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谈自由?
我国要构建人权话语权,自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塑造我们的自由观并且争取西方的认同?不妨让西方人康德为我们背书。
康德的自由和道德太高冷了,普通人也许很难做到,因此需要折衷(后面谈及)。
有一段时间网上一直在鼓吹“财务自由”,这种所谓的“财务自由”不过是叫你“买买买”的消费主义陷阱。你以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叫自由?康德会告诉你:你不过是在服从你的渴望,你恰恰是不自由的,你只是欲望的奴隶。服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比如法律)都是不自由的,一个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只是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自由。或者,挑一盒自己喜欢的草莓味冰淇淋吃呢?这也不是自由,你只是在服从自己的口味偏好。那么,基于理性原则坚持我的价值观呢?你只是在服从自己的价值偏好。遵守社会法则(法律)也不自由?是的!这是他律,你应该内化为自律才叫自由。康德的自由和道德看起来是如此不近人情。
功利主义哲学强调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不能违反自然法则,比如放弃生命、自由、财产等,因为人是上帝的财产,你不能擅自做主。康德则认为人可以为自己立法,做自己的主人。
康德说: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你应该让你的欲望服从你的理性,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即自律。这种自律不是说你每天都学习两个钟头就叫自律,假如你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这不是自律,这是他律(受制于外在因素)。自律是自己给自己立法。我们按自己的理性给自己立下法则,并严格按照这个法则行动,也就是自我主宰。
康德的道德观也非常严苛,他反对把人仅仅当做工具或手段,一个人为了找份好工作而去学习,那甚至是不道德的,因为你只是把自己当成实现某种目的工具或手段,你学习是基于功利目的而非基于自由意志,不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或者说求知不是你学习的目的,出人头地才是(假如你爹给你留下一亿财产,你就不会那么辛苦去学习了),因此,这既不自由,也不符合道德律。
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他用责任将自由与道德联系起来,要求出于责任而行动,且遵守道德法则。如何判断你是在做一件道德的事?基于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是指你认可并选择成为这些准则的主人,依照准则去行事,而不是他强加于你,依责任而行,在自律下自由地行动。你把做那件(道德的)事看作是你的义务(动机),而不是“合乎义务”(结果)。比如你看到水滴筹有个人很可怜,正等着钱救命,于是你捐钱帮助他。这在康德看来,你的举动不具有道德价值,虽然它的结果合乎道德,因为你只是在满足自己的同情心。你应该出于责任,因为他生病了需要钱治病,你帮助他是因为你认为你有责任帮助他,你把这种举动视做你“应该做的事”,不为个人得失。
那么,谁在选择成为准则的主人并且执行这些准则?纯粹理性。是理性在主导意志。道德如何可能?在康德看来,作为经验客体我们存在于感官世界,行为受自然法则受因果律(如法律)决定,但是作为经验主体,我们存在于智思世界,独立于自然法则之外,拥有理性,能够实现自律。因此我们能够为自己立法。理性可以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我们是自由的。至于儒家的仁、善,即恻隐心,都只是欲望。如同上述,如果捐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受外部目的支配,就会变成结果主义。
康德认为撒谎是错误的,绝不允许,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误导。有一个例子,一个杀手追杀一个无辜的人,这个人是你的朋友,正躲在你家,杀手问你他在不在你家?你绝对不可以撒谎!任何情况下。哪怕知道后他立刻把那人剁成肉酱。但是作为有道德的人,你跟杀手拼命吧—— 这确实不近人情。那么,如何在既不撒谎又不出卖朋友的情况下遵守康德的道德法则?在康德看来,一个谎言和一个被误导的真话在道德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一个谨慎的托词遵守了定言命令,维护了道德法则的尊严——我希望杀手被误导,这也是动机的一部分,我的意图与道德法则相符。
康德的自由和道德就像“不自由,毋宁死”一样,过于严苛,无法成为普遍法则(正像王孟源说的,如果他们的政府也相信这一套就该翻开刑法,把有期徒刑都改成死刑),虽然他自己认为这应该成为普遍法则,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
中国在构建自身的人权话语权时,也不妨畅谈自由、道德,或可取康德部分自由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康德的自由与责任相关,将自律视作自由,可遏制自由的任意性,并与道德相联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抨击西方的自由任意性,说这是在满足个人自私的欲望,根本不是真正的自由)+功利主义“追求幸福最大化”的自由观+道家内在自由观;再取儒家的仁、善。虽然在康德看来,孔子的仁、善都不具备道德价值——康德对道德的要求很高,不能基于同情心去做一件道德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折衷,在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和儒家道德的结果主义之间做平衡,就像在法律上兼顾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一样。
假设我们把个人利益比作拥有一个私人空间,那么这个空间究竟会有多大?
如果一个人是自由的,在不受外部物理限制的情况下,这个空间的大小是不确定的,从0到无限大都有可能。
很可惜,人是群居生物,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只属于一个人的。这一客观条件注定了在同一个空间里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大小不确定的私人空间。通常的情况是每个人都会被规定一个固定大小的空间,这是你的私人空间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就会侵入他人的空间,能不能超过上限,要看被侵入者的意志。
=====
用上面的观点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住一间∞㎡的房间R,那么你的床铺面积A可以是0~∞㎡。你有多大床铺,客观取决于房间R的面积上限,主观取决于你的意志,这是你的自由。
但上面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情况是:
1、这个房间R的面积是有上限的(假设是100㎡);
2、这个房间里有若干人同住(假设有十个人)。
那么,整个房间R就会同时存在10张床铺A1-A10,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房间R里放下这10张床铺。
最公平的方法,把房间R的面积平均分给这个10张床铺,那么这10张床铺的范围就是0~10㎡,超过了,就会碰到别人的床铺,至于别人是否愿意和你分享,取决于别人的意志。在规定的10㎡的空间r内,你的床铺大小就是你的自由。
当然,最公平的方法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法,可能10个人里有些人需要的床铺要大一些,有些要小一些,甚至是不需要任何床铺(不参杂任何个人利益)。这个时候可以互相商量,以确保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即便看上去不公平,但是却满足了每个人理想中的床铺大小。
=====
上面的例子可能不太好,我再举一个例子:
把一个利益点比作一个小球,假如一个人有十个利益点A1~A10,就有十个小球。然后有若干个盒子,把一个小球装进一个盒子,就表示有一个利益得以实现。
理想情况下,假如有无限多个盒子,那么完全可以装得下所有人的所有小球。
可现实是,盒子是有限个的,装不下所有小球,这就需要所有人沟通。如果有个别小球是一样的(即存在共同利益),那就放进同一个盒子就能实现多个人的利益点。
=====
个人认为,自由没那么崇高。从自由基本的含义去分析: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那么实现自由,无非是个人利益能够完全满足,想吃的时候吃,想吐槽的时候吐槽,无拘无束。
但是如果要按照作者所说的,自律意义下的自由,那么在有限空间下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就有两个要求:
1、每个人的自由尺度都不是无限大的,不可能突破有限空间的上限;
2、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其他人的自由。
我自己不是研究哲学的,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去浅层理解某些哲学概念,如果有不一样的看法,或者觉得我说的是谬论,还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