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躺平即是正義〉一文消極對抗社會加諸於人的各種要求,引起千萬內地青年共鳴。內地政治學者吳強向本報分析,當下反抗的可能性被逐漸削弱,社會改革希望日漸黯淡,政治陷入僵化、社會陷入停滯成為共識,種種無力感最終以躺平主義的方式呈現出來。
作者「好心的旅行家」在〈躺平即是正義〉直言「傳統觀念就像某些看不見的生物在製造一種思維強壓給你」,認為躺平主義可尋回自我。他在其他貼文毫不諱言:「我厭惡那種一輩子為了鋼筋水泥的傳統家庭觀念,人不應該如此勞累。」他每月消費大概為200元人民幣(約243港元),即使工作也是到橫店影視城飾演屍體,但他日常卻並非消極,而是堅持鍛煉身體,時而出門旅行。
這種逍遙的生活態度獲年輕網民欣賞,更有網民將躺平主義精簡為「不想跪着,又不能站着,只好躺着」。香港教育大學任職社會學系講師黎明向本報分析,內地就業環境競爭日益激烈,保障與回饋卻無法跟上,從近年的996等事件可見一斑,打工仔感到共鳴顯示出反其道行之的願望。
■〈躺平即是正義〉的作者在家中躺着。
「拒絕被割韭菜」
躺平主義也被解讀為青年不合作運動,吳強認為這談不上「非暴力、不合作」式的積極抵抗,但至少是「無政治的政治態度」,這是內地社會非常重要的變化。他續指:「拒絕被割韭菜,拒絕被資本和國家雙重暴力……社會在政治高壓、社會停滯下,找到一種共識,並以躺平主義展示出來。」
吳強又提到,內地採取苦力主義發展模式,躺平族至少在勞動態度上表現出反抗,使宣傳部門意識到危險性,因此官媒多次發文批評之。
■躺平主義衍生的惡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