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本身就是一種資本。
家庭是否能提供支持的環境。其實是有階層區隔的(這里不討論極端個例)。大家以為的那種"可以接受自己普通"的品質,其實恰恰是中上層才能有成本體會的。
我見到的成長在包容的,準許犯錯的,支持性的家庭環境下的朋友,都是安全型人格。他們工作能力強,學習也優秀,時間管理能力也很好,溝通,和人合作的能力也很好。
這些人往往都是各個公司里的中流砥柱。因為他們的時間不會浪費在,人際關系,爾虞我詐,自我懷疑和刷存在感上。說白了就是他們根本不會因為外物而焦慮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所謂對事兒不對人,其實對人的要求非常高。
他們大多數都是醫生、教授、商人的孩子,不是說這幾個職業里就沒有虎媽虎爸了。但是教育和信息通達會增強人反思自己教育的能力,也會給予一定的探索和學習的想法,甚至如果是書香門第,常年在溫和的探索的平衡的家庭教育中的人,會有世襲的一種真誠的愛與支持。
但是說白了,這種支持背後也是政治經濟基礎。中產工薪們最焦慮,孩子必須比這一代更強,他們才能不階層下降。但是中上層的結構很穩固,再不濟也是子承父業。這里說的還不只是什麽繼承爸爸的產業這種情況,而是一個孩子在一個有固定產業的家庭里長大的時候,那些外圈人擠破頭想理解的信息,關系,技術,所謂行業內幕,對他來說都只是日常生活話語罷了,他即使沒有繼承家里的產業,他也把某個更大的經濟環境中的一環了解清楚了。所以中上層培養小孩是走一個,想要開發一個族群的可能性的路線。那既然是可能性,就是有試錯成本的。
而中產小孩還在靠成功學書籍來意淫,來自我安慰,來相信自己只要掌握了某種規律,就一定能夠成功。真是令人唏噓感嘆。
實際上,誰是割韭菜的人,誰是韭菜,已經太過分明。
我們就再來說說強勢高壓父母的教育為什麽是一種賭博,和為什麽是一種創造更多失敗者的教育。
身邊不乏很多優秀且焦慮的朋友。他們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能力很強,但是很容易崩潰。
焦慮-抑郁型人格的孩子,在上學階段也會成績非常好,但是因為家里的威逼利誘,他對知識沒有本真的熱情和愛好還有好奇,知識的工具性對他來說深入骨髓。同時運用知識來給自己帶來自尊和愛這個邏輯,也深入骨髓。
這會導致他對人不信任,對強有力的能力的臣服。對不同於自己的人的生活的仇視等等。長期的自卑會導致傲慢和自大,因為這類人要不停告訴自己是最棒的,才能免於崩潰。
隨著年紀的上升,這些孩子在高考,考研,留學還有工作上,會更容易失敗。原因很多:
1,焦慮型小孩的每一次考試都是孤注一擲。比普通孩子考試要焦慮十倍,焦慮緊張程度和考試發揮的那個曲線圖我覺得大家不陌生,焦慮到一定程度,就永遠無法發揮出實力了
2,他更會選擇容易"達成"的,而不是自己喜歡的,因而更容易做出關於自我發展的錯誤決定,會為了證明自己而急切的做事,最後傷害到自己,他的人格會在這個過程里積累大量無法言說的不滿和憤怒
3,近乎偏執的完美主義,無法接受失敗和不完美,一旦有什麽知識和技能沒有完全掌握,就不敢嘗試新的事物,新的項目,新的專業,新的方法。
總而言之,長期被威逼利誘著"努力"的小孩們,心里一直有個定時炸彈,它無法真的投入一個事情,並且要在過程中不斷被肯定,否則自我能量就會耗盡。
簡單來講,安全型和焦慮型的人,就像是一個太陽能電力板,和一個需要不停充電的電池一樣。
大家很容易舉類似朗朗這樣的例子,來說明高壓管控和暴力威脅能讓孩子成為天才或者能讓他勤勉。這就是一個,用個例來證明全局的謬誤了。
如果你們去了解一下,整個中國有多少琴童小時候都過得是這種生活,每天早出晚歸,家里孤注一擲的培養他的"才華",但是朗朗只有一個。這只是他父母挖到寶了,並不是他們的方法正確。
實際上強勢父母最容易培養出的是焦慮的失敗者。因為長期的控制造成的習得性無助,和長期被溺愛和控制導致的無法脫離母體,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都會阻礙這個孩子進一步社會化,不止如此,還會通過這種無力感讓孩子自我厭惡,自我憎恨,抑郁,自殘,自毀的行為都會發生。
我就見過一個學霸因為一個論文的小錯誤在我面前扇自己嘴巴…
而且焦慮控制的父母很容易也培養出喜歡焦慮控制的孩子。
當然這個長文絕不是為了說焦慮型就會失敗。因為重建自己的安全感,重建人格,離開刺激源,並且學會放松,直面失敗,培養自己的韌性,都是可以現在就開始行動的。
你本來可以更健康。焦慮型是可以轉成安全型的。
上一代人本來就是被暴力壓制的一代,想和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覆雜的階層,歷史,文化,謊言,一層一層的塑造他們。我理解大家看著父母這種控制背後的脆弱可憐,覺得非常難過。但是…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應對策略,別以為自己能撬開整個歷史。這種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本身也是控制欲和焦慮導致的。
大團圓結局是不存在的,我們如果能翻篇,絕對不是為了維系關系翻篇,而是翻開自己的那一頁,從頭來過。
我知道這非常非常難,更孤獨和恐懼的是,"為什麽我要經歷這樣的家庭","為什麽我不被理解","為什麽我要浪費這麽多時間自我成長",(而且成長的結果不過是追趕上別人的出廠設置)。
關於宿命我們能說的很少,而。創造新的世界,新的倫理,新的一代人,也並不是一句空話。
但慢慢來,畢竟我們還有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