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朱一毛不拔的真相 杨朱一毛不拔真相: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在汉语里,没有哪一句话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直白露骨地表达人性的极端自私自利。
其实这句话是有很多种解释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天地就会诛灭他。这是我们听得最多的说法,表现的是极端的自私自利。但有点说不通,中国人观念里的老天爷怎么会如此不讲理。
二、“人不为己”是倒装句式,因该是 “己不为人”,意思变成了一个人只为自己不为他人,天地都会诛灭他。刚好与第一种意思相反,但符合中国传统的善恶观。
三、有些大德高僧认为,诛灭的意思是杀死了,灭掉了,也就是没有了,空了、无了。意思就变成了,人不为自己,只为他人,那么对他来说天地都不存在了,你就不受天地的束缚,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为什么这句话流传下来的意思是第一种,成为自私自利者的座右铭?有必要考证一下这句话的出处,但无从考证,不见于任何的经史子集。甚至有人认为原话出自戏剧《红灯记》中日本人劝李玉和投敌卖国的话。在古籍中最接近这句话的是杨朱的:“损一毫以利天下,不与也”。也就是说拔一毛而有利于他人,对不起,不给,我不愿意。成语一毛不拔由此而来。由此可见杨朱应该是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杨朱在诸子百家中自成一家,称扬子,他没有学生,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按照他“损一毫以利天下不与也”的理论,不教学生,不留著作不足为奇。他的思想不会为人们接纳。
可孟子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也就是说杨朱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是很有市场的,与墨子二分其一。有趣的是墨子“兼爱”与杨朱的“为我”针锋相对,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墨家开始衰败,杨朱被蒸发,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扬子没有留下著作,没有学生,自然也没有留下系统的理论,了解扬子的思想只能从《孟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去寻找只言半语。
扬子的一毛不拔出自《列子?杨朱》,原文是这样的:“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这一看就能看出一些问题来,有人提出看古文一定要看原文,不要看译文,实在是金玉良言。古文因为没有标点,词性活用,词义的引申以及成文的背景材料的不足,很容易产生歧义。“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可以理解为拔一毛有利于天下,我不干。为什么不可以理解为拔一毛争利于天下,我不干。这样全句的意思就变成了:古之人哪怕是损失一根毫毛也不会去争利于天下,全天下的利益奉献给一人不可取。每个人都保护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不争利于天下,天下就太平了。这分明与道家无为的思想时相通的。
这样理解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为什么道教的思想能流传而扬子的思想却蒸发了,还留个一毛不拔的千古骂名。关键就在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这句话。扬子清醒地认识到人人争利得结果是天下的好处归于一人,也就是皇帝老儿。孟子就骂扬子“为我”无君是禽兽。试问哪朝哪代的皇帝能容他。扬子的思想是注定要被抹杀的。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即便理解为“拔一毛争有利于天下,我不干”也不能就此断定扬子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他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他自私但也不想占别人的便宜。他反对的是“悉天下奉一身”,试想如果人人不损一毛,世上何来压迫和剥削,也就不会出现“悉天下奉一身”的现象。扬子强调的只是保护个人的权益,他很清楚地看到了拔毛的结果是便宜了鼓吹拔毛而自己一毛不拔的人,也就是皇帝老儿和以他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所以扬子的思想还是是注定要被抹杀的。
统治阶级喜欢的是儒家思想。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被一代又一代的无耻文人改编成了奴役百姓的道德皮鞭,中国人从来就不知什么叫个人利益,更无力捍卫个人利益。老百姓不敢言私利,私利被灌输成可耻的东西,但统治集团却贪得无厌,私欲无限膨胀。有句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国家兴的时候是没匹夫们什么事的,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秋需要匹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匹夫有责了。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先秦的扬子早就看清了,而且看得更清。天下要太平,关键在于明确个人利益的度量分野,个人的利益能得到保障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扬子思想的光辉之处就在于此。
我想我们应该重新解读一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私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的本性是贪婪的。只有认清这一点才可通过道德教育规范一个民族,约束个人私欲。但道德本身应该是阳光的。中国的传统道德抹杀了普通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欲望,升华为奉献。而利益集团这种奉献中攫取巨大的利益,百姓除了奉献,一无所有,从而堵塞了人们对这种道德规范的追求。所以中国人变得不知道德为何物,自私自利也就不足为奇了。到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有新的解读,扬子也从极端的自私自利着变成了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智者。
有消息说强制拆迁将要被废除,如果没有那些誓死捍卫个人权益的“钉子户”,强制拆迁恐怕也是50年不变。如果哪天拆迁办和颜悦色地和我们商谈拆迁的事宜,我们应该由衷地感激他们。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华夏文化,本来没有儒家的什么事情,儒家是后来强加进来的异族蜥蜴人文化!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我们华夏上古时期真的都是这样的啊!一毛不拔!哈哈
后来被蜥蜴人骗了,才去利天下!
“利天下”是一种奴隶奴役的方式,而且是自愿的!是心灵的刑具!远远超过肉体的刑具!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也就是说杨朱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是很有市场的,与墨子二分其一。有趣的是墨子“兼爱”与杨朱的“为我”针锋相对,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墨家开始衰败,杨朱被蒸发,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又都被儒家给毁了!恨哪!
杨朱从“贵己”或者说“为我”出发,构成了他的学说,归纳起来有三条,
一是论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所同者为死,均为腐骨,尧舜与桀纣没有什么不同;
二是贵己: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于生命,人身难得,加上人生短暂,故该万分珍惜与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无我,则一切无从谈起;
三是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就是要顺应自然之性,既然有生,便当全生,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娇色”满足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更不要为外物所伤生。所谓保真,就是保持自然赋予人身的真性,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勿矜一时之毁誉,不要死后之余荣;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只要做到这四点,就能够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以上引文中,《吕氏春秋》说的阳生,近来学者们已经证明就是杨朱。《韩非子》说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杨朱或其门徒,因为在那个时代再没有别人有此主张。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生”。这些观念显然是反对墨子的,墨子是主张兼爱的。《韩非子》说的杨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与《孟子》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些不同。可是这两种说法与杨朱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后者与“为我”一致,前者与“轻物重生”一致。两者可以说是一个学说的两个方面。
上述杨朱思想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道家文献中找到例证。《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子无所用天下为。”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是《韩非子》所说的杨朱思想的例证。
前面提到《列子》的《杨朱》篇,其中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这是杨朱学说另一方面的例证。《列子•杨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更多真相请登录以下网站:
①奇门剑锋论坛: http://www.qimenjianfeng.info/
奇门剑锋 http://jianfengbbs.54.60name.info/Default.asp
(有个防火墙 多点几次“继续访问”就可以了)
②在百度搜索“奇门剑锋论坛”、“东明 龙蛇之战”“人中讲道”等都可以直接打开奇门剑锋论坛的网页。
(2013/07/17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