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生压力大的根源:名牌高中为一己私利掠夺生源!
压力根源!
家长都会有一个疑问,以前我们大学招生少,考试人数多,孩子也没现在看起来这么累。以前我们小学也不学奥数,初中也不补课,就高中补补照样可以进交大复旦。
那为什么现在大学招生多了,考试人数少了,孩子的压力反而大了很多?
以前也讲升学,但没有那么复杂,为什么现在升学搞得乱七八糟,头晕眼花?为了一个小升初,家长急得要跪地求保安,为了一个自招,家长要做“数据分析员”。
中考还是那个中考,还是那么简单。高考还是那个高考,还是那么难。那么小学初中学生学得那么苦,那么累,那么紧张,问题究竟在哪里?社会上家长矛盾越来越激化,为什么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机会被人占了,为什么有的家长抨击教育不公平?
我想提出我的观点:上海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不是由于中高考增加的,而是由于名牌高中为了一己私欲,破坏教育公平的大局面,肆意选拔生源造成成绩集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门一方面喊减负,另一方面又对名牌高中肆意掠夺生源的行为没有办法,结果导致理想在减负,现实在加负。
但在这里我想帮教育部门说句公道话,大家的学业压力增加和减负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关系,减负本身不会增加你的负担,实际的情况是这几年名牌高中的自主招生,选拔学生越来越厉害,规模越来越大,导致上海的学生越来越集中,高中分层越来越明显,这才增加了压力。
由于生源高度集中,所以最后能进名牌大学的,优秀大学的学生也高度集中,上海几所高中就占了交大复旦70%以上的生源,上海的30多所优秀市重点又几乎包办了上海几所名牌大学和外地名牌大学的名额,以至于上海大部分高中出一个985都举步维艰,出一个上海大学都欢欣鼓舞。
如果这么说,大家不明白,我讲得再通俗一点,由于名牌高中掠夺生源,掐苗子,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 进入名牌大学,你要先进名牌高中,不进名牌高中,几乎没有机会进名牌大学。
- 要进优秀大学,哪怕是上海大学,你至少要进一个市重点,不进市重点,上海大学都很难考进。
- 要进大学,你至少要读个好一点的区重点,你要是好一点的区重点进不去,你连大学都没得读。
所以,高考的压力与中考升学挂钩,高考压力直接落到初中头上,初中生能不累吗?
若是如此倒算了,问题是市重点高中不满意,他们害怕生源不牢固,所以就拉帮结派,搞自己的民办初中,上海许多名牌高中给自己民办初中很多自主招生名额。
于是又出现一个问题:你想进名牌高中,你得先读一个名牌初中。
大家看到没有?中考压力又和小升初挂钩了,等于上海的小学生要同时遭受直接的中考压力,间接的高考压力,上海小学生能不累吗?
我以前一直说,自招制度本身是好的,有利于高中选拔优秀人才,但是自招制度的扩大是一场灾难,它不仅搞乱了上海12年基础教育的根本秩序,更是打击了上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士气,人生通道。
自招政策扩大化的这5年来,是上海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史上最黑暗的5年,还好教育部门也看不下去了,终于推出了中考改革,要一锤定音,击破黑暗。
但问题是,市重点高中为什么要掠夺生源呢?
一己私欲!把好学生集中起来,根据学生能力因材施教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其前提是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里这个特征最为突出,优秀的学生进入名牌大学,未来搞大事情;普通的学生进入普通大学,未来过小康生活,也会社会经济建设做贡献;学习不开窍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成为国家最重要,最核心的基石。
但是,上海高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育模式有所不同,上海的情况是好学生集中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其他人全被放弃了。
上海高中在做的是所谓的“教育集中原则”,这是一种源自苏联的高效率模式,这种模式的效率体现在成绩上:
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集中起来,以获得成绩效果最大化。
其中又以学生最为重要,因为根据应试教育30年的经验,在生源,师资,管理这学校成绩三个主要影响要素里,生源是基础。生源是最基本的材料,因为他们基础好,容易教,掌握快,提升大,不需要在师资和管理上投入太大的力气就可以收获成绩。
反之,如果生源不好,那么代表生源在过去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充满了问题,或许是懒惰,或许是笨,或许是真的学不进,等等等等。那么需要投入极大的师资和管理,也不一定有所收获。为什么呢?因为高考是在固定时间内的竞争,好学生已经在冲刺进步了,你这里却在给一个大孩子抓习惯,抓基础,那么差距越来越大。
要让一个瘸腿追上飞毛腿,也许名师猛药,严格管理是有可能的,但是要让一群瘸腿追上飞毛腿,要把中国国足这种白斩鸡变成铁金刚,那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
我也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这种逆袭,这种奇迹,一个两个,有,一所学校,从来就没有过,即使有那也是抓生源的。都说X宝奇迹,X宝奇迹,X宝管理是严格,师资是厉害,但是X宝什么生源?自招生源来自华育,上宝,文来上层,都是上海一等一的好学生,平行志愿分数一直是上海前3,X宝超过四校有什么好稀奇的?X宝的生源根本就不比两所附中差。
所以你看大奉贤,比X宝还严格,虽然也有小成,但终究不成大气,你要是给大奉贤X宝的生源,那上海现在就在讲大奉贤的奇迹了。
X宝和大奉贤的例子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在投入相同管理和师资的情况下,生源会极大地决定学校成绩的不同。
因此对于名牌高中而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需要的是生源,要突破自己的地位,需要的还是生源。
只有生源才能保证我的高考成绩,所以招生上,我们要想尽办法抢生源。
对于区重点,普通高中而言,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他们每年都只能接收学习有问题的学生,而且再大力也无法提升。
所以招生上已经没有生源,上海许多高中早已失去斗志。
我这不是给你们信口开河,上海的名牌高中就是这么干的。
最早上海的自招以推荐生为主,一直到2011年,全市推荐生仍然是自荐生的好几倍。那个时候虽然市重点高中已经有些蠢蠢欲动,开始模仿自招名额比较多的四大名校搞流程外的考试,但终究不能打破推荐生政策的限制。
之后,市重点高中开始施压,他们具体怎么施压的,已经不知道了,但无外乎是中考太简单,生源水平太差,如果不扩大自招,恐怕造成上海生源质量整体下滑等等的说辞。
对于各区而言,他们也希望自己区里的市重点发挥优秀,于是妥协的第一步是让大部分市重点把自荐生比例提升到20%,那样他们受到推荐生政策的影响就小多了。
自荐,推荐变成1:1之后,名牌高中再组织考试,那么选拔力度就大多了,毕竟不用看推荐生资格的脸色。于是自招的规模越高越大,考试越来越多,考试难度也越来越离谱。最夸张的时候,竟然直接拿高一的期中期末卷就直接来考。
自招扩大不久,高考就开始综合评价改革了,有的学校尝到了自招的甜头,有的学校则发现不重视自招,成绩开始跳水了,因为本来属于我的生源莫名其妙被别人抢走了。
于是,自招很快就失控了。首先,市重点高中开始突破政策的限制,明目张胆地增加自招招生的名额,比如四大名校,说好的是50%的名额,实际上都到了60%,而有些学校,说好的40%的名额,结果去挪用零志愿的名额来填补自招的自荐部分。所以大家看看,上海官方政策规定零志愿是要到15%的计划的,现在还有几个学校能达到15%?有的学校零志愿就招10个,20个人,其他人都放自招去了。接下来,一些学校还以“区内情况特殊”,突破自荐和推荐的比例,大肆招收自荐生。
可以说上海的自主招生政策的政策性内容已经名存实亡,自招变成了各大高中争夺,掠夺,抢夺生源的一场大闹剧。
上海高中教育的生态平衡崩溃了!
而上海有近200所非市重点高中,只能默默看着这场争夺,然后被迫无奈地区接收那些掉下来的人。
中考还没考,10%的人刻上了成功的标签,20%的人亮起了战斗的符号,而接近70%的人已经烤上了失败的烙印。
作为一个小学,初中家长,面对这样的局面,面对随时可以失败淘汰的局面,能不急吗?
上海小学生,初中生,面对一个不注意就要直接和名牌大学,甚至是上海大学说拜拜了,他们的压力能不大吗?
及时雨!
上海教育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心魔,虽然对于教育部门而言,是否能够真正下定消灭自招,消灭不符合政策的情况,达到全市统一口径还要3年后才能验证,但不得不说对于上海9年义务教育的问题,教育部门看得很清晰,也很透彻,所以中考改革也很有针对性。
中考改革的本质是打破生源链条,让全上海的高中,特别是市重点高中回归教育,回归管理,回归师资。
其一,从630分到750分,大大提升了分数的模糊性,让学校选拔学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其二,把自招削弱到15%,直接遏制名牌高中抢生源的行为,强制名额分配普通生源,要求市重点高中抓成绩。
从过去取消四大名校的名额分配,到现在强制名额分配,可以看出上海教育部门的魄力在加强,他们也认识到,再走老的集中生源那一套,的确能够提升上海小部分学生的实力,但是会搞垮整个上海基础教育,孰轻孰重,他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场噩梦,那么未来我们要怎么择校?市重点高中是不是不行了?
我觉得这是中考改革仙人指路的一招,中考改革不仅仅让学校回归教学,它更是要求学生回归学习,要求家长回归学习,自招与择校相关,择校与前途相关的链条应该被打破:
你的命运由你的成绩和努力决定,不由学校的水平决定!
生源平衡了,资源平衡了,环境公平了,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突破自我,努力奋进!
如果家长能够及时转变思路,那么就能够在高考中占据先机,如果家长还是一套老八股,觉得学校不行了,像个无头苍蝇,那么你们将岌岌可危!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