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亡羊補牢的劇場

蕭瑟寡人
May 22 · 28 min read

面對現在疫情的發展方向,我還是決定把一些資料整理出來。

不過在你看下去之前我想先聲明一件事情。

如果你是認為台灣防疫很成功,並且對於各類的資料分析還有台灣以外的公共衛生研究完全不屑一顧,那你可以現在關掉視窗。

因為這篇文章不是寫給你看的。

這篇文章是寫給認為科學素養和求是精神是人的核心價值的人看的 :)

前一陣子我停筆,其實不是我沒東西寫了,而是沒有動力寫。

在台灣,平常看到很多人對於事物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而且凡事只要政治色彩對了,就可以完全不顧是非。如果是胸無點墨的鄉民就算了,但是台灣是個青壯年高教普及率超過七成,名列已開發國家前茅的地方,但是台灣多數受過高教的人對於基本的分析辯證卻很陌生。

看到了許多人最後依然是依政治色彩、訴諸權威在判斷事物,最後決定停筆,純粹就是不想要再浪費時間。

這次想好好把跟各方專業人士交流後資訊彙整,純粹是認為自己作為一位寫作者,過去又曾經參與一些台灣的政治工作,自己對於台灣民主的健康發展還是有一些責任義務。

尤其是看到了今天台灣疾管中心竟然回溯去「修正」過去一個禮拜報告的案例數,已經是忍無可忍。

有些事情,即使政治不正確,不講出來讓人們反思,還真的是會良心不安。

說了這些,如果你還想看,那我繼續說下去。

去年初的新冠疫情

不管是自己在身邊聽聞的,還是在線上看到的輿情趨勢,都指向多數台灣人對於世界整體的新冠(Covid-19)反應嗤之以鼻。很多人甚至以為台灣疾管中心的消息和對疫情的掌握優於歐美各地公衛機構和大型跨國NGO。

先不論台灣人自己對於台灣公家和企業效率和表面工夫文化的了解,還會這麼想,是有多麼矛盾,我們來實際看看疫情開始的時候國外就已經開始討論的。

首先是去年一月就在Twitter上整個炸開的Eric Feigl-Ding博士(哈佛傳染病學家)的「HOLY MOTHER OF GOD — the new coronavirus is a 3.8!!!」(意譯:我的天啊!新的冠狀病毒的R0是3.8)一月時還有一些媒體對其言論提出質疑,三月時歐美疫情正式爆發,各地開始封城,才開始相關公衛學家的言論進一步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原本以為R0只有1.4–2.5),到今年初為止的資料顯示至少是1.4–3.9

同時期,鑽石公主號是第一起國際級的群聚感染案例,但是從鑽石公主號的確診數量,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確診案例是無症狀

至此,2020年2月時其實就開始明朗了,新冠病毒雖然和SARS一樣是冠狀病毒,但是其高傳染力、大量無症狀患者的特性,其傳染將像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其實是誤植,該流感病株並非來自於西班牙),基本上是無法圍堵,勢必要透過封城壓制疫情,否則短期的大量呼吸道病患將會癱瘓醫療系統。

去年三月時,歐盟的歐洲疾管中心就已經宣導整體的疫情壓制策略。同期,美國聯邦疾管中心和川普政府仍在進行政治角力戰,但也宣布限制許多外國人入境

事實上這本來就不是甚麼新聞,2020年的地球比1918年的地球人口密度還高、世界商業貿易、運輸連結和移民活動蓬勃,要圍堵多數患者無症狀的傳染病是更困難的。

以下是去年年初倫敦商學院的一份對於新冠病毒傳染的經濟影響的簡報中的截圖:

上圖顯示當1918年疫情爆發時,費城市政府認為疫情不重要、不屑一顧,結果拖了三個禮拜後才進行封城(途中稱為社交距離措施);反觀聖路易市在發現第一案例後第三天就進行封城。

結果呢?

第三天封城的聖路易市的巔峰人均死亡率(每十萬人計)只有不到三週後才封城的費城市的四分之一。

除此外,費城其實在封城之前,就已經進行了一些疫情防禦措施,但是卻為了要舉行一場一戰遊行而提早解封,造成了疫情迅速蔓延

費城在九月底舉情的大規模一戰遊行過後,三天後費城市內的所有病床就被流感病患占滿了。

費城市十月封城時,費城市的流感死亡人數已達2,600人

其實,迅速擴大檢疫和盡快封城,早就在歷史上有前車之鑑。許多國家在發現疫情蔓延以後,首先就是快速開啟和增加檢疫能量,再來就是進行封城來壓制疫情蔓延,最後就是取得疫苗,達到集體免疫(Herd Immunity)之後再解封。

大家先記得這幾點,之後我們會再回顧。

一些基本的科學常識

上面稍微聊了一下去年初疫情開始爆發的時候國外就已經有許多學者、政府和NGO在討論的現象和對應措施,我們現在來聊聊一些接觸和口沫感染的一些基本科學常識。

在這邊請搞清楚一件事情,這些都不是我在講的,這些是國際上很多公衛專家學者的結論,我身為一位寫作者,任務就是分享給大家而已。

讓我們先來聊聊全世界現在公共衛生學者基本上公認的新冠肺炎相關知識與現象。

因此,要圍堵新冠肺炎是非常困難的。

這應該沒甚麼疑問吧?

很基本,不是嗎?

這點在台灣也早就已經發現了多個篩檢多次後才篩出陽性的案例

其實台灣到了現在疫情爆發,還在搞PCR快篩而沒有比照去年多國(如法國、美國)一樣,開始在各社區篩檢站和藥房提供血清抗體測驗,這是測量多少人在尚未採檢前就被傳染的關鍵指標啊!

這是台灣自己疾管中心初期對外的聲明

再來就是一些基本的科學常識。

嗯嗯。

更重要的是:

有些口罩是可以過濾掉一些 PM 2.5懸浮微粒的,但是病毒的大小是 20–500奈米,這是PM 2.5的2.5微米 = 2500微米的五分之一到一百分之一,所以病毒是沒有辦法直接被這些口罩過濾掉的。

(但是N95可以,不過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在戴N95)

新冠病毒的大小約是100奈米,這邊可以看到病毒與懸浮微粒的相對大小

重點是:不是隨便戴上口罩就可以擋住病毒。

和:

你有戴護目鏡嗎?

最後:

以上應該沒有甚麼問題吧?

如果以上你都同意,那你應該已經得到結論了。

進入賣場、搭公車、進辦公室上班、搭捷運,去測量額溫、噴灑酒精、配戴口罩,其實都是沒有辦法去預防新冠病毒傳染的。

這時候就有很多人會開始講說甚麼因為外國人不遵守規定所以疫情才會爆發。

呵呵,不得不說我們台灣人真的很會自我催眠。

我們再來聊聊一些超級基本的科學常識。

大家如果害怕口沫和接觸傳染,那讓我們來看看甚麼是最髒、最容易傳染病菌的媒介吧?

第一:現金紙幣銅板

台灣是少數大部分的人每天還在使用大量實體貨幣來進行民生消費的已開發國家。

你每天摸到的錢幣至少都經手數千、數萬人。

你如果以為手噴了酒精以後再去拿錢可以預防新冠病毒,那… 你是個白癡。

第二:你的手機

這需要解釋嗎?

再來就是台灣人因為很多事情仍然不習慣線上化,台灣每一天的經濟運作都需要大量的實體通路,如便利商店和銀行來維持。

就連到了已經開始第三階段「軟性封城」的今天(2021/5/22),這幾天還是有很多人在進出便利商店和銀行。

台灣各地實體通路的門把、桌椅、公用筆等都是很恐怖的傳染媒介

台灣各地到了現在銀行和郵局還在使用下面這種領號機:

這種每天上千人觸碰的機器也是很恐怖的感染媒介。(圖攝於5/27,台北郵局和銀行依然繼續營業)

除此以外:

追垃圾車

光是雙北就有多少人每一天、每兩天都在追垃圾車?

倒垃圾的時候就是最恐怖的群聚感染機會。

台灣很多的生活和產業程序都沒有進行自動化、非同步化、系統化,基本上不可能在完全禁止人與人接觸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經濟運作。

只要台灣實體經濟中這些傳染媒介持續被使用、流通,不管怎麼樣噴酒精、戴口罩和量額溫是沒有屁用的。

基本科學觀念先講到這邊,如果你對於這些很基本的科學現象有任何不滿,不好意思,除了早投胎以外我真的沒有別的建議。

台灣在今年四月之前社區感染?

我們來討論一些傳染病的基本知識,這些也都不是我講的,而是很多公衛學者專家的結論,很多來源我都有附上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

先記住這點,晚點我會解釋原因。

接著,我們來稍微討論一下R0和Re數字的差異

我本身不是公衛背景,或許有點詞不達意,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點開上面的連結去了解詳情。

總而言之,要了解R0和Re,都必須要對該地人群進行大規模的隨機篩檢。

這基本上是國際公衛學者專家早在一年前就已經有的共識,如美國南韓歐盟等。

基本上沒有公衛專家會認為擴大篩檢是壞事。

先記得這點,因為這點很重要,會幫助我們了解台灣現在的困境。

最後,稍微再傳達一些關於其他傳染病的基本觀念:

讓大家至少了解死於流感或其併發症(如肺炎)的人數規模。

台灣的整體防疫佈局

現在要入正題了,我想再次呼籲,如果你本身是個政治意識形態很濃厚的人,而且打從心底沒有想要去考慮事實的面貌可能與你的認知不同,那其實你真的沒有必要繼續讀下去。

你完全沒有想要改變自己想法的意思,只是純粹想要引戰,那你趕快離開其實對我來講不痛不癢,我是誠心希望你不要自己沒事找事做,來浪費我們彼此的時間。

講完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留下來繼續看。

先來講檢疫量

請問你知道台灣在四月爆發之前的檢疫量多少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知道」,那說真的你不應該對於台灣的防疫成效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

而現在即使疫情已經明顯失控,台灣公告每日檢疫能量只有約16,000檢體,雖然前日疾管中心宣稱還有機會再增加破兩萬,但是現在很明顯的是其實台灣一天現在檢疫量早就滿載,連一天通告不過萬人的通報數都消化不完。

以下是今天疾管中心釋出的資料:

到了這邊,大家或許很好奇,台灣的檢疫能量,跟其他國家相比,到底是高還是低,請參考以下來自於OurWorldInData的各國資料每日檢疫數量比較

沒錯,我刻意沒有用歐美的資料,反而是將台灣去跟亞洲鄰近國家比較。

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進去看看

為什麼不拿歐美出來討論,因為更丟臉:

這邊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美國第一個大型疫情熱點:紐約。

紐約市從去年三月以來疫情爆發、後封城,就不斷地提升檢疫能量

紐約市疫情爆發前人口約八百五十萬人,稍微少於相當於北北基桃都會區的人口。而紐約州全州的人口約一千九百萬人,稍微少於台灣的人口。另外一個算法是大紐約都會區(剔除紐約州北方郊區和其他城市、加上了部分紐澤西、康乃狄克、賓州等近郊),也是差不多兩千多萬人。

你知道紐約州去年和今年達到的每日檢疫量多少嗎?請見資料

紐約市在去年3/22進行封城的時候,紐約州當時被砲轟的「少少的16,000多檢疫量」就已經超越現在台灣的檢疫量了。去年紐約州一路飆升到十月時的一日十萬人,而現在紐約州的檢疫量是每日二十多萬人。

看清楚了嗎?

比台灣人口少一些的紐約州,每日篩檢二十多萬人。

重點是這還是過去式了,我們台灣人是眼看了我們身邊的世界燃燒了一年多,看到了別人的應對方式。

結果我們今天我們竟然應對方式比別人的去年措手不及時的應對方式還差。

而這是台灣今天才有的問題嗎?

不是喔,去年國際疫情已經有很多案例可以參考,就連我們身邊的南韓、日本、新加坡、香港等,都已經讓我們看到要如何去掌控疫情擴散所需的檢疫能量,也可以看到一旦疫情炸開有多恐怖。

先不論政治意識形態,呼籲提升檢疫能量在國內去年早就已經有人提出了,結果呢?

檢疫流程的真面貌

你實際去採檢過嗎?是否有真的走過一次台灣的檢疫流程?

多數台灣人的答案都是沒有。

而你要是沒有走過檢疫流程,說真的你真的不應該對於你陌生的事物擁有莫名的信心,這是一種愚蠢。

我有被採檢過,而我身邊被採檢過的人已經兩位數了。而其實有被採檢過的人,只有腦袋還長在頭上,應該都會開始對整套系統的效度產生很多疑問。

首先先聊比較勁爆的,去年四月友人從美國歸台,本來以為台灣防疫密不通風,結果一下飛機才發現根本流程很不明確,對於他們班機進來的旅客採檢是選擇性的。此人為了心安,自己選擇採檢,於是在那邊被捅了鼻樑,然後就回家自主隔離了。

甚麼防疫手機都是假的,其實只有極少數的人有實際拿到防疫手機。

結果幾天過去了,衛生福利部的人突然慌慌張張地去找他,給他了一支防疫手機,因為他們班機上至少有9名確診。拿了手機之後,人員也就走了,也沒有匡列任何可能已經跟對方接觸的人。

當時,台灣也莫名其妙地取消了三採陰的規定,當時如果不是朋友要求要再次採檢,第一次採檢出陰性,來處理的人員急著就想結案了。

另外又有一位朋友,去年一月從歐美和中東出差回台時,完全無需採檢觀察。

同一個禮拜進入台灣的旅客至少有一萬兩千人。

一個禮拜後,衛服部的人才慌慌張張地去找他,說過去一個禮拜的班機中有人確診,他們現在要開始追蹤過去的一萬多人,但是早就追丟了。

一個禮拜後才去追蹤這些高風險族群,就知道台灣整體「防疫工作」的破口真的是開天窗等級的

而我自己是在去年三月去接受採檢。

隔天,我開始有呼吸困難、肺活量減半的症狀,才趕快掛急診。

到了急診,輪班的醫師不管如何,就是說不可能是新冠,不能測。最後舊式意思一下捅了我的鼻梁去驗流感,另一方面抽血去看我有沒有發炎或其他染病現象。

三個小時後等到結果,醫生就直接跟我說:「流感陰性,也沒看到甚麼其他問題,你是健康的,可以回家了。」

我當時就直接反問他一句:「請問我沒事的話,這些症狀是哪裡來的?好像你在還看得到明顯症狀的情況下不能診斷我為健康的?」

急診醫生聽了很尷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最後還是答應讓我到戶外採檢站進行採檢,而這有趣了。

了解正確篩檢流程的醫師和公衛人士應該都知道這哪裡做錯了。

我不能自行判斷(畢竟我不是相關背景),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那次採檢真的完全沒有去採集鼻樑後方黏液去進行分析。

採檢後過了三天,我只拿到了一張「採檢陰性」的紙,上面完全沒有任何指示。

我回去醫院找醫師談,醫師似乎很怕事,他跟我說:

而當我再次打去疾管局時,對方工作人員竟然完全不知道我是誰,甚至完全找不到我的相關資料(疾管中心工作人員竟然不知道受採檢的高風險族群的資料?)。

結果在沒有相關資料的情況,對方工作人員竟然跟我說:

當我反問我還有部分症狀,而且回去工作如果傳染給別人,請問誰會擔當法律責任?

疾管中心的工作人員馬上結巴,開始支支吾吾,最後勉強吐出一句:

所以,不光是官方一開始的三採陰的規定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去年,竟然疾管中心工作人員直接指示我用「自由心證」的方式「感覺」身體康復了以後,再自行決定是否上課。

最後,也完全沒有回答我疾管中心是否會擔當誤放出新冠病患導致社區傳染的法律風險。

這類的荒腔走板一再上演,最近一次就是發生在這個禮拜,一位即將赴美打疫苗的朋友至內湖某家指定醫院去進行自費篩檢。

結果走進去差點昏倒,因為:

台北內湖這家大醫院竟然是在室內採檢!

口沫傳染的呼吸道傳染病,竟然選擇在市內採檢,讓一堆高風險的可能患者在那邊群聚等待採檢,這種白癡的程度,我就保留讓專業的來開罵。

檢疫的派遣人力結構

你知道台灣的檢疫所還有機場的檢疫站,在那邊的人通通都是衛生福利部的公務員,或是受過相關訓練的派遣工嗎?

嗯,在其他先進民主國家確實是這樣,疫情爆發後他們的CDC就積極地從全國徵召有公衛或醫療背景的人來加入國家防疫的行列。

但是台灣不是這樣,台灣的防疫流程和系統雖然從報章雜誌上看起來很威,但實際上了解內部的人力素質,會讓你嚇死。

答案是,台灣其實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需要進行任何專案的時候,很多的KPI都是要達到人頭數,而不見得是實際上要達成甚麼更有意義的目標。而這些人頭,就是從台灣各級政府中大量的冗員單位中借人頭。

是的,這代表在很多情況下,台灣政府內的專案都是由一堆完全沒有相關背景、完全不知所云的無頭蒼蠅在主管和執行。

台灣這次防疫工作也是一樣,可是你知道其實台灣防疫流程有一大部分是由哪個單位在執行嗎?

不是國軍的軍醫喔、也不是你認為可能會跟部分公共衛生有關的環保署。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答案,那你真的應該惡補一下台灣政府運作的基本知識再假設自己真的了解現在政府內的狀況。

答案是:內政部警政署下的保安警察。

內政部警政數下這個有數千人的冗員單位,向來就是幫台灣中央和各地政府打雜用的。

台灣的檢疫所和檢疫站,其實早在四月疫情爆發之前,根本還不應該是「人力吃緊」的情形下,就已經有大批人力是借用警政署的警察人頭。

而這些人力即使從檢疫所、檢疫站出來也不禁假,可以隨心所欲放假回家;防疫裝備不足,甚至在公共場合不帶口罩;尤其是還保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每日點名儀式,說穿了就是聚眾感染的溫床。

你如果沒有實際去接觸過檢疫所的工作人員,你應該很難想像台灣的檢疫所內的工作人員,有一大堆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麼的警察在濫竽充數。

如果你覺得這很扯,其實還有發生過更扯的事情。

去年二月前後,歐美疫情爆發,當時衛福部和航警根本沒有人力去應付突然需要的檢疫流程執行人力(主要是發健康聲明書和導流)。當時,其實新冠病毒的症狀和殺傷力還不明瞭,衛福部提出的要求其實讓內政部內人心惶惶,根本沒有單位敢接。

結果後來發生甚麼事情?

不知道哪一位神級長官的天才點子:派遣替代役役男去第一線,在入境航班旅客下飛機後的還沒經過檢疫站之前的地方設下崗位接待,使這些役男在除了陽春醫療口罩、無其他防護裝備的情況下,跟四百名以上的旅客用一公尺內的距離交談。

而這些役男接待的班機呢?

去年二月來自於歐洲和中東的兩台班機,總共超過40名確診。

這些役男回到駐地後也沒有禁假,可以隨心所欲放假回家去看家人。

自願報考公務員的人在嚴重傳染病肆虐的時候不但沒有挺身而出去進行防疫工作,反而把原本應該進行「國防義務」且沒有選擇權的役男丟到第一線去送死?

這已經是很嚴重的背信與道義問題了。

這像是個想做事的防疫團隊會做的事情嗎?

所以才說台灣的防疫破口,從一開始就是個開天窗的等級。

台灣真的沒有社區傳染嗎?

到了這邊我不得不說生活在台灣,同時又不斷閱讀國際上的各類文獻,會深感自己真的是活在一個平行宇宙。

大家還記得酒店確診案例潔西嗎?

還是敦睦艦船員一同相好的女友無人確診

(而且是較舊的病株喔!)

台灣竟然是可以跟確診者上床卻完全沒有傳染案例,你信嗎?

結果呢?

疫情檯面化以後,現在要篩,光是去按摩就可以篩出一堆人確診

至於原因是甚麼,就讓每個人自己去閱讀、去判斷了。

除了很多危險傳染案例沒有篩出任何確診以外,台灣國內最奇怪,也是最不受人重視的,應該要算是台灣過去一年多以來不斷向國外輸出的確診案例。

你知道台灣其實2020年整年下來已經有數十例不知來源的輸出案例

不知道吧?

這就是台灣人神奇的「政治正確」資訊過濾機制。

去年其實早就有一堆報導了,到去年九月已經累計38人、一直到最近已經超過60人,但是很神奇的,大部分的台灣人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

最好笑的應該要算是疾管中心的回覆:

莊人祥:對國內疫情無影響

看完完全哭笑不得。

這位仁兄是疾管中心的發言人喔,面對境外被其他國家檢測出的不明案例,回答竟然基本是「意譯:反正沒差」。

講到這邊,不如來討論自己國內的不明案例。

你知道曾經有人來台灣,被隔離十幾天,多次採檢陰性後,出去開會幾天後,開始生病,然後再回到醫院採檢就確診了嗎?

不知道吧?

確實發生過。(自己點進去看吧,這還是不久以前的事情喔!)

很有趣的是這新聞就這樣被台灣政府和民眾自動過濾掉了。

最後,再來回顧一下今天台灣疾管中心驚天動地之舉:

隨隨便便地就去修正歷史確診數字

那是檢疫能量不夠,當天確實就是只驗出這麼多。

那請問當天報導的時候為什麼沒有說?

在乎數字好看不好看,請問你是在做美術還是在檢疫?

如果今天是因為一些天災人禍造成檢疫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那還無可厚非,因為這並非人故意的。如果是死亡人數後來進行修正,那也還有一些議論的空間。

但是台灣現在檢疫能量才剛開始火力全開,發生通報數遠高於檢疫能量時,竟然不是報告當日檢疫能量檢出的結果,而是很隨興地在日後借用檢疫能量去補之前的能量缺口?

要搞清楚:疾管中心每天抱出來的數字就是所有台灣人的行為參考基準,當天少報幾十人、幾百人,甚至向下圖一樣營造出疫情是「慢慢升溫」,而不是檢疫能量超載而顯示出的「天花板」狀況。這些都會造成各方開始隨便看圖說故事的情況,會造成疫情更難以控制。

中央社

更何況,現在採檢其實在看的都是兩個禮拜(加減潛伏期)之前的感染數字。

其實這些數字是疾管中心「找到」約兩個禮拜前受感染的人的數字,利用「檢體日期」去每天重新把案例回溯加上,其實是很沒有意義的舉動。

現在基本上疾管中心從疫情檯面化一開始報導的數字通通都10%-30%的誤差值,請問這些確診人數還有甚麼參考價值?

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內的官員有這種行為,是不應該被容忍的。

但是這種官員公然在公共統計數字上做遊戲的行為在台灣竟然沒有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有一堆人在想像很多理由來幫其解套,實在教人匪夷所思。

最後,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參考一些疫情熱點台北近日的陽性率

台灣人為什麼都不會感染?

這部分應該要算是最恐怖的地方:台灣受教人口集體的科學常識崩壞。

還記得上面我有提到先記住R0和Re的基本觀念吧?

很多人面對上面提出的數字,常常第一個完全不加思索的反應就是:

甚至有人搬出「這代表台灣R0很低」的說法。

而上面我們已經討論過了,這種說法是完全忽略了前面提到的兩種基本觀念。

首先:

沒有很多人有症狀,不代表沒有感染。

再來:

台灣每天檢疫能量一個荒唐的程度,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完全沒有對社群進行抽檢,而是純粹只針對有旅遊史、相關職業、接觸史或是相關群聚(簡稱TOCC)。

稍微有點基本統計學和研究方法常識的人都知道,原本就不是隨機取樣的樣本,你根本無法對整體人口下定論。

而事實上,從目前多國的統計數字上確實可以看出來,東亞地區就算是感染案例,重症死亡的比例也遠低於歐美:

Our World In Data

圖中可見,去年國外疫情尖峰時,東亞許多國家的案例死亡率有時甚至不到歐美國家的五分之一,就連現在疫情在歐美退燒,圖中東亞國家的整體案例死亡率,最多也只有圖中歐美國家的二分之一。

對此,其實科學上確實有幾種可能的推論:

但是這些畢竟都是推論,至於要怎麼驗證呢?

擴大篩檢啊,沒有資料怎麼能繼續推論?

而這就是搞笑的地方,東亞的無症狀和輕症患者比例高,其實應該是公衛研究最可貴的研究資料,可惜我們台灣過去一年來產出的資料,只相當於美國紐約州三天產出的檢疫資料量。

可惜了。

台灣現在的窘境

講了這麼多,這邊是時候來個短結了。

等待甚麼呢?

等待疫苗啊!

Our World In Data

這張圖有幾個耐人尋味的地方。

最後一點就是要檢討台灣在疫苗上的整體策略。

以一個中小型的出口型、資本輸出國家而言,台灣應該是會希望自己能夠跟世界快速接軌,在我們面對的消費市場解封、開始消費時,即刻捕捉這些賺錢的大小時機。

結果很耐人尋味的是,台灣政府到底立場是甚麼?

以為這樣一直告訴大家本土零確診是解決方案嗎?

台灣畢竟還是得打開門戶和別人做生意,沒有疫苗,其他國家解封了,我們本土還是會感染啊?

這次疫情檯面化,事實可證,台灣政府一年半以來似乎就是睡死了,不單單檢疫能量完全沒有為面對疫情做準備,連疫苗都沒有個全盤方針。

台灣目前的AZ疫苗再加上六、七月將至的五百萬劑Moderna疫苗,就算全部順利接種,也無法拔到人口的兩成。

現在又碰上印度這個疫苗製造大國爆發疫情,開始自己囤積疫苗,為了幾個月世界上勢必會發生開發中國家造成更嚴重的「疫苗荒」。

事實上,台灣現在政府當局是等到疫情檯面化以後才開始在傷腦筋該如何取得疫苗。最窘的是,台灣很有可能是已開發國家中現在才在跟開發中國家開始搶疫苗的國家。

很多很阿Q的台灣人就開始相信一些「政治正確」的脫罪說詞,甚麼中國打壓、甚麼德國受中國施壓不賣、代理商賣太貴之類的。

要說甚麼台灣因為受打壓因此智利、新加坡、以色列買得到疫苗,我們買不到,完全是自圓其說。

台灣國內拿不到疫苗有兩個原因。

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情況,就是台灣政府一貫的「甚麼都便宜行事」、「甚麼都是做做樣子」、「能粉飾就粉飾太平」,反正沒人發現都無所謂。

(5/27補充)反觀,新加坡在Moderna疫苗尚未被美國FDA審核過之前,就先超前佈局下單了

這不,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

而遇到鬼尿褲子,就是我們台灣政府和台灣人的正常發揮而已。

接下來有兩件事情是可預測,甚至可以說是篤定發生的:

首先,不用想政府和黨團會想解決任何問題,接下來就是大家在家閉關的同時,每天在電視上看兩大黨團互相指責。尤其是地方與中央黨派不同的城市,更會是每日精彩的肥皂劇。

就想像這會是台鐵前一陣子的翻車意外的翻版,人都還沒救出來,24小時內台鐵和黨團已經開始把甩鍋到砂石車廠商身上,救人從來都不是第一要務。

最後,就是台灣身為一個出口導向經濟,竟然在歐美這些大型消費市場逐漸解封消費的時候才爆發疫情,而且沒有應對措施。這次愚蠢的亡羊補牢戲碼除了會長期重創台灣製造業以外,更會加速將從中國撤回來的資本、台商和產能又推向東南亞、南亞和拉丁美洲。

以前有句話,據說出自於鐵血宰相俾斯麥:

「智者從他人的錯誤學習,傻子才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這其實就是形容台灣這次防疫措施的最好寫照。

全世界都在擴大篩檢、封鎖城市來壓制疫情,並積極取得疫苗。已開發國家中就只有台灣國內的政客官員們一直在嚷嚷說不需要再擴大篩檢因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結果疫情檯面化以後,很明顯地,我們連別人一年前的防疫措施都沒有準備,也沒有為台灣解封邊境、重新與世界接軌計畫。

這次完完全全就是台灣政府砸了自己的腳。

其實在台灣,真的是見怪不怪了。

5/25補充:

對了,有些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台灣的三級和四級警戒跟歐美國家有很大的差異。

台灣現在的三級警戒,其實許多(甚至大部分的人還是有上班的),基本上就是採取「分流上班」的方法去營運。(個人觀點:這種做法對於壓制疫情沒有甚麼太顯著的效果,還是把整個大都會各地的人透過公共運輸送到一個密閉空間…)

而台灣的四級警戒(見文中解釋),是直接停班停課,基本上動用四級警戒,現任政府就準備下次選舉被洗臉了,基本上在台灣這種政治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國家,幾乎不可能會發生。所以才會有現在這種「要等到連續14天都破百才宣布」的奇怪標準。

說穿了,台灣整個政府和經濟環境的運作方式還是以人實際到辦公室/工廠為前提,而現在台灣的整體企業運作管理方式,根本也不可能多數人遠端工作。基本上如果照歐美那種封城法,台灣的金融、物流、零售、製造等,通通都要停擺了,會重創經濟。

台灣沒有封城的本錢,就看接下來政客們怎麼去處理這燙手山芋了。

5/26補充:

大家可以看看今天校正回歸後過去一個多禮拜的確診數字:

聯合報

然後再回顧之前的數字:

中央社

校正過後過去一個禮拜原本每天兩三百例的,通通變成四百多例,這也告訴我們過去一個禮拜我們做決策的參考數字其實沒甚麼太大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台灣的檢疫能量已經完全滿載了

醜陋的台灣人

我們討厭獨立思考的人,因為他們讓我們想起忘記反抗的童年和認命的窩囊。

Medium is an open platform where 170 million readers come to find insightful and dynamic thinking. Here, expert and undiscovered voices alike dive into the heart of any topic and bring new ideas to the surface. Learn more

Follow the writers, publications, and topics that matter to you, and you’ll see them on your homepage and in your inbox. Explore

If you have a story to tell, knowledge to share, or a perspective to offer — welcome home. It’s easy and free to post your thinking on any topic. Write on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