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80908論語 季氏第十六(八)
季氏第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註釋」
畏:敬畏。
天命:天所賦予的正理。
大人:居高位的人。
狎:音俠。慣見而輕視之。
侮:戲玩。
「語譯」
(一)孔子說:「君子常常戒懼三件事情:戒懼應該做的事情不做;戒懼有德位者所發佈的政令,沒有遵行;戒懼聖人說的道理,自己有所違反。小人不曉得什麼事是應該做的,並不知怎樣的戒懼;對於有德位的人慢而不敬;並且戲侮聖人的說教。」
(二)孔子說:「君子居敬務理有三件應當敬畏的事:敬畏上天賦予人類萬物的明德正理,敬畏當世道德崇高的賢人,敬畏古代聖人留下的言論教化。小人務私逐欲不了解上天所賦予的正理,因而無所畏懼,輕慢當世的賢者,輕侮古聖人的言論教化。」
本章是孔子教人要學君子的三畏,不要學小人的無知。
本章「三畏」的「畏」,指發自內心的敬服,因而有所謹慎、畏懼的意思。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上天所賦命的自然法則,是不變的常道。古代稱身居高位而有崇德者為大人。至於古聖先賢的遺言,不但應口誦心維,更應身體力行,以篤信好古的態度,去深思明辨,繼而實踐,這纔算做到君子「畏聖人之言」的功夫。
真理主宰天地萬物,故稱「天命」,凡能代天行道者,謂之「大人」。歷代聖哲垂範教世之經典佳句均為「聖人之言」。此三者均為君子所敬畏。而小人因不知天命之可畏,自甘墮落,誠乃哀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