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腾讯首页 > 教育频道 > 新闻大滚动 > 正文

   

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http://edu.QQ.com  2012年06月04日16:14   腾讯教育   我要评论(0) 
1 2 3

三、父教对男孩很重要

《伪命题》的第三个质疑是“父亲榜样缺失导致男孩阴盛阳衰”。《伪命题》作者曾做过父职参与的专题研究,承认中国父亲在子女教养和关怀陪伴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赞同并期待父亲有更多的参与和作为,这不仅对男孩而且对女孩的全面发展、不仅对孩子而且对夫妻关系的和谐融洽,乃至对父亲自身的体验及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很高兴看到上述观点,但该文对我们的观点的某些误读令人不解。我们认为父亲在男孩的成长中有着不同于母亲的重要作用,但并未得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应大于母亲”的观点,我们指出母亲在养育儿子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要克服溺爱、过度保护孩子的倾向,但并未“贬损女性的教养方法、夸大男性主导作用”。

众多研究都承认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影响。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式而去模仿父亲,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为未来丈夫的模式。研究者比尔通过对父亲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对比发现(Biller,1969),完整家庭的男孩比父亲缺失的男孩在性别角色定位上表现出较多男子气。然而,父亲缺失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影响,是由于家庭中缺少了男性人物所致,还是因为父亲的离去使家庭遭受贫困等问题所致,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因此,研究者转而研究父亲在双亲家庭中的影响,尤其是父亲与男孩和女孩的交往方式的不同,来揭示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形成中的作用。美国父亲角色研究的专家罗斯·派克的研究发现(罗斯·派克,2000):由于父亲往往以更加鲜明的、更加差异化的方式与儿子和女儿互动,父亲在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中比母亲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另有研究证实(李泽志、袁妮,2006):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事实上,父亲是以各种方式在影响着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除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模型,还通过他们的人格、他们与孩子日常交往的方式等等。因此,对于《伪命题》认为传媒对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实际影响已不亚于父母的说法,我们并不赞同,传媒可以提供性别角色模型,但无法替代父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日常互动。

父教缺失将对男孩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在西方研究领域,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被称为“缺席父亲”时期,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父亲服兵役难得见到孩子,而二战之后,许多父亲为养家整日在外工作,只有晚上和周末才能见到孩子。后来随着离婚率上升和单亲家庭增加,“缺席父亲”逐渐被用来指由于分居或离婚而与孩子偶尔联系或完全不联系的父亲。在美国,研究者注意到无父家庭的男孩更可能成长为危险男人。美国著名的男孩研究专家迈克尔·古里安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数据:在美国,90%无家可归或离家出走男孩来自无父家庭,71%的高中辍学生来自无父家庭;63%的自杀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70%青少年惩戒所里不良少年来自无父家庭。父亲不在当然不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和问题行为的唯一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与此相伴,比如离婚家庭常常生活贫困等等,但是,父亲不在,孩子失去了学习自我控制的榜样,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美国学者大卫·布兰肯豪恩认为,高离婚率社会所面临的并不仅仅是父亲的丧失,而且还有为父之道观念的衰落,这一点具有致命的社会后果,因为许多孩子正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成长: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却没有一个权威人物可以依赖。

我们特别强调父教对男孩成长的重要性,是针对中国父教缺失的严重现状提出的。近年来,不仅离婚率剧增带来单亲家庭增多,而且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致使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长期与父亲分离,即使在完整家庭中,越来越大的职场压力也在迫使父亲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网站2009年的调查显示(黄冲、韩妹,2009),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觉得不好说”,仅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同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快速转型和日趋多元化不断地削弱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父亲的权威形象日渐消解。虽然父亲积极参与育儿、参与孩子生活的新形象正在逐渐出现,但这种变化非常微弱和缓慢。在新的父亲形象并未建立,而传统的父亲形象日渐流失的今天,父教缺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如果不及时加以关注,受影响的将是一代男人。

四、男女有别,因性施教

《伪命题》质疑“男女有别,因性施教”的提法,理由有二:一是男女孩的大多数差异并非“天生”的而是在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模仿,尤其是被传统的性别规范所建构和塑就的;二是“双性化”不同于“中性化”,应该实施双性化教育。我们认为这些理由并不能否认“因性施教”的必要性,而且其中对我们的观点也多有误读。

首先,我们也来看看“男女有别”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性别差异。这些理论有的强调不同性别的生物差异,有的则强调社会对于儿童的影响。强调先天生物差异的学者认为,人类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激素、染色体、大脑、基因等是形成男女先天行为差异的原因。近年来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科学家发现,随着女孩年龄的增加,她们的右脑越来越有组织性,右脑半球不同脑区之间呈现越来越清晰的联络路径,男孩则在左半球呈现这种发育趋势,这或许能解释他们在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上的差别。但是这些大脑差异也可能是受到社会化过程影响的结果。强调社会影响的学者在整个二十世纪占据主流,他们认为,儿童对成为一个男性或女性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性别课程”给予了他们什么;他们主要研究男孩和女孩是如何在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及传媒等的影响下,变得“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例如心理学家班杜拉等社会学习理论者认为,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首先通过直接教导,那些与其性别特征相一致的行为得到鼓励和奖赏,其次通过观察学习,儿童习得多个同性别榜样的态度和行为特点。后来出现的社会建构的观点,则更强调人在性别形成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一些研究者认为,从3岁开始儿童即是积极的自我社会化者,他们会尽一切努力获得自己所认为的与其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这些认同反过来又强化了已有的性别差异。

事实上,关于性别形成的各种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增进了我们对性别差异的理解,导致性别差异的生理与社会因素其实很难剥离。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既不能否认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无意夸大其影响,但却必须正视其存在,而不是回避或无视这些差异。我们努力追求的男女平等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男孩与女孩享有同等机会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尊重和珍惜差异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因性施教”的提出也正是基于我们对影响性别差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考虑,因为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它、了解它、顺应它;因为承认教育等社会因素对性别形成有影响,所以我们才要更加有意识地发挥其影响,使男孩和女孩都能发挥其优势,避免无意识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其限制与误导。

其次,《伪命题》特别指出“双性化”和“中性化”的区别,我们非常赞同,这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观点。心理双性化者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而“中性化”个体这两种性别特征都比较缺乏。至于“中性偶像”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我们必须看到其背后巨大的商业推手,慎重判断其是否真正“反映了传统性别文化的多元转型”,更要看到它可能导致的青少年在性别意识上的焦虑。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青少年,更不容易确定作为一个男生或女生的意义是什么,以及长大后要成为一个怎样的男人或女人。

关于双性化是否从各个方面都优于男性化或女性化倾向,当前的研究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些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依据当前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双性化的儿童和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尊,而且比传统性别特征的同伴更受欢迎,适应状况也更为良好。但也有研究发现,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一项针对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学生性别角色和适应状况的研究发现,适应良好的男孩和女孩将自己看作自身性别群体的典型成员,但同时也认为自己有探索异性领地的自由(Egan等,2001)。我们认为,“双性化”并不等同于“男女无别”,双性化教育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向来引导他,让男孩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习异性特质中受益。

《伪命题》批评“难道女孩就应该接受教师单调的语言刺激,不需要以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参与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就不能打篮球”,这显然曲解了“因性施教”的含义及初衷。因性施教并不是《伪命题》所说“体育课让女生跳舞、男生打篮球”,也不是要分别对男女孩进行阳刚和阴柔角色规范的教育,因性施教的核心是要让男孩和女孩得到他们真正需要的教育,所以一定要了解男孩与女孩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现在一些所谓无差别的中性教育无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其结果反倒是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人为地扩大了性别差异,比如无视男孩语言能力发展较女孩晚的事实,让他们过早地、以不适宜地方式开始学习阅读,这样不仅无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成绩,反而让他们不喜欢阅读,强化了“男生语文不好”的刻板印象;对女生来说,中性化教育同样造成了伤害,由于女生的学习方式与当前学校以语言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较为匹配,优异的成绩鼓励了女生固有的思维方式,但并未能鼓励和帮助她们超越传统性别定型的束缚。一些分班教学实验发现,在单一性别的教室内,男生和女生更能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而在男女合班时,性别刻板印象会造成轻微的压力,使得男生和女生较少表现出不那么“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偏好与行为。

总的来说,在一个性别差异客观存在的社会中,试图无视这种差异,对男孩和女孩都只会造成伤害。女孩在很多领域仍然遭受歧视,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并不能掩盖男孩在很多领域逐渐弱化的事实。如果说教育在消除歧视上还能有所作为,那么我们认为,因性施教比无性别教育更有助于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更有助于满足男孩和女孩的真正需要,更有助于实现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

点击复制本网址,发给好友共享本文
相关专题: 孙云晓教育网
手机看新闻 | 一键订阅 | 教育论坛 |    | 发表评论(0)

网友评论

免费订阅:考试 外语 校园栏目精彩推荐

> 新闻
隔壁的哥们是个叛徒
> 高考
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
> 出国
探访俄罗斯少年警校
> 外语
揭秘12星座女人最适合的发型
> 博客
大学各系学生如何接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