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軍事專家馮暘赫「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亡 中國專家安全警鐘敲響

頂尖軍事專家馮暘赫「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亡 中國專家安全警鐘敲響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頂級軍事智能化專家馮暘赫的意外身亡,給中國專家的安全敲響了警鐘。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中國頂級軍事智能化專家馮暘赫7月1日在北京因車禍去世,年僅38歲。馮暘赫意外身亡近日引發網絡熱議,一些網民感慨官方對重要人才保護不力,還有網民懷疑馮暘赫可能不是死於意外。

7月11日,馮暘赫治喪工作小組發佈訃告說:「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者,國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某重大工程專家組組長,某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專業技術上校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馮暘赫同志,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於2023年7月1日2時35分在北京不幸犧牲,終年38歲。」

訃告沒有說明馮暘赫的死因,不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7月15日發文悼念馮暘赫,並明確指出馮暘赫「在北京因車禍不幸逝世」。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公開資料顯示,馮暘赫18歲考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指揮自動化工程專業本科,2011年至201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統計系、愛荷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實驗室聯合培養,兼任助理研究,2014年從國防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某省部級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馮暘赫主要從事強化學習、智能博弈、智能規劃、兵棋推演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在指揮控制、智能輔助決策方面取得重要創新突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馮暘赫為中國軍事智能化作出的貢獻。

馮暘赫提出構建兵棋推演環境中輔助決策的「最強大腦」----「戰顱」系統。「戰顱」的研發基於智能系統工程思想,融合知識推理、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集成學習和強化學習等一系列方法構建智能決策模型,充分利用人人對抗產生的優質數據和機機自打產生的大數據對智能體進行訓練,實現了各要素協同密切、信息處理高效、決策精準快速,解決了兵棋推演中的傳統任務規劃專家經驗依賴性強、應對不完整信息的能力弱、動態臨機調整困難等難題。

馮暘赫曾率隊憑藉「戰顱」智能體以全勝戰績贏得2019年第三屆、2020年第四屆全國兵棋推演大賽「人機對抗賽」冠軍,憑藉戰法更靈活、決策更智能的 「戰顱二號」 2020年第四屆全國兵棋推演大賽首次設立的「機—機」智能博弈專項賽中奪得冠軍。

馮暘赫還緊貼技術發展前沿,帶領團隊完成了「戰顱」系統從智能博弈平台到任務規劃智能輔助決策平台的成功迭代,研究成果在工業界、學術界產生熱烈反響,得到一致好評。

國防科技大學官微在對馮暘赫的介紹中說,2021年,馮暘赫團隊打造的任務規劃智能輔助決策平台,成功應用於中央軍委、戰區、軍兵種、國防工業部門的10餘個單位,支撐了解放軍多次重大演訓演練活動,有力促進了智能博弈領域的研究生態發展。

具體說來,馮暘赫率隊研發的「戰顱」系統可以充當軍事決策者的「超級大腦」,統籌指揮和控制陸海空等不同作戰平台,提升各軍兵種的協同作戰能力。

馮暘赫的成果和榮譽包括:中國人工智能和指揮控制領域著名的青年科學家、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智能輔助決策平台「戰顱」首席設計師、軍隊青年科技英才培養對象、中國指控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參與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國防應用部分的論證與規劃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先後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等。

許多網民在對馮暘赫意外去世表示震驚和惋惜的同時,也對他在凌晨2點多「執行重大任務途中」遭遇車禍感到不解。

有網民追問:馮暘赫在執行任務時發生了什麼?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了這場悲劇?這麼重要的科研人員,在夜間出車禍死亡,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有暗殺的可能。

有網絡消息稱,馮暘赫是在加班工作到凌晨後,打車回住所的路上遭遇車禍。對此有網民憤怒指出:明星出行保鏢成群,國防專家深夜獨自叫車,「到底誰之過,打了誰的臉?」

還有網民列舉一些知名專家意外身亡的例子,認為馮暘赫的去世「不簡單」。這些例子包括:1991年5月馬世駿院士遭遇車禍身亡;1998年5月李博院士遭遇車禍身亡;2007年5月林鵬院士遭遇車禍身亡;2017年9月鍾揚教授遭遇車禍身亡;2023年6月,張大兵教授遭遇車禍身亡。

不過,馮暘赫的遺體告別儀式已於7月15日舉行,網民的猜測不會改變官方對馮暘赫「不幸犧牲」的定性。但馮暘赫的意外身亡,確實給中國專家的安全敲響了警鐘。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頂尖科學家馮暘赫車禍殉職終年38歲 中國軍事人工智能的重大損失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據內媒報道,著名指揮控制和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馮暘赫,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有言論認為,馮暘赫的去世是解放軍科研領域的一個重大損失。

馮暘赫在執行重大任務途中不幸去世,終年38歲。(網上圖片)

馮暘赫治喪工作小組周二(11日)發布訃告,稱馮暘赫執行重大任務途中,於7月1日凌晨2時35分,在北京不幸去世,終年38歲。惟當中未有提及具體去世原因,不過有消息指,馮暘赫當時搭乘的車輛發生嚴重車禍。

據了解,馮暘赫是中國頂尖科學家之一,亦有「天才科學家」之稱。他1985年3月3日出生於甘肅省平涼市,2003年9月考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指揮自動化工程專業本科,2011年至201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統計系、愛荷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實驗室聯合培養,兼任助理研究,2014年6月從國防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某省部級實驗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馮暘赫曾任裝備發展部武器裝備人工智能專業組組長助理、智能指揮控制組秘書,軍委科技委重點項目專家,「指揮控制組織設計與優化」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骨幹成員,國防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中國運籌學會計算智能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指控學會智能指揮控制系統工程專委會,中國指控學會智能博弈與兵棋推演專委會總幹事、中國運籌學會智能計算分委會副理事長。

馮暘赫主要從事強化學習、智能博弈、智能規劃、兵棋推演技術、貝葉斯理論的研究,在指揮控制、智能輔助決策方面取得重要創新突破。相關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三等獎、中國指控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防科技大學青年創新獎一等獎等獎項。

馮暘赫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著作4部,累計引用1000餘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檢索論文15篇,EI檢索18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機器學習專著2部,專利授權或受理22項。其專利包括強化學習的反無人機任務分配方法;信任域引導裁剪的策略優化方法、系統、存儲介質及應用等。

佛山建設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 實現國家雙碳戰略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6月27日,「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會在佛山仙湖實驗室舉行。

建設期三年評價優秀可正式授牌

省市有關領導、院士專家、共建單位代表、簽約單位代表和相關科技人員等兩百多人參加了「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會。

日前,佛山仙湖實驗室牽頭,聯合武漢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有限公司、國家電投集團氫能公司6家企業單位共同申報的「國家能源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成功入選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賽馬爭先」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台名單,經建設期三年並獲評價優秀後可獲得國家能源局正式授牌。

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將圍繞國家「雙碳」和能源安全戰略部署,聚焦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和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兩大研發主線,助力構建以氫和氨作為直接能源或能源載體的新能源體系,打造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地、核心技術及關鍵材料發源地和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國家戰略科技創新平台。

「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儀式。(微信公眾號@佛山科技)

啟動建設期將推動實現三大目標

建設啟動儀式上,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盧熾華介紹,重點實驗室在啟動建設期將聚焦五項重點任務,推動實現「服務國家『雙碳』戰略」、「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和「促進形成廣東氨氫新能源萬億產業集群」三大目標。

據介紹,佛山仙湖實驗室是廣東省重點建設的第三批省級實驗室,由佛山市人民政府、武漢理工大學、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坐落於佛山市南海區。作為國家能源重點實驗室的牽頭單位,佛山仙湖實驗室一期已打造了一支三百多人、以院士為核心、國家級人才為骨幹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建成建築面積6.3萬㎡的支撐原創和核心技術研發的七大科技創新平台;獲批廣東省院士工作站和廣東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站;近三年來取得多項重大技術成果,如實驗室核心技術和高端人才牽引和支撐國家電投集團100億氫能項目落地佛山;成功出爐全球首塊零碳氨燃料燒製的瓷磚;研製出全球首台智能氫複合動力長途重載牽引車;從源頭解決了光伏制氫用鈣鈦礦電池大面積高效印刷製備的世界難題。

佛山仙湖實驗室二期將規劃建設10萬㎡科研及產業化場地,全面支持並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與建設。

佛山仙湖實驗室外景。(微信公眾號@佛山科技)

推動相關技術在大灣區示範應用

重大項目簽約儀式上,佛山仙湖實驗室與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東南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九江鎮政府、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特種飛行器研究所、香港汽車科技研發中心、佛山市飛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分別簽訂5個合作協議,加快拓展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場景,並推動相關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示範應用。

建設啟動會上,仙湖實驗室介紹了正在開發的氨氫融合內燃機技術及進展情況。佛山仙湖實驗室李駿院士工作站與一汽解放商用車公司合作,聯合成立「碳中和技術創新平台」,開發了首台液氨直噴零碳內燃機,實現「以氨載氫、以氫促氨、氨氫融合、零碳安全、節能高效」的全新理念。目前,已經完成技術設計和样機試制,即將轉入試驗驗證階段。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建成 打造大灣區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高質量建設實驗室、建設新醫科、發展新工科……
手握遙控器,駕駛自製的無人機翱翔在校園廣闊的藍天上;眼觀顯示屏,部署和測試代碼,讓機器人完成自主導航、成功避障;身穿白大褂,對病毒進行檢測與鑑定篩查,探尋病毒變異「密碼」,研發保護力更強的通用疫苗「護盾」……這是發生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一幕幕,師生們不斷探索新的世界。

2023年6月,中大深圳校區一期全面建成。兩家附屬醫院,17個整建制學院,129萬平方米的校舍建築,5000畝佔地,11000餘名師生……一個人才培養體系完整、傳承中大優良辦學傳統的現代化校園在深圳「拔地而起」,為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的中大再添新翼。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內地和港澳青年的融合培養

中大深圳校區是中大的主體校園之一,由中大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2020年8月,該校區正式啟用,首批5個學院師生搬遷、進駐。 2022年9月,實現全部師生入駐。目前校區已有在校本科生8000人、碩士生2334人、博士生1200人。該校區著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內地和港澳青年精英的融合培養。

深圳校區以新醫科和新工科為主要辦學特色,擁有醫、工、農、商、文、理等相對齊全的優勢學科體系,以及從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提出,經過若干年努力,將深圳校區建成若干學科水平居於國內、國際前列,具有綜合性學科優勢的中國特色、中大風格、世界一流大學校區。

中大在廣州、珠海、深圳三地辦學,形成「三校區五校園」格局,共同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校區與廣州校區、珠海校區現有院系學科實行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共同支撐。

+1

高質量建設實驗室,為師生「圓夢」提供優質平台

在無人系統控制實驗室裏,智能工程學院研一學生付皓然正熟練操控機器人,她的志向是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她告訴記者,她在足夠大的實驗場地獲得暢快自由的飛行、駕駛體驗,享受高級的動作捕捉系統等先進實驗設備。

該學院副教授呂熙敏介紹,該實驗室通過創新的設計和先進的飛行控制算法,開發出高性能的無人機平台,具備自主飛行、高精度定位和智能避障等功能。平台的研究還能使車輛能夠自主感知和理解周圍環境,並作出準確的駕駛決策。

這樣的高科技實驗室在深圳校區比比皆是,學校結合深圳人才培養產業需求,高質量建設本科教學實驗室。目前,校區已建成物理平台、化學平台、電子電工平台、計算機與語音平台、工程實訓平台等5個公共實驗教學平台,以及多個學院的本科教學實驗室75個,為加強學生自主探索、實驗競賽、科研訓練等實踐活動提供優良環境。

陳耀慶教授在2018年年底帶著滿腔熱情,從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回國加盟中大。他一直從事病毒傳染病防控研究,學術目標是通過建立一支專注於呼吸道病毒特別是流感病毒的新型的廣譜性疫苗研發團隊,解決當前全球流感疫苗保護率不理想的問題。

他表示,學校、公共衛生學院(深圳)為他搭建了先進的新型疫苗研發平台,積極支持團隊建設。該學院以傳染病防控為主要特色,承擔眾多國家與科技部人才培養與科研攻堅任務,已建成全國最大生物安全實驗室集群。 「相信有朝一日我的理想可以實現,我們自主研發設計的流感疫苗能運用於臨床,服務於全球的公共衛生健康與安全。」

依托新醫科建設,培養好醫生和高層次醫學創新人才

記者了解到,醫學院的建設是整個深圳校區戰略佈局的重中之重。 「中大擁有十家附屬醫院,實力雄厚,在其支持下,我們有信心辦好一個新的醫學院!」醫學院黨委書記丁小球表示,「學院以國家新醫科改革為背景,堅持臨床導向,加強基礎與臨床深度融合,培養人民信賴的好醫生和高層次醫學創新人才。」

據了解,醫學院打造了以臨床為導向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本科實驗教學平台,為學生營造了儀器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實驗教學環境。其中,人體機能學實驗室配備有目前國內最先進的人體機能學實驗系統,基於AI人工智能自動採集基礎信息,呈現虛實聯動的生理指標。

醫學院基礎與臨床醫學教學實驗室主任譚紅梅教授介紹稱,學院積極踐行學校醫科「三基三嚴三早」的教育理念。為了讓學生早接觸科研和早接觸臨床,學院還為低年級學生開設「基本科研技能培訓」和「遞進式臨床技能培訓」等相關選修課程。

醫學院要辦好,背後須有強大的附屬醫院。中大附屬第七醫院作為深圳市與中大「市校戰略合作」的結晶,是中大設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屬附屬醫院,也是全國建院時間最短的三甲醫院。附屬第八醫院脊柱外科、心血管內科獲評省級重點專科,成立中山醫骨科中心、脊柱畸形診治中心,打造全科醫學中心,構建全民健康服務體系樣板。

「我們在全國高校率先實施『基礎+臨床』雙班主任制,每年有超過500名臨床醫生來參與我們的本科教學工作,這些優秀的臨床醫生來自以七院和八院為主的十家附屬醫院,講授的課程涵蓋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所有課程。」丁小球介紹稱,深圳校區醫科院系擁有優質的生均教學實驗條件,近年來人才培養成績突出、培養質量逐年提升——2023屆本科生升學深造率超82%,保研率位列全校前三。

發展新工科,碰撞交叉學科的思想火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大校長高松說,學校將積極推動二期建設納入光明科學城發展規劃,加強在「未來技術」領域佈局,加快建設智能製造、新材料與新能源、生物醫學、柔性電子等新興工科。

今年5月,在第十七屆「挑戰杯」競賽中,中大斬獲15項「特等獎」。其中,航空航天學院的無人機項目上榜。項目負責人、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生李開心介紹:「我們的作品是非常創新的,這和深圳校區以培養跨學科人才為目標是密不可分的,這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學科交叉機會。我們的同學可以與其他學院的師生交流疑難,通過學科融合和資源共享,增強項目的創新性和綜合實力。」

「造飛機」「造火箭」「造衛星」是該院學生的日常操作,席光東同學說,小火箭(離子火箭)製作過程需要將多個學科高度融合,既需要有紮實的本專業知識,又需要自動控制、電氣工程、氣動設計、機械結構設計等知識。該院副教授張亮告訴記者,學院長期鼓勵學科交叉創新,例如在科創課無人機方向,鼓勵與人工智能學院師生聯合攻關,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無人機結合。

在醫療衛生相關專業方面,同樣呈現「學科交叉」特色。據介紹,中大探索與深圳聯合共建實驗室的新模式,圍繞醫+工、醫+信息、醫+材料等加強「醫學+X」的新興學科建設,依托深圳醫療器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工科產業,開拓新興交叉學科領域。

校地緊密合作,引領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據悉,深圳校區的學科佈局堅持對接深圳市產業發展需要,深度參與深圳市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強鏈補鏈」計劃,聯通學科鏈、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緊密圍繞深圳市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20+8」產業)的要求設置學科專業。校區積極融入深圳市光明科學城建設,是光明科學城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和輸出中心。

中大與深圳市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湧現了一大批生動實例,如學校與深圳灣實驗室在重大項目合作、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全面合作;與校區毗鄰的利亞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80畝農業教學實踐用地,與農學院合作共建智慧農創園科教基地暨勞動教育基地。

在智能工程學院的汽車與交通安全實驗室,學生們在酷炫的模擬駕駛系統體驗「狂飆」——運用計算機軟件設計現實中的道路環境,通過傳感器等獲取駕駛員生理信號等,進行各種模擬實驗,探索駕駛過程的現象與規律。朱靖龍同學告訴記者,自己做的工作將為疲勞預警系統等提供理論基礎,有助於提升大灣區的道路交通安全。

朱靖龍在汽車與交通安全實驗室進行各種模擬實驗。(羊城晚報)

此外,該院院長劉万泉教授介紹,學院各實驗室承擔著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形成研-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積極探索和推動智能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包括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應急防災、智慧交通、環境監測等,為大灣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據統計,2018年到2023年,深圳校區畢業生共6266人,近八成就業的畢業生前往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能等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工作,超七成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該校區日漸成為支撐引領深圳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粵港澳及亞太地區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重要基地。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
notification icon
接收《香港01》精選推送,第一時間追看最熱新聞、最著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