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简单”
在这个时代,“简单”代表了政治正确,经常被我们这样提起——
“其实我更喜欢简单的东西。”;“你这个方案有什么问题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太复杂了。”;“我需要客户第一眼就看到这个,所以能不能再简单一点。”;“我决定跟小明在一起了,因为他是个简单的人。”
于是就诞生了各种简单的设计:
“简单”甫一祭出,就占据了某种审美或哲学角度的制高点,让人无力反驳。就像下班后你召集大家去撸串,身后一哥们突然说他打算回家学完英语之后再顺便陪老婆看部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以至于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用这个词来说服别人采纳我的方案的。
为什么简单这件事得以在今天大行其道?简单有什么独特魅力能成为当今的设计公理?从什么时候开始简单有了今天的重要地位?在什么场景下我们也可以略带忧郁的说出那句“我觉得还可以再简单一点 : )”?好吧,让我们一起来弄清楚。
其实简单这个审美倾向不是自古就有的,往前推,至少19世纪的主流审美是复杂,无论是清朝的中国还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甚至整个亚欧大陆和北美都是以繁复为美的。去过上海博物馆四楼看过清朝家具的朋友一定记得这样的画面:
当然故宫里也是充满了这样的审美倾向:
极尽繁复是吧,当时的人们可是认为这美得不要不要的。再看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
经过巴洛克时期的发展,精致、繁复在维多利时期达到了顶峰。就算没去过英国,想必大家在家具城顶楼都见过那些死贵的欧式家具吧,对,就是这种感觉。
不知道两百年前的人见到宜家家居和苹果的设计会作何感想,至少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回顾这两百年的历史,是两百年间的变化改变了社会的审美基因。
历史巨轮向前,当然首先要谈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蒸汽机让人类获得了空前的动力,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制造业机械化基本完成。从此造物这件事不再需要人类的双手,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生产力得到了空前提升,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也带来两个审美方面的小问题。
第一,早期机械化加工的精度低,工艺粗糙,远不及手工业者的精湛技艺,导致生产出来的商品粗糙、丑陋;
第二,即使机械制造的精度和工艺达到较高水平,仍然无法还原手工艺者的生产方式,因为商品的造型和表面工艺更多的是由工业原料以及机械制造的方式来决定,简单说就是没法也没必要搞那么多装饰和细节,机械加工出来的主要都是金属质感和几何形态,跟人们习惯的事物相去甚远;
抱歉我没能找到当时工业品的资料,只能贴两张意向图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的画风,其实已经有了现代主义的影子。
事情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叶,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惹恼的事件就是首届世界博览会,也叫万国博览会或水晶宫博览会,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庆功大会。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把这界博览会视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多是正面和积极的解读,但事实上当时的欧洲人却震惊于展品的粗糙和丑陋,甚至对整个展馆——水晶宫——表达了极大的不安和抵触情绪,房子怎么可以这样,仅仅是玻璃和钢筋搭建的几何空间?木材的花纹呢?熟悉的装饰呢?艳丽的色彩呢?我的青春记忆和帝国荣光呢?人们无法接受自己习惯的精致生活蜕变为如此简单的状态。这是欧洲人对简单的第一印象,可见简单并非是一以贯之的审美倾向。这就是当时的展馆水晶宫,后来因火灾烧毁。
人的审美有惰性,愿意待在舒适圈里,一旦习惯就会重建标准,进而开始移情,慢慢的丑的也能变美,况且其实人类童年的美丑观念还不健全,完全可以指鹿为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记忆中再脏再乱的旧居和故乡也能呈现出美感。这种感觉有点像每一代新的iPhone刚上市都会被骂丑,直到下一代iPhone面世后,当初这批人又开始维护当初他骂过的这个机型,说经典不容亵渎,还是原来的好看。至于美和丑是否仅仅是个主观感受而非客观事实这个我们改天再聊。
水晶宫博览会后来陆续引发了关于建筑和工业设计的辩论,之后欧洲先后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虽然这些设计思潮都集体反对巴洛克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繁复与装饰,但仍然未能真正接受工业革命带来的根本变革。时间终于到了20世纪初,在德国魏玛,出现了世界第一所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而建的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的设计从此开启了现代设计的大门,最终导致了20世纪现代主义美学理论的产生。
相信很多人听过包豪斯的大名,下图为将近一百年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不是跟我们今天的建筑很像。
包豪斯不同于其他设计理念,他们不再与机器为敌,而是主张符合机器时代的简洁风格,强调艺术、功能、工艺的整体性,他们首先发现了工业时代的独特美感——几何形体、金属质感、机械结构、原材料本身的质感等等,提出了惊世骇俗的“Less is more”,他们的设计服务于功能,用功能本身的逻辑构建设计,不做多余的装饰。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包豪斯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先锋、最牛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作为教员。虽然只存续了短短14年,但象征着先锋艺术与探索自由的包豪斯曾风靡整个世界,也是20世纪艺术、建筑、设计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理念,没有之一。可以说从包豪斯开始,简单的审美倾向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让我们看看他们当时的设计作品。
是不是已经有了现代的影子?也许你觉得这些设计是如此的“正常”,但在当时看来就如图是有人开始用嘻哈的方式说话,新潮又刺激,当然同时也承受着大量的不解和排斥。直到今天我们可以说现代世界中“物”的定义就始于包豪斯。从包豪斯开始,“简单”这个曾经离经叛道的审美方式才逐渐被世界所接受,现代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模样。摩天大楼、流线型骑车、白色家电、家具,凡我们今天见到的“物”的样子,大抵是20世纪初现代主义的作品,直到今天也没什么变化。
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带来的高效和标准化,而高效和标准化其实都在呼唤简单,这样才能够让社会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商品来,可以说现代主义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当工人被以流水线的方式高效组织,自然没有时间雕刻繁复的花纹了,生产力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当我们面对一件设计作品,风轻云淡地讲出“我觉得还可以更简单一点~”时,其实已经裹挟了整个手工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变迁,简单谈何容易,简单的背后是更大的复杂。也正因为复杂的现代社会对人精力的极大透支,反过来也要求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尽量减少麻烦,少费点脑子好应付无穷无尽的工作。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越是忙碌的家庭,家居装饰越是简单;越是悠闲的家庭,家居装饰越是复杂。
但是历史发展到以互联网为开端的信息时代后,情况开始稍有变化。互联网也讲简单,但是相比现代主义其出发点确更接近人本身。互联网对人性的懒惰有着深刻的认识,可以说互联网的诞生就根植于此。信息的获取方式在不断优化,使其更符合人性,让用户舒舒服服的懒下去就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原教旨,也是信息时代的精神内核,从流水线下来的工人连上了互联网终于可以休息了。区别于工业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了信息时代新的设计理念。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设计师还有能力定义新的审美的话,信息时代的设计师已经基本丧失这个可能性,因为用户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始终无法定型,风格之多变堪比时尚行业。微软metro风格也好,苹果和谷歌的扁平风格也好,都是做减法,从UI层面提高有效信息的获取速度,但是极简的操作界面打开的却是双十一爆炸的色彩和文字,层层叠叠,让人玩得不亦乐乎,完全忘了自己刚刚吐槽过苹果的设计已大不如前。
也许对简单的追求还将继续一段时间,不过从信息时代开始,我们已经丧失了追求简单的合理身份,审美的惯性虽然还在延续,但终将停止甚至调头。美丑总在循环往复,唐朝喜华丽,宋朝喜简约。我们这个时代喜欢什么?我其实也搞不清楚了。我一个哥们费劲心机把家装修成北欧性冷淡风,算上牙刷家里没超过四种颜色,结果搬家当天沙发还没坐热起身就往酒吧里扎,说:“还是这里热闹呀!”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