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1月,旅游经贸学院分为旅游管理学院和国际经贸系。次年5月,国际经贸系更名为国际经贸学院。
6月,成立职业技术学院,同年9月招生高职专科生。
12月26日,调整教学管理机构:撤销外语系,成立俄语系、德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阿拉伯语和朝鲜语系;成立科研处、体育部。
12月,正式开通互联网服务,域名为:
www.erwai.net.cn。
2000年
2月12日,二外由国家旅游局主管转为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4月10日,成立二外密云分院、高职振华分部、东方分部,5月15日设立太原分部,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
7月,开始建设校园网。
12月,学校实施十五教育发展计划,同月,实施房改,向教职工出售住房。
2001年
3月,成立社科部。
3月6日,首次实施春季招生,80名高职生入学。
5月9日,成立跨文化研究所。
6月20日,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学院生活》从2001年9月开始改名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刊号CN11-0965/(G),面向国内公开发行。
9月18日,阿朝语系分为阿拉伯语系和朝鲜语系。
9月,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第二学士学位生,首批学生17名。
2002年
2月,经教育部批准,二外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共7个语种提前单独招生。
3月,杜江的《旅行社管理》、韩玉灵的《旅游法教程》被列为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是二外教师获得的首批国家级规划教材。
6月27日,二外电视台首次试播。
7月15日,1号教学楼二期工程竣工。
8月16日,举行7号学生公寓落成典礼。
9月4日,国际政治系成立,设国际政治专业,首次招生共60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收首批第二学士学位生,共80人。
9月18日,英语、日语、旅游管理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10月,首次全国日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揭晓,日语系居全国55所高校之首。
10月31日,煤改气工程竣工。
2003年
2月,新设法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同年春季首次招生。
4月8日至6月24日,圆满完成抗击非典校园保卫战。4月30日,西班牙语系学生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达在党的领导下战胜“非典”的信心。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以显著位置发布二外学生致温家宝总理的信。
6月24日,撤销社科部,组建法政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法学系。中文系更名国际传播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系。旅游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旅游发展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7月11日,二外英文校名由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改为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缩写为BISU。校园网域名改为:
http://www.bisu.edu.cn。
9月,王柯平主持的“美国多学科美育模式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实现二外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9月,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增设财务管理专业。
10月22日,二外电视台正式开播。
11月21日,国际交流中心大楼举行竣工典礼。
12月30日,二外视觉识别系统(VIS)公布实施。
2004年
4月5日,二外英文网站开通。
5月17日,成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5月29日,二外校友会成立,由校友捐建的周恩来总理塑像在校内落成。
7月1日,二外与全校教职工正式签订《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这是二外首次实施全员聘任合同制。
9月9日,首届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英语本科班开学,董芳霄、郭莉萍、袁艳萍等31人入学。10日,举行二外HND项目首期新生开学典礼。
9月17日,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在二外挂牌成立,这是首批北京市哲学社科研究基地之一,也是二外首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9月,汪福祥教授主持的《基础英语》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这是二外首个市级精品课程。
10月13日,学生宿舍开通校园宽带网。
10月18日,翔宇楼投入使用。
10月19至24日,二外举办四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李岚清、许嘉璐、韩启德、陈至立等国家领导人为二外校庆题词或发来贺信贺电。
10月23日,首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在二外举行,由此树立了二外又一个旅游学术品牌。
12月11至17日,教育部专家组进驻二外,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充分肯定了二外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2005年
6月24至25日,召开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二外建成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9月30日,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同月,跨文化研究所更名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9月至12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6年
1月11日,学校讨论通过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同日,成立英语教学部。
2月,外国语言文学获得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美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3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变更为月刊,外语版6期,旅游版6期,综合版2期。
4月26日至28日,首次与华盛国际联合主办中国酒店投资峰会,此后每年一届。
6月11日至19日,二外首次承担北京市高考外语评卷工作。
9月,学校新增意大利语、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首届招生24人、61人。
10月9日至11日,教育部专家组对二外英语专业进行评估考察,次年3月,教育部公布结果为优秀。
12月1日至15日,阿语系6名学生参加多哈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这是二外首次有组织地派出海外志愿者。
12月8日,成立翻译学院,次年9月首批学生入学。
2007年
3月6日,我校“教学质量年”工程启动。
5月,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成绩揭晓,冯婧玉同学获特等奖;这是我校同学首次获得特等奖。
5月24日至27日,第5届APac-CHRIE与第13届APTA联合年会在我校举行。
6月,戴斌的《中国旅游产业景气分析与预测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实现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
9月18日到19日,北京高校党建评估专家组进驻我校实地考察,我校党建评估工作圆满完成。
9月,我校教师获得多项国家和北京市奖励:其中戴斌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邹统钎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马壮寰的《普通语言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11月5日,我校首个孔子学院在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成立。
2008年
1月,外教杜大卫等当选为“首都十大教育人物”。8月6日,作为第二棒火炬手,在故宫前参加奥运火炬传递。
2月,我校阿拉伯语、日语专业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翻译本科专业获批,首届翻译专业72名本科生9月入学。
4月,我校获批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即: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企业管理。
5月7日,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首批学生178人9月入学。
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我校师生迅速举行“情系四川、抗震救灾”活动,积极献血、捐款、捐物,将关爱送到灾区群众。学校还组织了灾后旅游重建研讨会,为灾区重建献计献策。
6月,王柯平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袁海峰、杨渝、刘莉被首都文明职工,白远、马辉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8月8日至9月17日,我校近2000名师生参加29届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受到各界好评,北京奥组委、团中央、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等先后授予我校19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45名师生被评为先进个人。
9月,我校阿拉伯语、日语、俄语、旅游管理、英语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教学团队、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阿语系张洪仪荣获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邹统钎的《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获批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9月24至26日,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成立。我校当选为会长单位,段建国书记当选为会长。
10月25日,首届海峡两岸旅游观光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1月8日至9日,第三届国际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同声传译方面唯一的高水平国际会议。同时,我校与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口译邀请赛。
12月19至20日,中阿文明对话——中阿语言与文化交流研讨会在二外举行,这是“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首次举办的专门性学术交流活动,会上决定启动中阿典籍互译工程,首批确定中阿文典籍各25部。(萧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