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为什么不杀刘秀,却还大力提拔当大司马?
这是个质量极高的问题,极具思考价值。能说清楚这两问题,才是对这段历史的领悟有点研究。
思考一,是因为刘秀有功劳,所以不杀?
答:应该不是。因为刘秀有昆阳战功,刘縯有夺取宛城之功,宛城成为更始政权的首都,哥俩都有功,而且刘縯率领绿林军主力拔宛当时是更始政权的特大事件,比之收官阶段的夺洛阳、收长安更显眼。功劳不是绝对护身符,刘縯敢杀,刘秀却不敢杀吗?不成立。
思考二,是因为刘秀很优秀,所以不杀?
答:应该不是。刘縯刘伯升的气魄、才能、公正、严明、爱才、魅力,在那个时代是最耀眼的,并且在绿林军中成为了事实上的第一人。“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刘縯优秀能杀,刘秀优秀不能杀吗?也不成立。
思考三,是因为刘玄无权,所以杀不了刘秀?
答:应该不是。刘玄权力状况是另外一个复杂问题,但参与阴谋杀害刘縯的申屠建、王凤、陈牧、朱鲔等组团在一起,是有足够权力的。因此无权杀刘秀的说法,也不成立。
那么他们到底为什么不杀刘秀?不该啊!刘秀是刘縯亲弟弟,肯定关系很好,又有战功威望,有威胁性,必须杀!除非,这些不全成立。
我们尝试探究一下刘縯刘秀的关系吧。
一、刘縯重用刘秀了吗?
(一)在更始政权中获取的官职,也反映了每个人在原来兵系中的位置
更始政权是绿林军草莽政权,是刘縯纪律较为严明的下江兵和纪律糟糕的新市兵(王凤、王匡、朱鲔)、平林兵(陈牧)三支绿林军组建的,推举平林兵的更始将军刘玄(刘縯刘秀的同族兄弟)为更始帝。
这种政权,一个个头衔大的吓人,什么成国上公、大将军……,刘秀同志呢,仅是个偏将军。那么,我们思考,刘秀原在哥哥的下江兵中,是个多大头目?
更始政权的层级是这么分的,第一级是更始帝,第二级是原三支部队领导人(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正国级政权领导人),第三级是大将军(上将),第四级是封号将军(中将),第五级是杂号将军(少将),第六级是偏将军(大校),下面级别就不管了。
如果你在原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中是大头目,更始帝封赏时就吃个大果果,如果是个小头目,就吃个小果果,成立政权皆大欢喜,什么级别的头目对应什么级别的将军。
因此,在更始政权中获取的官职,也反映了每个人在原来兵系中的位置。
(二)刘秀在更始政权中的官职偏低
刘縯系下江兵各头目在更始政权中获得官职:
大将军级有:王常(下江兵,刘縯系)为廷尉大将军、张卬(下江兵,刘縯系)为卫尉大将军,成丹(下江兵,刘縯系)为水衡大将军,李通(下江兵,刘縯系)为柱天大将军,刘信(下江兵,刘縯系,刘縯族侄)为奋威大将军。
将军级有:刘縯族兄刘赐为光禄勋、广汉侯,刘縯族兄刘祉为太常将军、舂陵侯,李轶为五威将军。
偏将军级有: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刘嘉为偏将军,邓晨也是偏将军。
比如刘祉是太常将军、舂陵侯,就比刘秀的太常偏将军就华丽的多。
(三)刘縯没有重用刘秀,刘秀在他眼里平庸
那么我们思考,在原下江兵中,刘縯到底安排刘秀个什么位置?很明显,与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刘秀在哥哥部队中是二把手或者重要将领不同,实际安排的位置较低。
刘縯岂有此理,亲兄乃弟,一个家庭的,刘秀出生时异象纷呈,别人不知道,你作为哥哥没看到吗?
刘秀隆准日角长得那么不凡,你作为哥哥没看到吗?
刘秀乃是才华横溢的太学生,在你草莽绿林军中学历高的吓人,你作为哥哥没看到吗?
我们不敢质疑刘秀的这些优点,所以肯定是刘縯他有眼不识泰山,他有眼不识金镶玉,他刘縯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弟弟刘秀比作刘邦没出息的兄弟刘喜,他只把弟弟当个小头目用。
“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后汉书.光武本纪》)
所以,史书描写的刘秀出生异象其实是史臣的职业操作,当时的人并没有觉得刘秀学问如何,刘秀无论外貌还是表现出的才能,没有让亲哥哥感受很深。
二、刘玄不杀刘秀,可能是因为刘玄、朱鲔们以为刘秀不会给刘縯报仇
虽然刘縯竟然没欣赏重用刘秀,但可能人家两兄弟关系是很好?
是刘玄、朱鲔这帮家伙自己认为人家兄弟关系一般,认为刘秀肯定不给哥哥报仇,才没有必杀刘秀。
关键史书的后续记载,令人大跌眼镜,这帮凶手刘秀日后得势一个没杀。除了李轶被刘秀反间计死在朱鲔手里,其他人或者死于内讧,或者当了隐士,等等。
第一凶手朱鲔呢,他镇守洛阳,刘秀称帝后围攻洛阳几个月不能攻克,认为自己杀害刘縯所以跟刘秀不可能和解。为了争取朱鲔投降,刘秀对着黄河水发誓不计较并且保朱鲔富贵,朱鲔投降,刘秀获得洛阳,作为首都。多年后刘秀也没清算过朱鲔,封国子孙还传了好几代。
所以,刘玄、朱鲔们误估刘秀不会给刘縯报仇,可能是他们不杀刘秀的一个因素。
三、刘玄不杀刘秀,可能刘玄、朱鲔们觉得当时的刘秀威望不高构不成威胁
(一)更始政权的人都健忘
昆阳之战最后一天,六月初一,一万七千援军到达,李轶率大军主力,刘秀带一千人为前锋。刘秀率前锋军奋战杀数十人,大家兴奋说:“刘秀一向胆怯,看见一小撮敌人,就害怕的不得了,可是今天面对大敌,却如此勇敢,真是奇怪!”都六月初一了,绿林军眼里刘秀还是胆小鬼。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一个月前的五月初一,王莽百万大军扑昆阳时,昆阳满座大人物,有政权领导人成国上公王凤,有廷尉大将军王常,有骠骑大将军宗佻,还有一大帮将军,对着偏将军刘秀称“诺”了!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围城之前,十三骑出城求援,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都是偏将军刘秀的随从了。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十三骑到了郾城定陵,诸将不肯带足兵去昆阳,是威望高的偏将军刘秀让他们心甘情愿向百万大军飞蛾扑火鸡蛋碰石头。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是刘秀从援军中遴选了敢死队突击王邑巡视部队。
他们真健忘:杀完刘縯,忘了偏将军刘秀是昆阳之战总指挥,已经威震天下了。
他们真健忘:打完昆阳之战,非指挥者的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有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都被更始封了异姓王,总指挥偏将军刘秀却才封了个武信侯。
(二)真相是,更始政权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昆阳之战时,昆阳大会参会的大将军、将军们,不是向偏将军刘秀喊诺而是向成国上公王凤喊诺。
昆阳之战时,是骠骑大将军宗佻率十三个随从出城求援,偏将军刘秀是随从之一,而不是为首的。
昆阳之战时,宗佻率十三骑求援,是骠骑大将军兼南阳望族宗氏代表宗佻最终发动了贪财守家诸将向昆阳百万敌军鸡蛋碰石头式救援,而不是刘秀巧舌如簧忽悠的,首功是宗佻。
昆阳之战时,援军主帅李轶采纳了前锋刘秀建议遴选了三千敢死队,而不是刘秀能做主遴选敢死队,等到刘秀率敢死队取得进展时,是城外李轶指挥全军突击,城内王凤王常指挥出城,内外夹击才击败了王莽那仅出战的一万军队,其他没动的军队崩溃四散,而不是刘秀那三千人击败的,援军首功是李轶,城内首功是王凤、王常。
昆阳之战时,偏将军刘秀根本不是昆阳之战总指挥,总指挥是成国上公王凤,偏将军刘秀虽然进言献策,拍板的是王凤,出城求援的首领是骠骑大将军宗佻,援军主帅是李轶。
更始政权认为,昆阳之战功劳最大的四人是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即便非刘姓不得为王,刘玄还是将这四位封为异姓王,而刘秀仅封了侯。
当时刘秀的威望,并不能威胁到这群大佬,或者说在他们眼里构不成威胁。
四、刘秀连哭都不敢,匍匐到位,都整的刘玄不好意思了
刘縯竟然被刘玄们无故杀害,刘縯旧部群情汹汹,都盼着刘秀归来,有千言无语要跟他交流。
如果刘秀怒目奋起,在父城起兵,号召集合刘縯旧部以报仇和清君侧为名攻击宛城,新市兵和平林兵根本不是下江兵的对手。进可杀掉朱鲔、申屠建等绿林军敌对将领,再逼迫刘玄禅位,则天下将很快平定。因为全国郡县都已经反叛王莽,全部遵从等待更始政权指令,包括樊崇等赤眉军都等待更始确认接收,长安自乱也等待更始接收,洛阳就连王匡带新市兵也能攻下,遑论刘秀率下江兵。当时天下户口十之存九,天下不会崩坏到后来的“十不存二”。如果刘秀是这样的大智大勇之人,快速平定乱世,天下就不会枉死那七成人,但是他不敢这么做。
刘秀从父城裸兵而归,刘縯旧部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只表面道谢,不说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自己,闭口不提保卫昆阳的战功。
刘秀不敢为亡兄穿丧服,不敢哭泣,在凶手们面前照常饮酒吃饭欢笑。
刘秀这么到位,都整的刘玄不好意思了,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资治通鉴》: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为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后汉书.光武本纪》: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而原本跟刘秀一起在父城的冯异,却以为刘秀接管了刘縯旧部跟更始群凶作战攻打宛城,始终坚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权,先后击败了更始诸将的十余次围攻。可是刘秀辜负了他的信任,冯异以为是双城记,其实是寂寞的独角戏。
更始军队始终无法攻克父城,直到后来刘秀经过父城,联系冯异,冯异才开门,原来刘秀并没有起兵啊,而是好好跟着刘玄混,已经荣升为司隶校尉。
五、刘秀怎么当上了大司马,更始政权也是走关系的人情社会,关键时刻有人帮忙
(一)族兄刘赐帮刘秀说了话,刘玄才派刘秀为大司马持节,循河北。
“更始欲令亲近大将徇河北,未知所使,赐言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大司马朱鲔等以为不可,更始狐疑,赐深劝之,乃拜光武行大司马,持节过河。”(《后汉书·刘赐传》)
(二)刘秀注意与曹诩交好,曹诩帮着他说了话。当时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诩任尚书之职,颇有权势,冯异劝刘秀与之交好。后来刘玄决定派遣刘秀前往河北,曹诩的帮助起了不小的作用。
“更始数欲遣光武徇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是时左丞相曹竟子诩为尚书,父子用事,异劝光武厚结纳之。及度河北,诩有力焉。”(《后汉书·冯异传》)
综上所述,刘玄不杀刘秀还提拔刘秀为大司马,是因为刘秀根本没想为哥哥报仇,姿态到位,深度合流,荣升大将军,司隶校尉,后来通过门路关系获得了宣慰河北的机会,荣升为大司马。
更多回答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更始政权是个什么情况,刘玄到底有多大权力。
多头格局,弱者登基。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到处都是起义的山头。
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及其支常朱鲔、张卬等北入南阳,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七月,匡等进攻随,未能下。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馀人,号平林兵,以应之。圣公因往从牧等,为其军安集掾。《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于是分遣亲客,使邓晨起新野,光武与李通、李轶起于宛。伯升自发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宾客,自称柱天都部。《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荆州这块的势力就有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加上刘縯、刘秀等人的舂陵兵,一共“四大山头”。更始政权的建立,就是这“四大山头”通力合作的结果。如果再看仔细一点,每个大山头里面还有“小山丘”。比如新市兵的王匡、王凤、朱鲔、张卬都自称将军,显然独立性都很强。舂陵兵里李通、李轶两人,和刘秀兄弟也只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后来刘縯的死,李轶的反水很关键。
一开始,舂陵、新市、平林合作,结果惨败给了甄阜、梁丘赐的讨伐军。在人心浮动之际,刘縯、刘秀、李通成功说服了下江兵加入,终于逆袭成功,于是更始政权建立了。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于是诸部齐心同力,锐气益壮,遂俱进,破杀甄阜、梁丘赐。《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
但现在的问题是,谁来当领导人呢?无论按实力还是能力,刘縯都是不二人选。但很可惜,在这种多头政治的格局下,实力强的反而无法登顶。强势人物当领导,往往喜欢加强集权,削平山头;而弱势领导上位,就没那么麻烦了,各山大王可以继续保持独立,维持同事关系。刘玄就在这种背景下登上了皇位。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咸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刘玄的出身是南阳宗室,但隶属平林兵大佬陈牧,他当皇帝可以同时照顾两个山头。加上他又很柔弱,看见人多吓得话都说不出,正是多头格局的“最佳”领导人。
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同样的道理,赤眉军也是多头格局,樊崇、逄安、徐宣、谢禄、杨音谁都不让其他人拜服,于是放牛的刘盆子上位了。刘盆子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毫无疑问是个傀儡皇帝。赤眉军的大佬当着他的面都肆无忌惮地打骂厮杀,刘盆子只能夜夜哭泣。
盆子居长东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
更相辩斗,而兵众遂各逾宫斩关,入掠酒肉,互相杀伤。卫尉诸葛稚闻之,勒兵人,格杀百馀人,乃定。盆子惶恐,日夜啼泣,独与中黄门共卧起,唯得上观阁而不闻外事。《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和刘盆子相比,刘玄的地位稍微强一点。从后面的事看来,李松、赵萌两个大佬,和他关系非常密切,应该是他的嫡系势力。除此之外,各大草头王,都不是他能指挥的了的。
刘縯之死——枪打出头鸟。
了解了更始政权的多头格局,我们再来看看刘縯为什么会死。他并不是死于刘玄这个弱势皇帝的个人意志,而是很多“山大王”的集体谋杀。
平林军攻新野,费了牛劲儿都攻不下来。结果守城的官员说,只要刘縯一句话,我就投降。
平林后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遇到这种事,你说平林军的大佬们会舒服吗?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人比人,气死人”吗?
随后大军猛攻宛城,岑彭作为守将拼命防守几个月,直到城中开始吃人,才投降。众将表示一定要杀了岑彭泄愤,刘縯却出来力保,并把岑彭收为自己的小弟。
汉兵攻之数月,城中粮尽,人相食,彭乃与说举城降。诸将欲诛之,大司徒伯升曰:‘彭,郡之大吏,执心坚守,是其节也。今举大事,当表义士,不如封之,以劝其后。’更始乃封彭为归德侯,令属伯升。《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新野宰只认刘縯,岑彭也成了刘縯的马仔,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多头格局还怎么维持?下江、新市、平林迟早被刘縯兄弟吞并啊!随后刘秀在昆阳大发神威,更让一众“山大王”不安。于是,密谋开始了。
刘玄和诸将先摆了个“鸿门宴”,准备在宴会上杀人。结果刘玄太怂,下不了狠手。
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乃大会诸将,以成其计。更始取伯升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屠建随献玉玦,更始竟不能发。《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后来,趁着刘秀去颖川、李轶又反水的机会,大家伙儿终于把刘縯干掉了。
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伯升,即日害之。《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安抚善后,避免大规模内讧。
刘縯在更始政权举足轻重,他的舂陵兵(南阳宗室)是最大的一个山头。明确了这一点,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刘玄会放过刘秀了。刘玄等人必须让南阳宗室们明白,他们这次行动只针对刘縯个人,绝不是要对整个舂陵兵势力进行大清洗。
当时的情况,王莽还没彻底被灭,赤眉军正在蓬勃发展,更始的绿林军就玩这种大规模内讧,那还得了?所以刘縯一死,刘玄就让刘赐接替了他的位置(大司徒)。刘赐是刘縯的族兄,嫡系下属。
赐与显子信卖田宅,同抛财产,结客报吏,皆亡命逃伏遭赦日。会伯升起兵,乃随从攻击诸县。
更始既立,以赐为光禄勋,封广汉侯。及伯升被害,代为大司徒,将兵讨汝南。《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面对从颖川赶回来的刘秀,刘玄自然也必须安抚好,可杀兄之仇实在有点大。好在刘秀非常配合,一点要兴师问罪的样子都没有,反而处处给刘玄陪小心。这样一来,刘玄的善后工作就简单得多了。他赶紧向刘秀“表示遗憾”,并给他加官进爵。
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后汉书.光武帝纪》
综上,更始政权是个大佬林立的多头政权。刘縯是最大的一个“山大王”,因为风头太过,逼得其他大佬联合谋杀了他。刘縯死后,更始政权并没有大规模清洗南阳宗室的实力,于是马上实施了安抚手段,刘赐、刘秀都先后升官。当然,刘秀也缺乏和其他大佬翻脸的实力,于是缩头认怂,接受了安抚。后来,刘秀去河北走了一趟,注入了一大批新鲜“血液”,于是他再也不用夹着尾巴了!
两个原因:一是刘秀那时在更始集团中地位不高,对刘玄构不成威胁;二是刘玄本身出自舂陵侯宗族,杀刘縯是为了更好控制这一势力,以抗衡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势力,刘縯已死,再杀刘秀只会自乱阵脚。
当王莽地皇四年(23)二月刘玄登基为更始帝,内部主要有两大派系:一是以舂陵侯宗族为中心的豪族势力,最初起兵时有七八千人,由刘縯率领。二是以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为主体的游民势力。新市兵、下江兵都属于绿林军,最早起于天凤四年(17),到地皇二年(21)已有五万余人,但地皇三年(22)军中闹大疾疫,“死者且半”,剩下的分为两支,一支西入南郡,号下江兵,一支北上南阳,号新市兵。平林兵以南阳平林人陈牧为首,大概千余人,人数并不算多,由于刘玄曾做过平林军的安集掾,所以陈牧现在在更始集团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两大势力在人数上是不对等的,绿林军最早的领袖是新市人王匡、王凤,分军后新市兵依然以王匡、王凤为首,下江兵以王常为首,刘縯起兵后自知力量不足,率先联合当时正在南阳郡内的新市、平林兵,取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然而不久就招到王莽政权的猛烈反扑,大败而归。此时下江兵也进入南阳郡内,刘縯刘秀兄弟遂亲身到他们的驻地宜秋,说服王常共同对抗王莽,地皇四年(23)正月,他们一起击溃了王莽在南阳的军队主力,进围宛城。
此时加上不断来降的百姓,他们已有部众十余万,必须整合势力,确立上下秩序。最高首领出于南阳诸刘是没有疑问的,在舂陵侯宗族一方,当然偏向聚众起事的刘縯,但刘玄毕竟也是宗族成员之一;在游民势力一方,下江兵倾向于刘縯,新市、平林兵则更愿意立在己方任职的刘玄。最后新市、平林兵的意见取得胜利,此时在刘玄之下地位最高的有六人,抚养刘縯刘秀一家成人的叔叔刘良为三老,是一个象征性的职位,余下五人分别是新市兵的王匡、王凤、朱鲔,平林兵的陈牧以及刘縯。
刘玄其人,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曲笔》中早已指出,这是个能够为弟结客报仇而避吏平林的豪杰人物,绝非本传所描写的那般懦弱。但我们也可以遵循权力的运行逻辑从各种史料里看到,刘玄实际上是新市、平林推出的一个傀儡,他在平林军中任过职,就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向曾经的上级陈牧妥协,而王匡、王凤作为绿林军最初推戴的首领,在作为军队主力的新市、下江兵中享有较高威望,因此倾向刘縯的下江兵首领王常最后竟没能跻身最高权力集团,其地位反被来自新市兵的朱鲔取代,除去没有实权的刘良、左右为难的刘玄,刘縯在最高权力集团实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已经预示着他最后的结局。
刘玄并不甘心任人摆布,他的问题是在两方势力中都没有多少根基,他的登基本就是舂陵侯宗族与游民势力妥协的结果,此时随着刘縯威名不断上升,开始极大威胁到既得利益集团新市、平林兵的权位。刘玄一开始似乎是不想诛杀刘縯的,在一次诸将聚集准备除去刘縯的大会上,绣衣御史申屠建效仿鸿门宴里的范增向更始献上玉玦,意思是早下决断,“更始竟不能发”,他不能不考虑自己所出身的舂陵侯宗族的态度,然而只要刘縯不死,舂陵侯宗族就不可能毫无保留地支持刘玄,因此当舂陵侯宗人刘稷公开质问:“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刘玄终于借机半推半就地杀死刘縯。
此时的刘秀刚刚打赢昆阳大战不久,他在更始集团里的地位是太常偏将军,这样的将军有许多,并不足以威胁到更始的地位,他自己也深知此点,听到刘縯被杀,立即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不与刘縯昔日下属私语,不为兄长服丧,不自伐昆阳之功,“深引过而已”,“饮食言笑如平常”,以让刘縯死后迫切需要拉拢舂陵侯宗族势力的刘玄放心,表现出对权谋运作的深刻理解。刘玄于是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希望他能为己所用,也由此安定刘縯旧有势力,这与刘邦先封自己最痛恨的雍齿为列侯是同样道理。
更始元年(23)九月,刘玄以刘秀为司隶校尉,先到洛阳整修官府,圆满完成任务。此时王莽已死,天下云扰未定,需要派遣使者说降各方势力,刘秀北上冀州承担起的正是这样的任务。起初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的诸将都不同意,最终能够成行有几个人起了关键性作用:一是刘玄的左丞相曹竟,其子曹栩为尚书,父子用事,刘秀“厚结纳之”,“及度河北,诩有力焉”;二是取代刘縯地位的刘赐,与刘玄同祖父,多次对刘玄“言诸家子独有文叔(刘秀字文叔)可用”;最后是刘玄本人,刘秀北上只是虚职,并没有多少军队随行,要说服当地势力真是谈何容易,刘秀一生征战,以河北最险,几番出生入死,派其北上,未始没有割断其与刘縯旧部联系,彻底控制舂陵侯宗族势力的用心,结果却是放虎归山,成就了光武帝刘秀的赫赫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