且顧及現實。

而在對外策略上,吳叡人提及,只有民進黨明確參與美國為首所帶動的「去風險化」(de-risking),不會走上與中國經濟整合的回頭路;相反地,藍白雖然知道統一在臺灣沒有市場,不可能積極推銷統一,但仍有可能讓中國更能建立「以經逼談」(以經濟逼迫談判)的條件,成效也可能很有限,「畢竟中國經濟已經惡化,沒有『讓利』的基礎,能夠誘惑臺灣的甜頭並不像十餘年前這麼多」。

鄭思律認同經貿路線是民進黨與藍白兩陣營的重大差異,「若要避免溫水煮蛙,民進黨現在的執政相當關鍵;國民黨主張跟中國經濟合作,而民眾黨對中政策輕描淡寫,都將無法取信美國。」此外,他也同樣強調中國的經濟問題,「中國經濟太弱,如果現在綁進中國,臺灣反而會跟香港一樣,是在幫中國解決經濟問題」。

「大船沉了之後救生艇也無法逃離漩渦,民進黨執政至少不會讓臺灣成為這樣的救生艇」,鄭思律以此比喻民進黨持續執政,對未來 4 年臺灣維持自主的實質意義。

《如水》論壇活動現場(圖片來源:Loft 攝)
論壇活動現場擺放《如水》VOL. 11 你廣東話有啲㪐㩿VOL. 12 海外港人的政治影響力(圖片來源:Loft 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