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为什么一定要强行减负,大力改革?
大减负,大摇号,为什么?
教育部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这是十八大教育大改革以来始终贯穿的步骤,如今终于得到了重要落实。
高考改革,中考改革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都没有小升初的摇号如此强烈,因为高考,中考再怎么改革,依然分层,依然有择校,而小升初则是取消了择校。
政策并不是针对上海下达的,而是针对全国下达的。许多家长非常不解,既然学习本身这么简单,那么孩子想多学一点,又有什么不对呢?
学有余力,多学一些,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多学变成标准,而原本的标准被架空,导致多学一点才是正常的,正常的进度是不正常的,那么这又对不对呢?
现实的问题并不是多学一点,而是一些学校利用了多学一点,学难一点,大肆提升进度,选拔生源,破坏了整个小学,中学正常的学习进度,学习规范,视规律于无物。
改革为什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因为在全国许多地方,中学教育已经不是教育,而是买卖。
为了这笔买卖,教育规律,教育规则已经完全崩溃,你只能看到学生越学越难,越学越快,越学越早。
教育的确不可能完全公平,但至少机会是公平的,这也是高考制度问题多多却还是存在的原因,但超前教育,超前选拔,中学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拔生源,已经破坏了教育最基本的公平。
的确,有钱人可以动用资源,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有更多资源,但是如果这种动用资源替代了原本的进度,原本应该每个学生遵守的教育规律,那么这就破坏了公平。
你可以花天价请老师给你补习,你的能力可以10倍于没有补习的人,但考试内容公平,你超过别人是你能力取胜。
但是,现在,一批人超前学习,而没有学过的人根本就没办法与你竞争,那么就不是凭借能力取胜,而是作弊。
超纲严重破坏公平性。
要命的的地方在于一些初中,高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不抵制超纲,反而自己做了超纲的先行者,反而是导致超纲,超速,超难度的始作俑者。
于是,人们眼中只有名校,但能读名校的只有少部分,结果是这些人读了名校,大部分家长陷入焦虑,整个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
的确有的孩子能力出众,但现在问题不是让能力出众的孩子发挥才能,而是许多家长都逼着孩子提前学习。
家长把不正常的当成正常的,而把正常的当成是愚蠢的,造成恶性循环,以及大量过早被淘汰,或是失去公平竞争机会的学生!
这就是填鸭教育的来源,所谓填鸭教育,说白了就是牺牲了孩子该有的各种娱乐时间,把所有时间和力量放在应试教育上。
如果说初三,高三这样,还能理解,但整个小学,整个中学,都陷入这种问题,那么教育部再不管,他们就管不住了。
事实上,政策管不住学校的情况在全国已经是比比皆是了。
所以,面对中学的改革,指向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拒绝整体性的填鸭教育,更指向突破一些学校为了利益扭曲教育的事实,加强对学校的控制。
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请你反思一下兰生复旦和嘉定华二的文章,你就会发现教育已经被扭曲成了什么样子。
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
教育有很多目的,除了应试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的存在,社会对文凭的渴望是应试教育的源头,可事实是总有大部分人不是名牌学校毕业的,名牌学校毕业的总是少数,那么难道985,211是成功的,而其他人就是失败的?
如果名校学生是成功的,普校学生是失败的,那岂不是等于中国教育整体是失败的?而且是彻底失败的?因为总是失败者居多?
所以,教育设计的目的除了选拔优秀人才外,也需要让每个人掌握基本知识,找到自身价值。
换言之教育部需要考虑应试教育,考虑高等教育对优秀基础人才的需求,更要考虑每个人的就业问题,教育部不仅仅要想办法解决每年800万本科专科生的就业,更要想办法解决一年2000多万所有人的就业。
城市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技术的人才,大学培养人才,中专职校也要培养人才,如果大家关注最近的中美贸易大战你会有趣地发现,中国能够依赖和美国对抗的并不是高端人才,恰恰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制造业群体。那么这些人的教育要怎么弄?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停留在世界工厂上,中国的世界名片依然是工人,绝不是中国的大学生,中国的大学没有美国的好,差距很大,但中国的工人是世界一流的,能力很强。
可是,问题比我们相信复杂,应试教育让问题标准化,于是原本应该分层的教育,应该各自实现自身的教育成为了一种“不读名牌大学就失败”的教育。
教育变成了考上大学成功,考不上大学失败,学术教育成功,职业教育失败的恶劣情况。
更糟糕的是,伴随着填鸭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出现,学术教育本身也在分化,出现了考上大学你还是失败,你还是800万蝼蚁,你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能成功。
更糟糕的是,这被做成了买卖,买卖又通过控制生源垄断了买卖本身。
重点中学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他们控制了生源,也违规招收生源,这在全国各地都是普遍现象,每个省都有,上海也不例外。这其中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是腐败问题(大家可以看看民办初中的学费,再看看民办初中的背景)。
那么,学校必须疯狂地笼络生源,获得生源=获得成绩=获得钱,这对学校而言,是良性循环。
上海市会公布一些市属学校的财政情况,你会发现一些高中都快富得和大学差不多了。
而在外地一些地方,这种买卖甚至到了明码标价的地步,比如著名的衡水中学,衡水中学大搞民办就是这种扭曲教育的表现。
不管什么事情碰钱就复杂,而当钱出现了,那么你还要指望教育,就很难指望了,所以,学校更重视生源,而不是教学,因为生源是推动成绩,财富循环的关键,而不是教学。
教育沦落至此,大部分中国人成为蝼蚁,大部分中国人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少部分学校垄断渠道,赚得盆满锅满,赚得环球旅行,赚得子女移民……
这种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
当很多家长指责机构制造教育产业化时,恰恰忽略了教育产业化的核心是民办初中和市重点高中,如果没有他们胡乱的自主招生,违规招生,又哪来的丧心病狂的机构和各种名师呢?
支持教育改革,回归教育本质,回归德智体全面发展,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也许我们会发现柳暗花明,也许我们会给孩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