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人上台唱《梦幻丽莎发廊》,一开口就把Sir整懵了,说女子“被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于是Sir倒回去仔细一听,仁科唱的是“被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华晨宇参加双11的活动,唱的那首《飞行模式》,就让人莫名其妙了。Sir在看到这些删改的时候,其实是嘲笑大过于愤怒的,毕竟这些歌咱都熟,即便没听过,这明明白白的普通话谁听不懂啊?“Even if you get killed,just walk it off!“沙滩之子(son of bitch),写成“我的老伙计”;火箭飞拳(elbow rocket),译成“天马流星拳”;干那事(go to town),改成“真是大餐”;这种出错、走样的案例,在当年就已经把译者们送上热搜,引起过大众对引进片翻译工作的关注。当“字幕综合症”已经在国语作品中,逐渐成为标配的年代。其实,托尼所说“jungle bunnies”意指“黑人”,是一句带有侮辱性意味的俚语。错误的字幕翻译不仅会使剧情理解有误,还会损失掉许多导演精心设置的暗喻和彩蛋,令影片表意大打折扣。比如《无间道》中,影片一开头,黄志诚与陈永仁在天台的那段经典对话。看似更符合普通话的习惯,实际上却浪费了编剧的一番苦心。陈永仁的生日被设计在二十五号,正是为了玩这个文字游戏。黄志诚特意强调陈永仁是一个二十五号生日的二五仔,是故意在用他的卧底身份开玩笑。科幻片《降临》,讲述了十二艘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向人类发出讯号,语言学家露易丝努力破解外星人语言之谜的故事。在这过程中,露易丝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掌握这种语言,可以感知世界并打开时间。在露易丝的世界里,线性的时间形成回路,未来和现在同时存在。露易丝未来的女儿汉娜(Hannah),是露易丝打开一个又一个时间闭环的关键。她的名字在英语中是一个回文词,无论正读还是倒读,拼写都一样。但在公映版中,由于中英文特征的不同,对这一提示性的台词做了大幅度的改译。露易丝的回答变为:你的名字很特别,因为是妈妈给你取的。但正是这些“微观错误”造成了某种影片理解上的“贫富差距”。比如《鱿鱼游戏》热播时,“大头娃娃恐惧症”四处蔓延。娃娃口中的台词,在中文版中被翻统一译为:“一二三,木头人。”《鱿鱼游戏》的英文字幕翻译也引起了诸多观众的不满。韩裔美籍喜剧演员扬米·梅尔曾发布系列推文diss英文字幕的翻译,引起广泛共鸣。“做翻译,工资又低,工作量又大,这不是他们的错,错的是不欣赏艺术的制作人。”字幕组为了符合画面显示标准,简化台词的努力,为了语句易读易懂、消除歧义、切合影片气质绞尽脑汁,更显得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大部分为爱发电,在版权、法律边缘试探,偶有商单还容易引发争议——在种种因素加成下,影视字幕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现象。至少在欧洲,相应的专业与从业人员已经有了法律保障。比如法国法律规定,字幕人员的名字必须出现在片尾演职人员名单,并作为创作团队的成员参与分红。还因为进口片引进发行流程与版权保护的需要,直接把皮球踢给了发行商——细究起来,上面这些词不达意还真的只是字幕问题中的小部分。
在“无意”的错译之外,“有意”的错译显得更加荒谬。今年的爆款港片《毒舌律师》,以一段婚外情,讲述了底层追求公平公正的故事。“含撚”是粤语里一句粗口,不仅指玩完,而且指毫无人格尊严的玩完。“窮人含撚”与“三六九等”,两种表述间存在着多大的情感差异。电影想表达的,是穷人在法律前毫无尊严地任人践踏,是穷人对权贵的一次反抗。一个不经意的翻译,就能轻松改写着电影的内涵与气质。2022年在内地重映的意大利经典影片《美丽人生》。这部陪伴了数代人的90年代佳作,开播后却令所有老友记迷大失所望。对比两个译本,就会可悲地发现,十年过去了,社会并没有更加宽容。不仅登上微博热搜,连外媒都竞相报道这种特色“改编”。一度引发国内无数老粉和博主对不同版本进行盘点对比,Sir也写过详细的文章盘点(点这里)。同样的经典,还有《请回答1988》里对时局的批评。禁不了的,就删,删不掉的,就改,总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应付观众。这种“同义词替换”的游戏,早已蔓延到大众娱乐的方方面面,防不胜防,逃无可逃。邓为说了句,“然后把你抱上来”,意思是抱到床上,可,字幕给的却是,“然后把你放开”。就像前段时间引进的《有生之年》,不但把“保险套”改为“那个”,还把“转大人”改为“谈恋爱”。可能有人会觉得Sir小题大做了,毕竟在这些例子中,所删改的,都是部分的词语,“不影响剧情理解”。
那确实,大家朋友圈笑笑骂骂,也就过去了,不值得写上一篇。
因为真正影响一切的,并不是创作者,也不是所谓的敏感词制度。翻译者为什么会删改台词?因为通不过审查,所以被迫修改吗?Sir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都不是。
比如粗口,会被认为教坏小朋友,有危险,删;于是性词汇,会被认为过于开放,不合适,删。
连那些不同价值观,或者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词语,都要强行删改。所谓字幕的错译与篡改,与其说是在玩弄一种权力游戏——有权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不看到什么。女性题材电影,但如果你看院线版,会不会觉得有些怪怪的?
影片中有大量的女性主义价值观输出,这种输出往往是会引起争议的,于是译者一不做二不休,不但减弱原台词的力度,甚至于,还以自己的价值观“重塑”这部电影。
那就感受下官方字幕与字幕组女性译者(字幕来源:秃炮怪字幕组)的翻译对比吧。身为一部女性主义浓厚的影片,台词却处处提前写好了偏见。Sir只能理解为,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译者下意识地认为,这样的“调侃”,这样的“弱化”,这样的表述符合主流观众的价值观。
因为产业不受重视,因为文化、政策差异,因为价值观意识形态,因为每个人的学识能力都有不同……我们无法苛求每一次翻译都是完美无缺。我们希望,在有限的范围内,翻译不能带有偏见,更不能别有用心。当字幕组不得不一个个地解散,当官方翻译成为唯一合法渠道时,观众的选择变小,字幕的重要性也就逐步增加。当小男孩长大,他把曾经的那些影片中被剪掉的吻戏一条条地重新拼接了起来,在电影院重复播放。
我们参与进一场沉默的狂欢,其实也真正成为了电影完成的一环。而在银幕那一侧一字字敲下键盘的人,也理应和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