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阿拉伯辞书中的「猪」——以《大动物志》为例
【内容提要】《大动物志》是一部14世纪的阿拉伯语辞书,内容涉及各种动物的名称、典故、轶闻等,作者是马木路克王朝学者代米里。在《大动物志》中,代米里用较长的篇幅总结了猪的名称、词源、生活习性、宗教意象、文学意象、药用价值以及与猪有关的梦境预示。反映了当时穆斯林学者对这种动物相对客观的认识。
今年是农历己亥年,我们来看一些应景的冷知识,了解一下中世纪阿拉伯辞书如何描述猪。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闪语族各语言中的「猪」怎么说:
- 阿卡德语:公猪ḫuzīrum,复数ḫuzīrū;母猪ḫuzīrtum,复数ḫuzīrātum
- 乌加里特语:公猪𐎃𐎐𐎇𐎗 ḫnzr,复数𐎃𐎐𐎇𐎗𐎎*ḫnzrm;母猪𐎃𐎐𐎇𐎗𐎚 *ḫnzrt,复数𐎃𐎐𐎇𐎗𐎚 *ḫnzrt
- 希伯来语:公猪חֲזִיר khǎzīr,复数חֲזִירִים khǎzīrīm;母猪חֲזִירָה khǎzīrah,复数חֲזִירוֹת khǎzīrōt
- 古典叙利亚语:公猪ܚܙܝܼܪܵܐ ḥzīrā,复数ܚܙܝܼܪܹܐ ḥzīrē;母猪ܚܙܝܼܪܬܵܐ ḥzīrtā,复数ܚܙܝܼܪܵܬܵܐ ḥzīrātā
- 阿拉伯语:公猪khinzīr;母猪khinzīrah;通用复数khanāzīr;家猪khinzīr ’ahliyy;野猪khinzīr barriyy
可以发现,在闪语族中,「猪」通常用根字母ḥ-z-r或ḥ-n-z-r表示,有时ḥ也作kh。
前言:代米里《大动物志》简介
《大动物志(Ḥayāt al-Ḥayawān al-Kubrā)》是一部介绍动物的中世纪阿拉伯语辞书,成书于公元14世纪。本书按照阿拉伯字母的排列顺序,依次记载了约1069种动物。
作者凯马勒丁·代米里(Kamāl al-Dīn al-Damīriyy,1344-1405)是埃及马木路克王朝时期的杰出学者,代米里不但在语言学、文学、动物学等领域颇有研究,更是一名沙斐仪学派的伊斯兰教法学家,《大动物志》也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沙斐仪学派思想。
《大动物志》内容广泛,不但记录了各种动物的名称、词源、生活习性,更对它们的文学意向、宗教意向以及药用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可以说,该书是一部集语言学、动物学、文学、教法学与一身的动物百科全书。
出乎我们刻板印象的是,尽管代米里是一名严格的穆斯林,他却在《大动物志》中对「猪」也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该书关于猪的描述见于该书第二册的第249-262页,共有14页的篇幅,不但介绍了猪的词源、生活习性、宗教意向、文学意向,更详细阐述了猪的药用价值,以及与猪相关的梦境预示:
我们不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逐一的翻译和解读,以此深入探究中世纪阿拉伯人对于「猪」有着怎样的客观认识,以及「猪」在阿拉伯文化中有着怎样的文化、宗教意象。本文依据埃及巴沙伊尔出版社(Dār al-Bashā’ir)2005年出版的四册装《大动物志》译出。
由于篇幅较长,为方便读者阅读,我将译文按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并配有阿文原文截图,译文如有翻译不准确之处,恳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以下是这五个部分的目录:
- 猪的释名、词源、生活习性(第249-251页)
- 猪的宗教意象(第251-258页)
- 猪的文学意象(第258-261页)
- 猪的药用价值(第261-262页)
- 与猪相关的释梦(第262页)
一、猪的释名、词源、生活习性(第249-251页)
【第249页】在本节的开头部分,作者介绍了khinzīr(猪)一词的读法,以及这个词的词源。作者认为khinzīr源于动词khazara(眼睛乜斜;眼睛小)。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所谓的猪,可能更侧重于khinzīr barriyy,即未被驯化的野猪。
296 al-khinzīr al-barriyy(野猪):字母khā’标齐齿符,复数khanāzīr,大多数语言学者认为它是个四母词。
伊本·西达传述了一些学者的观点:这个词派生自khazar al-‘ayn(乜斜着眼睛),因为野猪就是这样看东西的;因此这个词是三母的①;人们说:takhāzara al-rajulu:即某人眯起眼皮,以便看清事物;如同你说ta‘āmā(假装眼瞎)以及tajāhala(装傻充愣)一样。
阿慕尔·本·阿斯②(愿真主满意之)曾在绥芬战役③那天吟咏道(拉贾兹律④):
’Idhā takhāzartu wa-mā biya min khazar,
我眯起双眼,却非眼小无神,
Thumma kasartu al-ṭarfa min ghayri ‘awar.
我视而不见,却非瞎眼盲人。
’Alfaytanī ’alwā ba‘īda al-mustamar,
你便知我的为人能屈能伸,
Kal-ḥayyati al-ṣammā’i fī ’aṣli al-shajar.
如长蛇悄悄地盘踞在树根。
’Aḥmilu mā ḥummiltu min khayr wa-shar.
本性善与恶,我都带在身......
- 三母(thulāthiyy):即一个单词由三个辅音字母构成,这里指一些学者认为khinzīr由kh-z-r这三个辅音字母构成。
- 阿慕尔·本·阿斯(‘Amr ibn al-‘Āṣ,585-664),伊斯兰初期著名将领,曾率军征服埃及。
- 绥芬战役:公元657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本·艾布·苏夫杨(Mu‘āwiyyah ibn ’Abī Sufyān)借口为前任哈里发奥斯曼复仇,联合阿慕尔·本·阿斯举兵反叛当时的哈里发阿里(‘Aliyy)。双方在叙利亚北部的绥芬(Ṣiffīn,今叙利亚拉卡)开战。
- 拉贾兹律(al-rajaz):阿拉伯传统诗歌格律的一种,基本音步为「长长短长 长长短长 长长短长(OO|O OO|O OO|O)x2」。
【249-250】这部分介绍了猪的各种绰号,这些绰号大多源自猪的生理特点。然后,作者详细描写了猪的一些生活习性,首先是猪的杂食性,然后是猪的繁殖特点。
猪的绰号:’Abū al-Jahm(丑脸之父)①、’Abū Zur‘ah(田地之父)、’Abū Dulaf(缓步之父)②、’Abū ‘Uqbah(后跟之父)③、’Abū ‘Ulyah(上屋之父)④、’Abū Qādim(来者之父?)。
猪既有牲畜的性质⑤,也有猛兽的性质⑥,它所具有的猛兽性包括:长有犬齿、嗜食尸体;它所具有的牲畜性包括:长有偶蹄、以青草和饲料⑦为食。
这种[动物]也以情欲旺盛著称,以至于公猪骑跨在母猪身上时,母猪还能悠闲漫步,甚至背着公猪走上几个米里⑧!这样看来,地上就有六个蹄印;不了解的人还以为这是一种长着六只脚的动物。
公猪会把别的雄性从母猪身边赶走,有时一只公猪可能会杀死其他公猪,也可能整群公猪都死于非命。
- 丑脸(jahm):这个词也表示「愁眉不展」。
- 缓步(dulaf):表示「慢慢地迈小步走」。
- 后跟(‘uqbah):即可表示「脚后跟」,也可表示「事物的末尾」。
- 上屋(‘ulyah):可能是’ullayyah之误,即「上层的房间」。
- 牲畜的性质(al-bahīmiyyah):是名词bahīmah的人造词根,bahīmah本意为「陆地或海洋中所有长着四足的动物,会捕食的猛兽除外」。
- 猛兽的性质(al-sab‘iyyah):是名词sab‘的人造词根,sab‘本意为「狮子、老虎等一切会捕食的猛兽」。
- 饲料(‘alaf):表示「用于饲喂牲畜的无花果、大麦、草料等物」。
- 米里(mīl):古代阿拉伯路程单位,借自拉丁语mīlle passuum或mīlle,1米里约合1.8-2公里。
【第250页】这部分继续介绍猪的繁殖特点,可以说中世纪的阿拉伯学者尽管极少接触猪,却对猪的生理特点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其关于猪交配、产崽的描述至今仍是准确的。
猪在躁动①的时候会低下头,晃动尾巴,改变叫声。
母猪[一胎]能生二十头猪崽②,一次交配③便可受孕。
公猪长满八个月便会交配,母猪长到六个月就能怀孕。在一些国家,公猪四个月大就可以交配。
母猪六或七个月大时就可孕育幼崽并哺育之,到了十五岁时便不再生育。
这种动物极能繁衍,公猪是雄性动物中最擅交配的,交配时间也最为持久。
- 躁动(hayajān):本意为「人或动物情绪激奋」或「海水波涛汹涌」,此处结合上下文可能表示猪的发情期。
- 猪崽(khinnawṣ 复数khanānīṣ):本意为「猪或老虎的幼崽」。
- 交配(nzwah),动词nazā的表次词根,特指雄性动物与雌性动物交配。
【第250页】这部分介绍了野猪强壮、好斗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不大符合事实的地方。
据说:所有长着犬齿①和尾巴的动物中,没有谁的獠牙比野猪更强壮,野猪甚至会用獠牙撞击持剑或持矛的人,所撞之处,筋骨破碎,神经断裂;如果两颗獠牙长得交汇在一起,它就会因此饿死,因为这对獠牙让它无法进食。
野猪若是咬了狗,狗的毛发便会脱落。
- 犬齿(nāb 复数’anyāb):也可表示獠牙。
【第251页】这部分继续介绍猪的生活习性,有些似乎准确,有些则显得荒诞不经。作者还在其中提到了拜占庭人(罗马人)给猪催肥的方法,而中世纪阿拉伯人对于猪的详细了解,除了来自过境以内的基督徒之外,也来自旁边的拜占庭帝国。
野生的猪,如果被人豢养,则不受驯服。
它们大吃蛇类,蛇毒却奈它们不得。
它们比狐狸更为狡猾。
如果猪饿了三天后再进食,便可在两天内长胖发福。罗马①的基督徒就是这样对待猪的:他们先让猪饿上三天,然后饲喂它们两天,以便它们增肥。
猪生病的时候,便会吃螃蟹然后痊愈。如果把猪和驴子紧紧拴在一起,驴子一旦小便,猪就会死去。
关于猪的异事包括:如果挖去它的一只眼睛,它便会迅速死亡。
它还有与人类相似的地方:即它的皮无法剥掉,除非连着皮下的肉一起切下来。
- 罗马(al-Rūm):这里指拜占庭帝国。
二、猪的宗教意象(251-258页)
【第251-252页】从这里开始到第258页,作者以较为冗长的篇幅描述了猪在《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意象。先从《圣训》中关于尔撒(耶稣)末日再临的叙述开始。
*布哈里①、穆斯林②等人都传述道:艾布·胡莱赖③(愿至高的真主满意之)传述:先知(愿真主福安之)曾说道:「指掌握我生命的主发誓,麦尔彦之子④将以公正的长官的身份降临在你们中间,他将砸碎十字架,杀掉猪,废除人丁税⑤。财富将大大增加,以至无人接受之」。⑥
另据传述:「尔撒将在那时毁灭所有教门——唯独保留伊斯兰教,并且诛灭达扎勒⑦。他将在大地上停留四十年,而后真主召他归真,众穆斯林为他祈祷」。
艾布·达乌德⑧在其《圣训集》末尾的《战役卷》⑨中,对这段圣训进行了长篇的论述。
哈塔比⑩说:圣训中「杀掉猪」一句,意为应当灭除猪猡,并向人们昭示猪眼是污秽的。尔撒(愿他平安)将在末日降临,那时伊斯兰教法犹存。「废除人丁税」一句,意为尔撒将为基督徒、犹太人等有经者废除此税,带领他们皈依伊斯兰,他们所受的唯有正道,这就是「废除人丁税」的意思。
- 即穆罕默德·布哈里(Muḥammad al-Bukhāriyy,810-870),著名逊尼派圣训学家,出生于中亚的布哈拉(Bukhārā)。著有《布哈里圣训实录(Ṣaḥīḥ al-Bukhāriyy)》,该书辑录圣训7000余条,是逊尼派六大圣训中最权威的一部。
- 即穆斯林·本·哈查只(Muslim ibn al-Ḥajjāj,815-875)。著名逊尼派圣训学家,出生于伊朗的尼沙普尔,著有《穆斯林圣训实录(Ṣaḥīḥ Muslim)》,该书辑录圣训约12000条,其地位仅次于《布哈里圣训》。
- 艾布·胡莱赖(’Abū Hurayrah,601-678),又名阿卜杜-拉赫曼·本·萨赫尔(‘Abd al-Raḥmān ibn Ṣakhr),早期圣门弟子,著名的圣训传述人。因其喜爱小猫,所以被人称为「艾布·胡莱赖」,意为「小猫之父」。
- 麦尔彦之子(ibn Maryam):指先知尔撒·本·麦尔彦(‘Īsā ibn Maryam),这是伊斯兰教对耶稣的称呼,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称呼耶稣为Yasū‘。Maryam则是阿拉伯人对耶稣之母玛利亚的称呼,源自亚兰语的מַרְיָם/Maryām。
- 人丁税(jizyah):中世纪穆斯林政权向治下的犹太人、基督徒等「有经人」征收的一种税款。
- 这段圣训来自《布哈里圣训实录》第2222、2476及3448号圣训,译文参考康有玺译本。
- 达扎勒(al-Dajjāl):又译「旦扎里」,是动词dajala(欺骗)的张大名词,意为「善与欺骗者」。《圣训》记载的一名伪先知,并认为他的出现是世界末日临近的象征。
- 艾布·达乌德(’Abū Dāwud,817-889):著名逊尼派圣训学家,出生于伊拉克巴士拉,著有《艾布·达乌德圣训集(Sunan ’Abī Dawūd)》,该书辑录圣训4800余条。
-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共36卷,《战役卷(Kitāb al-Malāḥim)》是本书第32卷。
- 即艾布·苏莱曼·哈塔比(’Abū Sulaymān al-Khaṭṭābiyy,931-988),逊尼派圣训学家,出生于布斯特(Bust,今阿富汗赫尔曼德省首府拉什卡尔加),著有《〈艾布·达乌德圣训集〉笺注》。
【第252页】这一部分介绍尔撒(耶稣)见到猪时的言行。
*《伊玛目马立克圣训集》①末尾援引了叶海亚·本·萨义德②的传述称:尔撒·本·麦尔彦(愿他受福,愿他平安)曾遇到一头猪待在路中间,于是对它说道:「你平安地走吧。」有人问尔撒:「你怎么对猪说这番话?」尔撒(愿他受福,愿他平安)答道:「因我害怕自己的舌头习惯于言说恶语。」
- 《伊玛目马立克圣训集(Muwaṭṭa’ al-’Imām Mālik)》,简称al-Muwaṭṭa’,该书辑录圣训约1900条。作者马立克·本·艾奈斯(Mālik ibn ’Anas,711-795),逊尼派圣训学家、教法学家,马立克教法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麦地那。
- 叶海亚·本·萨义德(Yaḥyā ibn Sa‘īd,688-760/761),再传圣门弟子,麦地那人。
【第252-253页】这部分是对上段文字的增补,主要解释尔撒(耶稣)为什么见到猪后不愿再斥责之,并由此引出尔撒被犹太人迫害、被自己门徒出卖的故事。不同的是,伊斯兰教认为尔撒并没有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是被真主升到了天上。
*增补:一些经注家和圣传家①记载道:尔撒(愿他受福,愿他平安)曾遇到一伙②犹太人,那些犹太人看到尔撒,就说道:「女巫的巫师儿子来了。」并且向尔撒母子身上扔东西。尔撒听到他们的话,便诅咒他们,于是至高的真主将这伙人变③成了猪。犹太人的首领犹大(Yahūdā)见此情景,惊骇不已,他惧怕尔撒的诅咒,于是召集各位犹太人,就尔撒的事情询问他们的意见,结果犹太人一致表示应该杀死尔撒。他们在一天夜晚抓住了尔撒,立起一块木板,准备把他钉死在上面。这时大地变得漆黑一片,至高的真主派遣众天使将尔撒与犹太人阻隔开来。是夜,尔撒召集众位门徒,对他们予以嘱托,随后说道:「在雄鸡打鸣之前,你们中必有一人否认我④,并以区区几枚迪尔汗⑤出卖我。」
随后,众门徒各自离开。犹太人还在搜捕尔撒,于是一个门徒找到犹太人,对他们说:「如果我带你们找到麦西哈⑥,你们会怎样酬谢我?」犹太人给了他三十枚迪尔汗,他收下迪尔汗,带着犹太人去找尔撒。当这个门徒进入尔撒的房间时,至高的真主把他变得和尔撒的样子相仿,却把尔撒擢升到自己处。犹太人进入房间,见到这个门徒,便把他抓了起来。那人说道:「我是带着你们找尔撒的那个人。」然而大家以为他就是尔撒本人,于是对他的话毫不理会,将他杀死,并钉上了十字架。
据说:被变得形似尔撒的那个人是一个犹太人,名叫塔提亚努斯⑦。
另据说:尔撒(愿他受福,愿他平安)对众门徒说道:「你们之中哪个人是被赋予我的样子,而后被杀的?」众门徒中有一人说道:「真主的先知啊,是我。」于是那人就被杀死,并被钉上了十字架。至高的真主把尔撒(愿他受福,愿他平安)擢升到了自己处,为他披上羽毛,教他以光明为衣,断绝他对饮食的欲望。于是尔撒(愿他受福,愿他平安)就和受眷顾的天使们一起,围绕着真主的宝座翱翔。
- 圣传家(ṣāhib al-siyar):指为历代先知作传的学者,他们的传记往往带有历史书写的色彩,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即发源于此。
- 一伙(rahṭ 复数’arhuṭ或’arhāṭ):指3个以上10个以下,一说指7-10个。
- 变(masakha):这个动词特指形象变得丑恶。
- 你们中必有一人否认我(la-yakfuranna bī ’aḥadukum):这是一个动词句,主语是正偏组合词组’aḥadukum(你们中的某个人);谓语是la-yakfuranna,其中前缀la-表强调,动词yakfuru意为「[他]否认」,后缀-nna被称为「强调的nūn」,用于加重语气,yakfuru与之拼合为yakfuranna,表示「[他]确实/必定否认」,这一用法现代阿拉伯语罕用;介词短语bī由介词bi-和第一人称单数属格接尾代词-ī拼合而成,与动词yakfuru搭配,作间接宾语。
- 迪尔汗(dirham 复数darāhim):古代阿拉伯银币名,名称借自古希腊货币德拉克马(δραχμή/drachmé)。表示阿联酋等现代阿拉伯国家的货币单位时,一般译作「迪拉姆」。
- 麦西哈(al-Masīḥ):是动词masaḥa(涂擦)的半主动名词,表示「被涂膏者」。这个词也是希伯来语מָשִׁיחַ/Māsīakh(弥赛亚)的对音。
- 塔提亚努斯(Ṭaṭiyānūs):这个名字显然来自希腊语,可能是Τατιανός/Tatianós的对音,或来自古典叙利亚语转写后的希腊语人名ܛܛܝܢܘܣ/*Ṭaṭiyanūs。
【第253-254页】这部分承接上文,讲述麦尔彦(玛利亚)诞生尔撒的时间和年龄。
*历史学者们说道:麦尔彦十三岁时孕育尔撒(愿他俩平安),她在耶路撒冷①之地的伯利恒②生下了尔撒,时为亚历山大入侵巴比伦之后的六十五年③。真主在尔撒刚满三十岁时启示了他。他在伊历九月④的盖德尔夜⑤被从圣城⑥擢升,时年三十三岁。他的母亲麦尔彦在他(愿他平安)升天后的第六年逝世。
- 「耶路撒冷」原文作’Ūrushalīm,即希伯来语יְרוּשָׁלַיִם/Yrūshalayim的对音。此处作者并没有使用阿拉伯人常用的al-Quds,而是使用了音译自希伯来语的’Ūrushalīm,不过个词在此可能更倾向于表示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而非专指一座城市。
- 伯利恒(Bayta Laḥm):今巴勒斯坦城市伯利恒,位于耶路撒冷老城以南。阿拉伯语Bayta Laḥm字面意义为「贮存肉类的房屋/容器」,Bayt的尾符固定读作a。来自希伯来语בֵּית לֶחֶם/Bēt Lekhem,意为「贮存面包的房屋/容器」。
- 公元前65年罗马将领庞贝入侵巴比伦,此处疑是作者张冠李戴。
- 伊历九月(Ramaḍān):又译「拉马丹月」,即斋月。
- 盖德尔夜(Laylat al-Qadr):字母意思为「前定之夜」或「高贵之夜」,一般是伊历九月的第27个夜晚。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最初的降示也发生在这一夜,因此相信这一夜是最神圣的时刻。
- 圣城(Bayt al-Maqdis):也是中世纪阿拉伯人对耶路撒冷的一种称呼,字面意思为「圣地之家」。
【第254页】这部分回到主干,记述了一些用猪做比方的名言与圣训。其中第二、三段似乎与《论语》的「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遥遥相对,对我这个经常忍不住和杠精扳杠的人有一些教育意义。
*伊本·艾布·顿亚①记述道:据萨义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②传述:有人问艾布·乌塞德·法扎里③:「你靠什么过活?」艾布·乌塞德先是赞美了至高的真主,又诵念了「真主至大」④,然后说道:「真主连狗和猪的给养都会恩赐,难道祂不会赐予艾布·乌塞德以给养吗?」
*伊本·马哲⑤传述:据阿纳斯·本·马立克(愿至高的真主满意之):先知(愿真主福安之)曾说道:「求知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把知识给予无法接受知识的人,如同把宝石、珍珠、美玉、黄金挂在一群猪猡的脖子上。」
这段圣训的传述链条包括卡西尔·本·欣齐尔⑥ ,此人的传述可信还是可疑,大家莫衷一是。
*据《复苏》⑦记载:某个人来到伊本·西林⑧面前说道:「我发现我把宝石戴在了猪脖子上。」伊本·西林说道:「你把智慧教给了无法接受智慧的人?」
- 伊本·艾布·顿亚(Ibn ’Abī al-Dunyā,823-894),中世纪伊斯兰教法学家、圣训学家,出生于巴格达。
- 可能指萨义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泰努希(Sa‘īd ibn ‘Abd al-‘Azīz al-Tanūkhiyy,生卒年月不详),大马士革的一名圣训传述人,其所传述的圣训被布哈里等圣训学家所采信。
- 艾布·乌塞德·法扎里(’Abū ’Usayd al-Fazāriyy)生平事迹不详,可能是一名圣门弟子。
- 诵念「真主至大」(kabbara Allāh):即说Allāhu ’akbar(安拉胡阿克巴,意为「真主至大」)。
- 即穆罕默德·本·马哲(Muḥammad ibn Mājah,824-886),著名逊尼派圣训学家,出生于伊朗的加兹温(Qazwīn)。著有《伊本·马哲圣训集(Sunan Ibn Mājah)》,该书辑录圣训4000余条。
- 卡西尔·本·欣齐尔(Kathīr ibn Sinẓīr),生平事迹不详。
- 《复苏(al-’Iḥyā’)》指艾布·哈米德·安萨里(’Abū Ḥāmid al-Ghazzāliyy,1058-1111)的代表作《圣学复苏(’Iḥyā ‘Ulūm al-Dīn)》。
- 即穆罕默德·本·西林(Muḥammad ibn Sīrīn,653-729),逊尼派教法学家、圣训学家、经注学家,出生于伊拉克巴士拉。
【第254-255页】这部分引用了著名学者安萨里《圣学复苏》中的一段关于穆萨(摩西)和猪的故事,主旨是劝人不要一味贪恋「今世」的物质财富。
*《圣学复苏·知识篇》第六章记载:据传述,有个曾服侍穆萨①(愿他受福,愿他平安)的人说道:受真主简选的穆萨曾告诉我,蒙真主拯救的穆萨曾告诉我,与真主交谈的②穆萨曾告诉我:穆萨(愿他平安)曾累资钜万,却又失去了财产。他到处询问都一无所获。一天,有个人来见穆萨,他手上牵着一头猪,猪脖子上挂着一条黑色的绳子。那人说道:「穆萨啊,你可认识某人?」穆萨回答:「是的。」那人遂说:「他便是这头猪。」穆萨(愿他平安)说道:「主啊!我祈求你把它恢复原状,以便我询问他为何遭受这种苦难。」于是至高的真主启示穆萨道:「如果你向我祈求阿丹③等人所祈求过的事物,我不会回答你,但我要告诉你为什么我把他变成这个样子:因为他耗费信仰去追求今世。」艾布·塔利卜·麦基④在《心灵的食粮》中有这样的传述。
- 穆萨(Mūsā):伊斯兰教对摩西的称呼,即希伯来语מֹשֶׁה/Mosheh的对音。
- 据《圣经》和《古兰经》记载,穆萨曾在西奈山与真主对话,因此穆萨也被称作Kalīm Allāh,意为「与真主交谈者」。
- 阿丹(’Ādam):《古兰经》记载的人类始祖,即《圣经》中的亚当,希伯来语作אָדָם/’Ādām。
- 艾布·塔利卜·麦基(’Abū Ṭālib al-Makkiyy,?-996),逊尼派圣训学家、沙斐仪学派教法学家、苏菲主义者。他生于伊朗,成长于麦加,故被人们称作「麦基」,意为麦加人。代表作《心灵的食粮(Qūt al-Qulūb)》,其苏菲主义观点对安萨里深有影响。
【第255页】上段文字讲的是某人因为过度贪恋「今世」而变成了猪,这部分则承接上文,援引一段纵欲无度者变成猪的圣训。
*《圣训校补》①记载:艾布·乌玛麦②(愿至高的真主满意之)传述:先知(愿真主福安之)曾说过:「这个民族③中有一伙人彻夜暴食酗酒,纵情娱乐,到天亮时,他们已经变成了猪——真主必让他们的一些部落和房屋沦陷地下。到了早晨,他们就说某部族的房屋在夜里陷下去了。真主必对他们降下石块,就像祂对鲁特的宗族降下飞石那样④。真主必向他们派遣暴风,因他们饮酒、吃利息、穿着丝绸⑤、逼人为婢⑥、断绝亲情⑦。」
这部书还说道:该段圣训的传述链条是可靠的。
- 《圣训校补(al-Mustadrak)》:这是一部圣训汇编,作者哈基姆·尼萨布里(Ḥākim al-Nīsābūriyy,933-1014),逊尼派圣训学家,出生于呼罗珊古城尼萨布尔(Nīsābūr,今伊朗东北部城市尼沙普尔/Nishapur)。
- 即艾布·乌玛麦·巴希利(’Abū ’Umāmah al-Bāhiliyy,约641-705),内志高原巴希拉(Bāhilah)部落人,圣门弟子,曾奉命劝化自己部落皈依伊斯兰教。
- 民族(’ummah):这个词也译作「教民」,或音译作「乌玛」,古时表示伊斯兰教的宗教共同体或宗教社群,也可用来表示希腊人、罗马人等非穆斯林民族。现代通常表示国族(nation)意义上的民族。
- 鲁特的宗族(Qawm Lūṭ):鲁特是一名先知,《圣经》作罗得(לוֹט/Lōṭ)。据《古兰经》记载,鲁特的宗族盛行淫乱之风,鲁特劝化无果,其宗族最终被真主以暴雨般的飞石毁灭。
- 伊斯兰教禁止男性穆斯林穿着丝绸衣服,女性不受此限。
- 逼人为婢:原文作ittikhādh al-qaynāt,本意为「把[别人]当作婢女],可能表示迫使良家女孩成为婢女,为自己无偿劳动。婢女(qaynāt 单数qaynah),除了表示「丫鬟、婢女」之外,也可表示「[奴婢级别的]歌姬」。
- [他们]断绝亲情:原文作qaṭ‘uhum al-raḥim,本意为「他们切断子宫」。子宫(raḥim)在阿拉伯文化中带有「血亲」的意向,比如dhū raḥim表示「[与别人]有血缘关系」,而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有子宫」。因此,某人「切断子宫」即表示他「六亲不认」。
【第255页】从这部分开始是「教法判断」,涉及伊斯兰教法对于食用猪肉、用猪获利等是否合法的判决。
教法判断:贩猪是不允许的。这是根据艾布·达乌德的传述:根据艾布·齐纳德①传述:根据艾阿拉季②传述:根据艾布·胡莱赖(愿真主满意之)传述:真主的使者(愿真主福安之)曾说:「尊贵而伟大的真主禁止饮酒,也禁止给酒标价;禁止食用自死物,也禁止给自死物标价;禁止食用猪,也禁止给猪标价。」
人们对是否可以用猪获利莫衷一是,有一个派别厌恶这么做。
禁止用猪获利的人有:伊本·西林、哈卡姆、罕马德、沙斐仪、艾哈迈德以及伊斯哈格。允许用猪获利的人有:哈桑③、奥扎仪④、马立克等学者。
猪的眼睛像狗眼一样污秽,[一件物品]碰到猪的任何部位,即受污染,应当清洗七次,其中一次还要用土[揉搓]。
- 艾布·齐纳德(’Abū -Zinād,685-748):本名阿卜杜拉·本·扎克万(‘Abd Allāh ibn Dhakwān),再传圣门弟子,麦地那人。
- 艾阿拉季(al-’A‘raj,657/658-735/736):本名阿卜杜-拉赫曼·本·霍尔木兹(‘Abd al-Raḥmān ibn Hurmuz),再传圣门弟子,麦地那人。其外号「艾阿拉季」意为「跛脚的人」。
- 可能是哈桑·巴士里(al-Ḥasan al-Baṣriyy,642-728),再传圣门弟子,麦地那人。
- 即阿卜杜-拉赫曼·奥扎仪(‘Abd al-Raḥmān al-’Awzā‘iyy,707-774),逊尼派圣训学家、教法学家,可能出生于黎巴嫩的巴勒贝克(Ba‘lbakk)。
【第255-256页】这部分对《古兰经》一段涉及禁食猪肉的经文进了复杂的修辞学分析。作者罗列了不同学者对于这段经文的解释,并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在中世纪阿拉伯人看来,良好的修辞学功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兰经》经文。
食用猪肉是被禁止的,因为至高的真主有言:「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现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是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古兰经》6:145)其中「不洁的(al-rijs)」意为:「污秽的((al-najis)」。
杰出的伊玛目、最公正的法官马瓦尔迪①说:至高的真主所谓「它确是不洁的」之中的代词「它」指代「猪(khinzīr)」,因为这个词与代词最为接近。这种用法相当于至高的真主所言「你们应当感谢真主的恩惠,如果你们只崇拜他」②(《古兰经》16:114)。
谢赫艾布·海扬③不同意上述观点,他说道:这个代词指代「肉(laḥm)」,因为在正次加上偏次的词组④中,代词应归于正次,而不归于偏次。正次是被谈论的话题,偏次是以偶有⑤的形式被提及的,是对正次的确指和细化。
我们的谢赫伊斯纳维⑥(愿真主怜悯之)说道:马瓦尔迪的观点是从意义出发的,因为禁止食用猪肉已见于真主所言的「或猪肉」部分。如果代词归于「肉」的话,则这句话不应带有构建式⑦。因此代词应该归于「猪」,以昭示禁止食用其脂肪、肝脏、脾脏等其他部分。
- 马瓦尔迪(al-Māwardiyy,974-1058):教法学家、经注学家、教义学家,出生于伊拉克巴士拉。
- 马瓦尔迪认为:「猪肉(laḥm khinzīr)」与「真主的恩惠(ni‘mat Allāh)」同为正偏组合词组,结构为「肉+猪(属格)」以及「恩惠+真主(属格)」。「你们应当感谢真主的恩惠,如果你们只崇拜真他」中的代词「他」实际上与「真主」在位置上更接近,因而指代「真主」。同理,「除非是...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中,代词「它」的位置接近「猪」字,因而指代「猪」。
- 可能是艾布·海扬·格拉纳提(’Abū Ḥayyān al-Gharnāṭiyy,1256-1344),伊斯兰教法学家、经注学家,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纳达(Gharnāṭah)。
- 即正偏组合(’iḍāfah),正偏组合是一种阿拉伯语词组,由两个名词组成:第一个名词叫做「正次(muḍāf)」,是整个词组的意义核心,决定整个词组的性、数和格位,第二个名词叫做「偏次(muḍāf ’ilayhi)」,位于正次之后,格位永远是属格,对正次的意义起到限定作用,并决定整个词组是否确指。比如原文中的「猪肉」按照格位应读作laḥma khinzīrin,其中正次laḥma是阳性名词「肉」的单数宾格形式,决定了这一词组也是阳性单数宾格;偏次khinzīrin则是阳性名词「猪」的单数泛指属格形式,在这里用来限定正次laḥma(肉)的具体内容,因为khinzīrin泛指,所以整个词组也是不完全确指(半确指)的。
- 偶有(‘araḍ):阿拉伯传统逻辑学概念,指一切非本质的事物,与本质(jawhar)相对立。这里的意思是,正次是正偏组合词组的意义核心,所以是「本质」的,偏次处于意义核心之外,因此是非本质的,即「偶有」的。
- 可能是贾马勒丁·伊斯纳维(Jamāl al-Dīn al-’Isnawiyy,1305-1370),沙斐仪学派教法学家、阿拉伯语语言学家,出生于埃及东部城市伊斯纳(’Isnā)。
- 构建式(ta’sīs):阿拉伯语传统修辞学概念,表示从一个句子中衍生出另一个句子,两个句子逻辑相关但核心话题不同。衍生句的核心话题是一个作起语或主语的代词,以指代被衍生句中某一个不作为核心话题的成分。比如「除非是...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中,代词「它」在句子「它确是不洁的」中作起语,是这句话的核心话题,同时指代前句中不作为核心话题的「猪」(这句话的核心话题是「猪肉」中的「肉」)。
【第256页】这部分提到了用猪毛缝制物品是否合法,然后又叙述了历代学者对猪的污秽程度的判断。
科尔多比①在《黄牛章注》②中讲到:猪全身皆是不得取用的,这并无争议。但是猪的毛发除外,允许用它缝制物品。
伊本·蒙齐尔③援引了[各派学者]关于猪的污秽性的公议,不过他所主张的公议中也有别的见解,因为马立克[学派]在这方面存在分歧。是的,猪的情况比狗更为糟糕,最好把它们杀掉,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之获利,这与狗的情况不同。
伊斯兰教的谢赫奈瓦维④(愿真主怜悯之)曾言:我们没有证据显示猪的污秽性,但是,但是本学派认定其洁净程度如同狮子、狼以及老鼠。
- 舍姆斯丁·科尔多比(Shams al-Dīn al-Qurṭubiyy,1217-1273),中世纪阿拉伯语语言学家、经注学家,出生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Qurṭubah)。著有《科尔多比经注(Tafsīr al-Qurṭubiyy)》,其学说上承马瓦尔迪,下启艾布·海扬。
- 《黄牛章(Sūrat al-Baqrah)》是《古兰经》第二章,该章是《古兰经》中最长的一章,共有经文286节。
- 伊本·蒙齐尔·尼萨布里(Ibn al-Mundhir al-Nīsābūriyy,855-930),沙斐仪学派教法学家,出生于伊朗尼沙普尔。
- 叶海亚·本·沙拉夫·奈瓦维(Yaḥyā ibn Sharaf al-Nawawiyy,1233-1277),沙斐仪学派教法学家、圣训学家、阿拉伯语语言学家,出生于叙利亚东南部城市奈瓦(Nawā)。
【第256-257页】这部分继续讲述「用猪毛缝制物品是否合法」这一问题,一些圣训显示这属于合法行为。
*据传述:有人询问先知(愿真主福安之)是否可以用猪毛缝东西,先知回答:「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这条圣训由伊本·胡韦兹·曼达德①传述。
[伊本·胡韦兹]说②:因为用猪毛缝东西,无论在先知(愿真主福安之)的时代还是先知之后的时代都是存在的,没有人听说过先知反对此事,先知身后的任何一位伊玛目③也不曾反对。
- 伊本·胡韦兹·曼达德(Ibn Khuwayz Mandād):马立克学派教法学家、圣训传述人,生平事迹不详。
- 这句话主语不清,可能还是伊本·胡韦兹。
- 伊玛目(’imām 复数’a’immah):本意为「领拜人」,在中世纪的阿拉伯语中也可表示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不等于什叶派的伊玛目)。
【第257页】这部分继续「猪毛缝制物品是否合法」的问题,一些教法学者认为这是不合法的,但也有教法学者认为应当「人性化」。此外,这部分还对持有猪(收购、豢养)是否合法进行了判断。
*谢赫纳斯尔·迈格迪西①说道:不得为猪毛缝制的软鞋②擦油抛光,也不得穿这种鞋做礼拜,即使它被清洗了七次,而且其中一次用土揉搓,因为水和土也无法进入受污染的线孔中。
伊玛目奈瓦维说道:这句话是谢赫艾布·法特赫·纳斯尔③记述的,此人是位名人。
卡法勒④在《概要注疏》⑤中说道:我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艾布·宰德⑥,他答道:势窄则自宽。他的意思是:这种软鞋是人们所必需的物品,因此可以穿着它做礼拜。
《注疏》和《园圃》⑦对《食物卷》⑧末尾部分的解释:与上述说法相近。
不允许持有猪,无论其伤人与否。如果伤人,则需以刀杀之;如果不伤人,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杀死,第二种意见认为既可以杀死也可以放走。上述观点见于沙斐仪的著作,[他]更认同那两种意见中的第一种。
至于持有猪,则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的,《蒙训书注》⑨等著作对此均有说明。
- 纳斯尔·迈格迪西(Naṣr al-Maqdisiyy,约1016-1096):教法学家、圣训学家,可能出生于耶路撒冷。
- 软鞋(khuff 复数’akhfāf):一种可以在礼拜时穿着的便鞋。
- 艾布·法特赫·纳斯尔(’Abū al-Fatḥ Naṣr)即纳斯尔·迈格迪西。
- 可能是艾布·伯克尔·卡法勒·沙西(’Abū Bakr al-Qaffāl al-Shāshiyy,904-975),沙斐仪学派教法学家、经注学家,出生于河中地区的刹石(Shāsh,中国古籍作「赭石」、「石国」等,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 《概要注疏(Sharḥ al-Talkhīṣ)》可能是卡法勒的某部著作。
- 艾布·宰德·巴尔希(’Abū Zayd al-Balkhiyy,850-934),博物学者,出生于阿富汗巴尔赫(Balkh)。
- 可能指奈瓦维的教法学著作《求知者的园圃(Rawḍat al-Ṭālibīn)》。
- 《食物卷(Kitāb al-’Aṭ‘imah)》:可能指《布哈里圣训实录》的第71卷,该卷的圣训内容均与食物相关。
- 《蒙训书注(Sharḥ al-Muhadhdhab)》是奈瓦维为沙斐仪派教法著作《蒙训书(a-Muhadhdhab)》所做的注解。《蒙训书》作者艾布·伊斯哈格·设拉齐(’Abū ’Isḥāq al-Shīrāziyy,1003-1083),沙斐仪派教法学家,出生于伊朗南部的法拉什班德(Fayrūz ’Ābād),
【第257-258页】这部分引用了一则圣训,主旨是讲述的是礼拜者不设界标的后果,但也间接描述了猪的「污秽性」
*《艾布·达乌德圣训集》载:伊克里马①传述自伊本·阿拔斯②(愿真主满意他俩):真主的使者(愿真主福安之)曾言:礼拜时不设界标③的人,如有狗、驴、猪、犹太人、祆教徒或在经期的妇女在一掷④的范围内经过他面前,会致使他的拜功无效。
- 伊克拉马·本·艾布·杰赫勒(‘Ikramah ibn ’Abī Jahl,598-634),圣门弟子,麦加人。
- 即阿卜杜拉·本·阿拔斯(‘Abd Allāh ibn ‘Abbās,618/619-687),圣门弟子,麦加人。
- 界标(sutrah):穆斯林在一些场所礼拜时,会在叩头处前不远的地上放置一物(椅子、书本、经架、念珠等)作为界标,以表示该区域已被隔离,行人可以在礼拜者前面随意通行。其他穆斯林需要从一名礼拜者的前面经过,也会先在他叩头的位置前放一个界标。
- 一掷(qadhfah):即投掷一块石头的距离。
【第258页】这部分介绍了另外一则圣训,其主旨是卖酒和卖猪肉一样有违教法。
*该书还记载:据穆蔼拉·本·舒阿巴①(愿真主满意之)传述:先知(愿真主福安之)曾言:「卖酒的人,就让他去分割猪肉吧。」
哈塔比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就让他把食用猪肉也当作合法的事情吧。
《终结》②也载:这句话的意思是:就让他去切割猪肉吧,就像卖羊肉的人切割羊肉一样。意即:认为卖酒是合法的人,就让他把卖猪肉也当作合法吧,此二者是一样被禁止的。这个词是一种命令式③,表示禁戒。这句话相当于:谁贩卖酒,就让他也成为杀猪的屠夫吧。这是扎马赫沙里④引述自沙阿比⑤的话。
- 穆蔼拉·本·舒阿巴(al-Mughīrah ibn Shu‘bah,600-670/671),圣门弟子,出生于塔伊夫(Ṭā’if)。
- 《终结(al-Nihāyah)》可能指《肇始与终结(al-Bidāyah wal-Nihāyah)》,作者伊本·凯西尔(Ibn Kathīr,1300-1373),马木路克王朝经注学家,出生于叙利亚的布斯拉(Buṣrā)。
- 命令式(’amr):阿拉伯语动词的一种变位形式,用于命令第二人称。此处的「命令式」意为命令工具词li-加动词切格,这种「命令式」用于命令第一、三人称,比如原文中的li-yushaqqiṣ(让他去分割...吧)。
- 马哈茂德·扎马赫沙里(Maḥmūd al-Zamakhshariyy,1074-1143):穆尔太齐赖派教义学家、阿拉伯语语言学家、经注学家,出生于花剌子模地区的扎马赫沙尔(Zamakhshar,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 阿米尔·沙阿比(‘Āmir al-Sha‘biyy,641-723):再传圣门弟子、教法学家、圣训学家,出生于伊拉克的库法(al-Kūfah)。
三、猪的文学意象(第258-261页)
【第258-259页】从这里开始,是猪的文学意象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些关于猪的俗语,体现出了猪在阿拉伯文化中的象征。有意思的是,中世纪阿拉伯人在表示对某人深恶痛绝时,会说「我就像猪讨厌沸水一样讨厌他」。
俗语:人们说:「’Aṭyashu min ‘ifr(比猪崽还蠢)」。‘ifr意为猪崽,这个词也表示魔鬼(al-shayṭān)①,以及妖怪(‘ifrīt)②。
人们说:「’Aqbaḥu min khinzīr(比猪还丑)」。又说:「’Akrahuhu karāhiyata al-khinzīri al-mā’a al-mūghar(我像猪讨厌沸水那样那样讨厌他)」。这句话的出处,是基督徒会煮沸水来烹饪猪,他们把猪扔进沸水中,猪就被煮熟了,这种方式叫做「镬烹(al-’īghār)」。艾布·欧贝德③说:诗人对此有诗云(卡米勒律④):
wa-laqad ra’aytu makānahum fa-karahtuhum,
我已看到他们的地位,我已厌恶他们,
ka-karāhati al-khinzīri lil-’īghār.
就像猪猡对镬烹深恶痛绝。
伊本·杜赖德⑤说:「镬烹」就是把猪被活着绑起来,以沸水烹之。
- 「魔鬼」阿拉伯语作shayṭān,与希伯来语שָּׂטָן/sāṭān(撒旦)同源。
- 阿拉伯人对「妖怪」的概念既包括精灵(jinniyy)也包括魔鬼(shayṭān)。
- 艾布·欧贝德(’Abū ‘Ubayd,774-838):教法学家、圣训学家、阿拉伯语语言学家,出生于阿富汗的赫拉特(Harāh)。
- 卡米勒律(al-kāmil):又译「全律」,阿拉伯传统诗歌格律,基本音步为「短短长短长 短短长短长 短短长短长(||O|O ||O|O ||O|O)x2」。
- 伊本·杜赖德(ibn Durayd,837-933):中世纪阿拉伯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巴格达。
【第259-260页】这部分主要介绍上一段提到的文学家伊本·杜赖德。
*解释:伊本·杜赖德即穆罕默德·本·哈桑·本·杜赖德,又名艾布·伯克尔·艾兹迪·巴士里,是当时语言、文学和诗歌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佳作中,有一首押减尾’alif韵的诗歌①,该诗赞美了沙·本·米卡勒及其子伊斯玛仪②。很多诗人都曾效仿他的这首诗,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诗大加重视,纷纷为其作注。
在他的著作中,有一本书叫做:《总集(al-Jamharah)》③,这是一部辞书。
一些学者说道:Ibn Durayd ’a‘lamu
al-shu‘arā’ wa-’ash‘aru al-‘ulamā’.(伊本·杜赖德是诗人中最善治学的,也是学者中最能赋诗的)
他晚年罹患半身不遂,但凡有人来访——即使来访者没有来到他面前,他都会大吵大闹,痛苦不堪。后来,他喝了底野迦④,遂告痊愈。他恢复健康,继续给学生们讲课,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就因为一次胡吃海塞导致旧病复发,他的两手还微微能动,然而腰部到双脚却彻底瘫痪了。
他的学生艾布·阿里·[卡利]⑤曾说:我曾对我自己说,至高的真主确是由于他在《减尾韵诗》中这样描述时间而降罪与他(拉贾兹律):
Mārastu man law hawat al-’aflāk min
我犹如一个哪怕天上的星辰,
Jawānibi al-jawwi ‘alayhi mā shakā.
都砸在身上,也一声不吭的人。
他这样生活了两年,临终的遗言是(塔维勒律⑥):
Fa-wāḥazanī ’an lā ḥayāta lazīzatun,
呜呼哀哉,没有谁的生活轻松有趣,
Wa-lā ‘amalun yarḍā bihi Allāhu ṣāliḥu.
真主所满意的事情也不都是美差。
然后,他就溘然长逝了。
- 押减尾’alif韵的诗歌(al-maqṣūrah):即诗歌的韵脚均为yā’形的减尾’alif(读开口长音ā)。比较名词’akbar(最大的)阴性形式kubrā词尾的ā,即用减尾’alif表示。
- 沙·本·米沙勒(al-Shāh ibn Mīshāl)及其子伊斯玛仪(’Ismā‘īl):生平事迹不详。
- 即《语言总集(al-Jamharah fī al-Lughāt)》的简称,伊本·杜赖德代表作。
- 底野迦(al-tiryāq):借自希腊语θηριακή/ thēriakē,源自希腊的一种解毒药,最初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等症,后在欧洲、中东等地被当作万灵药。
- 艾布·阿里·卡利(’Abū ‘Aliyy al-Qālī,901-967),中世纪阿拉伯语语言学家,出生于迪亚巴克尔(Diyār Bakr,位于今土耳其东南部的土叙边境地区)。
- 塔维勒律(al-ṭawīl):又译「长律」,阿拉伯传统诗歌格律,基本音步为「短长长 短长长长 短长长 短长长长(|OO |OOO |OO |OOO)x2」。
【第260-261页】这部分介绍了伊本·杜赖德的一件轶闻,即他与一名「不速之客」讨论咏酒诗的故事。即使在伊斯兰时期,饮酒仍然是诗人们所喜爱的题材。故事中那个夜间来访的不速之客,可能是伊本·杜赖德醉酒之后的幻觉。
*伊本·杜赖德说:有一夜我彻夜未眠,在天快亮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人向我的卧室走来,他扶着两边的门柱,说道:「吟一首你最好的咏酒诗给我听听。」我说:「难道艾布·努瓦斯①没有给谁留下什么诗篇?」他说:「我比他更擅作诗。」我问道:「你是何人?」他说:「我是艾布·纳吉亚,沙姆②人氏。」于是他对我吟咏道(塔维勒律):
Wa-ḥamrā’a qabla al-mazji ṣafrā’a ba‘dahu
红颜饮罢成黄颜,
’Atat bayna thawbay narjisin wa-shaqā’iqi
犹如水仙变银莲③。
Ḥakat wajnata al-ma‘shūqi ṣirfan fa-sallaṭū
美人衔杯三巡过,
‘Alayhā mizājan fa-iktasat lawna al-‘āshiqi
脸似含情在心间。
我说道:「你这诗差矣。」他问道:「为什么?」我说:「你适才说『红颜饮罢成黄颜』,是把红色放在首位。可是你之后说的『犹如水仙变银莲』,却把黄色放在首位。」那人遂说道:「可恶的人啊,这个时候你还如此较真!」
据说,这是伊本·杜赖德自唱自和。
伊本·杜赖德贪杯嗜酒,年逾九十也照饮不误。
他患半身不遂的时候,意识思维还是清晰的,别人问他贵恙如何,他都能准确回答。
他于伊历321年八月在巴格达逝世。
「杜赖德(Durayd)」是’adrad(牙齿掉光的人)一词的指小名词,因为他的牙齿都掉光了。伊本·赫利堪④等人都是这样记载的。
- 艾布·努瓦斯(’Abū Nuwās,756-814),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出生于伊朗西南部城市阿瓦士(al-’Aḥwāz)。艾布·努瓦斯生性狂放不羁,喜爱饮酒,并以善写咏酒诗闻名。我国阿语界学者往往将他和唐代诗人李白进行对比研究。
- 沙姆(al-Shām):古代阿拉伯人对叙利亚的称呼。
- 水仙(narjis)和银莲(shaqā’iq)都是阿拉伯人喜爱的花卉。在西亚地区,水仙多开黄花,银莲多开红花。
- 伊本·赫利堪(Ibn Khallikān,1211-1282),库尔德人,阿拔斯王朝著名历史学家、教法学家、文学家,出生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斯坦的埃尔比勒(’Arbīl)。
四、猪的药用价值(第261-262页)
【第261-262页】这部分叫做al-khawāṣṣ,意为「性状」,即介绍猪各个部位的药用价值,包括猪肝、猪胆、猪骨、猪粪以及猪肘关节。中世纪阿拉伯人在医药方面成就斐然,对于各种饮食的药性,即使是有宗教禁忌,也能给予相对客观的描述。此外,伊斯兰教也认为,含有宗教禁忌成分的药物,如果用于治病且别无选择的话,但用无妨。
特别提示:以下内容口味略重,不建议在吃饭时阅读。
*性状:猪肝:人食用或冲服,对毒虫咬伤有裨益,尤其是毒蛇咬伤。将猪肝烘干后给患风瘫或疝痛者冲服,患者立时痊愈。
如果将猪胆汁滴入鼻塞①者的鼻中,每侧鼻孔滴入三滴,患者[呼吸]即能通顺,其病痊愈。
如果将猪骨煅烧、研磨,给患痔疮者饮用,凭借至高真主的意旨,患处可止痛并痊愈。一说:将猪骨灰填入瘘管(al-nāsūr)中,可使瘘管愈合。将猪骨悬挂在患三日疟②者的头上,此疾可除。
尤罕纳③说:根据古代智者们的验方:把猪骨包裹在布片中,悬挂在三日疟患者头上,能祛其病。
猪胆烘干后涂抹在痔疮上,可以迅速根除此疾。
猪粪便:经常呃逆者抓握之,其病可愈。患结石者饮用猪粪,结石即能碎裂,野猪的粪便药效最佳。把猪粪用醋调成膏状,涂抹在头部:对一切头部外伤有益。把猪粪涂抹在酸石榴树的根部,可使石榴变甜。
猪肘骨:将其煅烧、研磨,再用蜂蜜调成膏状,给胃肠绞痛或胀气的人服用一个米斯卡勒④的剂量,可有巨大的裨益。
- 鼻塞:原文作marbūṭ,本意为「被打结的;被捆绑的」,参考我民间用猪胆治疗鼻炎的偏方,marbūṭ在此处也可能表示患者因鼻塞而呼吸不畅。
- 三日疟:原文作ḥummā al-rib‘,本意为「第四天发作的热病」,即患者第一天发热,第二、三天无症状,第四天发热,符合「三日疟」范畴。
- 尤罕纳·本·布赫蒂舒阿(Yuḥannā ibn Bukhtīshū‘,?-903),阿拔斯王朝宫廷御医,叙利亚基督徒。其名字「尤罕纳」即「约翰(希יוֹחָנָן/Yōkhānān)」的阿拉伯语转写;「布赫蒂舒阿」由波斯语Bukht(获救)和古典叙利亚语ܝܹܫܘܼܥ/Yēshūa‘(耶稣)组成,意为「因耶稣而获救」。
- 米斯卡勒(mithqāl):中世纪阿拉伯重量单位,根字母th-q-l意为「重」,与希伯来语שֶקֶל/sheqel(谢克尔,根字母sh-q-l)有着相近的词源。1米斯卡勒等于1又3/7迪尔汗,约重4.25克。
五、与猪相关的释梦(第262页)
【第262页】这部分的标题为al-Ta‘bīr,此处意为「释梦」,即解释关于猪的梦境有何预兆。中世纪阿拉伯人也相信梦境会预兆一些事情,《布哈里圣训实录》等圣训集中,往往也有专门一章用于释梦。总的来说,猪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意象,大多象征着不义之财
*释梦:猪:梦见公猪预示凶事、困苦、破产以及不义之财。梦见母猪预示多生多育。
遭受困苦的人如果在梦中遇到猪,则其困境可能是一个基督徒造成的。
据说:猪在梦境中表示强大的敌人、受诅咒的歹人、招灾引祸的骗子,以及背叛者。
梦见骑着猪:获得钱财,战胜敌人。如我所述。
梦见吃到做熟的猪肉:以非法的方式获得钱财或经商获利。
梦见自己变成猪:低三下四地获得钱财,以及在信仰上有所懈怠。
梦见自己向猪一样行走:有令人愉悦的事情发生。
梦见成群的猪崽:对于畜养猪崽的人而言,将有忧心之事发生。
梦见家猪:在室内梦见家猪,预示着生活富裕。以及,梦见任何一种可以快速长成、受人驯服的动物:预示做梦者的愿望得以实现,需求得到满足。
梦见野猪:对旅行者而言,预示着下雨或天气寒冷。
在睡梦中看成群的猪:将要统治一群犹太人或基督徒。
梦见自己的妻子变成母猪:预示着与妻子离婚,因为她成为了被夫君所禁忌的。
梦见猪肉: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兆头,因为猪唯有在死后才有益处。这也预示着不义之财,因为至高的真主有言:「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16:115)经文中有关于这种情形的解释,唯真主最知其详。
附:「海猪」
【第263页】在「猪」辞条之后,还有一个辞条叫做「海猪(al-khinzīr al-baḥriyy)」,又名「水猪(khinzīr al-mā’)」,这个词表示「鼠海豚(porpoises)」。
297 海猪(al-khinzīr al-baḥriyy):有人问马立克①关于海猪的问题,马立克答道:是你们称它「猪」的。马立克的意思是,阿拉伯人并不这样称呼这种动物,因为他们不知道海里的猪。众所周知,海猪就是海豚(al-dulfīn)②,我将在《al-Dāl卷》详述之。
赖比阿③说:有人问沙斐仪(愿真主满意之)关于「水猪(khinzīr al-mā’)」的问题,沙斐仪答道:「可食。」据传述,有一次沙斐仪前往伊拉克,在那里说道:艾布·哈尼法④认为海猪不可食,伊本·艾布·莱伊拉⑤则认为它可食。
[沙斐仪的]这句话传述自欧麦尔、奥斯曼、伊本·阿巴斯、艾布·艾尤卜·昂萨里、艾布·胡莱赖(愿真主满意他们)以及哈桑·巴士里、奥扎仪和莱思⑥。马立克拒绝就此问题发表任何观点,再有人问他时,他也出于敬畏而不作断言。
- 马立克·本·艾奈斯(Mālik ibn ’Anas,711-795):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学家,马立克学派创始人。
- 「海豚」阿拉伯语作dulfīn,复数dalāfīn。借自古希腊语δελφίν/ delphín,英语delphin与之同源。
- 赖比阿·本·苏莱曼·(al-Rabī‘ ibn Sulaymān al-Marādiyy),沙斐仪派弟子。
- 艾布·哈尼法·努阿曼(’Abū Ḥanīfah al-Nu‘mān,699-767):中世纪逊尼派教法学家,哈乃斐教法学派创始人。
- 即阿卜杜-拉赫曼·本·艾布·莱伊拉(‘Abd al-Ra ibn ’Abī Laylā,638/639-702/703),再传圣门弟子。
- 莱思·本·萨阿德(al-Layth ibn Sa‘d,713-791):教法学家、圣训学家,生于埃及。
伊本·艾布·胡莱赖传述自伊本·海兰①:一个农夫捕到了一头水猪,把它带给伊本·海兰。伊本·海兰吃掉了它,并说道:它的味道如同鲸鱼,[二者的味道]一模一样。
伊本·瓦赫卜②说:我曾向莱思·本·萨阿德询问关于海猪的问题,他回答道:如果人们称它为「猪」的话,则它是不可食的,因为真主禁止食用猪肉。
- 可能是侯赛因·本·海兰(al-Ḥusayn ibn Khayrān,?-932/933):沙斐仪派教法学家。
- 阿卜杜拉·本·瓦赫卜(‘Abd Allāh ibn Wahb,743-812):马立克派教法学家。
最后,祝大家己亥年新年快乐!
Kullu sanatin wa-’antum bi-khayr,
Bi-munāsabati ḥulūli ‘āmi al-khinzīr!
67 条评论
【梦见自己像猪一样行走:有令人愉悦的事情发生】????
2、家猪饲养在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存在,但数量十分有限,阿拉伯国家的基督徒是可以食用猪肉的,比如埃及的科普特人或约旦的天主教徒等。
3、有一定可能,好像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不熟的猪肉容易传播疾病,但猪肉做熟需要更多的木材,因此在木材稀缺的沙漠地区不受欢迎。
4、这个就不清楚了,有的资料称琐罗亚斯德教禁食一些丑陋的、伤人的动物。
拉倒吧,这作者比谁都清真
解梦那里真有趣2333
2、家猪饲养在约旦、埃及、叙利亚、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存在,但数量十分有限,阿拉伯国家的基督徒是可以食用猪肉的,比如埃及的科普特人或约旦的天主教徒等。
3、有一定可能,好像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不熟的猪肉容易传播疾病,但猪肉做熟需要更多的木材,因此在木材稀缺的沙漠地区不受欢迎。
4、这个就不清楚了,有的资料称琐罗亚斯德教禁食一些丑陋的、伤人的动物。
啊……其中涉及猪的药用价值,倒是可以和中国古代医术对照着看
【梦见自己像猪一样行走:有令人愉悦的事情发生】????
2,本文最后关于猪的药用价值的段落是作者辑录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前的文献的片段,还是后来穆斯林学者自己的创作?的确有穆斯林医生采用这种疗法针对穆斯林吗?如果上述属实,那么根据这位沙斐仪派学者的作品,现代涉及猪的器官移植和组织细胞工程技术真的不算什么了。
2、更大可能是穆斯林学者总结包括基督徒在内的前人经验。但是既然他这么写的话,显然是有穆斯林医生这么给病人用药的,因为药物(尤其是用于急病重病的药物)可以先不考虑「清真」与否,器官移植、细胞工程技术同理。
http://ktkeet.com/2018/10/16/%d8%a7%d9%84%d8%ae%d9%86%d8%a7%d8%b2%d9%8a%d8%b1-%d8%a7%d9%84%d8%ab%d9%84%d8%a7%d8%ab%d8%a9-%d8%a7%d9%84%d8%b5%d8%ba%d9%8a%d8%b1%d8%a9/
吹猪好像是我大汉族独门绝技。
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