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碟甲艦
亞歷山大二世的統治相對自由開明,言論審查的尺度較寬,報紙上的輿論圍繞著碟甲艦展開激烈舌戰,篇幅多到出版了兩冊合訂本,到建造里瓦季亞號時波波夫已聲名狼藉。最主要的爭議集中在操船的困難上。據說諾夫哥羅德在河中航行時會偏移,曾一路追撞好些個標示航道的浮標,舵手沒法穩舵,操縱不來。另一項指控則說該船很容易原地打轉。這兩種說法合在一起成為日後最常見的流言,說碟甲艦在河中航行時會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轉圈圈,轉得船員七葷八素只想吐。另一種版本的波波夫旋轉木馬說道兩舷最外側的輪機馬力不對等,所以總是自轉;這種說法查無實據,但有鑒於碟甲艦經常靠螺旋槳而非舵葉來轉向,也不算是無中生有──船越大慣性越大,碟形船身意味著很難利用流體的阻力改變方向;在只使用舵葉的情況下,碟甲艦繞一圈返回原位需時40-45分鐘。第三個版本的自轉碟甲艦傳說則聲稱只要一發砲,後座力就會讓船身繞圈兜轉;1874年諾夫哥羅德進行火砲試射時確實有這毛病,當時就已設置制動裝置解決缺陷,但醜聞經久不衰,比缺陷更難消除。
《抗倭圖卷》中的旗幟裡有寫著“田州報效狼兵長”字樣的,因此圖中很可能是狼兵而不是土兵。
回覆刪除反而日本《倭寇圖卷》裡船上拿長槍和倭寇互捅的士兵接近保靖“無論為男為女,為老為幼,白布包頭,短衣赤足”的形象。
刪除您好,史料紛歧,我再斟酌看看,謝謝您的意見。
刪除您好,謝謝您的回應,我有查到「田州報效狼兵長」的旗幟了,非常感謝您提供的這份資訊。不過因為該旗幟不在有爭議的「狼/土兵」當中,執旗者附近的兵士著裝也與「狼/土兵」不同,究竟那是否為「狼/土兵」我想容有爭議。(請見下附連結中的圖。圖還是從您那借來的,十分感謝)另外敝人有幾個理由認為狼兵當中並不含鉤刀手,所以如圖中的「狼/土兵」有持鉤刀,筆者認為那或許不是狼兵。理由一是,除了本文筆者所引的「狼兵之鉤刀手」(這段是描述陸涇壩之捷的文字,但陸涇壩並無狼兵參戰)外,筆者並未見到其他史料這樣描述狼兵,或者認為狼兵以使用鉤刀為其特色。第二,就筆者所見,狼兵所用盾牌為燕尾牌(可見籌海圖編卷十三有說「狼兵燕尾牌之制」),也與圖中盾牌並不相類。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卷四說「狼土之兵,...所用皆長牌短刀」,雖然狼土兵不分,但或許說明狼兵、土兵當中更常用的係短刀。第三,籌海圖編卷十三還說「廣中狼柳之兵,善舞牌者,其臨陣如鷙鳥而進,不必盔甲」,說明狼兵並無著甲,與圖中不符。以上意見僅供您參考,如您有其他資料可再指點敝人一二,還請您不吝惠賜。非常謝謝您提供的資料和意見,感謝。
刪除https://goo.gl/w5krvd
又按:籌海圖編卷十三當中又說「粵中獨田州甲為善」,並有附圖,則狼兵當中至少田州應有著甲的,但鄭若曾所提供甲式,與抗倭圖卷中的甲式又有歧異,敝人未敢論定。以上意見僅供參考,敝人識寡,還請您不吝指正,感謝。
刪除您好,你的研究和見地比我高明多了,從你這裡(和舊部落格)學習了很多。
刪除http://ir.gxun.edu.cn/bitstream/530500/5270/1/%E6%98%8E%E4%BB%A3%E4%B8%AD%E6%9C%9F%E5%B9%BF%E8%A5%BF_%E7%8B%BC%E5%85%B5_%E7%8B%BC%E4%BA%BA_%E7%9A%84%E5%8E%86%E5%8F%B2%E8%80%83%E5%AF%9F_%E5%94%90%E6%99%93%E6%B6%9B.pdf
這篇論文把瓦氏夫人的田州岑氏兵歸類為土(土司)兵了,而且引用了 “況左江田州之兵與右江南丹、那地、東蘭三洲兵素不相睦,散不相顧,聚則仇殺”。
岑氏兵的戰法“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 又穿盔甲,似和一般狼兵的短刀燕尾牌不同。我認為視為獨立的另一兵種說不定更為恰當。
另附上兩張壯、土家族的繪畫。雖是清代的,但對於研究狼、土兵形象應該有所幫助。
http://i.imgur.com/5vlUkGg.jpg 靈山縣獞人,文中有提及是廣西狼兵定居於此。
http://i.imgur.com/VyCg15o.jpg 保靖、永順土人。
另,《抗倭圖卷》各旗幟下的似乎全是將領或其侍衛,因而無法作為士兵形象的參考。
刪除您好,謝謝您提供的資料,請容敝人花點時間好好消化。您太客氣了,在您那裏我也發現一些以前未曾注意的資料或論點;再說,其實像您作的、面向英語世界的普及工作對大眾來說才是意義深遠呢:)
刪除實際上國外對明朝有興趣的不多,我的部落格主要面向玩戰棋的那些人,不過明朝在戰棋玩家當中也屬於小眾。日後有機會也想接觸一些中國/明代武學相關的。
刪除另,你部落格的資料我可以引用到我那邊嗎?
引用沒問題呀,歡迎轉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