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与太阳——萨法维王朝的兴衰(十一)三面出击
随着阿巴斯在国内的权威逐渐稳固,他得以空出手来对付国外的敌人。除了奥斯曼帝国之外,阿巴斯还面临着两个威胁:一个是西部边境上的几个试图背叛的附庸领主,另一个就是东边的乌兹别克人。
在萨法维王朝境内,存在着一些半独立的附庸,他们大多身处易守难攻的地区,当初伊斯迈尔一世不愿意花费大力气征服他们,所以接受了他们的臣服,只是让他们定期到萨法维王朝的首都来朝见沙阿,拥有极大的自主权。随着与奥斯曼帝国战争的失利,这些附庸也开始蠢蠢欲动。其中实力最强的是东吉兰的统治者汗·艾哈迈德汗(Khan Ahmad Khan)和卢里斯坦北部的沙维尔迪汗(Shahvirdi Khan),如今他们都和奥斯曼帝国接壤,他们也试图利用这一情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在这之中,吉兰对阿巴斯至关重要。这里的气候湿润多雨,是伊朗高原少有的水稻种植区,而且这里出产伊朗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生丝。传统上,吉兰被流经此地的塞菲德河(Sefīd-Rūd)分割为了两个区域:河的西岸称为比亚帕斯(Bia-pas),以逊尼派为主;河的东岸称为比亚匹斯(Bia-Pis),以什叶派为主。世居于此的吉兰人冲动好战,各村落之间经常爆发冲突,但在对待外来者入侵时又会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再加上茂密的森林,频繁的暴雨,导致即使是强大的征服者也不愿意在这里多呆片刻,只要求名义上的效忠与不定期的贡奉。
在16世纪,统治吉兰的是两个家族:比亚帕斯的艾萨克文德家族(Esaqvand dynasty)和比亚匹斯的卡基亚家族(Kar-Kia dynasty),双方都自称自己的血脉来自于萨珊王族。尽管时有联姻,但两个家族仍经常为领土纠纷而爆发战争。15世纪末,卡基亚家族帮助过年幼的伊斯迈尔一世躲避白羊王朝的追杀,并在之后成为了萨法维王朝的附庸。而艾萨克文德家族最初反对伊斯迈尔的统治,但在被击败后选择了臣服。塔赫马斯普一世统治早期,艾萨克文德家族在红头内战之中选择了乌斯塔吉鲁部落的阵营。最终乌斯塔吉鲁部落失败,艾萨克文德家族遭到了萨法维宫廷掌权者的报复而遭受重创,成为了萨法维王朝的傀儡。
艾萨克文德家族的衰落以及红头驻军在吉兰当地的不得人心,让河对岸的卡基亚家族领袖艾哈迈德汗看到了统一吉兰的希望,但也因此得罪了试图吞并吉兰的塔赫马斯普一世。艾哈迈德汗对比亚帕斯的征服战争因遭到塔赫马斯普一世的干涉而失败,他本人还被沙阿关进了监狱。一直到默罕默德一世时,由于和王后海尔妮萨的亲戚关系才得到释放,重新成为了比亚帕斯的领主。为了安抚他,默罕默德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艾哈迈德汗,但很明显他已经决定断绝与萨法维王朝的关系。在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爆发时,他主动向奥斯曼帝国示好,希望成为对方的附庸。战后他收留了一部分逃亡的红头埃米尔叛乱者,并拒绝向阿巴斯交出他们。
这给了阿巴斯夺取吉兰的借口,1592年由大埃米尔法哈德汗(Farhad Khan Qaramanlu)率军进入比亚匹斯。为了表示沙阿对艾哈迈德汗的不满,他派出了一支500人的先锋部队,这支部队曾被用来镇压加兹温的犯罪活动,以残暴而臭名昭著。他们留着匕首一样的胡子,从头到脚都穿着猩红色的衣服,那是“沙阿的刽子手的制服”。在吉兰的一个城镇,他们用刀杀死了所有能下手的居民,包括妇女和儿童。由于镇长逃走了,他们就把他的妻子活活烧死。在这种恐怖冲击之下,吉兰的军队很快就溃败了,艾哈迈德汗抛下自己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只身逃往君士坦丁堡。在占领了比亚匹斯之后,阿巴斯命令法哈德汗进攻比亚帕斯,彻底消灭了艾萨克文德家族。不过吉兰人的暴动仍在继续,一直到1595年阿巴斯镇压叛乱,吞并了整个吉兰。
在征服吉兰之后,里海南岸的另一块沃土——马赞达兰也在几年之中完全落入阿巴斯的手中。1596年,法哈德汗成为马赞达兰总督,开始清理盘踞在此地的帕杜斯潘领主们。他在同一年占领阿摩尔,杀死了当地的领主赛义德·穆扎法尔(Sayyed Moẓaffar)。1597年,他镇压了马利克·巴赫曼(Malek Bahman)的起义,夺取了拉里扬、努尔、科久尔和萨瓦德库,完成了对马赞达兰的彻底征服。
统治卢里斯坦北部地区(Lur-e-Kuchak,小卢里斯坦)的沙维尔迪汗出身霍尔希迪家族(Khorshidi dynasty),这是一个自塞尔柱帝国时期便扎根于此的古老家族,他们的领袖以“阿塔贝格”作为自己的头衔。阿巴斯对小卢里斯坦进行了两次征讨,沙维尔迪汗曾向奥斯曼帝国寻求庇护,但最终还是在1597年被抓获并处死,其余被怀疑对沙阿不忠的卢尔人部落也一并遭到镇压。随后,阿巴斯将小卢里斯坦划分为了两部分,靠近奥斯曼帝国的边境区域交由忠诚的红头埃米尔管理,其余部分则赐予沙维尔迪汗的母族统治。
相比于这些叛乱的附庸,乌兹别克人带给阿巴斯的麻烦要大得多。在阿巴斯统治的最初几年中,乌兹别克人加紧了对呼罗珊的侵略。1590年,由阿卜杜拉汗的儿子阿卜杜勒·穆明(Abdul Mumin)率领的乌兹别克军队再一次包围了马什哈德,并在围攻了四个月之后攻陷了这座什叶派的圣城。他们在城内大肆烧杀劫掠,许多人逃到伊玛目礼萨圣陵(Shrine of Imam Reza)寻求庇护,但依旧没能躲过屠杀。圣陵中的图书馆被焚毁,伊玛目礼萨的陵墓遭到破坏和亵渎。同样埋葬于马什哈德的塔赫马斯普一世的陵墓也落得一样的下场。呼罗珊的其他地区,诸如内沙布尔、萨卜泽瓦尔、埃斯法拉因、特翁和塔巴斯都遭到乌兹别克人的严重破坏,连南方的锡斯坦和坎大哈也遭到威胁。
乌兹别克人想出了一个对付萨法维王朝的高效而简单的策略:他们会入侵伊朗,但会避免与萨法维军队的正面作战。每当萨法维的军队向他们逼近时,他们的主力就会撤退到阿姆河对岸,在严酷的沙漠中寻求庇护。等到萨法维军队因补给问题撤退后,乌兹别克人就会卷土重来。任何试图进入荒野追击乌兹别克人的萨法维军队都将面临被袭击或者被切断补给线的风险。
阿巴斯曾在1592年准备出兵呼罗珊,但因生病而作罢。阿卜杜勒·穆明给阿巴斯写了一封信,信中无理要求阿巴斯认可当初白羊王朝的乌尊·哈桑与帖木儿王朝的侯赛因·贝卡拉达成的有关阿贾姆-伊拉克和呼罗珊边界问题的协议,放弃呼罗珊,否则就准备开战。阿巴斯对此嗤之以鼻,并回信约定在战场上相见。为了应付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阿巴斯开始积极备战,为此他还熔化了自己的金银餐具,对任何逃避兵役的红头部落实行严厉的惩罚。他曾进攻呼罗珊北部,但只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有时他会向阿卜杜拉汗发起挑战,约定以一次决战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不过乌兹别克人从没有回应过。他命令法哈德汗在面对阿卜杜拉汗或者阿卜杜勒·穆明时不得主动进攻,“因为埃米尔向君王宣战是违背战场礼仪的。”但除此之外,在激烈的战争对抗中,所谓的骑士精神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双方都在对方的领地犯下了暴行。
与此同时,阿卜杜拉汗敦促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加入他的圣战,摧毁“异端”的什叶派国家。但奥斯曼人正在与哈布斯堡王朝纠缠(Long Turkish War,1593-1606),不愿撕毁与伊朗刚签署的和平条约。而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则认为乌兹别克人日益强大的势力是对自己的潜在威胁,而且他也远没有阿卜杜拉汗那样的逊尼派狂热。他告诉阿卜杜拉汗,尽管萨法维家族不是逊尼派,但他们也是先知的后裔,长期以来,他们与莫卧儿王朝有着深厚的友谊。
当然,这种友谊并没有深刻到让阿克巴出兵帮助阿巴斯把乌兹别克人赶出呼罗珊,而它也没有阻止阿克巴利用这个局势,在阿巴斯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夺取坎大哈,他以和平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1594年,他向坎大哈总督穆扎法尔·侯赛因·米尔扎(Muzaffar Husain Mirza)提供了大量的财物,并保证其能在莫卧儿的宫廷中获得更高的地位。穆扎法尔此时正面临着乌兹别克人不断进攻的危险,而且没有希望得到阿巴斯的帮助,因此接受了阿克巴的条件,献出了坎大哈城。阿巴斯对此感到愤怒,但也知道现在不宜增加新的敌人,只能暂时默认阿克巴的行为。
到了1597年,乌兹别克人开始向西挺进,深入伊朗腹地。但在第二年,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阿布杜拉汗于1598年2月去世,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阿布杜勒·穆明进军布哈拉自立为汗,对城内的其余昔班尼家族成员展开屠杀,并处死了一大批他父亲手下的大臣和将军。然而没过多久,阿卜杜勒本人遭到暗杀,由于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乌兹别克人开始陷入混乱。布哈拉的显贵们在幸存的昔班尼后裔中选中懦弱无能的皮尔·默罕默德(Pir Muhammad)成为新的汗,而巴尔赫的乌兹别克人则扶持身份可疑的汗位觊觎者阿卜杜勒·阿明(Abdul Amin)登位。在赫拉特,阿卜杜拉汗的外孙丁·默罕默德苏丹(Din Muhammad Sultan)被推举为汗,他的父亲札尼别苏丹(Jani Beg Sultan)出身于阿斯特拉罕汗国的王室,在汗国灭亡之后逃到了布哈拉。
阿巴斯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萨法维的军队开始全面反攻。法哈德汗很快控制了马什哈德,,那里的乌兹别克守军在萨法维的军队到达之前就全部逃跑了。1598年7月29日,阿巴斯本人到达马什哈德,前往伊玛目礼萨圣陵进行了一次朝圣。8月1日,阿巴斯率领军队离开马什哈德,进军赫拉特,而丁·默罕默德汗选择利用赫拉特的防御工事坚守不出。为了引诱乌兹别克人出战,阿巴斯采用了他的祖先伊斯迈尔一世在1510年的策略。他让自己的先头部队撤出呼罗珊,对外宣传国内出现了重大变故,不得不全军撤离。而丁·默罕默德汗在得知消息后,选择撤出赫拉特,准备退回阿姆河对岸。正当丁·默罕默德汗为自己安全度过难关而放松警惕时,萨法维的军队出现了。阿巴斯用了四天半的时间赶了十天的路程,于1598年8月9日在开阔的平原地区截住了乌兹别克人。
此时阿巴斯的人马因为急行军而筋疲力尽,而且有大量人员未跟上,身边不足10000人,而他面对的是12000人的乌兹别克军队。起初的战斗并不顺利,丁·默罕默德汗率领1000名全副武装的亲卫骑兵杀入阵中,给萨法维军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不过阿巴斯亲上前线,很快稳定住了士兵们的士气,开始发起反击。在交战的过程中,丁·默罕默德汗意外被一支长矛所刺伤,这成了战争的转折点。在领袖受伤之后,乌兹别克人开始陷入恐慌,他们的抵抗瓦解了,开始四散奔逃。萨法维军队开始趁势追击,他们屠杀了4000名逃跑的乌兹别克人,剩下的幸存者只能向着阿姆河的方向逃命。而受伤的丁·默罕默德汗在撤退的路上遭到当地居民的袭击丢了性命。
此战之后,乌兹别克人在呼罗珊的统治崩溃了。除了马什哈德和赫拉特之外,阿巴斯还收复了木鹿、阿斯塔拉巴德、内沙布尔、萨卜泽瓦尔等呼罗珊重要城市,甚至向东控制了巴尔赫,这是伊斯迈尔一世都未能做到的事情。虽然巴尔赫在几年之后就被乌兹别克人夺回,但阿巴斯最终还是守住了他在呼罗珊的绝大部分战果。此后,阿巴斯为了稳固地广人稀的呼罗珊地区的防线,开始将西部的一部分库尔德部落迁徙到呼罗珊边境处,作为未来中亚游牧民族入侵时的屏障。
在他大获全胜的第二天,阿巴斯下令暗杀了法哈德汗,对红头势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打击。这一次的暗杀行动由阿拉维迪汗负责指挥,就像他八年前被派去参与暗杀势力过大的穆尔希德·库里汗一样。事后人们对法哈德汗提出了许多指控,包括他在战斗中表现懦弱,还有与奥斯曼人合谋试图推翻阿巴斯。这两者都没有多少可信度。阿巴斯生性多疑,很容易被激怒,尤其是在涉及红头部落的问题上。已经是古拉姆指挥官和法尔斯总督的阿拉维迪汗接替已死的法哈德汗,成为了新的全军总司令。值得注意的是,阿巴斯重新启用了一个古老的波斯语单词“Isipahsalar”(将军)代替了原本的阿拉伯语的“Amir al-umara”(大埃米尔),作为这一职务的新名字。
阿巴斯在马什哈德住了大约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每天早晚都到伊玛目礼萨圣陵去,在那里他像一个仆人般谦卑地清扫地面。由于之前乌兹别克人已将此地洗劫一空,阿巴斯给圣陵带来了丰厚的礼物,比如镶满珠宝的枝形吊灯、金银烛台和精美的克尔曼地毯,并增加了圣陵里雇用的神职人员,他还重新组织了每天分发食物给穷人的活动。为了表达对人民支持的感激之情,阿巴斯废除了穆尔希德·库里汗颁布的25%的增税,而作为对呼罗珊的一个特殊优待,他完全废除了该行省的羊税(chupan-begi)。
除此之外,阿巴斯还免除了伊斯法罕一年的所有税收,他已经决定将伊斯法罕作为自己新的帝国首都。自从他在1590年第一次访问这座城市以来,这座城市一直吸引着他。这里有宜人的气候,从扎格罗斯山脉向西流下的扎因代河有充足的水源,周围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大量的城市人口。他在伊斯法罕度过了上一个冬天,在动身前往呼罗珊之前,他已经批准了进一步开发的计划。自1590年以来,对整座城市的改建工作就已经开始了。阿巴斯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不输于阿格拉或君士坦丁堡的首都,并在建筑上体现他对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的愿景。继大不里士和加兹温之后,伊斯法罕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萨法维首都。它代表着萨法维王朝进入伊朗高原的心脏地带,并进一步远离红头部落拥有强大影响力的伊朗西北部。它也更接近波斯湾,那里是阿巴斯下一步加强自己实力的计划的中心。
现在,阿巴斯凯旋而归,而在他路途的终点,有一个计划外的拜访者在等着他。
参考书目资料:
《Iran under the Safavids》,Roger Savor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6 The Timurid and Safavid Periods》,Peter Jackson
《Iran at War 1500-1988》,Kaveh Farrokh
《Shah Abbas : The Ruthless King Who Became An Iranian Legend》,David Blow
《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阿布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
《中亚文明史第5卷 对照鲜明的发展: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恰赫里亚尔·阿德尔&伊尔凡·哈比卜
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17 条评论
New Perspectives on Safavid Iran这本怎么样,话说国内这些就没有pdf吗,非要买书的话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