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护照是什么样的?

古代护照是什么样的?


枯木



“护照”这个名词,是一个舶来品,清朝中叶之前,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的概念。即使19世纪初,中国开埠以后,中国人赴各国的身份证明或旅游文件,仍为信函形式。若不拘泥近现代护照形式,中国第一本护照实为1689年,由清朝政府发放的“信函式集体护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护照和签证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公布了护照条例。



护照的西方称呼“Passport”,来于中世纪用于通过城墙大门(“porte”)的文书。由于文书中有提请边境关防检查机关给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对持有人予以“保护”和“关照”,因此被命名为“护照”。现代护照的格式基本上都是借鉴的西方格式。



其实,护照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之,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名字不同而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诞生,那时候的护照叫做“符”、“节”、“验”、“封传”、“棨”等。有些文章在介绍古代护照的时候,认为夏商时期就有了“护照”,并且护照的雏形为“牙璋”和“圭璋”,笔者认为似乎有点牵强附会,值得商榷。



在夏商时期,人口虽少,地域也不广阔,但是国家形式比较统一。《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时候中原都在一个统治者(天子)的统治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用不到身份证明。而且那时候实行的是“井田制”,平民(庶民)由领主负责监管,都登记造册,不需要“护照”一类的证明。至于奴隶,只不过是战利品,一般都被脚铐锁链禁锢,没有自由。因此,在夏商时期身份记录只有统治者机构才有,一般人是没有证明的。



再一个就是“牙璋”和“圭璋”,《周礼·春官·典瑞》记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牙璋是调兵用的,另外据考古牙璋也是一种礼器。圭璋是一种贵重礼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礼制:诸侯朝王执圭,朝后执璋。古为瑞信之器。“牙璋”和“圭璋”都是用玉石制作,比较稀少,非常精美,除了统治者以外,一般人是不可能有这种器物的,而且如果有了也是一种僭越。因此,所谓的“牙璋”和“圭璋”是“护照”的雏形说法欠妥。



铜符节

直到周朝,开始分封诸侯,于是各个诸侯国之间开始频繁交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已经势弱力微,而诸侯国迅速崛起,这些诸侯为了富国称霸,各出奇招招揽人才,另外也防止自己的子民非法逃窜,影响农业耕作,因此,各诸侯国开始设卡盘查,对出入人员进行检查和征税。这时候,护照的雏形就开始显现,由于各个诸侯规定不同,因此形式多样,比如“符”、“节”、“封传”、“验”、“棨”等,都是身份证明的不同形式。



虎符

先说“符”,“符”,主要用途一是调兵遣将的兵符,二是任用地方官员的凭证。兵符最早是用铜做的,有的上面用错金工艺,兵符像老虎的样子,寓意兵贵神速,所以又叫“虎符”,也有的用其他动物形象。上面刻有铭文,一分两半,底部是凹凸的,可以合在一起,右为尊,所以右半放在朝廷,左半则放在地方,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齿齿相对,“符合”才能过关。《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就是一个例子。



兵符

兵符制度一直被后世继承。到了秦汉时期,秦虎符文字错金,汉虎符多错银。西晋虎符通体有虎斑条纹,不能容字,故于背缝处凸起长条形窄台刻背文,肋间之字移于胸前或符阴。西晋男符亦错银,唯太守符凿款,东晋以后则皆凿款。唐代改用鱼符,为符制上的一大变化。武周时一度用龟符。鱼符与龟符皆可系佩,与后世的牌区别不大。宋以后已皆用木牌。由于春秋时期刚开始的时候“符”用“圭璋”作为信物,因此后代研究者以为“圭璋”就是“护照”的雏形,其实是误解。



玉符节

“节”,最早也是官府用来传递命令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周礼·秋官:“小行人掌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注》:“随事缓急,急则二节,故走。缓则一节,故趋也。”。这说明“节”的形式以及用法各不相同,而其中的“门关用符节”就演变成后来的普通人出入关卡的身份证明。比如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两枚形似竹片的青铜节,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件实物护照,它叫“鄂君启”节,是楚怀王颁给楚国商人鄂君启的身份证明。


鄂君启节

“符节”,东汉刘熙所作的《释名》:“符,付也。书所敕命于上,付使传行之也。”。《玉篇》:“符,符节也。分为两边,各持一以为信。”。《篇海》:“符者,辅也,所以辅信。又验也,证也,合也。”。说明“符节”是“符”和“节”的共同演化。



“封传”,封传和符节不同,符节一般是国家外交军事专用的信物,而封传是一般人出入关卡的身份证明,也是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周礼·地官·司关》中记载:“凡所达货贿,则以节传出之。”,“传”的本意是快速传递,《孟子·公孙丑上》:“速于置邮而传命”,古代各国有专门的邮道,都设有驿站,由专门的人员(驿吏)负责,外出人员在住宿用车马的时候就需要出示凭证。由于人员较多,用青铜器不太现实,于是用木(竹木)制作,然后封以官府印信,因此叫做“封传”。封传应该是个人身份证明的最早雏形,在大家熟知的“鸡鸣狗盗”故事里就有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说的就是孟尝君偷逃出秦国的故事。



执棨戟吏

除了“封传”,还有“验”和“棨”。关于“验”在《史记·商君列传》里面有记载,“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说的是秦孝公死后,商鞅从秦国出逃,结果被自己制定的制度所制,人们出外必须有“验”,没有“验”不能住宿,如果驿舍不查验,那么就要连坐,最后商鞅只好逃往魏国。“棨”是用木制的一种符信, 也即是上文“封传”之“传”的木头形状,有点像“棨戟”,所以叫“棨”。《说文解字》“棨,传信也。”。



汉朝 “张掖都尉启信”居延出土。

以上的资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身份证明的必要和产生的条件,以及“护照”雏形的原始资料。也说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外出旅行也不是那么简单,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入边境,一切都需要官府证明同意才可以。



到了秦汉时期,虽然国家高度统一,但是和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符节制度由于军事外交作用得以保留,而人们的外出住宿也需要身份证明,因此,“封传”也得以继续发展,只不过已经开始统一形制。三国如淳注释的《汉书》,对“传”的解释:“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东汉·许慎《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苏武牧羊”故事,苏武出使匈奴,所持有的“旌节”,是古代高级外交人员的身份证明,也是代表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苏武19年不屈不挠,“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史记》),被后人尊之为“忠节”楷模。而一些背叛国家的人被称为“屈节”。



到了唐代,护照制度发展更为完善,在《唐六典》《唐律疏议》等主要法典中列入出入境管理专门条款。当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达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东岸和东罗马帝国,中国和现在意义上的外国交流越来越频繁,唐朝为保证正常的商业贸易往来,稽查行旅,防止透漏国税、逃避赋役、拐卖人口以至查清来自境外的破坏活动,实行严格的“过所”制度。“过所”也叫“通关文牒”(《西游记》里叫度牒),和现代护照更为相近,要求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落款日期,并把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过所”一般由中央尚书省或地方都督府或州颁发,失落过所须审查后才予补发。领到过所者就可以照规定的路线,从西北边疆到东南沿海,迢迢万里,通行无阻。



我们都熟知的《西游记》唐僧的原型,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再去印度取经开始出行的时候,并不是如“西游记”所言,是唐太宗批准的,而是属于“偷渡”出关的,并没有得到朝廷批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贞观三年八月,玄奘法师办理“过所”,很久未得到批准,于是只好私自出行,结果被朝廷下令捉拿。“未发之间凉州访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师。遂密将牒呈云。”,最后在瓜州刺史、守烽校尉以及胡僧“石槃陀”等人的帮助下偷渡,结果还差点被胡僧杀害,五天四夜没水解渴,几经死生,才得以到达伊吾(新疆哈密),历经十七年,历尽磨难,行程13800余里,取回经书657部佛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一代高僧。而在《西游记》里面,成了唐太宗批准取经,这是一种美化宣传而已。



鱼符

唐朝还存在木制腰牌,即发给五品以上的官员以随身的"鱼符",作为对于官员的身份证明,也兼作为通行证明。宋元时期,“过所”制度和腰牌得以延续,《宋刑统》也有明确规定,护照形式也从“过所”演变成“公验”、“关引”、“公移”、“符牌”。在日本僧人成寻的《参天台五台记》中记载了来中国旅游拜佛办理“护照”的过程以及文书式样,而其通行证就被称为“公移”,详细记载了成寻的国籍目的行程等。元朝“护照”则以“公验”和“腰牌”为主,总体来说以文书形式(文牒)和木牌形式并存。




明朝象牙腰牌

明朝关于护照的称谓有“文蝶”、“关照”、“符牌”和“堪合”,其中,勘合主要通过在契文上加盖骑缝半印,凭借板勘能否对合来防止作伪。清朝前期,“文牒”、“文引”仍然适用,与“文引”并行的还有“印照”、“腰牌”等。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第5条规定:两国人民如持有准许往来的“路票”(拉丁文本和俄文本均称为“护照”)准其在两国境内往来贸易。可以说,当时的“路票”已经和后来护照极为相近。



腰牌

而木制的腰牌,也一直得到延续,唐代叫“鱼符”,宋代以后改为"字牌"。明清时期的武官身挂"金牌",文官用"牙牌",各卫所营兵有"字牌"、"勇号"。这些字牌除作为身份证明之外,鱼符和字牌只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如果离开使用区域,则必须与符契、勘合等结合使用。



纵观护照形式的变化,由玉石、青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成现在的证件。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变,那就是身份证明以及出行许可。自古以来统治者都不鼓励人们四处乱跑,一方面是怕影响本地生产,另外又怕人才税收流失,再则惧怕出乱子,因此,在护照管理上历来都很严格,无论那个年代。



从现在来说,越是发达国家,其护照“含金量”越高,出行自由度高,旅行手续简单,这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从最近2017《全球护照指数》来看,北美、欧洲(欧盟)、大洋洲、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最好,也属意料之中。得分最高的国家是德国,以158个免签国高居榜首。瑞典、新加坡以157个免签国紧随其后,而丹麦、法国、英国、美国等则以156分排名第3,亚洲的韩国、日本高居第4,马来西亚第5,中国的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分别位于17、31、33。中国护照今年排名第70,可以免签57个国家(包括免签证和落地签),当然您也知道,所谓的免签很多难以实现,我想,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上升,会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于我们免签政策的。





2017-11-4榆木斋


发布于 2017-11-04

还没有评论

想来知乎工作?请发送邮件到 jobs@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