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報的後續,我再次整理了目前的進度,以及我們目前所遭遇到的事情,依舊文長而我知道最近各圈風暴不減反增,所以懇請至少看最後一段,也希望 #metoo… 旅程上的每一位當事人都能好好的走到最後,請你們記得你們都不是一個人。而身為觀看者的你,我想請你和我們站在一起,走向性平落實的那一天。
這三個禮拜,我跟幾位當事人最大的感想就是:
懷疑世界,又懷疑人生。
雖然知道有許多網友暖心的持續關注,但隨著第一篇發文之後的熱度下降,不免還是擔心,這個世界,能夠和我們還一起努力,不要讓其他孩子承受我們曾經歷過的一切嗎?受害者們的聲音真的有被聽到嗎?
發出這樣的聲音,才第一天就有人來訊希望我刪除文章,因為擔心鄭老師做出傻事(我身邊的朋友才擔心我做出傻事),也有人說我沒有證據怎麼可以誣告老師,還好因為關心這件事情的人遠超乎我的想像,私訊真的很多,我們足夠幸運、得以前進。
但我手邊陳述自己被騷擾且有走上通報的,不到一半。而校園性騷擾案件只有不到三成的通報能夠受理、成案,最後真正能走到懲處的也只有六成,我們真的很擔心自己會是夭折的那一個,但體制內給我們的,卻是更多的壓力和害怕。
前幾天我打回實小的性平專線,主任說那是他的分機,也跟我說過都會有專人處理、他都會在學校.但是當發現接電話的人不是他時,我還是覺得,如果是其他通報者打這通電話,這時候大概就會選擇把電話直接掛斷了吧?
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 More
關於 #metoo ,身為受害者,當時沒說、現在才說、或是到最後也沒說的事。
這篇文又是獨立的議題,有關 #政大實小 #鄭穎蔚 一案眾多疑似性侵、性騷的故事請見6/9發文,有關通報後續請見6/13發文,點我的個人頁面就可以看到了我就不放傳送門降觸及了。
寫這篇是不想讓很多故事和當事者的困境停留在我的收信匣裡,也希望告訴已經站出來、還沒站出來的當事者,「我也是,你不孤單」,同時想告訴旁觀者,在風暴中心的當事人,所面臨的是什麼。
本文會以我自己的經驗出發、多寫一些校園Metoo,如果你關心校園Metoo的問題、如果你有孩子也害怕孩子成為受害者,或許這篇文章可以讓你看見更多。一共四題,有標題號方便大家閱讀。
-
首先,經典 #第一題,你當時為什麼不逃不反抗?
因為我不知道要逃、不知道可以逃。特別當對象是師長時。
發文後的兩週(居然才兩週,我體感彷彿一個世紀),我想起了幾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是,我在幼稚園、在國中,都曾經因為男生靠我太近或欺負我在眾目睽睽之下推開對方,國中那次是在我數次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靠這麼近」之後,對方仍執意靠近我(可能並不是吃豆腐,純粹是他個人習慣或覺得這樣鬧我很好玩)因此我使出(?)了一個軟軟的巴掌,說你不要再靠過來了。而在我大學時,也有要好的異性被我數次告知,我不喜歡你靠這麼近,跟我講話你可以稍微遠一些。
我才想起來我其實是個會拒絕、會明確拒絕、拒絕了無用會動手捍衛自己的人,而且從幼稚園、國中就是,但高中的時候我沒有拒絕我敬愛的老師,大學的時候,我也只是甩開他的手,其激烈程度甚至不如我對我的異性好友。
因為他是我的老師。我對平輩毫不思索地聲明或反擊,毫不思索到我壓根不記得這件事、沒覺得有什麼陰影,甚至原本認為自己本來就是個界線模糊容易心軟的人,所以才會中鄭的招。不,那是因為他是我敬愛的老師。
第二個小故事是,我在國小,鄭穎蔚任課的電腦教室中,他在其他人的視線範圍外,曾經調整過我的內衣肩帶。
當時才小六的我還不太熟悉內衣,以至於內衣肩帶露出了T恤外面,他邊說「你真的要穿好欸,一般的老師跟你說這個真的會被告。」,一邊把我的內衣肩帶移回衣服裡。
老實說我當下是沒有任何不舒服的,在這兩週之前甚至完全忘記這回事,所以在此並不是指控他此行為性騷擾,但試想,如果對方有進一步的動作,在第一時間就沒反應的我,後續能夠拒絕嗎?
那是才國小的我們、身體界線還不清楚的我們、對著敬愛的信任的老師的我們,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情,第一篇文中的六個故事中,只有第二位當事人得以反應,而且鄭並不是她遇到的第一位狼師。
所以你問,當時我為什麼不逃。我不知道要逃、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弄錯了,我也不知道我可以逃。這個選項當時壓根就不在我腦子裡,因為他是我的老師。
-
#第二題。 你為什麼當時不說?
當下沒有反應過來,事後有吧?但你為什麼不說?
我的情況是,因為當時我相信我的老師只是一腳踏偏,他事實上沒對我怎樣,而他帶給我的學習與美好讓我相信他是個好老師,不應該為此而毀掉前程,我不應該剝奪我的學弟妹可以被一個好老師教導的機會。(現實打我好大一個臉,大概是我為什麼現在這麼用力在說這些。)對,又是相信。
而其他人呢? #因為害怕
發文以來我的收信匣除了鄭的受害者,也有來自其他學校的受害者或受害者的朋友,來問我他們能不能發聲、有沒有機會成功、該怎麼做、會面臨什麼。這些故事裡面和鄭的故事一樣有個特點,那就是 #加害人風評很好 ,我怕大家不相信我。
包含了老師和家長很好(甚至是和「我的爸媽」很好)、和我的同學們很好、在學校跟其他老師們都很好,我怕大家不相信我。還有害怕我同學、我爸媽、我的其他朋友知道了之後會怎麼說。收信匣中,有六成以上的人都提及此事。
躺在我收信匣還有好幾個,是他們「已經知道我會相信」(畢竟是同一個加害人),但仍然害怕爸媽知道了、同學朋友知道,所以沒有公開的故事。
我個人大概分成幾種。除了怕被類似「你到底穿什麼衣服回去找老師」檢討之外,有一種是,我也曾經收到親近的朋友問「你是不是誤會了?他感覺不像這樣的人」,於是把後半段那些罪證確鑿的細節全都吞回肚子裡;也有一種是,我害怕除了不認識的酸民說「你根本就也有意思吧,高中生了還不反抗你騙誰?」之外,認識我的人心裡也偷偷這樣想;還有一種是,我害怕被問起,我沒辦法口述這件事。(對,我願意在個人帳號撰寫長文,但口述這件事,我其實連去調查會都很害怕,數度看故事看到氣哭,更遑論公開的「講出來」)
以上幾種是我現在都還會有的想法,更不要說當時才高中的我、更不要說很多學妹是在國小的時候就遭受這些事。
-
#第三題, 你為什麼現在不說?
記得我前面說,不說的也不在少數嗎?即便性平會資料不會對外公開、用我的帳號隱去可供辨認的細節也不容易被認出來,為什麼大家還是選擇不說?
除了類似前面說的「我還沒有準備好」(口述或接受調查)之外,還有
#怕被報復 。目前性平會只能說如果對方主動聯絡通報人,「會做出對他不利的判決」。但此案來說,「老師知道我住在哪裡」、「老師會不會告訴我爸媽」,或是「老師就住在我家附近」,都是對當事人很大的心理負擔。
#沒有證據 。雖說當事人說詞可做證詞、當事人傾訴的對象可做人證,但我們仍然會擔心,告不成怎麼辦?我把我的傷口全部挖出來、可能會被大肆灑鹽,但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他還可以逃過,我要怎麼辦?
這還只停留在學校的性平會,如果是要走司法途徑,就還有「如果我沒告成,他可以說他不起訴」,我要怎麼辦?還有 #如果他反告我誣告怎麼辦?
法律需要講求證據,這道理我懂,但要一個未成年的少年少女身邊備有錄音筆、被侵犯後懂得驗傷採檢,才能擁有近乎必勝的證據,這有多難?
受害人平均需要花十年到二十年才有辦法把這些往事說出來,而保留十年、二十年前的對話紀錄,又有多難?除了此案,真的還有許多人連「我有和朋友傾訴」的對話紀錄都無法提出。以我自己來說,與此案相關的證據隨著無名小站和MSN一起消失大半、因為覺得噁心想斷絕再消失大半,僅存的證據,是因為當時和朋友崩潰,朋友幫我存下了截圖以防哪天真的有其他受害者出現、或是我想討個公道可以取用。(而我當時還很天真的覺得,我相信不會有其他受害者、我不會有這個機會,所以把所有紀錄一鍵刪除希望從此能有個新的開始。)
以及最後, #不希望再和過去糾纏 ,或是 #無法承受 ,也都是不說的理由。前幾天一個原本想請我作為代受人通報的學妹,告知我自己狀況真的很不好、決定不通報,並且因為害怕看到這件事情的後續,所以決定封鎖我,希望我之後好好照顧自己。
我沒有怪學妹,但我真的真的很傷心。很傷心這件事情至今都還是很多人的傷口,光是看到故事或是相關後續就已經是不能承受的程度,但我無能為力,真的真的好想再多做些什麼,看著封鎖的視窗好想再說一句,希望妳真的要好好的。
開這個口,其實門檻真的很高。所以我毫不懷疑,在我有公開在上篇文的12則案例之外、我未公開的數個故事之外,還有其他受害者。
-
#最後一題, 你為什麼選擇現在說?
第一篇文我本來沒有指名道姓,發文的時候我人甚至正在度假(我前一晚寫好了只是打算發了就去度假,不要管我到底會不會收到我期待中的道歉),然後我的Messenger響了。我在完全沒有寫名字也沒有寫校名的情況下,收到了第一位當事人,在小五就被性侵的故事,就立刻打電話想辦法取得了實小的通報窗口,然後崩潰大哭。
我知道那不是我的錯,但還是覺得如果能再早一點說就好了。我一個高中生被性騷擾都崩潰至今,我真的沒有辦法想像這些故事裡的學妹們如何走到今天,也沒辦法想像如果在校生還有受害者,他們往後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與這些傷共處共存。(對,我至今不敢說我會好,也不奢望自己會好,我只希望能共處共存、我能好好生活就好。)
原本貼文中,甚至沒有加上 #metoo ,只希望大家幫我擴散進實小圈找出受害者。後來加的原因,是因為我意識到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如果一個受人敬重的老師,能夠潛藏在校園恣意妄為逼近二十年,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做、才能避免下一次又有一樣的事情出現,身為一個教育者,你憑什麼毀掉一群敬重你的孩子,他們往後的人生?
這題我沒有答案,這是個結構性的問題,在理應安全的校園內,利用最單純的信任,一犯再犯、但舉證或公平的懲處卻如此困難而緩慢,我只能再多說一些、希望風暴外圍的人能多瞭解一些,或許這波metoo後,這個社會能離答案再近一些、校園的安全網也能夠再堅實、落實一些。
如果你也這麼希望,而這篇文章讓你多瞭解了一點風暴中心,那就好了。大概開始收故事以來,我才意識到,幾年前的那場房思琪的風暴,其實真的真的救了很多人。如果不是當初這場風暴,現在不會有Metoo這場運動,而因此我也想再多說一些些,如果可以帶來什麼改變就好了。
最後,如果你正處在風暴中心,不管你是正在思考或是已經選擇了站出來,真的真的都希望你可以好好的,我們都好好的,才能夠讓這個社會更好一些些。(而實小的學弟妹,我依然願意當各位的代受人,只要你想一起站出來,上篇的通報網站或是我的私訊匣,都是你可以點選的下一步。)
民眾如果事情一多,腦容量小又容
我之前是提醒自己,主動回來搜尋
相比公眾人物的事件,校園案件的
然後因為留言很難追蹤,如果想知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