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抗戰初期中央軍『德式裝備師』 火器堂堂主 |
1937年8月至11月, 中國和日本在上海進行了一場大會戰, 史稱『八一三淞滬戰役』。 中國出動了七十幾個步兵師及配屬的特種部隊, 日本也出動了九個完整的師團及其他附屬部隊, 雙方海空軍也都出動作戰, 其規模可謂空前, 之後的武漢保衛戰, 參戰人數雖超過淞滬戰役, 但是其意義上完全不同, 而且涵蓋的範圍也大得多; 這場會戰至今仍是史家研究的課題。 參戰的中國部隊中, 有幾個倍受囑目的隊伍, 也就是36師、 87師、 88師和中央軍官學校的教導總隊。 許多人將這些部隊稱為德式裝備師, 更有人, 包括了外文資料中, 聲稱這些部隊配有完整的德式裝備, 本文試由裝備的角度, 來討論這種德式裝備師是否存在?
首先要定義的是, 『德式裝備』是那一個時代的德國軍隊? 眾所周知的, 1927至1938, 有前後近百個德國顧問在中國(最後一任團長是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1934-1938), 這些顧問的活動及成就, 常常也被誇大了。 中國有幾百萬軍隊, 各有淵源, 整頓起來千頭萬緒, 此外, 除了中共, 北有宋哲元、 閻錫山, 南有李宗仁、 陳濟棠, 西有劉湘等地方勢力, 國事如麻, 相信這些顧問們也應有蜉蝣撼大象之嘆。
1933年後, 納粹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 重新建軍, 德軍的編制和裝備也有巨大的變化, 尤其是機械化步兵、 裝甲師作為第一線部隊, 都是這一個時期的新發展。 這些顧問既在中國, 也沒有機會與聞這些改革, 他們所知道的, 主要是在此之前的德軍經驗。 由時間上而言, 只能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陸軍和威瑪政府(Weimar Republic)的防衛軍(Reichswehr)中的步兵師來作比較, 要是拿1939年之後的德國國防軍(Wehrmacht)中的陸軍(Heer)步兵師來比, 其巨大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威瑪防衛軍因為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 重機槍只有700餘挺、 沒有重炮兵、、 坦克車等裝備, 一共只有10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 總數才十萬人, 也不成個樣子。 因此, 在比較上, 不容易找到一個合理固定目標, 本文討論的基礎, 以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之前的陸軍步兵師來作比較。
單兵裝備
|
1937年上海出版的戰時畫報封底, 很清楚的照出了各項單兵裝備的細節。 |
從鞋子說起, 這些部隊當時還有布膠鞋和皮鞋穿, 但是沒有穿長統皮靴的。 只有高級軍官(校官以上), 有的會自已購置靴子穿。
中國部隊的軍服, 主要是棉布的, 德軍一直用的是呢質。 不過88師的萬方澄回憶, 當時冬天也有呢軍服、 呢大衣, 春秋有駝絨夾衣, 夏天是卡其短袖衫褲。 軍官的確是有呢質的軍服, 尤其是所謂『甲種呢』的黃色軍常服。
(87師-南京) “..穿將級軍官甲種呢軍服大衣(黃色)..”
(教導總隊-南京) “工兵學校失守後, 王敬久立即用電話召第二六○旅旅長到地下室來。我記得這個旅長身體結實,
中等個材, 身穿灰布棉軍裝, 腰繫士兵皮帶。 …
我上裝左上方佩有教導總隊參謀符號。…
沿途首先迎到王敬久師長和他的衛士, 他仍穿黃呢子軍服, 外罩青毛嗶嘰的披氅。”
中國的階級領章, 與德國完全不同, 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系統, 簡單明瞭。 尤其是參謀配帶的竹節章, 更是佳作, 『運籌帷幄』之籌字, 即是竹節。 比德國由普魯士傳承下來的那一套花花草草要簡單多了, 也比日本抄襲歐式的要有特色。 有人以為, 比後來中共使用俄式, 國府使用美式, 都還要好。
中國軍隊一向打綁腿, 這是大家所熟知的。 後來的駐印軍, 雖然全身上下都換裝了英美裝備, 仍然堅持打綁腿。 有人以為這是襲自日本, 事實上只是一種源自歐陸, 留傳下來的習慣。 一次大戰時, 美國的參戰部隊也是打綁腿的。 英文中稱之為Puttees。
鋼盔用的德國是1935年式, 這點和德軍相同, 而且由德方的文件來看, M35最早出廠的一批就運到了中國; 目前已知的記錄, 到1936年進口了315,000頂。
|
中國水壺, 插入圖為29軍用的德式水壺。 |
水壺為木塞蓋子, 橢圓形, 日式則有一個平底。 早期德式與此相似, 至1934年裝備組始換為金屬旋上的蓋子。 中式持續使用肩背帶, 與後期德式掛在腰帶上不同; 這是當時中國部隊普遍仿製或採購的一種裝備, 並不是因德式訓練才有的。
乾糧袋(雜物袋)也是用背帶跨肩, 德式早期也是如此, 後來才改繫在腰帶上。 中國使用乾糧袋的歷史相當久遠, 早在張之洞編練自強軍之時即有, 因此是一路沿襲下來的一種個人裝備,
由圖亦可看出, 其形狀與德式不同。
|
中央軍士兵一條式帆布製彈帶、 方形乾糧袋、 木塞蓋水壺的放大圖。 |
單兵用的彈帶是帆布製的長形彈帶, 德軍除了後來的傘兵之外, 一直用的是皮製彈包。 中式至少有兩種, 一為由肩上斜繞一周至腰間再繞一圈, 這是一長條而不是兩條, 最後以布條打結繫在腰間, 這一種彈帶有將近二十個彈包, 是各部隊主要使用的形式, 這個設計最普遍, 而且在整個抗戰期間都沒有什麼改變。 也有兩條較短型式的, 有的在胸前交叉, 有如X型, 有的由兩肩掛下, 如同V字, 當然也有肩上一條, 腰上一條的用法。 不過從諸多現存照片中, 『德式』部隊仍以一條式為主。
中國的仿德國1930式面具是裝在帆布袋中, 類似西班牙的防毒面具, 非德軍之圓筒裝具。 鞏縣兵工分廠在民國23年向德國採購裝備, 準備自製防毒面具, 1936年時每日生產250副24式防毒面具, 其他生產的工廠還有金陵兵工廠、 廣東面具廠等, 型號有二三式、 二四式、 二七式及四二式(廣東面具廠後改名為42兵工廠所生產的型號, 非按年號而定)。 法國在二次大戰之前曾製作過圓筒裝的防毒面具, 中央軍防空部隊等所使用的, 可能來自於此, 其特徵是增強紋是橫的,不像德軍二次大戰中所用的直紋。
|
|
中央軍士兵乾糧袋。 | 圓筒裝防毒面具。 |
槍械
步槍國軍用的是中正式或是進口的德製毛瑟系列步槍, 但不是德國的K98k, 而是1924年式標準型(Standard Modell), 這是K98k的前身, 最明顯的差異是水平拉柄和在槍下的槍背帶配置。 這和當時的德軍是相同的, 一直到二次大戰初期, 德軍部隊中仍有許多標準型步槍。
當時另外常看到的還有Vz 24和FN 1924/30等。 其他的中央軍, 有各式各樣的步槍, 最多的是漢陽造和各式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 包括四年式(元年式為6.8mm, 四年式改為7.92mm)及東三省兵工廠的十三年式在內。
中國使用的刺刀, 都在50cm以上, 尤其是中正式, 因為槍短, 刺刀長達57.5公分, 這是因為中國部隊-日軍也是一樣, 仍把衝鋒拚刺刀, 作為一種很正常的戰術運用。
而中正式上了刺刀, 仍比日本三八式上刺刀, 短了10公分左右, 許多人引以為憾。 相形之下,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遍使用的1884/98刺刀, 簡直是小兒科。
其他進口的FN 1924式刺刀, 長度也相當於中國自製者。
|
由上而下: K98k、 三八式和中正式實際長度比較。 |
雖然中國使用的是7.92mm口徑, 但是四年式仍有一部份使用圓彈, 漢陽造更是由始至終使用圓彈, 這和中正式等使用的尖彈不能相容(尖彈口徑稍大)。 中國圓彈的生產, 一直延續到戰後。 國軍的子彈, 基本上有三種, 尖彈、 圓彈和重尖彈。 尖彈供中正式系列的步槍和捷克式輕機槍使用, 圓彈為漢陽造和一些老式的四年式步槍, 重尖彈則專供二四式或卅節式重機槍使用。 其他還有特種子彈, 例如反裝甲的鋼心彈等。 德國人到了二次大戰之前, 制式化到步機槍均配用重尖彈。
|
輕機槍這些部隊用的是捷克式ZB 26, 其他中央軍也有用比利時製的BAR和法國的Hotchkiss。 這些部隊沒有使用MG 34的記錄(南京參戰的PzKpfw I裝有兩挺並列的M13), 中國也沒有生產MG 34的記錄, 老實說, 即使想仿造, MG 34繁複的加工程序, 也會令人退避三舍。 德軍到1941年之前, 仍有許多水冷式08/15輕機槍在部隊中服役, 比較起來, 捷克式當然要強多了。
“(88師-上海)3步兵排9挺輕機槍”
由許多照片中,可以看到88師等這幾個部隊都配用的都是捷克式輕機槍, 由上面這篇記載,
更可知當時的編制是一連三排九班, 一個班一挺。 當時這幾個部隊的步兵班,
人數應該是在14人左右, 其中有火力組(輕機槍組)、 衝鋒組(步槍組)的分別。
在抗戰期間, 一直是如此編組的。
“(1938-鄭玉良-臺兒莊-27師) 記得我師是三三編製, 我連約120多人, 武器裝備比較好。 當時我擔任中士班長, 這個斑有14人, 分兩個組﹔一個是機槍組, 使用蘇式762轉盤機槍﹔一個是步槍組, 都是咱們漢陽造79步槍﹔另外, 還配備一個擲彈筒。 ..”
這個概念, 有可能是德國顧問引進的, 但也是一戰之後的世界潮流, 最早是由法國人所提出。 德國人在二次大戰中, 以MG34/MG42為中心, 對此運用的淋漓盡致。
|
重機槍是二四式, 仿馬克沁, 是一種水冷式、 250發帆布鏈帶供彈的機關槍。 1915年2月, 金陵製造局即仿製成功德國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取名『華寧』, 一共造成6尊。 大沽造船所也在1917年仿製出所獲得德國新式馬克沁重機槍。 1934年前後, 德國兵工署贈送馬克沁式重機關槍之全套工作圖樣, 由此更改了一些精度及公差, 定名為二四式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不像一般中外文件所說的, 因德國贈送圖樣, 才有二四式的生產。 事實上, 二四式的閉鎖機, 與德國的08式不同, 接近於Vickers和德國的1909式外銷型。 而且在『中國近代兵器工業』一書中, 指出中國所獲得的是1915/08式的圖紙, 那是改成輕機槍的型號, 中國從未生產過。 二四式重機槍的鞍架, 也與德式不同。
由於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製造重機槍, 只能擁有700餘挺, 因此在1930年代, 德國逐漸走向通用機槍的概念, 1932年採用了MG 13, 旋即改用MG 34直到戰時的MG 42。 所謂的重機槍, 只是把通用機槍加上了更穩定的三腳架。 馬克沁在1936年撤出第一線部隊。
88師這一類的部隊, 每一個步兵營有一個重機槍連, 3排6挺, 作戰時配屬給步兵連運用。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 標準步兵營的重機槍連配置為12挺08式重機槍,
有的多達14挺!
|
手槍國軍用的最多的是C96盒子炮, 半自動和全自動均有, 德軍用的是Luger P08、 PPK等, 後來改用Walther P38。 口徑也不同, 國軍仍用7.63mm, 德國人在一次大戰後, 手槍基本上統一為9mm。 中國在抗戰前, 除了少量自己生產, 還在歐洲大量搜購各式的盒子炮, 德國和西班牙都有。
槍榴彈和擲彈筒在當時都尚未定型製造、 配發。 中正式步槍的槍榴彈定型為二八式, 為航空兵器技術研究處的俄籍技師拉力果夫所設計, 擲彈筒為仿自日本十年式,
在三十廠製造成功, 定型為二七式。
|
裝上二八式槍榴彈發射筒之中正式步槍。 |
火炮
國軍在抗戰初, 火炮非常少, 與先進國家的標準相差甚多, 炮兵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獨立炮兵旅和炮兵團之中:
第一、 二旅(二、 三團): 卜式山炮(七五山炮,卜福斯, Bofors - 瑞典,
L/14)
第六旅: 克式野炮(Krupp, 七五野炮, L/29)
第八旅: 遼造七七野炮(遼十四式, 仿百祿 - Bohler – 奧地利, 十八式,
L/30)
第四、 六團: 三八野炮(七五野炮, 日三八式, L/30)
第八、 十七團: 舊十五榴彈炮(遼十四式, 仿日三八式十五野炮, L/12)
第九團: 克式野炮及重迫炮各一營
15公分野戰重炮(Heavy Field Howitzer), 德軍採用克虜伯(Krupp)的30倍口徑(L/30)炮, 稱為sFH 18, 中國在1934年卻決定採用萊茵式(Rheinmetall)的32倍口徑(L/32)炮, 最大射程15公里, 比德制多兩公里, 一共採購24門, 還派了一批兵工人員去德國監造。 收到後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團, 由彭孟輯擔任團長, 全部機械化牽引。 事實上, 不機械化也不行, 這麼大的傢伙不可能用人力或獸力牽引。 1936年時, 後續購買的卻是克虜伯的30倍炮, 也是24門, 這些炮後來在1937年年底運到, 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四團。
另外有一些75mm格魯森(Grusen -德國)山炮, 75mm士乃德(Schneider - 法國)山炮,及105mm 山地榴彈炮等。 作戰時, 這些單位以營為單位分割使用,
搭配給軍、 師指揮。 有人批評蔣介石, 把火炮抓在手裡, 不讓部隊使用, 或是作為控制部隊的手段, 實在是因為火炮數量有限(有一個統計說, 抗戰開始時,
全國只有800門炮), 無法直接配屬給師級單位, 必須統一機動調配, 統籌統用。
|
機械化炮兵開赴上海前線, 圖中第一部車和第二部車的駕駛者方向不同。 |
“(上海作戰日記 1937年)
八月十一日(真)
(三)令嘉興炮二旅即開炮兵一團赴蘇州歸張治中指揮。
(四)令炮十團(新十五榴)在京之一營開赴蘇州, 歸張治中指揮。
(炮十團之一營及炮八團原已在蘇、 錫一帶。)
張治中致蔣介石、 何應欽密電 (1937年8月13日)
…..3. 炮十團第一營﹐在暨南新村、 大場間地區, 炮三團在嶺南山莊、 江灣鎮附近進入陣地,
炮八團正向彭浦鎮前進中, 今晚可達指定地點。…….
陳誠致蔣介石等密電 (1937年10月8日)
急。 南京委員長蔣、 部長何4309密。左翼軍軍隊區分及作戰增加如下 … (丁)炮兵﹕劉翰東指揮炮兵第3團之一營、 炮兵第4團、 炮兵第16團、 獨立炮兵第l0團(欠兩營)、
教導總隊炮兵營、 炮校練習隊之2連。…….”
|
20年式八二迫擊炮 |
|
無炮座迫擊炮發射法。 |
當時唯一配有直屬重炮兵的部隊, 只有教導總隊而已。 當時不但火炮數量少, 雪上加霜的是, 沒有制空權, 火炮一發射, 日軍計算出位置後, 不是飛機來炸,
便是進行反炮擊, 中國當時無法自行補充火炮, 打掉一門少一門, 因此炮兵經常不敢發炮, 步兵只有任憑日軍炮火肆虐。
在上海之戰中, 步兵普遍使用的是20年式八二迫擊炮, 這是金陵兵工廠自行製造的步兵曲射武器, 仿自法國的布郎得(Brandt)八一迫擊炮, 曾發生很大的效果;
但仍籠罩在懼怕日軍火炮還擊的陰影下, 因此有一位迫擊炮連連長, 想出了不用炮座, 用手扶著發炮, 打幾炮就走的辦法, 避免遭受還擊損失。
防空
自“一二八”淞滬戰役後, 國軍深感空防重要, 於1934年及1936年先後購到卜福斯75mm高射炮28門, 成立高射炮兵六個連, 均歸防空學校督訓。
1937年在七七之前, 以新購之37mm及20mm高射機關炮成立高射炮兵團(五營十八連), 為保守兵種秘密, 改為陸軍炮兵第四十一團, 又以新購之2公分炮一百零八門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團(五營十六連)。
20mm防空機炮, 亦可用來作戰車防禦炮, 對付輕裝甲的日式小戰車, 綽綽有餘,中國使用的型號很多, 歐力根(Oerlikon - 瑞士)、 麥迪森(Madsen - 丹麥)、 索羅森(Solothurn - 德國萊茵公司控制的瑞士公司, 或譯蘇羅通)都有。
測試麥迪森20mm機炮。 |
除了加裝腳架後, 可作防空用的二四式重機槍之外, 這是抗戰開始時全部的防空火力。
“蔣介石致何應欽電 (1937年7月4日)
…(十)江陰要塞﹐由八十八師抽一高射炮連增防﹐錢塘江鐵橋﹐由八十七師抽一高射炮連任防。除分令外, 特電知照。中正。支戊。侍參。京。”
“顧祝同致何應欽密電 (1937年9月4日)
…….(3)本日未刻﹐敵轟炸機六架﹐在閘北譚家橋上空被我八十八師高射炮擊落一架,
駕駛員死機內﹐特聞。顧祝同。支亥。參。翔。印。”
由以上的兩段電文, 可知當時的88師和87師配有直屬的防空火炮。 按照編制, 這兩個師應各有一個炮兵營, 其中有高射炮連、 戰車防禦炮連, 榴彈炮連等。
“連配有德國造高射炮六門, 每門炮身重兩噸(37mm Flak 36), 用五噸牽引車(Sd Kfz 6/2)載運。 高射炮性能為:高射2,500-3,000米, 平射4,000米。 全連三個排﹐每排備裝配兩門高射炮。”
有的資料說當時中國買了一大批德國的88高炮, 這裡是一段相關記載:
“(1937-江陰要塞)就在“八一三”以前, 軍政部兵工署突然運來八門從德國買來的8.8公分高平兩用半自動火炮,
彈藥和觀測、 通訊器材齊全, 四門裝在東山、 四門裝在肖山。 這種火炮兵工署共買了二十門,
江陰要塞裝八門、 江寧要塞裝八門, 還有四門裝在武漢外圍的白滸山。 這種火炮命名為“甲炮”,
其番號是﹕江寧要塞為甲一臺、 甲二臺﹔江陰要塞為甲三臺、 甲四臺, 白滸山為甲五臺。
甲炮高射時、 射面高為6,000公尺, 射程遠為9,000公尺﹔平射時最大射程為14,500公尺。”
戰車
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擁有裝甲武力, 因此威瑪的戰車部隊, 是在俄國訓練的。 而中國在裝甲車方面, 步兵師全屬空白。 先是1930年, 由英國購入戈登式一噸半小型戰車十四輛,
於南京成立戰車連, 隸屬陸軍教導師, 為國軍機械化部隊之始。 未幾改編為戰車隊, 隸交通兵團。
1934年由英購入維克斯六噸炮戰車及水陸兩用三噸戰車, 與前之戈登式小型戰車合編為戰車營(三連), 隸交通兵第二團。
1935年該營增設第四連(補給), 改編為戰車教導營, 改隸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5月, 本部調機械化部隊, 將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 步兵炮第二營、 交通司之機踏車連、 交通兵第二團之裝甲汽車隊及防空學校之高射炮一營, 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
駐屯南京方山。
稅警總團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
“(1937-南京)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 我所在的連為戰車第三連, 連長趙鵠振, 何嘉兆任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 連的戰鬥編製是﹕連部(指揮車兩輛), 偵察班(摩托車十二輛), 三個戰車排(每排五輛戰車), 一個補給排(汽車十輛)。 全連由十七輛德國“克芬伯”式五噸重約並列雙機槍的新戰車和十二輛“春達浦”二輪、 三輪摩托車裝備組成。”
1933年起至1938年, 中國一共買了21部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20部6噸Vickers-Carden-Loyd坦克 - 配備47mm炮及7.92mm Vickers機槍。 其中一部份兩棲輕坦克屬於稅警總團。
“(1937年8月19日-上海)戰車團派出兩個連(維克斯), 一個戰車防禦炮營, 配屬87師, 攻入楊樹浦。 戰車全毀, 兩連長陣亡。 至南京保衛戰結束, 喪失殆盡。”
當時除了稅警總團之外, 沒有一個師有直屬的戰車部隊。 因此部隊毫無步戰偕同的經驗,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
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戰車防禦炮
抗戰前國軍防禦裝甲武器數量甚少, 僅有裝甲兵一團附有步兵炮教導隊一隊(三營十二連, 每排兩門三七炮), 又步炮營一(四連)及第八十七師、 第八十八師各備六門制37mm蘇羅通炮(L/50)一連。 德國使用的均為L/45, 這些都是由萊茵公司在1920年末期設計製造的。 蘇俄也曾進行仿造, 後來俄援中也包括了這種型號。
37mm PaK 35/36 (L/45及L/50 – 後來50廠在1942年開始有小量生產, 到抗戰勝利一共生產94門), 萊茵式, 1937年初有120門抵達。 另外中國還有1935型百祿47mm戰車防禦炮。
三七戰車防禦炮, 肩膀上的寬皮帶為拖炮時拉拽用。 |
“(1937-南京)裝甲兵團戰防炮營一個排(兩門三七戰防炮)編為南京衛成司令部直屬戰炮分隊。”
當時反戰車的戰術, 主要還是依靠集束手榴彈(每束4-12枚, 除了一枚外, 去掉木柄, 用繩子捆綁在一起), 放置在敵戰車履帶下或引擎上引炸, 往往投彈的士兵也以身相殉。
“36師106旅212團團長熊新民, 在楊樹埔, 配置一個戰車防禦排。 “
當時因為這些炮都是新進購置的, 部隊的訓練和經驗都不足, 因此用起來效果不彰。 由於戰車防禦炮的本質, 就是必須在最前線才能發揮作用, 常常尚未對日軍發揮任何打擊作用即被擊毀。 反過來說, 日軍對戰車防禦炮使用的得心應手, 國軍沒有什麼裝甲車, 日軍最常用戰車防禦炮來摧毀國軍的重機槍陣地。
由於戰車防禦炮數量少, 型號又不一, 因此作戰時必須自行帶足給養:
“(1938年3月-臺兒莊抗敵, 韓正禮)陸軍第3師(師長李玉堂, 黃埔第一期)因在淞滬戰役中傷亡過半, 此時正駐在漢口北郊補訓。 該師戰車防禦炮連因需有射擊場,
故單獨駐在江南岸武昌珞珈山。這時, 我正擔任這個連的第一排排長。 該連配備有奧地利北祿式四七戰車防禦炮6門分3個戰炮排, 一個彈藥隊, 官兵160人,
騾馬40匹, 比利時制步騎槍近百支, 班長以上均配有20響德製駁殼槍。 …規定炮彈都要帶走, 因為公兵站不可能有這樣的炮彈補給(當時存有4個基數的破甲彈及榴彈共2,400發)”
進行訓練中的戰防炮隊。 |
步兵師編成
抗戰開始時, 國軍有1930年師編制、 1932年陸軍師編制、 1933年剿匪師編制、 1935年教導師編制、 整理師編制、 1936年調整師編制等六種。
何應欽以現代作戰上之要求, 及裝備上之可能, 與調整施行容易計, 建議以甲、乙兩種編制統一之:
“(甲)種編製, 擬採用1936年調整師編制, 凡調整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常備師。
(乙)種編制, 擬採用1935年整理師編制, 凡整理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預後 備師。”
“(萬方澄-原88師262旅524團1營1連少尉排長、 連長) ”
88師編成
2步兵旅 | |||
2團各3步兵營 | |||
3步兵連 | |||
3步兵排 9挺輕機槍 | |||
每排48人 3班 14人 | |||
重機槍連 3排 每排2挺共6挺 | |||
迫擊炮連 八二迫擊炮 | |||
榴彈炮連 | |||
通信連 | |||
特務連 | |||
2 補充團 | |||
炮兵營 | |||
榴彈炮連 | |||
戰防炮連 | |||
高射炮連 | |||
工兵營 | |||
通信兵營 | |||
輜重兵營 | |||
特務營 |
“(1937-四行倉庫)88師524團第1營營長楊瑞符:
第一連第一、 二排已到, 等待第三排。…
第二連、 第三連及機槍連末到。”
“(1937-36師師長宋希濂) 36師是一個整編師, 上戰場時, 9,000多人。”
由其他的幾個文件的記載, 88、 87、 36師, 在開戰時, 人數都只有在一萬人上下。
另外一個文件是1935年9月25日, 軍事委員會陸軍教導師編制表:
公一字第588號令
步兵師:
2 步兵旅 | |||
2 個步兵團 | |||
3營 | |||
3連 | |||
迫擊炮排 | |||
機關槍連(4) | |||
步兵榴彈砲連 | |||
步兵小炮連 | |||
通信連 | |||
炮兵團 | |||
3營 | |||
3連 | |||
工兵營 | |||
3連 | |||
通信排 | |||
輜重營 | |||
2連 | |||
第三連(汽車編制) | |||
通信營 | |||
2連 | |||
無線電連 | |||
騎兵連 | |||
衛生隊 | (平時為軍醫院) | ||
特務連 |
“八一三松滬會戰之初, 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奉命拱衛首都南京。 八月中旬末, 松滬戰局吃緊, 總隊奉統帥部命令, 調第二團馳援上海, 歸淤滬戰區司令張治中指揮。 第二團有三個步兵營和三個直屬連- 平射炮連(註:應為通信連, 平射炮即戰防炮, 或稱小炮, 步兵炮等)、 戰防炮連、 榴彈炮連。 每營有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迫擊炮排、 通訊排。 該團開趕到上海江灣地區後, 於八月下旬參加了張華濱附近的爭奪戰。”
“(1937-李西開:第三團團長-南京)教導總是南京保衛戰中, 裝備最好、 實力最強、 兵員足額的主力部隊, 轄有步兵三個旅(計六個團, 另有三個新兵團當時在湖南訓練), 直屬部隊備炮兵營、 騎兵營、 工兵營、 通信兵營、 軍士營、 特務營、 輸送營(各營均巳奉命改稱團, 因無兵補充、 無裝備補給, 名雖稱團, 實仍為營)。 步兵旅的第一、 三、 五團的裝備和編製, 均仿傚德國步兵團的編製, 每團將有十六個連, 即每個團轄步兵三個營, 每營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一個八二迫擊炮排, 團的第十三連為榴彈炮連, 第十四連為戰車防禦炮連, 第十五連為通信連, 第十六連為輸送連。. .. 兵員為三萬多人。”
由此來參照德國威瑪時代的Reichswehr防衛軍, 當時留在部隊中的, 都是上上之選, 類似於教導師的性質; 因此在1934年之後, 以此為基礎,
迅速擴編成一支強大的國防軍。
德國步兵師編成
3個步兵團 | ||||
3個步兵營 | ||||
兵器營 | 1934 | |||
機關槍連 | ||||
迫擊炮連 | 50mm 81mm | |||
榴彈炮連 | 75mm 150mm | 1939 | ||
戰防炮連 | 37mm | 1939 | ||
炮兵團 | 野戰炮 | 150mm/ 170mm/ 210mm |
1939 | |
榴彈炮 | 105mm及150mm |
|
||
戰防炮營 | 1939 | |||
工兵營 | ||||
通信營 | ||||
偵搜連 | 1939 | |||
運輸隊 | ||||
醫護營 | ||||
野戰補充營 | 1939 |
1939年時, 德軍的一線步兵師約17,700人強。 由編制上而言, 中國的這幾個部隊, 只有教導總隊能與德國的標準步兵師比較。 即使是教導師, 全額編滿時, 最多也只有13,292員。 教導總隊做為一個種子部隊, 主要目的是示範和教育, 不是用來作戰的。 當時是在破釜沈舟的情況下, 投入作戰, 最後也傷亡殆盡。
當時另一個裝備極優良的部隊, 是財政部的稅警總團, 一共有六個團, 裝備歐力根防空機炮、 維克斯兩棲戰車、 步槍都是最新型的德國標準型毛瑟或比利時的FN 1924/30步騎槍。 兩次參與上海作戰, 史上甚少提及, 實際上這些『稅警』們,戰力比一般的部隊還要強。 其中的一部, 後來在孫立人的領導下, 組成新三十八師, 在緬甸揚威異域。
以上提出的資料, 應該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事實上是沒有德式裝備師這樣的部隊, 甚至沒有全部用德國裝備的部隊。 36師、 87師和88師, 的確是裝備了『一些』當時很新式的武器, 超過當時的一般中國部隊, 但是與世界列強的一線部隊相比, 在防空、 火炮、 裝甲、 反裝甲等方面, 仍然相形見絀。
七七事變前後, 國軍才開始向國外大量採購相關武器, 士兵們根本沒有時間熟悉這些裝備的操作。 而抗戰八年中, 除了一些迫擊炮(主要是31式六○和20式八二迫擊炮), 中國沒有生產過一門火炮, 中國軍隊每次遇上日本軍隊, 總要在炮火上吃虧。 如果說要討論德國顧問的貢獻, 首先在火炮這一點就值得質疑, 德軍本身的火力驚人, 難道他們會沒有看到中國軍隊在火炮方面的弱點? 德國顧問當時明知中日開戰不可避免, 為什麼沒有在這方面堅持改進? 株州炮技處一直到1936年才開工, 未及在抗戰爆發前完成。
經過了屢次的整理和調整, 這些部隊是展現了一個現代化國防軍的樣子, 也許是因為這些部隊與其他部隊外觀上的差距, 使得一般人以為, 這樣『好』的部隊, 想像中德國部隊也不過如此了, 因此躍躍欲試。 1937年8月, 宋子文向日本特使說: 『現在最危險的情況是, 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 中國軍隊卻高估了自己。』這一句話, 可以說非常傳神的描述了當時的現象。
1937年, 中國在還沒有準備完成的情況下, 捲入一場與世界一流強國的全面戰爭。 只有用血肉之軀、 錦繡山河的空間與敵人週旋。 也就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德式裝備師, 對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在上海、 南京前仆後繼倒下的中央軍部隊, 更值得後世的我們景仰。
參考資料: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八一三淞滬抗戰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南京保衛戰
抗日戰爭史叢書續編: 臺兒莊戰役實錄
臺兒莊大戰親歷記
抗日戰爭史叢書續編: 兵火奇觀-武漢保衛戰
最近十年軍務紀要: 王文宣
成都文史資料選輯: 第十七輯 孫元良部血戰上海憶實 萬方澄
軍事: 國民政府軍制和革命軍北伐與軍事編遣和國民黨軍閥混戰
遼寧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 我所接觸的炮兵兵器 王國章
一個人的抗戰: 樊建川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 第三冊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
細說抗戰: 黎東方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William C. Kirby
China’s Nation-Building Effort, 1927-1937: Arthur N. Young
The Devil’s Paintbrush: Dolf L. Goldsmith
The German Army:1933-1945 Matthew Co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