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为了写出一篇好作品,就把家人都写死了

宋人编的《遯斋闲览》记了一则段子:有个叫李廷彦的人,苦心撰写了一首《百咏诗》,献给长官,其中有一句是:「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长官读了这首诗,十分怜悯,感慨道:「没想到您家的境况这么凄惨!」李廷彦赶紧解释说:不不不,我家兄弟都还活得好好的,我诗里这么写,只是为了对仗罢了。

我并不懂诗,但以我浅见,这种为了创作而虚构苦难的现象,似乎并不只是为了对仗;在我们的文学史上,自有其脉络可循。韩愈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意思是,在哀愁、穷苦中写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感染力。于是,许多诗歌初学者,总是为了一首好作品,绞尽脑汁,虚构出愁苦的情绪。凭吊古迹,一定要垂泪;登临高台,一定要悲歌。这就是辛弃疾笔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什么在悲哀中写出的文字,往往更加动人?这个问题,自从韩愈提出以后,经千年来的许多学者反复讨论。从写作者的角度,在失落之时,情绪更沉着、更专注。从读者的角度,平和的欢愉所带来的冲击,远不及动荡的痛楚。袁中道说,痛苦中的人,就算只是直抒胸臆,也如同啼哭倾诉,动人心魄;而处境顺遂的人,就像是「水平而波澜自息,山平而峰峦不起」,缺少打动人的力量。

现代影视工业的编剧们,无疑深谙这一点。所以,商业片里,故事的推动,一定是随着主人公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并把它们逐一解决。随着剧情深入,困难越来越大,而终极挑战的代价,往往是职业前途、自己或亲人的生命,甚至全人类的前途。这种「危机—解决」的模式,是如此的有效,以至于我们很难抵御去运用它的诱惑。以前的韩剧,总是出现车祸、绝症、失忆,目的就在于给主人公制造危机和挑战。

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无视生活中的苦难。面对可怕的危机,面对切肤的痛苦,把它如实记录下来、表达出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这是天经地义,甚至是伟大的。但是我们需要避免的,是出于一种创作者的惯性,而下意识地偏爱苦难、渴求苦难,乃至于把道听途说的流言,加工成言之凿凿的悲剧。这不仅是因为,被夸大的苦难,会「动摇人心」,造成恐慌;更是因为,如果虚构的悲剧吸引了最多的目光,那么,它可能会占用社会的精力,不利于我们去发现真正的危机,并且去有效地应对。

在《文学改良刍议》里,年轻的胡适写道:「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曰『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所以他提倡,「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虽然他自己后来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尚需打个问号,但在当时,这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倡议。

我们不能只把身边的一切,想象成一片黑暗的天空,没有一点希望与未来的光彩;而自己是孤独的灯塔,映照这虚无的黑夜。这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想象,引诱着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受难者、觉醒者。这会让我们沉湎于捕捉身边最极端、最激进的言论;把所有异己的观点,解释为愚昧、狂热,或是别有用心,以此佐证自己的正确与孤独。事实上,互联网这么大,你一定能在自己的对立面,找到荒诞且愚蠢的声音。但是,如果你沉迷于捕捉这种声音,那除了虚妄的优越感以外,什么都无法得到。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所指的是某位作家;但其实,我理解她那个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和局限性。我真正想说的,是希望我的同龄人,希望青年朋友们,能够更公允、更平和地认识这个世界,参与这个世界;不止看到那些让我们悲伤、让我们失落的东西,甚至把它们当做世界的全部;更看到希望正在出现,改变正在发生,勇气与理性正在闪耀。我们要睁开双眼,认真地记住那些悲剧,也认真地记录那些美好,推动这个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迈进。

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诚然是至理名言。但一个「诗家」,绝不能为了写出好作品,而刻意地想象「国家不幸」。一个写作者,为了创作出有感染力的文字,下意识地只去搜寻苦难,甚至于虚构苦难,那就有点像那位为了写诗,把自己的兄弟都写死了的李廷彦了。

作者:微博@可达之境

欢迎关注绿泡平台同名账号


往期内容:
关宁锦评论是文字版的脱口秀
“到处都是百万漕工”
汉语是不是世界通用语言,和语言本就没有一毛钱关系
为什么每次中国出现危机都喜欢启动大基建?
我们该为逆全球化准备些什么?

发布于 2020-04-22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48 条评论

精选评论(4)
  •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21 天前

    还有一个也是有脉络可循的。

    “为啥你能写出那么多毫无根据的东西来?”

    “想当然耳。”

  • 叶减肥21 天前
    古人还知道先从自己兄弟开始写呢,□□老师要是先写死咖喱人我也佩服她[惊喜]
  •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回复masterrex21 天前

    原原?不认识,我们讨论的,是天圆地方那个地地

  • 狄奥多西21 天前

    “是的,你得到长官赞赏了,可你弟弟/哥哥/马/爹没了,这一切值得吗?”

评论(48)
  •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21 天前

    还有一个也是有脉络可循的。

    “为啥你能写出那么多毫无根据的东西来?”

    “想当然耳。”

  • 白元夕回复知乎用户21 天前
    天才们无论怎样描摹,也不过是在额头上加了眼睛一只,将颈子延长了二三尺而已。
    禽兽之变几何哉,徒增笑耳
  • 忘予回复知乎用户21 天前
    “想当然耳”这不是苏轼科考完了晏殊问他的时候他说的嘛 捂脸
  • masterrex21 天前

    这个,你是指原原吗

  •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回复masterrex21 天前

    原原?不认识,我们讨论的,是天圆地方那个地地

  • 龙骧回复知乎用户21 天前

    原来是弟弟啊(战术后仰)

  • 叶减肥21 天前
    古人还知道先从自己兄弟开始写呢,□□老师要是先写死咖喱人我也佩服她[惊喜]
  • 现在它的名字都要避讳了吗?
  • 没啊,这不很明显是个正方形么
  • 老韭们21 天前
    简而言之。被迫害妄想症。
    不只是说某作家,那些人的观念是无法改变的,吃的是那口饭。
    我们更应该自省。
    然后明白只有站在胜利者的位置亲自去争取才有胜利的希望。自己将自己置于失败者的地位,然后指望别人拯救自己,这是可笑的,也是不可能得到拯救的。
  • 狄奥多西21 天前

    “是的,你得到长官赞赏了,可你弟弟/哥哥/马/爹没了,这一切值得吗?”

  • 没有的东西你不能指望它编造出来后还为这些东西伤感吧[惊喜]
  • 惜云波21 天前
    [惊喜]猎妈人圆圆?
  • 杨鞣钏21 天前
    没办法,建州文化被大明犁庭扫穴好几次了[飙泪笑]
  • 锟铻21 天前
    高级 高级
  • 念经21 天前
    平和是不可能平和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平和的。
    激进的人劝不了,平和的人则会被压激进
  • 钟山之英21 天前
    批发左籍,3元一位,十元三位
  •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21 天前

    文章憎命达

  • 哥儿21 天前
    苏东坡也杜撰过典故,却仅仅是为了考试。

    但是要是文人杜撰了身边人的悲剧,甚至是国家的悲剧来讨别人喜欢,那就活该背负一世骂名了
  • 叶赫乎21 天前
    本意是说说double f,结果还误伤了不少知乎er。
  • 9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 ",然后无数学生捏造自己父母双亡,引发了社会对高考命题乃至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乃至大反思,直接导致99年的高考作文出现了史上少有的惊世骇俗的科幻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不知当年对学生们捏造惨剧痛心疾首然后痛骂全国语文老师的诸位有识之士,如今如何看待大作家的作品。

  • 当年这作文题目直接让科幻世界销量暴涨233333
想来知乎工作?请发送邮件到 jobs@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