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林中私语
我们的人生,真的是一场龟兔赛跑吗?

我们的人生,真的是一场龟兔赛跑吗?

前两天在地铁里,偶遇一个妈妈在给孩子看手机里的故事app,由于开了公放,我不可避免地听到了这个小朋友正在看的故事——龟兔赛跑。我只能在内心里默默吐槽,这真是个久讲不烂的经典寓言啊……

过了一会儿,手机里讲完了故事,那个妈妈开始循循善诱地提问了:“这个故事里你喜欢谁呀?兔子还是乌龟呀?”

小朋友显然压根没有考虑这个故事的深层寓意,也没仔细思考妈妈提问的目的,张嘴就答:“兔子。”

妈妈就不乐意了,又改了个问法:“那你为什么不喜欢乌龟呀?”

小朋友茫然了大概两三秒,然后马上改口:“喜欢乌龟。”

妈妈赶紧趁胜追击,又紧接着问:“那你为什么喜欢乌龟呀?”

这次小朋友是彻底茫然了,眨巴了好几次眼睛都没说话。最后她皱皱鼻子,点开了《国王的新衣》,算是用故事堵住了妈妈继续追问的冲动。不过站在旁边围观了整个过程的我,倒是觉得心里有几分五味陈杂。

作为成年人,我当然知道这个妈妈可能不仅希望孩子喜欢乌龟,还希望孩子在将来像乌龟一样,靠着坚韧不拔和执着努力,超过那些”兔子“,成为人生赢家。但是看多了那些”比你美的人比你还努力“、”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勤奋“、”比你家世好还比你能拼“的鸡血文之后,我也忍不住想从源头上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在我们年幼无知时就植入我们内心的叙事——人生是一场赛跑,有人是乌龟,有人是兔子……

人生真的是一场赛跑吗?

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开始,我们几乎总是默认把人生当做了一场以出生为起跑线的赛跑,然而终点线到底在哪里我们却说不清楚。也因此,不管是我们的家长,还是我们的孩子,一方面要拼命奔跑不敢停下,另一方面还要不停地盯着自己所能看到的每一个人,不断在心里计算自己超过了多少人,又被多少人超过。

渐渐的,开始有人质疑这种从出生就开始的步步紧逼和无尽的焦虑。他们开始把龟兔赛跑的赛道拉长,把“赛跑”变成“马拉松”,意图说服自己和别人,一时的得失输赢并不重要。但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使把“100米短跑”变成了“马拉松”,依然改变不了这个“人生是一场赛跑”的叙事,所有与赛跑有关的比喻和象征,依然主宰着我们的生命,甚至还可能从“短痛”变成了“长痛”乃至“一生之痛”。

那么,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一场赛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看看”人生是一场赛跑“这个比喻,是否适合套用在我们的生活上。

首先,一场赛跑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场地,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其次,一场赛跑必然要有一群参赛的选手,他们将同处于这个场地中开始竞争。

再次,这场赛跑还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则,规定胜负的判定标准,以及在赛场中能够采取的动作方式,确保大家都采取同样的动作形式开始比赛。

最后,这场赛跑必须有至少一个裁判,好根据规则来判断胜负。

这样一列举之后,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其实把“人生”比喻作“赛跑”,不管是100米短跑还是马拉松长跑,都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比喻。

首先,如果把人生当做是一场赛跑,我们无法划定这场比赛的赛场在哪里,更无法规定它的起点和终点。是把出生作为起点,还是把受孕作为起点,还是把父母双亲的结合作为起点……光这个”人生起点“问题都有一堆人能够争论三天三夜不休息,更何况情况更复杂的”人生终点“了。从高考到就业,从就业到中年,从中年到晚年……有无数个时间节点被人们当做“人生的考核终点”,而这无数个“考核终点”又一再被否认,留下尴尬而不知所措的我们。

如果连起点和终点都无法确定,这场赛跑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无从提起了。但为了让论述更完整,我会继续把下面的几点逐一对比完。

其次,我们也无法确定到底哪些人是参加了这场比赛的选手。在过去没有互联网,迁徙也不是很容易的时代,我们尚且可以把眼光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同龄人身上。但如今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我们不仅轻易就可以知道千里之外的人在做着什么,离开从小生长的地方去千里之外谋生也比过去容易太多。我们一两年内接触到的人,很可能比过去一些老辈人一辈子接触的人都要多。因此,我们真的没有办法仅仅依靠一两项简单的标准就来推论自己到底在跟什么人竞争。

很多人习惯用年龄作为衡量的 标准,但真要去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同龄人有的在工厂流水线上埋头工作,有的在高端酒会上与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在电视和网络里看见的大佬谈笑风生,有的可能已经创业成功身价千百万,有的可能混迹于城市边缘做一个“三和大神”,有的可能已经死在了战乱之中,有的可能因为疾病或伤残连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难以维持……

再次,真要把人生比喻作赛跑,我们也很难确定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规则下跑的。如果说读书的时候,尚且有“分数”可以作为考核标准来进行衡量的话。一旦我们走入社会,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成为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

有的人以赚钱为标准,有的人以结婚为标准,有的人以“内心的幸福感”为标准……每一种标准都有着自己的道理,每一种标准都算不得错误,唯一的问题也许就是,很多标准都只能作为一种相对的标准,而不能像一场赛跑一样明确地规定出”没抢跑同时又最先撞线的人获胜“。而且在人生路上,很多衡量标准彼此之间也很难互相兼容,譬如顾得上职场发展也许就顾不得照顾家人,把家人照顾得妥妥帖帖就势必要放弃一些事业发展规划。我们总要在每一个选择的面前瞻前顾后,很难像参加一场赛跑一样单纯只朝着终点猛跑。

最后,我们很难确定到底谁能够担任“人生赛跑”的裁判。对于有明确宗教信仰,特别是有人格神存在的宗教信徒而言,也许他们所信仰的神可以担任这个裁判。但对于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我们也不知道用什么人,或者什么群体能够成为这个“赛跑”的裁判。有的人把父母当做裁判,一辈子生活中“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下;有的人把社会舆论当做裁判,一辈子都战战兢兢于自己是否活得符合“社会主流”;有的人让自己成为裁判,生活一大乐趣就是用自己的标准对他人的生活评头论足,可能还顺便要“指导”他人生活。

犹记得以前闲聊时,T同学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龟兔赛跑里的兔子并不睡觉,而是一直努力地奔跑,那乌龟的奔跑还有意义吗?”实际上,这位同学依然被套在了“人生就是一场赛跑”的叙事之中,但是经过我们这一番比对就会发现,把人生比喻成“赛跑”不仅片面,而且除了为自己制造焦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比喻,换一种不同的叙事,也许我们就为自己内心的疑虑找到了突破口。

人生的其他比喻

为了回答焦虑于“兔子不睡觉”的T同学,我向她讲了另外一个比喻:“矮柳不会因为自己长不成杏仁桉,就不长吧。”

矮柳是世界上最矮的树,虽然被算作是“树”,但实际上一般只能长3-5厘米高。它一般生长在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的高山地带,茎秆必须匍匐在地上,贴着地面生长。而杏仁桉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巨型树种,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树种,它生长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动不动就长个一百多米。

如果用长成的高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话,毫无疑问杏仁桉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树生赢家”。但是就算杏仁桉长到200米,撑死也只能长到5厘米的矮柳还是照样会抽它的条,长它的叶子。

T同学非常精确地get到了我回答的要点:人生并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段生命的成长。

每一个不同的生命,就如同生长于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植物,有的人是桃树,有的人是雪松,有的人是矮柳,有的人是杏仁桉……就如同每个人带着不同的天赋,降生在不同的家庭之中,长成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态。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去焦虑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或者担忧自己被别人赶超,而是应当全力以赴地尽力长成自己的模样。

当然,这只是我对人生的比喻。而关于人生的比喻,还有很多。

有的人将人生比作一段旅途,他们一方面奔向自己的目标,一方面也乐于享受沿途所经历的一切风景。

有的人将人生比作一出戏剧,他们细细揣摩剧本斟酌台词,一丝不苟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完全不考虑过自己改写人生的可能性。

有的人将人生比作一盘棋局,他们认真规划棋路,小心应对,把“落子无悔”当做人生的座右铭。

有的人将人生比作数学难题,他们不断地设问、求解、证明,竭力寻找一个个满意的回答。

……

不同的比喻,影响着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影响着我们在面对每一个人生事件时采取的决策。而这些态度和决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内心关于“人生是什么”的叙事。但不管怎么说,人生也许某些时候存在着竞争,但人生一定不仅仅只是一场纯粹的赛跑而已。

在你看来,人生除了可以是赛跑、旅程、生长、戏剧、棋局……之外,还可以是什么呢?


===================================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仓鼠老师的心书房

每周五定期更新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技术和思考,其他时间不定期更新

编辑于 2017-09-12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一些未被讲述的故事,一些要被听到的心理学知识。用来存放我自己写的关于心理学或小说的自留地,暂不接受投稿,望理解。
想来知乎工作?请发送邮件到 jobs@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