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为什么不杀刘秀,却还大力提拔当大司马?

是出于对杀掉刘秀哥哥刘縯的愧疚,还是想要制衡王匡和王凤?
关注者
74
被浏览
103,695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88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是个质量极高的问题,极具思考价值。能说清楚这两问题,才是对这段历史的领悟有点研究。

思考一,是因为刘秀有功劳,所以不杀?

答:应该不是。因为刘秀有昆阳战功,刘縯有夺取宛城之功,宛城成为更始政权的首都,哥俩都有功,而且刘縯率领绿林军主力拔宛当时是更始政权的特大事件,比之收官阶段的夺洛阳、收长安更显眼。功劳不是绝对护身符,刘縯敢杀,刘秀却不敢杀吗?不成立。

思考二,是因为刘秀很优秀,所以不杀?

答:应该不是。刘縯刘伯升的气魄、才能、公正、严明、爱才、魅力,在那个时代是最耀眼的,并且在绿林军中成为了事实上的第一人。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刘縯优秀能杀,刘秀优秀不能杀吗?也不成立。

思考三,是因为刘玄无权,所以杀不了刘秀?

答:应该不是。刘玄权力状况是另外一个复杂问题,但参与阴谋杀害刘縯的申屠建、王凤、陈牧、朱鲔等组团在一起,是有足够权力的。因此无权杀刘秀的说法,也不成立。

那么他们到底为什么不杀刘秀?不该啊!刘秀是刘縯亲弟弟,肯定关系很好,又有战功威望,有威胁性,必须杀!除非,这些不全成立。

我们尝试探究一下刘縯刘秀的关系吧。

一、刘縯重用刘秀了吗?

(一)在更始政权中获取的官职,也反映了每个人在原来兵系中的位置

更始政权是绿林军草莽政权,是刘縯纪律较为严明的下江兵和纪律糟糕的新市兵(王凤、王匡、朱鲔)、平林兵(陈牧)三支绿林军组建的,推举平林兵的更始将军刘玄(刘縯刘秀的同族兄弟)为更始帝

这种政权,一个个头衔大的吓人,什么成国上公、大将军……,刘秀同志呢,仅是个偏将军。那么,我们思考,刘秀原在哥哥的下江兵中,是个多大头目?

更始政权的层级是这么分的,第一级是更始帝,第二级是原三支部队领导人(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正国级政权领导人),第三级是大将军(上将),第四级是封号将军(中将),第五级是杂号将军(少将),第六级是偏将军(大校),下面级别就不管了。

如果你在原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中是大头目,更始帝封赏时就吃个大果果,如果是个小头目,就吃个小果果,成立政权皆大欢喜,什么级别的头目对应什么级别的将军。

因此,在更始政权中获取的官职,也反映了每个人在原来兵系中的位置。

(二)刘秀在更始政权中的官职偏低

刘縯系下江兵各头目在更始政权中获得官职:

大将军级有:王常(下江兵,刘縯系)为廷尉大将军、张卬(下江兵,刘縯系)为卫尉大将军,成丹(下江兵,刘縯系)为水衡大将军,李通(下江兵,刘縯系)为柱天大将军,刘信(下江兵,刘縯系,刘縯族侄)为奋威大将军。

将军级有:刘縯族兄刘赐为光禄勋、广汉侯,刘縯族兄刘祉为太常将军、舂陵侯,李轶为五威将军。

偏将军级有: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刘嘉为偏将军,邓晨也是偏将军。

比如刘祉是太常将军、舂陵侯,就比刘秀的太常偏将军就华丽的多。

(三)刘縯没有重用刘秀,刘秀在他眼里平庸

那么我们思考,在原下江兵中,刘縯到底安排刘秀个什么位置?很明显,与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刘秀在哥哥部队中是二把手或者重要将领不同,实际安排的位置较低。

刘縯岂有此理,亲兄乃弟,一个家庭的,刘秀出生时异象纷呈,别人不知道,你作为哥哥没看到吗?

刘秀隆准日角长得那么不凡,你作为哥哥没看到吗?

刘秀乃是才华横溢的太学生,在你草莽绿林军中学历高的吓人,你作为哥哥没看到吗?

我们不敢质疑刘秀的这些优点,所以肯定是刘縯他有眼不识泰山,他有眼不识金镶玉,他刘縯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弟弟刘秀比作刘邦没出息的兄弟刘喜,他只把弟弟当个小头目用。

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后汉书.光武本纪》)

所以,史书描写的刘秀出生异象其实是史臣的职业操作,当时的人并没有觉得刘秀学问如何,刘秀无论外貌还是表现出的才能,没有让亲哥哥感受很深。

二、刘玄不杀刘秀,可能是因为刘玄、朱鲔们以为刘秀不会给刘縯报仇

虽然刘縯竟然没欣赏重用刘秀,但可能人家两兄弟关系是很好?

是刘玄、朱鲔这帮家伙自己认为人家兄弟关系一般,认为刘秀肯定不给哥哥报仇,才没有必杀刘秀。

关键史书的后续记载,令人大跌眼镜,这帮凶手刘秀日后得势一个没杀。除了李轶被刘秀反间计死在朱鲔手里,其他人或者死于内讧,或者当了隐士,等等。

第一凶手朱鲔呢,他镇守洛阳,刘秀称帝后围攻洛阳几个月不能攻克,认为自己杀害刘縯所以跟刘秀不可能和解。为了争取朱鲔投降,刘秀对着黄河水发誓不计较并且保朱鲔富贵,朱鲔投降,刘秀获得洛阳,作为首都。多年后刘秀也没清算过朱鲔,封国子孙还传了好几代。

所以,刘玄、朱鲔们误估刘秀不会给刘縯报仇,可能是他们不杀刘秀的一个因素。

三、刘玄不杀刘秀,可能刘玄、朱鲔们觉得当时的刘秀威望不高构不成威胁

(一)更始政权的人都健忘

昆阳之战最后一天,六月初一,一万七千援军到达,李轶率大军主力,刘秀带一千人为前锋。刘秀率前锋军奋战杀数十人,大家兴奋说:“刘秀一向胆怯,看见一小撮敌人,就害怕的不得了,可是今天面对大敌,却如此勇敢,真是奇怪!”都六月初一了,绿林军眼里刘秀还是胆小鬼。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一个月前的五月初一,王莽百万大军扑昆阳时,昆阳满座大人物,有政权领导人成国上公王凤,有廷尉大将军王常,有骠骑大将军宗佻,还有一大帮将军,对着偏将军刘秀称“诺”了!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围城之前,十三骑出城求援,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都是偏将军刘秀的随从了。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十三骑到了郾城定陵,诸将不肯带足兵去昆阳,是威望高的偏将军刘秀让他们心甘情愿向百万大军飞蛾扑火鸡蛋碰石头。

他们真健忘:他们忘记了是刘秀从援军中遴选了敢死队突击王邑巡视部队。

他们真健忘:杀完刘縯,忘了偏将军刘秀是昆阳之战总指挥,已经威震天下了。

他们真健忘:打完昆阳之战,非指挥者的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有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都被更始封了异姓王,总指挥偏将军刘秀却才封了个武信侯。

(二)真相是,更始政权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昆阳之战时,昆阳大会参会的大将军、将军们,不是向偏将军刘秀喊诺而是向成国上公王凤喊诺。

昆阳之战时,是骠骑大将军宗佻率十三个随从出城求援,偏将军刘秀是随从之一,而不是为首的。

昆阳之战时,宗佻率十三骑求援,是骠骑大将军兼南阳望族宗氏代表宗佻最终发动了贪财守家诸将向昆阳百万敌军鸡蛋碰石头式救援,而不是刘秀巧舌如簧忽悠的,首功是宗佻。

昆阳之战时,援军主帅李轶采纳了前锋刘秀建议遴选了三千敢死队,而不是刘秀能做主遴选敢死队,等到刘秀率敢死队取得进展时,是城外李轶指挥全军突击,城内王凤王常指挥出城,内外夹击才击败了王莽那仅出战的一万军队,其他没动的军队崩溃四散,而不是刘秀那三千人击败的,援军首功是李轶,城内首功是王凤、王常。

昆阳之战时,偏将军刘秀根本不是昆阳之战总指挥,总指挥是成国上公王凤,偏将军刘秀虽然进言献策,拍板的是王凤,出城求援的首领是骠骑大将军宗佻,援军主帅是李轶。

更始政权认为,昆阳之战功劳最大的四人是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即便非刘姓不得为王,刘玄还是将这四位封为异姓王,而刘秀仅封了侯。

当时刘秀的威望,并不能威胁到这群大佬,或者说在他们眼里构不成威胁。

四、刘秀连哭都不敢,匍匐到位,都整的刘玄不好意思了

刘縯竟然被刘玄们无故杀害,刘縯旧部群情汹汹,都盼着刘秀归来,有千言无语要跟他交流。

如果刘秀怒目奋起,在父城起兵,号召集合刘縯旧部以报仇和清君侧为名攻击宛城,新市兵和平林兵根本不是下江兵的对手。进可杀掉朱鲔、申屠建等绿林军敌对将领,再逼迫刘玄禅位,则天下将很快平定。因为全国郡县都已经反叛王莽,全部遵从等待更始政权指令,包括樊崇等赤眉军都等待更始确认接收,长安自乱也等待更始接收,洛阳就连王匡带新市兵也能攻下,遑论刘秀率下江兵。当时天下户口十之存九,天下不会崩坏到后来的“十不存二”。如果刘秀是这样的大智大勇之人,快速平定乱世,天下就不会枉死那七成人,但是他不敢这么做。

刘秀从父城裸兵而归,刘縯旧部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只表面道谢,不说一句私话,唯有深自责备自己,闭口不提保卫昆阳的战功。

刘秀不敢为亡兄穿丧服,不敢哭泣,在凶手们面前照常饮酒吃饭欢笑。

刘秀这么到位,都整的刘玄不好意思了,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资治通鉴》: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为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后汉书.光武本纪》: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而原本跟刘秀一起在父城的冯异,却以为刘秀接管了刘縯旧部跟更始群凶作战攻打宛城,始终坚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权,先后击败了更始诸将的十余次围攻。可是刘秀辜负了他的信任,冯异以为是双城记,其实是寂寞的独角戏。

更始军队始终无法攻克父城,直到后来刘秀经过父城,联系冯异,冯异才开门,原来刘秀并没有起兵啊,而是好好跟着刘玄混,已经荣升为司隶校尉

五、刘秀怎么当上了大司马,更始政权也是走关系的人情社会,关键时刻有人帮忙

(一)族兄刘赐帮刘秀说了话,刘玄才派刘秀为大司马持节,循河北。

“更始欲令亲近大将徇河北,未知所使,赐言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大司马朱鲔等以为不可,更始狐疑,赐深劝之,乃拜光武行大司马,持节过河。”(《后汉书·刘赐传》)

(二)刘秀注意与曹诩交好,曹诩帮着他说了话。当时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诩任尚书之职,颇有权势,冯异劝刘秀与之交好。后来刘玄决定派遣刘秀前往河北,曹诩的帮助起了不小的作用。

“更始数欲遣光武徇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是时左丞相曹竟子诩为尚书,父子用事,异劝光武厚结纳之。及度河北,诩有力焉。”(《后汉书·冯异传》)

综上所述,刘玄不杀刘秀还提拔刘秀为大司马,是因为刘秀根本没想为哥哥报仇,姿态到位,深度合流,荣升大将军,司隶校尉,后来通过门路关系获得了宣慰河北的机会,荣升为大司马。

编辑于 2023-12-19 01:13・IP 属地山东

更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