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科普】加洛林诸王记·第十一卷:父子相残国势蹙
前文连接:
虚无行者:【简略科普】加洛林诸王记·第一卷:此身原是罗马人第十一卷:父子相残国势蹙
- 第一章:南域再现荆棘谷
巴斯克人一向是法兰克西南边境的不稳定因素,早在812年的时候,他们就试图在荆棘谷重复二十年前的功业,伏击撤军归来的“虔诚者”路易,只是没有成功。
此时加斯科涅公爵是卢普斯二世的儿子桑乔一世,他在801年继位后,由于镇压巴斯克人暴动不力,使得头衔于812年落在他弟弟塞金一世手中。
然而这兄弟两对巴斯克人的战绩大体相同,因而到4年后,就被不耐烦的“虔诚者”路易一世勒令退位,还称他是“极度傲慢与令人厌恶”。
塞金一世被撤职后,当地发生了暴动,“虔诚者”路易一世为此亲自率军出征,进军到潘普洛斯后,叛军纷纷投降。
新任加斯科涅公爵仍然是塞金一世的同族,叫做加西亚一世,在位仅2年就去世,此时统治阿基坦的,是“虔诚者”路易一世的儿子“阿基坦的”丕平一世,他无意让加西亚一世的儿子卢普斯三世继位,使得加斯科涅又发生暴乱。
“阿基坦的”丕平一世在图卢兹伯爵贝伦加里奥和普罗旺斯伯爵格林的帮助下,820年将叛乱镇压,以西哥特人贵族阿斯纳尔(AznarSánchez)为新公爵,但南方的土地仍然被叛军控制,并在822年投靠科尔多瓦哈里发拉赫曼二世。
为了解决南方的叛军,加斯科涅公爵阿斯纳尔和伯爵阿布鲁斯(Aeblus)在824年南征,结果778年的“荆棘谷惨败”再次上演,两个贵族同样在荆棘谷中伏而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
随后阿斯纳尔由于和巴斯克人酋长有亲属关系而被释放,回国后继续统治到836年而被谋杀,没关系的阿布鲁斯被巴斯克人送到科尔多瓦被囚禁到老实,这次惨败标志着潘普洛纳的巴斯克人脱离法兰克而独立,他们所建立的国家即后来的纳瓦拉王国。
- 第二章:镇叛得力进宫廷
当潘普洛纳脱离法兰克时,东南的巴塞罗那也在827年爆发西哥特人叛乱,领袖是一名西哥特人贵族埃索(Aissó),他是前巴塞罗那公爵贝拉手下的一名骑士。
贝拉是巴塞罗那首个伯爵,据说他的父亲是图卢兹伯爵圣·威廉,在801年“虔诚者”路易一世攻破巴塞罗那后被册封为伯爵,随后又跟随皇帝参与了804年、808年和809年的南征,扩大西班牙边区的控制范围,还是查理曼811年遗嘱的见证者。
“虔诚者”路易一世回国继位后,贝拉不愿意继续与科尔多瓦交战,积极推动和科尔多瓦的和平,这惹怒了许多了贵族,他们在820年一齐对贝拉发难,经过比武审判击败了贝拉,使他被判处有罪。
贝拉原本的刑法是死刑,但“虔诚者”路易一世念在这是追随自己多年的老伙计,于是将死刑改为软禁,以拉彭(Rampon)成为新的巴塞罗那伯爵,826年传到贝尔纳手中,他肯定是圣·威廉的儿子,在在795年出生。
埃索的叛乱很快就被贝尔纳给镇压,使得他不得不求助科尔多瓦哈里发拉赫曼二世,于是对方在827年5月派遣军队干涉法兰克内战。
这时候就显然不是暴民叛乱的问题了,于是“虔诚者”路易一世也派遣援军,以“阿基坦的”丕平一世为主将,“图尔的”修和奥尔良伯爵马特弗里德为副将。
然而两位副将畏惧萨拉森人的庞大军队,也让“阿基坦的”丕平一世产生了迟疑,导致出军时拖拖拉拉,使得贝尔纳只能独自抵抗科尔多瓦大军。
等援军终于姗姗来迟到南方时,巴塞罗那已经被蹂躏的一片狼藉,叛首埃索也早就跟着科尔多瓦逃之夭夭。
消息传到亚琛后,估计把“虔诚者”路易一世气的不轻,儿子没法骂,只能讥讽两名副将是懦夫,并在828年2月将他们驱除出宫廷。
另外提一提“图尔的”休,主要是他的女儿,长女厄梦特露德嫁给洛泰尔一世,次女“图尔的”阿德莱德就更了不起了。
“图尔的”阿德莱德第一任丈夫是欧塞尔伯爵康拉德一世,康拉德一世的妹妹就是皇后“巴伐利亚的”茱蒂丝,而阿德莱德第二任丈夫则是“强者”罗伯特,卡佩家族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祖先。
战后作战得力的贝尔纳则作为正面典型,再加上又是威廉的儿子,受过辅导之恩的“虔诚者”路易一世自然对他青睐有加,在828年将他册封为赛普提尼亚公爵并进入宫廷,从此扶摇直上。
但其实在这时候进入王宫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法兰克父子相残的大戏即将到来,这时候进入王宫的贝尔纳,很不幸的就成为大戏中一名重要人物。
- 第三章:疲病渐生心憔悴
“虔诚者”路易一世就领土继承,已经在817年颁布“Ordinatio imperii”确定,皇后“巴伐利亚的”茱蒂丝对此自然是百般不满,尤其是“秃头”查理出生后,试图为自己儿子获得一份领土。
因此“巴伐利亚的”茱蒂丝在王宫内广结党羽,兰斯大主教艾博接受过她的戒指,“图尔的”休和奥尔良伯爵马特弗里德在被赶出王宫前,也是她拉拢的对象,随后又与贝尔纳交好。
甚至为了软化继子们的态度,她居然将自己的妹妹“巴伐利亚的”赫玛在827年嫁给继子“日耳曼人”路易。
“巴伐利亚的”茱蒂丝这些举动对贵族有多少影响值得商榷,但起码说服了“虔诚者”路易一世,从而在829年开花结果。
829年中第一场重要会议是巴黎宗教会议,这些年来法兰克的外交失败,边境不稳,内陆弊端重重,宫廷教师堕落,贵族屡屡劫掠教堂,再加上此前对教会的改革,让法兰克教会怒气冲冲,在这次宗教会议中一齐向“虔诚者”路易一世发难。
毕竟其他方面可以解释为能力不足,但他居然放纵贵族的裁决权,让贵族审判自己劫掠教会的案件,只有太过分的才会被训斥干涉,你这不是黄鼠狼审鸡吗?
就结果来看,这次巴黎宗教会议对“虔诚者”路易一世没有丝毫的触动,他全部心思都放在即将到来的“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也因此在马上到来的父子相残中,法兰克教会将会给皇帝一个大大的惊喜。
即便到了“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教士们仍然没有放过“虔诚者”路易一世,这回批评的风向又变了,他们对皇帝的指责不是干涉教会,他们认为正是皇帝对教会改革软弱无力才导致今天的局面。
但教士的抗议仍旧没能得到有效的回应,社会弊端也没得到任何缓解,日益走向崩溃的马尔克社民正在滚雪球般的增大,“虔诚者”路易一世对地方贵族近乎是放任的态度。
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扶持自己6岁的幺子“秃头”查理身上,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上将“秃头”查理册封为阿勒曼尼亚国王,赛普提尼亚公爵被授予“title of camerarius”的称号,成为“秃头”查理的摄政,战火就此拉开。
- 第四章:以皇之名谋叛皇
早在817年时,“虔诚者”路易一世的长子洛泰尔便成为意大利国王,次子“阿基坦的”丕平一世成为阿基坦国王,三子“日耳曼人”路易成为巴伐利亚国王,所以看起来还没分出去阿勒曼尼亚,就在829年给了“秃头”查理。
可洛泰尔却不这么看,既然没分给自己两个弟弟,那意味着父亲死后就是自己的,而现在给了“秃头”查理,那不就是从自己这里割肉?
或许是了解长子的不满,于是“虔诚者”路易一世在8月让他去意大利加冕伦巴第铁王冠,可这却给了洛泰尔更大的刺激,让他觉得父皇是要把自己赶出王宫边缘化,结束自己对皇位的共治。
满怀愤懑的洛泰尔就如干柴一般,而点燃这股烈火的则是同样愤懑的法兰克教会,洛泰尔惊愕的发现,从梅斯主教瓦拉,到亚眠主教杰西、巴黎主教希尔杜、里昂大主教阿哥巴德等人,居然全都站在自己这边。
这些主教中最重量级的人物无疑是梅斯主教瓦拉,他是“铁锤”查理私生子的儿子,“虔诚者”路易一世的堂叔,当年曾经卷入“驼背”丕平对查理曼的叛乱被驱除,被原谅后成为萨克斯公爵,“虔诚者”路易一世继位后又被驱除,流亡到“意大利的”贝尔纳那里。
等“意大利的”贝尔纳被害死以后,瓦拉被囚禁在修道院中,直到“虔诚者”路易一世转性后才被释放,他的兄弟阿德莱德余生作为宫廷顾问度过,可瓦拉却深深的卷入十年内战中。
他之所以背刺“虔诚者”路易一世,并不是要报复十多年前的遭遇,用ck的话说他是均分继承法的厌恶者,坚决拥护法兰克帝国的统一,所以极度排斥修改已经确定好的继承方案,认为这会给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波折。
此时的瓦拉并非只是一个主教,而是代表了许多军事贵族,他们的采邑分布在帝国各处,担忧均分后导致采邑被剥夺,再加上822年的忏悔后,皇帝的神圣性已经在他们心中大打折扣。
也有很多教会人士支持瓦拉,保守派愤怒他的改革,里昂大主教阿哥巴德这些激进派又恼怒改革的不彻底。
但瓦拉真正重量级的原因,还是他在内战中起到的作用,为洛泰尔反叛父亲找到了一个犀利的理由,也就是本章的标题。
以往贵族叛乱的借口,不是什么领主违反封建契约,就是领主身边有小人,但瓦拉却截然不同,他创造性的自称“忠诚的反对派”,说自己叛乱不是要反对皇帝,而是要要维护帝国统一,所以是“为了皇帝而反对皇帝”。
相比瓦拉这个神奇的理由,洛泰尔的口号就很普通了,他说“秃头”查理不是皇帝的孩子,而是皇后“巴伐利亚的”茱蒂丝和赛普提尼亚公爵贝尔纳通奸的产物,总之是个老生常谈的理由。
宣战借口已经定下,很快持续十年的父子相残就拉开帷幕,昔日墨洛温王朝在四十年同室操戈中走向懒王,而篡夺墨洛温王朝的加洛林王朝,也在十年父子内战中,从查理曼的辉煌走向衰亡。
- 第五章:老姜愕败后欺胜
布里塔尼人在830年再次叛乱,这次“虔诚者”路易一世御驾亲征,而梅斯主教瓦拉闻听赛普提尼亚公爵贝尔纳试图对付自己,于是不等还在意大利磨磨蹭蹭的洛泰尔,当即跑去阿基坦,建议“阿基坦的”丕平立刻出兵。
“阿基坦的”丕平从善如流,立刻率领加斯科涅军队北伐,得知消息的“日耳曼人”路易也迅速出兵,兄弟二人在韦伯里(berberie)汇合,沿途纽斯特里亚贵族纷纷倒戈,使得叛军兵不刃血的就夺取巴黎。
得知后院起火的“虔诚者”路易一世匆忙撤军,然而为时已晚,失去先手优势的黄帝节节败退,最终在贡比涅被儿子们俘虏,随后皇后“巴伐利亚的”茱蒂丝被蒙着面纱送到普瓦图囚禁,赛普提尼亚公爵贝尔纳则逃回巴伐利亚。
力求稳妥的洛泰尔直到此时,才将庞大的意大利军队召集完毕,慢悠悠的越过阿尔卑斯山,或许在他看来大局已定,自己只需要去摘桃子就可以了,但很多事情的转变也就是在那几天中。
被儿子们俘虏后,“虔诚者”路易一世恢复了几分昔年凌厉的性格,忽悠儿子们说自己会原谅他们,会在遗嘱中将更多的土地分给两人。
面对父亲的承诺,兄弟两人一时间就犹豫了,说到底他们和洛泰尔关系也未必好到哪去,只是出于兔死狐悲的心情,才和大哥一同背刺父亲。
但“虔诚者”路易一世需要的,就是儿子们的犹豫,很快支持他的贵族就迅速集结起来,这时候局势就不是两人能说的算了,因此“阿基坦的”丕平和“日耳曼人”路易只能咬着牙,顺着此前约定走下去。
磨磨蹭蹭的洛泰尔在831年才走到尼梅根,他原本要在这里召开帝国会议,清算“秃头”查理的问题,如今会议不用取消完全可以继续进行,只是猎人和猎物的身份已经转换,变成“虔诚者”路易一世对逆子们的审判。
三个儿子被迫跪在父亲身前恳求原谅,最后结果也各有不同,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日耳曼人”路易似乎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主谋洛泰尔则是被剥夺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领土,才被放回意大利。
受到最严苛对待的是打响第一枪的“阿基坦的”丕平,他在阿基坦的王宫里被迫向皇后“巴伐利亚的”茱蒂丝侮辱自己才得以回去,父子二人此后几乎成为仇敌,将这股仇恨蔓延到下一辈中,让“虔诚者”路易一世对“阿基坦的”丕平儿子态度堪称冷酷无情。
至此830年至831年的第一次父子相残告一段落,虽然“虔诚者”路易一世开局被打个措手不及,但凭借自己老辣的经验终究还是赢下这一局。
可下次内战就没这么轻松了,四个父子之间将会彻底撕去温情脉脉的面纱,这次“虔诚者”路易一世依靠欺骗取得胜利,下次却也被欺骗所反击。
- 第六章:心有怨惧再叛父
“阿基坦的”丕平俘虏皇后“巴伐利亚的”茱蒂丝以后,在830年10月1日通过缺席审判指控她一系列的罪状,等“虔诚者”路易一世解决内战后,便在831年2月1日召开会议,将对茱蒂丝的所有指控给撤销。
然后是那些支持洛泰尔的主教们,包括瓦拉在内,都被“虔诚者”路易一世剥夺职务囚禁在修道院中。
可是有个无辜的人却也被一同清算,他就是赛普提尼亚公爵贝尔纳,贝尔纳虽然没做什么错事,却因为性格问题在宫廷内树敌无数人憎鬼厌,也成为洛泰尔进军的借口。
战后贝尔纳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是却不复之前的信任,心有不甘的贝尔纳试图让皇帝回心转意,劝说失败后他的愤懑便转为怨恨,你儿子打老爹我就是个靶子,冲着我发火干什么?满怀怨气的贝尔纳回到公国后,便和“阿基坦的”丕平勾结在一起。
去年的羞辱让“阿基坦的”丕平愤怒难耐,而新传来的消息也让他深感不安,听说“虔诚者”路易一世打算牺牲自己和“日耳曼人”路易为代价,与自己的长子洛泰尔和解。
这是可以理解的,“虔诚者”路易一世都年近半百了,要是和三个儿子全部闹翻,等自己死后“秃头”查理怎么办?况且洛泰尔作为一直以来的合法继承者,即便被赶到意大利以后,国内仍旧有大批支持者,实在不宜让两人关系继续僵持下去。
不知道贝尔纳在背后如何教唆,总之“阿基坦的”丕平最终是信了这段传言,不顾图卢兹伯爵贝伦加里奥的劝说,在832年再次起兵作乱反叛父亲,劝说无效的贝伦加里奥则为皇帝而战。
这位图卢兹伯爵贝伦加里奥值得一提,他来自乌恩洛兴格家族,乃至中世纪早期的名门望族,他的后代去了弗留利,“意大利的”贝伦加里奥一世甚至捧起皇冠,是“大帝”奥托一世之前最后一位法兰克皇帝。
当得知兄长叛乱以后,“日耳曼人”路易也举起了叛旗,他利用斯拉夫人军队,迅速将巴伐利亚中效忠父皇的贵族平定,然后入侵阿勒曼尼亚,因此他被父皇宣布剥夺继承权。
或许能让“虔诚者”路易一世感到庆幸的地方,是自己此前对洛泰尔的拉拢,让这位大哥没有相应两个弟弟而是保持中立,因而当“虔诚者”路易一世把“日耳曼人”路易驱除出阿勒曼尼亚后,便回师全力进攻“阿基坦的”丕平。
面对法兰克的大军讨伐,“阿基坦的”丕平与赛普提尼亚公爵贝尔纳不得不承认失败,在832年10月向“虔诚者”路易一世投降。
两人都受到了惩罚,阿基坦王国被转封给“秃头”查理,“阿基坦的”丕平也被囚禁在特里尔,贝尔纳的赛普提尼亚公国被剥夺,赏赐给忠诚的图卢兹伯爵贝伦加里奥。
此时“虔诚者”路易一世可能以为内战已经走向尾声,只要回头去把“日耳曼人”路易击败的话,就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隐忍许久的洛泰尔突然出手,将“虔诚者”路易一世的美梦打碎。
- 第七章:谎言之地臣皆叛
所谓舔狗不得house,路易尽管外号是“虔诚者”,然而教会大多站在洛泰尔这边,前里昂大主教阿哥巴德即便被流放到乡下,还专门写文章表明洛泰尔背叛父亲,是一项符合基督教义的正确行为。
至于罗马教会,要知道他们和洛泰尔可是有着《罗马宪章》作为珍贵友谊的体现,因而为洛泰尔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签署《罗马宪章》的教皇尤金二世在827年去世,此时由于各方面原因,罗马贵族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因此他们首次完全不借助教会的力量,将自己选定的瓦伦提尼扶立为新教皇,据说这位教士得知自己被选为教皇时誓死不从,还是被贵族扭送去继位的。
由于瓦伦提尼是火速继位,因此没能得到洛泰尔的允许,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瓦伦提尼在五周后就不幸去世,于是贵族如法制炮的将格里高利四世扭送去当新教皇。
这回格里高利四世倒没有突然暴死,但“虔诚者”路易一世以违反《罗马宪法》为由,迟迟不承认对方的身份,直到828年3月才松口。
但报复也随即到来,“虔诚者”路易一世旧事重提拉出法法修道院的案子,在格里高利四世极度愤慨强烈抗议之下,勒令教会归还这一修道院,4年前格里高利四世没能阻止皇帝,4年后的现在轮到他去给皇帝添堵了。
格里高利四世在法兰克父子内战中表现大活跃,甚至有传闻说他要将和洛泰尔作对的人都给绝罚,境内教士则反唇相讥,主教拥有不受教皇领导的平等地位,如果因为主教不服从教皇就要被绝罚,那主教不介意换一个教皇。
既然语言说服没有效果,格里高利四世便在833年前往罗特菲尔德平原(Rothfeld),此时北上的洛泰尔和弟弟“日耳曼人”路易会军后,在这片平原与“虔诚者”路易一世的军队对峙。
格里高利四世在复活节的晚上,以调节的名义走进“虔诚者”路易一世的军营,“虔诚者”路易一世起初认为格里高利四世不怀好意,因此拒绝以教皇的规格去对待他,但最终格里高利四世让“虔诚者”路易一世相信了自己调解冲突的诚意。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尽管有些说法声称格里高利四世作为教皇自然是言行如一,仅仅是去调解父子相残而已,然而事实胜于雄辩。
当次日的阳光照耀在罗特菲尔德平原时,“虔诚者”路易一世的军队不是擅自撤退,就是干脆倒戈加入洛泰尔,只剩下寥寥无几的追随者还在留守,令人意外的是不久前被剥夺头衔的“赛普提尼亚的”贝尔纳居然也没有背叛。
见到局势一夜之间就被逆转,“虔诚者”路易一世没有立刻撤退图谋再起,而是当即失去了斗志,说“如果有人因为我的缘故而失去生命或残疾,那将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然后解散剩下的军队向洛泰尔投降。
至此洛泰尔不战而胜,由于依靠卑劣的手段而获胜,因此罗特菲尔德平原也被称作“谎言之地”。
- 第八章:困龙升天再交锋
“虔诚者”路易一世投降后,“秃头”查理被关押起来,“巴伐利亚的”茱蒂丝直接被押送至意大利囚禁,而皇帝则被带到苏瓦松,接受儿子们赐予的审判。
兰斯大主教艾博本是一名农奴,是被“虔诚者”路易一世提拔起来才有今天的地位,然而他却在皇帝陷入颓势时背叛了他,和里昂大主教阿哥巴德一同负责对“虔诚者”路易一世的审判。
833年11月13日进行的苏瓦松审判中,堂堂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在儿子们的逼迫下,被迫进行人生中第二次公开忏悔,承认自己违背誓言破坏和平,没有阻止皇后茱蒂丝和贝尔纳通奸。
随后他将佩剑扔到祭坛地下,握住主教的手进行忏悔,发誓自己的余生将会作为忏悔者度过,不再干预政事,忏悔结束后他就被关押起来。
兰斯大主教艾博在事后被赐予了修道院,作为背叛的奖励,里昂大主教阿哥巴德则在833年专门写了两本小册子,对茱蒂丝评头论足,说她是个狡诈且卑鄙的女人,蛊惑夫犯罪,还先偷偷摸摸后光明正大的通奸。
无独有偶,另一个叫拉得博塔斯的贵族,则说茱蒂丝是一个放荡的女巫,宫殿中充满她雇佣来的巫师、占卜家。
接着就是对王国的分账,“秃头”查理还没焐热的阿基坦又还给了“阿基坦的”丕平,“日耳曼人”路易则从此后就开始自称“东法兰克国王”,这是洛泰尔拉拢两人的代价,他承诺自己不再是弟弟们的领主。
可就如洛泰尔背叛了父亲一样,他怎么会遵守对弟弟们的承诺呢?因而当洛泰尔试图确立对两个弟弟的宗主权时,兄弟三人的联盟就轰然倒塌。
同样就如儿子们没有遵守对父亲的承诺一样,父亲自然不需要去遵守对儿子们的承诺,皇帝追随者利用三个皇子之间的内战起兵作乱,将洛泰尔驱除到勃艮第,“虔诚者”路易一世于834年3月1日脱离囚禁,重新加入权力的游戏。
“虔诚者”路易一世脱困后,被囚禁在意大利的“巴伐利亚的”茱蒂丝也很快被解救出来,拯救茱蒂丝的,一个是“韦芒杜瓦的”丕平,另一个是卜尼法斯,两人将皇后护送回亚琛。
这其实是挺奇怪的事情,“韦芒杜瓦的”丕平是“意大利的”贝尔纳的儿子,“虔诚者”路易一世可以说是他的杀父仇人,而卜尼法斯二世在此前内战中支持洛泰尔,在833年之前被剥夺托斯卡纳伯爵头衔。
不管如何这两人就是把茱蒂丝给救出来了,也因此“韦芒杜瓦的”丕平被封到韦芒杜瓦中,他的后裔是存活最久的加洛林家族。
而随着“虔诚者”路易一世重返权力的游戏,宣布自己此前忏悔并非出自本意,宣告着第二次内战并没有结束,之前只是中场休息,而现在要重新拉开序幕。
- 第九章:依理建言终内战
当内战打到835年时局势已经很清晰了,儿子们想要击败父亲只能依靠突袭、策反等阴谋诡计,一但正面交锋就必然落入下风,“虔诚者”路易一世基本重新控制局面,于是他在835年2月2日召开蒂永威尔(Thionville)大会,对第二次内战做个梳理。
蒂永威尔大会一共有43位主教到场,宣布“虔诚者”路易一世在833年的忏悔是非法无效的,随后将叛徒艾博,以及里昂大主教阿哥巴德、维埃纳大主教贝纳尔和纳博纳大主教巴塞罗缪等反对派绝罚并撤职。
“赛普提尼亚的”贝尔纳也来参加这次会议,虽然第二次父子内战导火线就是他对“阿基坦的”丕平的教唆,但是在荒野之地中军队纷纷倒戈撤退,贝尔纳却仍然坚定支持皇帝,就凭这一点“虔诚者”路易一世就得原谅他。
因此贝尔纳想要恢复自己对赛普提尼亚公国的统治,这就让“虔诚者”路易一世很为难了,毕竟现任赛普提尼亚公爵贝伦加里奥,可是在当初贝尔纳叛乱时坚定支持皇帝,才在战后得到这个头衔作为奖励的。
由于无法做出决定,“虔诚者”路易一世在835年6月命令两人到里昂商讨,结果贝伦加里奥在来的路上不幸去世,贝尔纳就此恢复赛普提尼亚公爵的头衔。
另一边,兵败如山倒的洛泰尔逃回意大利以后,还没等他缓过气来,就遭遇从836年肆虐到837年到的大瘟疫。
这场大瘟疫导致许多贵族去世,仅洛泰尔一世这里死掉的贵族,就有“南特的”朗贝尔一世和岳父“图尔的”休,有人认为这场瘟疫让法兰克贵族集团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仿佛被砍断脚筋的巨人,知识阶层几乎被毁灭。
对此一些支持皇帝的教士则声称,这场瘟疫是对洛泰尔反叛父亲的惩罚,这加重了他的不安而无心作战,但洛泰尔也不愿意就这样屈服,一时间处于两难之中,最后被瓦拉和米兰大主教安吉尔伯特二世劝说,才在836年北上拜访父亲寻求和解。
瘟疫同样也影响了北方,并且实在是心力憔悴的“虔诚者”路易一世也无心战斗下去而同意和解,“阿基坦的”丕平和“日耳曼人”路易见此不愿孤军作战,于是和大哥一样选择和解,至此从832年持续到836年的第二次父子内战结束。
促成这次和解的关键人物,就是“铁锤”查理的孙子瓦拉,他煽动了第一次父子内战,结束了第二次父子内战,本人却在这场大瘟疫中去世。
瓦拉是一个彻底站在宗教立场上的主教,他将加洛林家族的衰弱归咎于世俗化运动,认为一方面是教会权力被剥夺,另一方面是主教太关注世俗世界而导致的。
但是与此同时瓦拉认为,当国家即将被分裂时,主教自然有权力出来干涉,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也算是为自己后半生的行为进行解释。
在这个法兰克日益走向崩溃的时代,瓦拉是个罕见的高尚牧师,他试图通过法律来遏制贵族的贪污,激烈批判那些卑劣牧师,认为这种人是教会的污秽疾病,他们对上帝没有任何虔诚,只着眼于自己的利益。
- 第十章:帝崩国乱已黄昏
“虔诚者”路易一世晚年,解决内战的维京人又卷土重来,他们在838年劫掠安特卫普和乌德勒支,随后沿莱茵河南下劫掠尼梅根,并在法兰克军队到来之前,处决所有俘虏逃之夭夭。
对此“虔诚者”路易一世下令建造北海舰队以防御维京人,并在弗里西亚移民实边,很难说这些命令起到什么作用,起码这个北海舰队在之后似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也很难说“虔诚者”路易一世对此有多上心,他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给自己亲爱的孩子“秃头”查理一片封地,毕竟上上次授予他的阿勒曼尼亚,和上次授予他的阿基坦都已经告吹,所以还得再找一块。
第二次父子内战结束没多久,“虔诚者”路易一世就在837年册封“秃头”查理为阿勒曼尼亚和勃艮第的国王,进行第三次尝试。
这两片地方多是“日耳曼人”路易的领地,因此他去亚琛找父皇抗议,结果就是“虔诚者”路易一世在838年宣布,“日耳曼人”路易仅是巴伐利亚的国王,得知此消息后,勃然大怒的“日耳曼人”路易当即起兵作乱,拉开第三次父子内战。
在这次内战中,附近的斯拉夫人大多效忠于“虔诚者”路易一世,使得“日耳曼人”路易的军队难以冲出巴伐利亚,按照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他必将迎来失败,但二哥的意外挽救了他的命运,41岁的“阿基坦的”丕平在838年12月去世。
“阿基坦的”丕平一世有两个合法儿子,丕平和路易,阿基坦的贵族们推举长子丕平成为继承者,即“阿基坦的”丕平二世。
可这时候“虔诚者”路易一世出声了,他认为自己孙子才15岁还太小,应该去亚琛学习如何治理国家,不是傻瓜的阿基坦贵族当即拒绝,这去了还能回得来吗?被拒绝后“虔诚者”路易一世直接翻脸,册封“秃头”查理为阿基坦国王,并以此为由发动入侵。
和儿子们交战近十年,“虔诚者”路易一世可以说是很有心得的,他知道直接对打自己一定能赢,就怕突袭背刺,于是又派出使节去稳住仍然中立的洛泰尔一世,这回愿意给出更大的筹码。
见到父皇使节以后,洛泰尔迟疑是否直接下场还是继续中立,这时乌恩洛兴格家族的弗留利侯爵“智者”艾伯哈德站出来,劝说洛泰尔去参加这次会议,于是便有了839年5月20日的沃尔姆斯帝国会议。
这次会议上“虔诚者”路易一世真的是给出很大的筹码,他将法兰克的国土沿索恩河至马斯河一带分成东西两部分,宣布一份给“秃头”查理一份给洛泰尔,并且让洛泰尔拥有优先选择权。
其实这不是啥选择题,洛泰尔都在意大利待了十多年,他只能选择包括意大利的领土,也就是帝国的东部,因此“虔诚者”路易一世将索恩河西部的国土给了“秃头”查理。
“日耳曼人”路易的地位没有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到,至于可怜的孙子“阿基坦的”丕平二世,直接被宣布废除继承权,此外洛泰尔的长子“意大利的”路易,也在这次会议上被册封为意大利共治国王,确认为是父亲的继承人。
最后作为推动这次会议的功臣,弗留利侯爵“智者”艾伯哈德迎娶吉塞拉为妻,她是“巴伐利亚的”茱蒂丝的长女,两人儿子“意大利的”贝伦加里奥一世,将会成为“大帝”奥托一世之前最后一个法兰克皇帝。
事后,作为推动这次会议的功臣,艾伯哈德得以迎娶茱蒂丝的女儿吉塞拉,另外一提,艾伯哈德就是原图卢兹伯爵贝伦加里奥的同族,他与吉塞拉的儿子将会成为皇帝。
结束沃尔姆斯帝国会议以后,“虔诚者”路易一世在840年击败“阿基坦的”丕平二世,迫使当地贵族承认“秃头”查理的阿基坦国王头衔,随后又进军巴伐利亚,平定“日耳曼人”路易的叛乱。
但可能因为身体因素,“虔诚者”路易一世没有将这场战争打完,在“日耳曼人”路易承诺自己领土只局限在巴伐利亚以后,“虔诚者”路易一世就退军了,至此从838年持续到840年的第三次内战结束。
在散发出自己人生最后的光辉后,“虔诚者”路易一世已经将自己的精气神燃烧殆尽,没过多久他就生病了,不得不去莱茵河畔沃尔姆斯附近一个湖心岛上修养,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始终陪伴在他身边是德罗戈。
德罗戈是查理曼的私生子,“虔诚者”路易一世继位后被赶进修道院,直到823年才以牧师的身份待在宫廷中。
获释后的德罗戈长期以来都是王宫的边缘人物,直到十年内战期间,因为始终对“虔诚者”路易一世忠贞不二,才一步步受到信任,成为皇帝的宫廷牧师,经常接受“虔诚者”路易一世的私人忏悔。
而到840年6月20日时,62岁的“虔诚者”路易一世已经走到人生尽头,他同意将法兰克皇冠授予长子洛泰尔一世,随后就在德罗戈的怀抱中去世。
看到此段我不由唏嘘不知当年刚刚继位意气风华的“虔诚者”路易一世,在冷酷的将自己私生子兄弟赶进修道院囚禁时,是否有想到自己在经历过漫长的父子相残之后,会躺在被自己冷酷对待的私生子兄弟怀抱中去世呢?
查理曼将一个庞大的帝国交到“虔诚者”路易一世手中,但他却只能给儿子们一个风雨飘摇的脆弱帝国,已经加洛林由盛转衰彻底走了下坡路。
但是这些已经与这位疲惫的老人无关了,随着德罗戈将他埋葬在梅斯,这个皇帝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7 条评论
也不知道咋就走到这种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