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而堅定的女聲 專訪女書店負責人吳嘉麗(下)
採訪編輯:劉郁葶
責任編輯:袁銘德
期許家人支持與社會制度 利於女性出走
女人在進入婚姻的關係後,往往會被期待放棄自己的職業,以照顧好丈夫與子女。吳嘉麗認為,她之所以能在眾多角色中取得平衡,並找到自己的價值,可由「小我」和「大我」談起。
就「小我」而言,她和先生都有各自的專業和活動,她很感謝家人的支持,讓她能夠走得出去,不被家庭束縛。吳嘉麗也提及,以前某日晚上八點打電話給一位女性友人,卻驚訝地發現她仍在煮飯燒菜,而她的丈夫則在看報休息。那位女性友人的丈夫認為回到家後,一切工作都該由女人完成,忽略女人工作下班後也會疲累,甚至說:「妳那算什麼,我這個工作才辛苦」,言辭中流露出輕視女性勞動的態度。因此,她鼓勵女性結婚前認清對象,「不要為了婚姻而婚姻」,一定要知道走入婚姻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大我」,她認為國家政策應有利於女性走出家庭。適合女性生育的年紀,往往和在職場上衝刺的黃金時期重疊,在此人生的尖峰時期,各種計畫排山倒海而來,許多女性深怕無法兼顧,只能在生育與工作間擇一。因此,政府應當審慎思考,或許少子化並非單單是女性不想生育,而是什麼樣的制度結構,不利於女性成為母親,並想盡辦法改善。例如:推動彈性工時或遠距工作,形塑利於女性的工作文化;訂定健全的產假、育嬰假制度保障女性權益;增加幼教師資、設立完善且可負擔的托育機構,讓女性能安心投入職場。她期許政府能建立優質的社會制度,讓兩性在工作的同時,也能享受天倫之樂。
用女性的沉穩內斂 溫柔地證明自己
過去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常被教育要溫柔體貼、不要表達太多意見,當女性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時,其能力往往會遭受質疑、被指摘為「霸道蠻橫」。她表示當今仍有許多男性,不習慣女性主管,意見不合時,就會抱持著不以為然的態度,戲謔地說:「這就是女人家的想法嘛!」她認為,傳統偏見一時或許難以改變,當面臨這般處境時,女性不必急於反擊,而是「用長時間的成果,讓別人看見,讓男性不得不接受。」
2016年美國華府智庫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公司的董事會若是有女性,或女性比例比較高,股東權益報酬率會比全男性的董事會高;另外女性主管佔3成的企業,相對於都是男性主管的企業,獲利高出6個百分點。通常女性較穩健內斂、不冒然行事的特質,讓公司免於風險,因此現在企業也鼓勵女性進入董事會。
吳嘉麗表示,男性領導者當然也有不適任者,但是大家習以為常,所以人們不會特別注意。女性則不然,因為身居領導者不多,所以一當出錯或表現不佳時,就會顯得特別突出,人們容易歸咎於「女性」這個角色。她相信當社會上有更多的女性擔任領導時,大家就比較能區隔個人因素,而非直接貼上性別的標籤。
待進步的公投 慢成長的台灣
談及公投的結果,吳嘉麗認為此次公投就像是投石問路,讓人民開始有意識地討論議題,但仍有許多需檢討的層面。例如:溝通不充足、題目曖昧不明、工作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且絕大多數的人民未仔細探究議題即進行投票。她指出,台灣公投制度可以參考借鏡瑞士,每年公投議題不可超過4個,讓人民充分理解議題內容。至於公投的題目設計與呈現方式,她坦言台灣人民缺乏經驗,在公投的落實層面,我們還有很多要學習。 吳嘉麗認為,如今的台灣,在婦女權益與性別包容上,跟過去相比確實有些進展。「台灣是有在進步的,只是步伐很緩慢。」她表示,在她生長的年代,社會是還不太能接受單身的,離婚更是被汙名化得一蹋糊塗。然而,現在很多人可以大方地說我還單身、我離婚了,這就是價值觀進步的成果之一。她認為,假如你的身邊有朋友是同志,你看他(她)其實和我們一樣,相信社會會逐漸接受。
走出成績的象牙塔 將青春投入社會
訪談的尾聲,吳嘉麗勉勵身為學生的我們,胸襟要開闊,多參加團體活動,才會有更豐富的學習經驗。她表示,過去台灣的學生被關在象牙塔裏面,只為了考試而讀書,考完後通通忘記,學習淪於表面的形式。她鼓勵我們走出小團體,參加多元課外活動,走入人群,才會看到團體間不同的運作方式,以及其中的問題。
儘管世界不完美,吳嘉麗卻不因此失望,從她熠熠生光的雙眸中,看見她相信社會將改變的信心。多麼幸運,我們能在這平淡的午後,搭上時光機,回顧台灣社會性別權益的進程,不論是外在地位趨於平等,或內在價值認同更加多元,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場溫柔而堅定的革命,正不斷地在社會的角落悄悄運行。
若喜歡這篇文章,也別忘了為這則貼文點個讚,給文海編輯室的工人們一點小小的鼓勵與支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